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转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3878发布日期:2018-07-13 18:5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物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物流转运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商的发展,物流快递行业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而在快递运至代收点时需要将快递包裹从大货车上取下,搬运至屋内,铺开供物主来领取或者转运至某小区门口派发给物主。传统快递包裹从大货车上卸下搬至屋内都是由人工搬运,需要反复来回搬运,过程繁琐、效率低;而且,传统方式也缺少用于摆放和派发快递的设备,存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物流转运车,用于快递包裹的转运、摆放和派发工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物流转运车,包括一转运摆放车和一派发三轮车;所述转运摆放车包括有一个车板平台、均匀固定在车板平台底面上的四个可制动性万向轮、均匀竖向固定在车板平台上四个拐角处的竖柱、一个载重升降板、一个载物箱、一个口字型防护外壳、固定在防护外壳上的第一控制器;所述防护外壳位于车板平台上方且防护外壳底端与车板平台上表面之间存在间距,四个竖柱分别固定在防护外壳内的四个拐角处;四个竖柱之间合围出与载物箱相对应的升降空间,所述竖柱内开设有竖向分布的容纳腔,且竖柱对应升降空间的侧面上还开设有将容纳腔与升降空间相连通的滑动腔,滑动腔顶端延伸至竖柱顶面,载物箱固定在载重升降板上,载重升降板置于升降空间内,且转运摆放车还包括有用于驱动载重升降板直线上下往复运动的升降驱动装置;

所述载物箱包括有一个位于下部且顶部敞口的方形箱体、及四个分别可上下翻转地铰接在箱体对应四个侧边顶部的翻转板,左右两侧的所述翻转板外侧壁上固定有与滑动腔相对应的滑动条;四个翻转板内侧壁底端分别固定有一连接副座,箱体内侧壁顶端固定有与各连接副座相对应的连接主座;所述防护外壳的四个侧面顶端分别铰接有可上下翻转的支撑板,支撑板上表面上嵌入有与滑动条相对应的卡槽,防护外壳上固定有用于驱动支撑板上下翻转的第一电动伸缩杆,第一电动伸缩杆电连接于第一控制器;所述防护外壳的一对对立分布的侧面前后两端均固定有一托座,各托座上均开设有一贯穿上下表面的连接插孔;

所述转运摆放车还包括有四个直角三角形状的拼装板,利用一个拼装板将相邻的两个水平分布状态下的翻转板可拆卸地拼装在一起;所述拼装板一侧直角边上向外延伸有插板、另一侧直角边上固定有磁性块,水平分布的相邻两翻转板的相邻两侧边中一个侧边上开设有与插板相对应的插槽、另一个侧边上固定有与磁性块相吸附固定的铁质块,且同一翻转板的一侧边开设插槽、另一侧边固定铁质块;水平分布的相邻两翻转板之间放置一个拼装板,拼装板的一侧通过插板与插槽卡接配合实现固定连接、另一侧通过磁性块与铁质块吸附固定;

所述派发三轮车包括带有驾驶室和厢体的三轮车本体,所述厢体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厢体、及位于后端且用于存放转运摆放车的第二厢体、及固定在第二厢体外侧壁上的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厢体的后端面上开设有后进出口,该后进出口顶端转动连接有一可上下翻转的后开门;

所述第二厢体内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水平横向分布、后端敞口的横向导轨,两侧横向导轨内分别滑动配合有一t型导向板,两侧的导向板分别朝向第二厢体内腔中部延伸出一托起板,两侧托起板之间形成了用于放置转运摆放车的放置空间,两侧托起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有一竖向分布、与托座的连接插孔相对应的托起柱,同一托起板的两托起柱之间间距与转运摆放车同侧两个连接插孔之间间距相等,两托起板同一端的两个托起柱之间间距与转运摆放车同一端两个连接插孔之间间距相等;

