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2906发布日期:2019-05-24 20:2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



背景技术:

小型商用车(lcv)或货车等的车体框架与驾驶室被单独地构成,在驾驶室被载置在车体框架上的框架构造的车辆中,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该碰撞时的冲击力会向车辆的前方两端施加,并从车体框架与驾驶室的两侧的前方接合部起向中央侧向斜后方向地传递到驾驶室的地板面。然而,在现有的驾驶室的地板面构造中,纵加强构件(纵框架)被配置在地板面的前后方向,会存在因该冲击力而导致驾驶室的乘客室的地板面发生变形的风险。

在此,提出了一种车体前部构造,其在车体框架中,在被平行地设置在车体上的左右一对前侧面框架的附近,设置有该前侧面框架的加强材料即纵框架,并且使该纵框架在俯视时相对于前侧面框架而倾斜,从而使得与其前部相比,其后部分别更位于车宽度方向的内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7324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因为上述车体前部构造为比驾驶室的搭载位置更靠前方的车体框架的构造,所以与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的驾驶室的地板面的变形无关。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驾驶室与车体框架被单独地形成的构造的车辆中,抑制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的乘客室的地板面的变形的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公开的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包括:车体框架,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驾驶室,其被载置于上述车体框架的前方,并独立于该车体框架;以及强度构件,其被沿上述驾驶室的地板面,从上述驾驶室与上述车体框架的侧方的接合部起向上述车辆的后方的中央内侧配置。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驾驶室的乘客室的地板面的前方两端,包括与上述车体框架的连接部,并且沿上述地板面的宽度方向延伸地配置用于支撑上述驾驶室的重量的加强件即横强度构件,上述强度构件被以连接上述连接部与上述横强度构件的方式配置。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地板面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下方,沿上述地板面的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动力传递用装置的收纳部,并且将位于该收纳部的上方的上述地板面以相对于其周边的上述地板面而向上方凸起的方式构成,并跨上述收纳部地配置上述横强度构件,上述强度构件被配置为:连接上述连接部与交叉部,该交叉部为上述收纳部与上述横强度构件所交叉的部位。

此外,也可以是,将沿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强度构件,沿上述驾驶室的地板面连接在上述强度构件的车辆后方端部上地配置。

发明效果

在将车体框架与驾驶室单独地构成的车辆中,在前方发生碰撞时,该碰撞时的冲击力会经由车体框架而从该车体框架与驾驶室的侧方的接合部起向中央内侧而施加于驾驶室的地板面,从而驾驶室的地板面会压曲并发生变形。

根据本公开的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因为将强度构件沿驾驶室的地板面从侧方的接合部起向后方的中央内侧配置,所以能够抑制该驾驶室的地板面的变形。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驾驶室与车体框架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2是以从车体的底面观察图1的驾驶室与车体框架的关系而得到的图来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

图3是从图2中除去车体框架后得到的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除去了车体框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另外,在图1~图3中,分别以箭头x、y、z来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以及车辆的上下方向。此外,在图1中,仅图示了车辆的前方部分而省略了被配置在驾驶室10的后方的装货台面及支撑装货台面的车体框架20的部分。此外,在图2中,车体框架20从发动机舱11向前方突出,但在该突出的部分,配置有保险杠(未图示)。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对象即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1为被应用于车辆,例如小型商用车(lcv)或货车等车辆的系统,该车辆被构成为: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延伸的车体框架20的前侧部分,载置有独立于该车体框架20的驾驶室10。在该车辆中,在车辆与前方的其他车辆或障碍物等发生碰撞时,该碰撞时的冲击力会从车辆的前方施加于车体框架20的两侧的强度构件。

驾驶室10被构成为:从车辆的前方起,依次包括发动机舱11、前围板12、以及乘客室13。发动机舱11为收纳车辆行驶用的动力源即引擎(内燃机;未图示)的部位。前围板12为分割发动机舱11与乘客室13的部位。在该乘客室13的地板面(地板面板)14中,如图2所示,为了在其下方配置变速器或传动轴(未图示)等有关车辆的动力传递的动力传递用装置,而使在正下方配置动力传递用装置的部分的高度(右斜线部)比其他部分的高度更高。换言之,在地板面板14从其他平板部分的地板面板14凸起的凸形状的收纳部(隧道(tunnel))15,配置有动力传递用装置。

如图2所示,驾驶室10在设置于地板面板14的前方两端的驾驶室支架(前方接合部)21处与车体框架20连接。另外,在图2中,针对驾驶室10与车体框架20的连接位置,仅图示了驾驶室支架21而省略了其他驾驶室支架。此外,针对发动机舱11及前围板12与车体框架20的连接位置,也进行了省略。

在本公开中,如图2、图3所示,构成为:沿驾驶室10的地板面板(地板面)14,从驾驶室10与车体框架20的侧方的接合部21起向后方的中央内侧,配置有强度构件(地板下加强柱(underfloorreinforce))30。即,构成为:在对车辆的前方施加冲击力f时,在地板面板14中因施加有冲击力(负荷)f而压曲的部分b(仅在图3中图示,在图2中为免烦杂而进行了省略)上,沿与该圆弧状的压曲线(褶皱)b正交的方向,配置有强度构件30。

