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轨陆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5166发布日期:2018-09-18 19:0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无轨陆用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车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汽车领域中,一直存在一个比较困难的技术问题,就是传统车辆利用机械转向时阻力较大,导致转向时需要比较大的力量,降低了驾驶体验,而新型的车辆利用电子转向,价格较为昂贵,且有电子元件失效风险,安全性差,此装置有效解决了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轨陆用车辆,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无轨陆用车辆,包括机身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身内前端的转向腔,所述转向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轴套内设置有左右贯穿的方形孔,所述方形孔内可滑动设有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左右两端分别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转向腔前后端壁中,所述第二轴套内左右贯穿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螺纹配合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左右延伸贯穿所述转向腔左右端壁伸出所述机身外部,所述第一轴套外表面设有环形槽,所述第一轴套前方设有齿条,所述齿条内设置有左右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中滑动配合安装有左右延伸的滑轨,所述滑轨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腔左右端壁,所述齿条后侧固定设置有拨杆,所述拨杆向后延伸伸入所述环形槽内,所述齿条前方设置有与之啮合配合的齿轮,所述齿轮中心固定连接有上下延伸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下两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腔上下端面,所述转向腔后方设有动力腔,所述转向腔与所述动力腔间转动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向前延伸伸入所述转向腔,且前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和所述第二锥齿轮配合的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二转轴向后延伸伸入所述动力腔,且后侧末端固定连接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后方啮合配合有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五锥齿轮与固定设置于所述动力腔右侧端壁内的驱动机主轴动力连接,所述动力腔后方设置有传动腔,所述传动腔与所述动力腔间转动设置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向前延伸伸入所述动力腔,且前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五锥齿轮啮合配合连接的第六锥齿轮,所述第三转轴向后延伸伸入所述传动腔,且后侧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七锥齿轮,所述传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四转轴,所述传动腔内的所述第四转轴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七锥齿轮啮合的第八锥齿轮,所述机身中设置有避震结构。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避震结构包括左右对称且前后对称设置于所述机身中的轮槽,所述轮槽内顶壁设置有伸缩腔,所述伸缩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端面与所述伸缩腔上端壁间弹性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限位块下方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限位块下端面与所述伸缩腔下端壁间弹性设置有环绕在所述伸缩杆外表面的第二弹簧,所述伸缩杆向下延伸贯穿所述伸缩腔下端壁伸入所述轮槽中,所述伸缩杆伸入所述轮槽内部分铰接连接有可摆动的摆动块,所述摆动块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向外延伸末端固定设置有车轮。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轴向上延伸顶部端面末端固定连接有方向盘。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后侧的所述轮槽中的所述第五转轴内延伸末端与所述第四转轴外侧端铰接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前侧的所述轮槽中的所述第五转轴向内延伸末端与转动设置于所述轮槽内壁中的第六转轴铰接连接,前侧的所述轮槽中的所述摆动块后侧末端与伸入所述轮槽内的所述螺纹杆外侧端铰接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驱动机处于静止状态,所述方向盘处于正向位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条位于所述导轨中间位置,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所述第二轴套中间位置,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和所述第二锥齿轮处于脱离状态。

当车辆向前直行时,启动所述第一电机向后转动,所述第一电机向后转动带动所述第五锥齿轮向后转动,所述第五锥齿轮向后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第六锥齿轮向右转动,所述第六锥齿轮向右转动带动所述第七锥齿轮向右转动,所述第七锥齿轮向右转动带动所述第八锥齿轮向前转动,所述第八锥齿轮向前转动带动所述车轮向前转动,所述车轮向前转动带动车辆向前移动。

当车辆左转向时,向左转动所述方向盘,所述方向盘转动带动所述齿轮向左转动,所述齿轮向左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齿条向右转动,所述齿条向右转动带动所述拨杆向右拨动所述第一轴套,此时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三锥齿轮啮合,由于述第五锥齿轮向后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所述第四锥齿轮向左转动,所述第四锥齿轮向左转动带动所述第三锥齿轮向左转动,所述第三锥齿轮向左转动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向后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向后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轴套向后转动,所述第二轴套向后转动带动与之螺纹配合的螺纹杆向右移动,所述螺纹杆向右移动推拉所述车辆前侧车轮向左车偏移,此时由于后侧车轮推力车辆向左转向。