且横向导轨内部前端固定有用于驱动导向板横向往复直线运动的第三电动伸缩杆,该第三电动伸缩杆电连接于第二控制器,利用第二控制器操控第三电动伸缩杆伸缩运动驱使导向板、连同托起板和托起柱一起往复进出第二厢体;第二厢体内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有一用于驱动横向导轨直线升降运动的竖向驱动系统;且当横向导轨降至第二厢体内腔底端时,托起柱顶端位置对应在派发三轮车上的高度值小于托座对应在转运摆放车上的高度值。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竖向驱动系统包括竖向固定在第二厢体内的竖向导轨、竖向固定在竖向导轨内的提升第二丝杆、固定连接于提升第二丝杆且用于驱动提升第二丝杆正反转的提升第二电机、螺纹连接在提升第二丝杆上且竖向滑动配合在竖向导轨上的第二提升座,所述横向导轨固定在对应侧的前后两个第二提升座上,提升第二电机电连接于第二控制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二厢体的厢底板后端上表面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一标记贴,两个标记贴之间间距等于转运摆放车带托座的两个对立侧面之间的间距。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包括有竖向分布在容纳腔内的升降驱动丝杆、固定连接于升降驱动丝杆且用于驱动升降驱动丝杆正反转的旋转驱动电机、一端螺纹连接在升降驱动丝杆上且另一端滑动配合地穿过滑动腔的升降座,所述载重升降板固定连接在四个升降座之间,旋转驱动电机固定在容纳腔内且电连接于第一控制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转运摆放车的车板平台上表面嵌入有一个方形放置槽,该放置槽内固定有一泡沫垫,该泡沫垫上开设有两个三角形状、与拼装板相对应的放置腔。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厢体的左右两侧侧面上分别开设有侧进出口,该侧进出口顶端转动连接有一可上下翻转的侧开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侧开门内侧面前后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一可前后翻转的遮雨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转运摆放车可供快递员将物流大货车上的快递包裹转运至快递分发点的房内,也可以用于摆放派发快递;该派发三轮车可供快递员驾驶运输快递包裹至小区门口以发放快递,同时,转运摆放车也可以与派发三轮车组合使用用于转运、摆放及派发快递包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转运摆放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翻转板翻转至水平状态时的转运摆放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载物箱与四个竖柱之间的配合关系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翻转板竖直固定在箱体上时的载物箱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拼装板与翻转板之间的第一种拼装关系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拼装板与翻转板之间的第一种拼装关系条件下,其拼装板卡入泡沫垫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拼装板与翻转板之间的第二种拼装关系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7中b处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连接卡壳的俯视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连接卡壳的侧视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连接卡壳的第一容纳室、第二容纳室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拼装板与翻转板之间的第二种拼装关系条件下,其拼装板卡入泡沫垫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拼装板与翻转板之间的第三种拼装关系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连接卡板与拼装板、翻转板的连接卡槽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拼装板与翻转板之间的第三种拼装关系条件下,其拼装板卡入泡沫垫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提升系统装置具体结构特征采用方案一时的派发三轮车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提升系统装置具体结构特征采用方案一时,第二厢体、提升系统装置与转运摆放车三者的配合关系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提升系统装置具体结构特征采用方案二时的派发三轮车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本发明提升系统装置具体结构特征采用方案二时,第二厢体、提升系统装置与转运摆放车三者的配合关系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横向导轨、导向板、托起板及托起柱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提升系统装置具体结构特征采用方案三时的派发三轮车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覆盖提升板与提升驱动系统配合关系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提升立柱、提升连接板、覆盖提升板三者的配合关系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23,本发明提供的物流转运车,包括一转运摆放车1和一派发三轮车2。该转运摆放车1可供快递员将物流大货车上的快递包裹转运至快递分发点的房内,该派发三轮车2可供快递员驾驶运输快递包裹至小区门口以发放快递,同时,转运摆放车1也可以与派发三轮车2组合使用。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转运摆放车1包括有一个车板平台10、均匀固定在车板平台10底面上的四个可制动性万向轮101、均匀竖向固定在车板平台10上四个拐角处的竖柱11、一个口字型防护外壳12、一个载重升降板13、一个载物箱14、固定在防护外壳12上的第一控制器121。

参照图1至图3,所述防护外壳12位于车板平台10上方且防护外壳12底端与车板平台10上表面之间存在间距,四个竖柱11分别固定在防护外壳12内的四个拐角处,即防护外壳12罩在四个竖柱11的外侧用于实现内外分离。参照图1和图图2,四个竖柱11之间合围出与载物箱14相对应的升降空间111,所述竖柱11内开设有竖向分布的容纳腔112,且竖柱11对应升降空间的侧面上还开设有将容纳腔112与升降空间111相连通的滑动腔113,滑动腔113顶端延伸至竖柱11顶面。载物箱14固定在载重升降板13上,载重升降板13置于升降空间111内,且转运摆放车1还包括有用于驱动载重升降板13直线上下往复运动的升降驱动装置15。该升降驱动装置15包括有竖向分布在容纳腔112内的升降驱动丝杆151、固定连接于升降驱动丝杆151且用于驱动升降驱动丝杆151正反转的旋转驱动电机152、一端螺纹连接在升降驱动丝杆151上且另一端滑动配合地穿过滑动腔113的升降座153,所述载重升降板13固定连接在四个升降座153之间,旋转驱动电机152固定在容纳腔112内且电连接于第一控制器121。利用第一控制器121操控旋转驱动电机152驱使升降驱动丝杆151正反转即可带动升降座153、载重升降板13升降,进而驱使载物箱14直线上下往复移动。