在对车辆的前方施加冲击力f时,该冲击力f经由车体框架20而被传递到驾驶室支架21。因为在没有强度构件30的情况下,被传递到驾驶室支架21的冲击力f仅由乘客室13的地板面板14来阻挡,所以以驾驶室支架2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压曲部b被形成在地板面板14上。

此外,因为即使在设置有强度构件30的情况下,在随着像以往那样从车辆的前方延伸向后方地从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央起与车体的前后方向平行地设置强度构件30时,也会与冲击力f的传递方向偏离,所以在地板面板14上,会形成压曲部b。

与此相反,因为在本公开中,以与压曲部b正交的方式配置有强度构件30,所以能够以强度构件30来充分地承担冲击力f,并能够得到高效的负荷传递路径。因此,能够抑制地板面板14的压曲。

另外,强度构件30为通过点焊等连接在地板面板14的车体框架20侧的“コ”字型的钢材。不过,只要其形状、材质具有不容易发生变形的刚性,就不被特别地限定。

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中,构成为:沿地板面板14的宽度方向延伸地配置有横强度构件(加强柱(reinforce))14c,并将强度构件30以连接驾驶室支架21与横强度构件14c的方式来配置。该横强度构件14c为用于支撑驾驶室10的重量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加强构件,只要其形状、材质具有不容易发生变形的刚性,就不被特别地限定。

通过这样构成,关于冲击力f,能够以驾驶室支架21及强度构件30和其后方的横强度构件14c来阻挡其大部分。结果,能够抑制地板面板14的压曲。

另外,在图2、图3中,针对地板面板14,将比横强度构件14c靠前方的地板面板设为前地板14b,靠后方的前板设为后地板14d。此外,将前围板12与前地板14b之间的区域设为14a,将乘客室13与后方的装货台面之间的区域设为14e。

此外,横强度构件14c为从车体框架20侧被连接在地板面板14上的构件。横强度构件14c的x方向上的一端从下方通过点焊等接合在使后地板14d重叠在前地板14b的后方端部的上方并进行了接合的部分上。横强度构件14c的x方向上的另一端从下方通过点焊等接合在比一端靠前方的位置的前地板14b上。

此外,在本公开中,如图2、图3所示,在地板面板14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下方,沿地板面板14的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有动力传递用装置的收纳部15,并且将位于该收纳部15的上方的地板面板14以相对于其周边的地板面板14而向上方凸起的方式构成,并跨收纳部15地配置有横强度构件14c。并且,以连接驾驶室支架21与交叉部22的方式配置有强度构件30,该交叉部22即收纳部15与横强度构件14c所交叉的部位。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确保与引擎连结的变速器等动力传递用装置的配置位置,并以强度构件30和后方的横强度构件14c来承受经由驾驶室支架21而传递的冲击力f。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如图4所示,虽然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沿驾驶室10的地板面板14,从驾驶室10与车体框架20的侧方的接合部(驾驶室支架)21起向后方的中央内侧地配置有强度构件30,这一点是相同的,但是沿驾驶室10的地板面板14以连接在强度构件30的车辆后方端部上的方式配置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强度构件(第2地板下加强柱)31,在这一点上是不同的。

通过这样构成,因为在由驾驶室支架21及强度构件30形成的负荷传递路径上,进一步连接有由第2强度构件31形成的新的负荷传递路径,从而形成进一步提高了作为整体的刚性的高效的负荷传递路径,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地板面板14因冲击力f而发生压曲的抑制力。

另外,虽然在图4中,经由横强度构件14c而将配置于后地板14d的第2强度构件31连接在配置于前地板14b的强度构件30上,但是只要能够得到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的高效的负荷传递路径,并不被限定于该构成。

根据本公开的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1,因为沿驾驶室10的地板面板(地板面)14从侧方的接合部21起向后方的中央内侧配置有强度构件30,所以在将车体框架20与驾驶室10单独地构成的车辆中,在前方发生碰撞时,该碰撞时的冲击力f会经由车体框架20而从该车体框架20与驾驶室10的侧方的接合部21起向中央内侧地施加于驾驶室10的地板面板14,能够抑制驾驶室10的地板面板14压曲并发生变形。

本申请基于2016年10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198639),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工业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的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因为沿驾驶室的地板面从侧方的接合部起向后方的中央内侧地配置有强度构件,所以在能够抑制该驾驶室的地板面的变形的点上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的负荷传递系统

10驾驶室

11发动机舱

12前围板

13乘客室

14地板面板(地板面)

14a前围板与前地板之间的区域

14b前地板

14c横强度构件

14d后地板

14e驾驶室与装货台面之间的区域

15动力传递用装置的收纳部

20车体框架

21驾驶室支架(前方连接部)

22横强度构件与收纳部的交叉部

30强度构件

31第2强度构件

b地板面板的压曲部

f冲击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