同理当车辆右转向时,向右转动所述方向盘,所述方向盘转动带动所述齿轮向右转动,所述齿轮向右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齿条向左转动,所述齿条向左转动带动所述拨杆向左拨动所述第一轴套,此时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三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锥齿轮向左转动带动所述第二锥齿轮向前转动,所述第二锥齿轮向前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轴套向前转动,所述第二轴套向前转动带动与之螺纹配合的螺纹杆向左移动,所述螺纹杆向左移动推拉所述车辆前侧车轮向右车偏移,此时由于后侧车轮推力车辆向右转向。

当转向完成时反向转动方向盘,使所述车轮恢复向正前方,此时回正所述方向盘,车辆恢复向前自行状态,停止所述驱动机,车辆恢复初始状态。

本发明的车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采用车辆发动机转动实现助力转向,节省了体力,且车身与车轮间装有弹簧,过滤掉车辆行驶中的颠簸,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无轨陆用车辆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无轨陆用车辆,包括机身100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身100内前端的转向腔126,所述转向腔126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轴套124,所述第一轴套124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齿轮125和第二锥齿轮118,所述第一轴套124内设置有左右贯穿的方形孔117,所述方形孔117内可滑动设有第二轴套135,所述第二轴套135左右两端分别转动配合连接于所述转向腔126前后端壁中,所述第二轴套135内左右贯穿设置有螺纹孔116,所述螺纹孔116内螺纹配合连接有螺纹杆133,所述螺纹杆133左右延伸贯穿所述转向腔126左右端壁伸出所述机身100外部,所述第一轴套124外表面设有环形槽119,所述第一轴套124前方设有齿条123,所述齿条123内设置有左右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中滑动配合安装有左右延伸的滑轨127,所述滑轨127左右两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腔126左右端壁,所述齿条123后侧固定设置有拨杆120,所述拨杆120向后延伸伸入所述环形槽119内,所述齿条123前方设置有与之啮合配合的齿轮122,所述齿轮122中心固定连接有上下延伸的第一转轴121,所述第一转轴121上下两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向腔126上下端面,所述转向腔126后方设有动力腔101,所述转向腔126与所述动力腔101间转动设置有第二转轴114,所述第二转轴114向前延伸伸入所述转向腔126,且前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125和所述第二锥齿轮118配合的第三锥齿轮115,所述第二转轴114向后延伸伸入所述动力腔101,且后侧末端固定连接有第四锥齿轮102,所述第四锥齿轮102后方啮合配合有第五锥齿轮103,所述第五锥齿轮103与固定设置于所述动力腔101右侧端壁内的驱动机113主轴动力连接,所述动力腔101后方设置有传动腔112,所述传动腔112与所述动力腔101间转动设置有第三转轴105,所述第三转轴105向前延伸伸入所述动力腔101,且前侧末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五锥齿轮103啮合配合连接的第六锥齿轮104,所述第三转轴105向后延伸伸入所述传动腔112,且后侧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七锥齿轮106,所述传动腔112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四转轴110,所述传动腔112内的所述第四转轴110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七锥齿轮106啮合的第八锥齿轮111,所述机身100中设置有避震结构。

有益地,所述避震结构包括左右对称且前后对称设置于所述机身100中的轮槽129,所述轮槽129内顶壁设置有伸缩腔137,所述伸缩腔137内可滑动的设置有限位块138,所述限位块138上端面与所述伸缩腔137上端壁间弹性设置有第一弹簧136,所述限位块138下方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40,所述限位块138下端面与所述伸缩腔137下端壁间弹性设置有环绕在所述伸缩杆140外表面的第二弹簧139,所述伸缩杆140向下延伸贯穿所述伸缩腔137下端壁伸入所述轮槽129中,所述伸缩杆140伸入所述轮槽129内部分铰接连接有可摆动的摆动块109,所述摆动块109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五转轴132,所述第五转轴132向外延伸末端固定设置有车轮108,提高了车辆的减震效果。

有益地,所述第一转轴121向上延伸顶部端面末端固定连接有方向盘,实现车辆的转向功能。

有益地,后侧的所述轮槽129中的所述第五转轴132内延伸末端与所述第四转轴110外侧端铰接连接,实现了车辆的动力驱动。

有益地,前侧的所述轮槽129中的所述第五转轴132向内延伸末端与转动设置于所述轮槽129内壁中的第六转轴131铰接连接,前侧的所述轮槽129中的所述摆动块109后侧末端与伸入所述轮槽129内的所述螺纹杆133外侧端铰接连接,实现了车辆的转向助力。

本发明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驱动机113处于静止状态,所述方向盘处于正向位置,所述齿轮122与所述齿条123啮合,所述齿条123位于所述导轨127中间位置,所述第一轴套124位于所述第二轴套135中间位置,所述第三锥齿轮115与所述第一锥齿轮125和所述第二锥齿轮118处于脱离状态。