参照图1至图4,所述载物箱14包括有一个位于下部且顶部敞口的方形箱体141、及四个分别可上下翻转地铰接在箱体141对应四个侧边顶部的翻转板142,左右两侧的所述翻转板142外侧壁上固定有与滑动腔113相对应的滑动条1421。而且,四个翻转板142内侧壁底端分别固定有一连接副座1422,箱体141内侧壁顶端固定有与各连接副座1422相对应的连接主座1411。如图1所示,当翻转板142转动至竖直状态时,连接副座1422与对应的连接主座141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实现四个翻转板142固定在箱体141上,如此即可在箱体141上方另外合围出一个容纳空间,扩大载物箱14的整体容量,方便一次多运一些包裹,而且,利用滑动条1421与滑动腔113的配合,在载物箱14被驱动上下升降过程中,可以提高翻转板142的稳定性和运动导向性;如图2所示,当翻转板142需要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拆掉螺栓解除连接副座1422与连接主座1411之间的固定关系即可操作翻转板142进行翻转运动。

参照图1和图2,所述防护外壳12的四个侧面顶端分别铰接有可上下翻转的支撑板122,所述支撑板122上表面上嵌入有与滑动条1421相对应的卡槽1221,所述防护外壳12上固定有用于驱动支撑板122上下翻转的第一电动伸缩杆123,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123电连接于第一控制器121。利用第一控制器121操控第一电动伸缩杆123即可驱动翻转板142上下翻转,实现使用状态的切换。

转运摆放车1常态下:其翻转板142竖直固定在箱体141上,且载物箱14整体处在升降空间111的下部,支撑板122在第一电动伸缩杆123的驱使下向下翻转收纳起来。在需要将物流大货车上的包裹搬运至快递分发点的房内时,将常态下的转运摆放车1推至货车处,利用旋转驱动电机152驱使载重升降板13带动载物箱14上升至对应货车的合适高度,方便车内的工作人员将快递包裹放入载物箱14内,卸货完成后,利用转运摆放车1将货物快速推至快递分发点的房间内,避免传统方式人力来回搬运货物的繁琐,工作效率高,省时省力,即本发明提供的转运摆放车1可以实现将货车里卸下的货物转运至房内的快递包裹的转运功能。

当货物运至房内后,可以直接将快递包裹取出放在货架上摆放,也可以利用本发明的转运摆放车进行摆放。利用本发明转运摆放车1进行摆放的方式是:利用旋转驱动电机152驱使载重升降板13带动载物箱14上升,使翻转板142的底端高于竖柱11顶端(此时滑动条1421已脱离了滑动腔113,如图1所示),利用第一电动伸缩杆123驱使支撑板122向上翻转至水平状态,然后拆掉螺栓解除连接副座1422与连接主座1411之间的固定关系、操作翻转板142向外翻转至水平状态,使翻转板142的滑动条1421卡入支撑板122的卡槽1221内,利用支撑板122形成对翻转板142的支撑效果,然后即可将载物箱14内的包裹摆放在翻转板142上方便物主取快递时找寻。不需要摆放时,将翻转板142转至竖直状态,将翻转板142竖直固定在箱体141上,载物箱14即可正常进行升降运动操作;再利用第一电动伸缩杆123驱使支撑板122向下翻转收起即可。

而且,当需要摆放的快递包裹量很多,且单依靠四个翻转板水平分布形成的摆放平台而不够使用时,还可以利用以下摆放平台扩充方案增加摆放空间:

本发明提供的转运摆放车1还包括有四个直角三角形状的拼装板17,利用一个拼装板17将相邻的两个水平分布状态下的翻转板142可拆卸地拼装在一起。如此,便可将四个水平分布的翻转板142与四个拼装板17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放置平台,此放置平台即可将载物箱14内的包裹快递摆放好以供物主寻找。同时,转运摆放车1的车板平台10上表面嵌入有一个方形放置槽102,如图1和图2所示;该放置槽102内固定有一泡沫垫103,该泡沫垫103上开设有两个三角形状、与拼装板17相对应的放置腔1031,在不需要使用拼装板17时,将拼装板17卡入对应的放置腔1031内存放即可。

上述的拼装板17与相邻两翻转板142的拼装关系的具体方案,可采用下面任一种:

参照图5所示,具体的拼装板17与相邻两翻转板142的第一种拼装关系:所述拼装板17一侧直角边上向外延伸有插板171、另一侧直角边上固定有磁性块172,水平分布的相邻两翻转板142的相邻两侧边中一个侧边上开设有与插板171相对应的插槽1423、另一个侧边上固定有与磁性块172相吸附固定的铁质块1424,且同一翻转板142的一侧边开设插槽1423、另一侧边固定铁质块1424;水平分布的相邻两翻转板142之间放置一个拼装板17,拼装板17的一侧通过插板171与插槽1423卡接配合实现固定连接、另一侧通过磁性块172与铁质块1424吸附固定,以利用一个拼装板17将相邻的两个水平分布状态下的翻转板142可拆卸地拼装在一起,利用上述的方式连接方便拆装。当不需要使用拼装板17时,将其卡入泡沫垫103的放置腔1031内即可,如图6所示。

参照图7至图11,具体的拼装板17与相邻两翻转板142的第二种拼装关系:水平分布的所述翻转板142两端的上下表面分别嵌入有一沿着翻转板142宽度方向分布的限位凹槽1425,该限位凹槽1425的外端延伸至翻转板142外端侧面。本发明提供的转运摆放车1还包括有八个u型连接卡壳18,所述连接卡壳18的内腔包括有位于一侧且用于容纳翻转板142侧边的第一容纳室181、及位于另一侧且用于容纳拼装板17侧边的第二容纳室182,所述第一容纳室181的顶面及底面分别向内延伸出与限位凹槽1425相对应的限位凸起条1811,且连接卡壳18外端侧面上螺纹连接有两个固定螺钉183。

水平分布的相邻两翻转板142之间放置一个拼装板17,利用两个连接卡壳18分别将拼装板17的两端与对应端的翻转板142侧边卡入连接卡壳18内,连接卡壳18的限位凸起条1811插入翻转板142对应的限位凹槽1425内,且翻转板142侧边置于第一容纳室181内、拼装板17侧边置于第二容纳室182内,再用各连接卡壳18上的两个固定螺钉183将连接卡壳18、拼装板17与翻转板142三者固定在一起。

而且,在八个连接卡壳中的四个连接卡壳18的开口端186各铰接有一翻转卡板184,所述翻转卡板184的底面上固定有一卡柱185,所述箱体141的顶面上开设有四个与卡柱185相对应的卡孔,当连接卡壳18、拼装板17与翻转板142固定在一起后,将带有卡柱的四个连接卡壳18的翻转卡板184翻转使卡柱185插入对应的卡孔内,实现连接卡壳18与箱体141的连接,提高稳定性。当不需要使用拼装板17时,将其卡入泡沫垫103的放置腔1031内即可,如图12所示。

参照图13至图15所示,具体的拼装板17与相邻两翻转板142的第三种拼装关系:所述拼装板17的两个直角边相交的相交端分别向外延伸出拼装定位部173,水平分布的相邻两翻转板142的相邻两侧边上分别嵌入有与拼装定位部173相对应的拼装定位槽1427,水平分布的相邻两翻转板142之间放置一个拼装板17,且拼装板17的两个拼装定位部173分别卡入该相邻两翻转板142的相邻两拼装定位槽1427内,使拼装板17与该相邻两翻转板142组装成在一起。而且,所述拼装板17、翻转板142的相对应的两个侧边内分别嵌入有l型连接卡槽1426,该两连接卡槽1426连通形成一个u型结构槽,有一u型连接卡板16插入该u型结构槽内,实现利用一个连接卡板16将拼装板17一端与对应端的翻转板142固定在一起,同时,利用连接卡板16也方便拆装。

所述泡沫垫103的放置腔1031分别对应延伸出与拼装板17的拼装定位部173相对应的定位卡腔1032。当不需要使用拼装板17时,将其卡入泡沫垫103的放置腔1031内、拼装定位部173置于定位卡腔1032内即可,如图15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拼装板17与相邻两翻转板142的三种拼装方式是并列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其一即可;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拼装方式,只要能够满足本发明的功能要求即可。

参照图16至图23所示,所述派发三轮车2包括带有驾驶室20和厢体21的三轮车本体,所述厢体21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厢体211、及位于后端且用于存放转运摆放车1的第二厢体212、及固定在第二厢体212外侧壁上的第二控制器213。第一厢体211的内腔可用于存放、摆放快递以供派发。

所述第一厢体211的左右两侧侧面上分别开设有侧进出口,该侧进出口顶端转动连接有一可上下翻转的侧开门214,所述侧开门214内侧面前后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一可前后翻转的遮雨板216。所述第二厢体212的后端面上开设有后进出口,该后进出口顶端转动连接有一可上下翻转的后开门215。上述的侧开门214和后开门215均是通过由翻转驱动电机驱动旋转的转轴来实现翻转连接在厢体21上的,且翻转驱动电机分别电连接于第二控制器213,方便快递人员操控打开第一厢体211和第二厢体212。当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侧开门214、后开门215向上翻转打开第一厢体211、第二厢体212后,向上翻转的侧开门214及后开门215翻转至水平状态停止,处于水平分布的侧开门214和后开门215则可以起到遮阳和遮雨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将侧开门214上的两遮雨板216向外翻转打开以增大侧开门214的遮挡面,给快递人员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防止下雨天人和货被雨水淋到。当不需要使用遮雨板216时,将两遮雨板216向内翻转贴在侧开门214内侧面上即可,不会妨碍侧开门214的正常使用。

而且,本发明的转运摆放车1的防护外壳12的一对对立分布的侧面前后两端均固定有一托座124,各托座124上均开设有一贯穿上下表面的连接插孔1241。

而且,本发明的第二厢体212内还设置有用于将转运摆放车1提升放置在第二厢体212内的提升系统装置,该提升系统装置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案中任一种方案来实现。

参照图16和图17所示,上述提升系统装置的具体结构特征方案一:

所述第二厢体212的厢底板217后端中部开设有一与转运摆放车1相对应的方形插入口2171,该插入口2171后端延伸至厢底板217后端面;厢底板217的前端内嵌有一与插入口2171相连通的伸缩腔2172,该伸缩腔2172与插入口2171形成了一个滑移空间,该滑移空间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出一前后横向分布的滑行槽2173,滑行槽2173后端延伸至厢底板217后端面,所述伸缩腔2172内设有一与滑移空间相对应的承载板22,承载板22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出与滑行槽2173相对应的滑行板221,所述伸缩腔2172的前端固定有用于驱动承载板22沿着滑移空间横向前后往复移动的第二电动伸缩杆222,该第二电动伸缩杆222电连接于第二控制器213。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第二电动伸缩杆222驱使承载板22前后伸缩移动即可实现覆盖住插入口、露出插入口、伸出至第二厢体外部的三种切换状态;其中,承载板22在不使用情况是覆盖在插入口2171内的;当需要露出插入口时,操控第二电动伸缩杆222收缩驱使承载板22向前移动以露出插入口2171;当需要承载板22后端伸出第二厢体212外部以承载转运摆放车1时,操控第二电动伸缩杆222伸展驱使承载板22向后移动至合适位置即可。

所述第二厢体212内固定有用于提升转运摆放车1直线上下升降的升降提升装置;该升降提升装置包括导轨柱23、提升第一丝杆232、提升第一电机233、第一提升座234,所述厢底板217后端位于插入口两侧的位置处各固定有一竖向分布的导轨柱23,导轨柱23内开设有一朝向插入口2171敞口、竖向分布的升降室231,该升降室231内固定有一竖向分布的提升第一丝杆232、固定连接于提升第一丝杆232且用于驱动提升第一丝杆232的提升第一电机233、螺纹连接在提升第一丝杆232上且滑动配合在升降室231内的第一提升座234,所述提升第一电机233电连接于第二控制器213,所述第一提升座234的外端位于插入口2171上方且第一提升座234的外端上表面上固定有一与托座124的连接插孔1241相对应的连接插柱235;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提升第一电机233驱使提升第一丝杆232正反转即可驱动第一提升座234升降运动,也就可以带动连接插柱235上下往复移动。且当第一提升座234降至导轨柱23底端时,连接插柱235顶端位置对应在派发三轮车2上的高度值小于托座124对应在转运摆放车1上的高度值,以保证当转运摆放车1推至派发三轮车2的插入口2171内时,其托座124要对应位于连接插柱235上方以便连接插柱235与连接插孔1241配合连接。