当车辆向前直行时,启动所述第一电机113向后转动,所述第一电机113向后转动带动所述第五锥齿轮103向后转动,所述第五锥齿轮103向后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第六锥齿轮104向右转动,所述第六锥齿轮104向右转动带动所述第七锥齿轮106向右转动,所述第七锥齿轮106向右转动带动所述第八锥齿轮111向前转动,所述第八锥齿轮111向前转动带动所述车轮108向前转动,所述车轮108向前转动带动车辆向前移动。

当车辆左转向时,向左转动所述方向盘,所述方向盘转动带动所述齿轮122向左转动,所述齿轮122向左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齿条123向右转动,所述齿条123向右转动带动所述拨杆120向右拨动所述第一轴套124,此时所述第一锥齿轮125与所述第三锥齿轮115啮合,由于述第五锥齿轮103向后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所述第四锥齿轮102向左转动,所述第四锥齿轮102向左转动带动所述第三锥齿轮115向左转动,所述第三锥齿轮115向左转动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125向后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125向后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轴套135向后转动,所述第二轴套135向后转动带动与之螺纹配合的螺纹杆133向右移动,所述螺纹杆133向右移动推拉所述车辆前侧车轮108向左车偏移,此时由于后侧车轮推力车辆向左转向。

同理当车辆右转向时,向右转动所述方向盘,所述方向盘转动带动所述齿轮122向右转动,所述齿轮122向右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齿条123向左转动,所述齿条123向左转动带动所述拨杆120向左拨动所述第一轴套124,此时所述第二锥齿轮118与所述第三锥齿轮115啮合,所述第三锥齿轮115向左转动带动所述第二锥齿轮118向前转动,所述第二锥齿轮118向前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轴套135向前转动,所述第二轴套135向前转动带动与之螺纹配合的螺纹杆133向左移动,所述螺纹杆133向左移动推拉所述车辆前侧车轮108向右车偏移,此时由于后侧车轮推力车辆向右转向。

当转向完成时反向转动方向盘,使所述车轮108恢复向正前方,此时回正所述方向盘,车辆恢复向前自行状态,停止所述驱动机113,车辆恢复初始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驱动机处于静止状态,所述方向盘处于正向位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条位于所述导轨中间位置,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所述第二轴套中间位置,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和所述第二锥齿轮处于脱离状态。

当车辆向前直行时,启动所述第一电机向后转动,所述第一电机向后转动带动所述第五锥齿轮向后转动,所述第五锥齿轮向后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第六锥齿轮向右转动,所述第六锥齿轮向右转动带动所述第七锥齿轮向右转动,所述第七锥齿轮向右转动带动所述第八锥齿轮向前转动,所述第八锥齿轮向前转动带动所述车轮向前转动,所述车轮向前转动带动车辆向前移动。

当车辆左转向时,向左转动所述方向盘,所述方向盘转动带动所述齿轮向左转动,所述齿轮向左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齿条向右转动,所述齿条向右转动带动所述拨杆向右拨动所述第一轴套,此时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三锥齿轮啮合,由于述第五锥齿轮向后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所述第四锥齿轮向左转动,所述第四锥齿轮向左转动带动所述第三锥齿轮向左转动,所述第三锥齿轮向左转动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向后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向后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轴套向后转动,所述第二轴套向后转动带动与之螺纹配合的螺纹杆向右移动,所述螺纹杆向右移动推拉所述车辆前侧车轮向左车偏移,此时由于后侧车轮推力车辆向左转向。

同理当车辆右转向时,向右转动所述方向盘,所述方向盘转动带动所述齿轮向右转动,所述齿轮向右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齿条向左转动,所述齿条向左转动带动所述拨杆向左拨动所述第一轴套,此时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三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锥齿轮向左转动带动所述第二锥齿轮向前转动,所述第二锥齿轮向前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轴套向前转动,所述第二轴套向前转动带动与之螺纹配合的螺纹杆向左移动,所述螺纹杆向左移动推拉所述车辆前侧车轮向右车偏移,此时由于后侧车轮推力车辆向右转向。

当转向完成时反向转动方向盘,使所述车轮恢复向正前方,此时回正所述方向盘,车辆恢复向前自行状态,停止所述驱动机,车辆恢复初始状态。

本发明的车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采用车辆发动机转动实现助力转向,节省了体力,且车身与车轮间装有弹簧,过滤掉车辆行驶中的颠簸,提高了车辆的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