当需要利用提升系统装置提升转运摆放车1放置在第二厢体212内时,先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第二电动伸缩杆222驱使承载板22向前移动以完整露出插入口2171,再将转运摆放车1推入第二厢体212的插入口2171内,使托座124的连接插孔1241对应位于第一提升座234的连接插柱235上方,然后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提升第一电机233驱使第一提升座234升起,使连接插柱235插入连接插孔1241内以利用第一提升座234托起托座124、带动转运摆放车1一起向上移动,使转运摆放车1底部高于厢底板217后停止;然后,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第二电动伸缩杆222驱使承载板22向后移动伸至转运摆放车1正下方,再操控第一提升座234降下、带动转运摆放车1降在承载板22上,同时,第一提升座234继续下降,使连接插柱235脱离托座124的连接插孔1241,如此,即可操控承载板22再向前移动,带动转运摆放车1进入第二厢体212内放置,同时承载板22覆盖住插入口2171即可。

参照图18至图20所示,上述提升系统装置的具体结构特征方案二:

所述第二厢体212内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水平横向分布、后端敞口的横向导轨24,两侧横向导轨24内分别滑动配合有一t型导向板241,两侧的导向板241分别朝向第二厢体212内腔中部延伸出一托起板2411,两侧托起板2411之间形成了用于放置转运摆放车1的放置空间242,两侧托起板2411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有一竖向分布、与托座124的连接插孔1241相对应的托起柱2412,同一托起板2411的两托起柱2412之间间距与转运摆放车1同侧两个连接插孔1241之间间距相等,两托起板2411同一端的两个托起柱2412之间间距与转运摆放车1同一端两个连接插孔1241之间间距相等;且,横向导轨24内部前端固定有用于驱动导向板241横向往复直线运动的第三电动伸缩杆2413,该第三电动伸缩杆2413电连接于第二控制器213。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第三电动伸缩杆2413伸缩运动即可驱使导向板241、连同托起板2411和托起柱2412一起往复进出第二厢体212内。

同时,第二厢体212内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有一用于驱动横向导轨24直线升降运动的竖向驱动系统,该竖向驱动系统包括竖向固定在第二厢体212内的竖向导轨243、竖向固定在竖向导轨243内的提升第二丝杆244、固定连接于提升第二丝杆244且用于驱动提升第二丝杆244正反转的提升第二电机245、螺纹连接在提升第二丝杆244上且竖向滑动配合在竖向导轨243上的第二提升座246,所述横向导轨24固定在对应侧的前后两个第二提升座246上,提升第二电机245电连接于第二控制器213,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作提升第二电机245驱使提升第二丝杆244正反转即可驱动第二提升座246、连同横向导轨24直线升降运动。且当横向导轨24降至竖向导轨243底端时(即降至第二厢体212内腔底端时),托起柱2412顶端位置对应在派发三轮车2上的高度值小于托座124对应在转运摆放车1上的高度值,以保证当转运摆放车1推至派发三轮车2后端时,导向板241伸出第二厢体212可使托起柱2412位于托座124下方,以使托起柱2412可与连接插孔1241配合连接。同时,第二厢体212的厢底板217后端上表面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一标记贴2174,两个标记贴2171之间间距等于转运摆放车1带托座的两个对立侧面之间的间距,如此,利用两个标记贴2174的位置提示,可以快速将转运摆放车1推至第二厢体212后端适当位置处停放,以使由第二控制器213操控的导向板241伸出至第二厢体212外特定位置时,恰可使托起柱2412位于托座124的连接插孔1241正下方,以提高转运摆放车1的定位效果及托座124与托起柱2412之间的配合准确度。

当需要利用提升系统装置提升转运摆放车1放置在第二厢体212内时,先将转运摆放车1推至第二厢体212后端并贴合后端面、且使带有托座124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侧标记贴2714对齐,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第三电动伸缩杆2413伸长驱使导向板241向第二厢体212外滑动至指定位置,使托起柱2412位于托座124的连接插孔1241正下方处时,导向板241停止滑动;然后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提升第二电机245驱使提升第二丝杆244旋转带动第二提升座246、横向导轨24上移,实现驱使托起板2411上移,使托起柱2412插入对应托座124的连接插孔1241内实现托起板2411与防护外壳12固定配合,进而实现托起转运摆放车1,进而可以利用竖向驱动系统提升转运摆放车1至合适高度(转运摆放车1底部要高于第二厢体212的厢底板217),然后再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第三电动伸缩杆213收缩、驱使导向板241向前滑动,从而带动托起板2411及转运摆放车1进入第二厢体212内,最后再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竖向驱动系统将横向导轨24及转运摆放车1降下至转运摆放车1放在放置空间242内,然后第二控制器213继续控制竖向驱动系统将横向导轨24向下移动直至托起柱2412完全脱离托座124的连接插孔1241,如果即可实现提升系统装置与转运摆放车1两者分离。

参照图21至图23所示,上述提升系统装置的具体结构特征方案三:

所述第二厢体212的厢底板217后端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一竖向分布的提升立柱26,所述厢底板217上对应两侧提升立柱26之间的位置处开设有提升口2175,该提升口2175后端延伸至厢底板217后端面,所述提升口2175内对应设有一覆盖提升板25,所述覆盖提升板25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竖向分布的提升连接板251,所述覆盖提升板25上开设有一翻转槽252,翻转槽252后端延伸至覆盖提升板25后端面,该翻转槽252内设有可前后翻转的承重载车板253,所述承重载车板253前端通过固定连接于转动驱动电机254的转动轴实现翻转连接在承重载车253的翻转槽252上,转动驱动电机254电连接于第二控制器213,而且,两侧提升立柱26上均设有固定连接于对应提升连接板251、用于驱动覆盖提升板25沿着提升口2175直线上下往复移动的提升驱动系统。常态下,提升驱动系统驱使覆盖提升板25置于提升口2175内用以覆盖在提升口2175处,且转动驱动电机254驱使承重载车板253翻转至竖直状态;当需要将转运摆放车1提升至第二厢体212内时,利用转动驱动电机254驱使承重载车板253翻转至水平状态,然后利用提升驱动系统驱使覆盖提升板25向下移动至使承重载车板253接触地面,然后即可将转运摆放车1推至承重载车板253上,利用提升驱动系统将覆盖提升板25、承重载车板253提升至提升口2175处,将转运摆放车1从承重载车板253上推入第二厢体212内即可,然后再利用转动驱动电机254驱使承重载车板253向上翻转至竖直状态,不会妨碍后开门215的正常关闭。

更好的,承重载车板253底面前端固定有一抵靠板255,当转动驱动电机254驱使转动轴带动承重载车板253向后翻转至水平状态时,所述抵靠板255随承重载车板253向后翻转抵靠在翻盖提升板25后端面上,实现提高承重载车板253的支撑稳定性。

所述提升立柱25内开设有竖向分布的提升腔,上述的提升驱动系统包括竖向固定在提升腔内的提升第三丝杆261、固定连接于提升第三丝杆261且用于驱动提升第三丝杆261的提升第三电机262、螺纹连接在提升第三丝杠261上且可上下滑动地配合在提升腔内的第三提升座263,所述覆盖提升板25左右两侧的提升连接板251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侧的第三提升座263上,实现利用提升连接板251将覆盖提升板25悬吊在第三提升座263下方,提升第三电机262电连接于第二控制器213,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提升第三电机262驱使提升第三丝杆261正反转以驱动第三提升座263升降运动,进而带动提升连接板251、覆盖提升板25升降运动。常态下,覆盖提升板25处于提升口2175内,且提升连接板251位于覆盖提升板25上方、第三提升座263位于提升立柱26顶端;当覆盖提升板25需要下移时,控制第三提升座263下移即可。

当需要提升转运摆放车1时,将转运摆放车1推停至第二厢体212后方,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提升第三电机262驱使提升第三丝杆261旋转带动第三提升座263下移,进而驱动提升连接板251、覆盖提升板25向下移动至覆盖提升板25触地,然后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转动驱动电机254驱使承重载车板253翻转至水平状态,然后即可将转运摆放车1推至承重载车板253上。然后利用提升驱动系统将覆盖提升板25、承重载车板253提升至提升口2175处,将转运摆放车1推入第二厢体212内,最后,利用第二控制器213操控转动驱动电机254驱使承重载车板253向上翻转至竖直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