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手推车的防护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5158发布日期:2018-09-18 19:08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手推车配件,具体涉及货运手推车的防护设备。



背景技术:

手推车(wheel barrow;barrow;hand truck)是以人力推、拉的搬运车辆,它是一切车辆的始祖。虽然手推车物料搬运技术不断发展,但手推车仍作为不可缺少的搬运工具而沿用。手推车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广泛应用是因为它造价低廉、维护简单、操作方便、自重轻,能在机动车辆不便使用的地方工作,在短距离搬运较轻的物品时十分方便。

通用四轮手推车多半有一个载货平台,但是由于装卸方便,手推车只有把手一侧有栏杆,物体放置在手推车上很容易滑落,特别是在斜坡上使用手推车的时候,手推车上的物体过重会导致手推车下滑的速度较大,而速度过大,人力无法控制会导致手推车撞向墙体,不仅损坏车体也容易对物体造成损伤,并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货运手推车的防护设备。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货运手推车的防护设备,包括前夹板、后夹板、硬质弹簧、保护壳、连接件、平面固定夹持件、竖直固定夹持件,所述前夹板和后夹板竖直设置,所述前夹板和后夹板相互平行;所述保护壳将前夹板与后夹板的边缘盖住形成空腔;所述硬质弹簧设置在空腔中,所述硬质弹簧一端连接前夹板,另一端连接后夹板;所述竖直固定夹持件设置在后夹板连接硬质弹簧侧的另一侧的下侧位置;所述连接件设置在后夹板连接硬质弹簧侧的另一侧,并且处于竖直固定夹持件的上侧;所述平面固定夹持件与连接件连接。

现有技术中的手推车都是用于短路途运输,其中四轮平板手推车,为了方便装卸货物,并没有设置栏杆对货物进行保护,容易造成撞击或货物脱落。本发明通过竖直固定夹持件夹持在手推车的前轮上,通过平面固定夹持件夹持在手推车的平板上,从而将本发明固定在手推车的前侧或者左右侧,这样就能实现对物体进行阻挡,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通过使用前夹板和后夹板形成挡板主体,再在前夹板和后夹板之间设置硬质弹簧,当手推车在斜坡上使用时如果出现失控撞向墙体可以通过前夹板、后夹板以及硬质弹簧实现缓冲,避免对物体造成损伤,同时可以避免物体从手推车上脱落,进一步保护物体;本发明使用方便,在货物装填完毕后直接夹持在手推车上即可,在货物卸载时直接从手推车上取下即可。

进一步地,平面固定夹持件包括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的一端共同铰接在连接件上,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平板固定夹持件可以实现前夹板和后夹板的稳定性。采用板状可以扩大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进一步地,竖直固定夹持件包括左夹板和右夹板,所述左夹板和右夹板一端共同铰接在后夹板上,所述左夹板和右夹板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竖直固定夹持件可以作为前夹板和后夹板再手推车上的支点。

进一步地,硬质弹簧设置有多个。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使用前夹板和后夹板形成挡板主体,再在前夹板和后夹板之间设置硬质弹簧,当手推车在斜坡上使用时如果出现失控撞向墙体可以通过前夹板、后夹板以及硬质弹簧实现缓冲,避免对物体造成损伤,同时可以避免物体从手推车上脱落,进一步保护物体。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前夹板,2-后夹板,3-硬质弹簧,4-空腔,5-保护壳,7-连接件,8-平面固定夹持件,9-竖直固定夹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货运手推车的防护设备,包括前夹板1、后夹板2、硬质弹簧3、保护壳5、连接件7、平面固定夹持件8、竖直固定夹持件9,所述前夹板1和后夹板2竖直设置,所述前夹板1和后夹板2相互平行;所述保护壳5将前夹板1与后夹板2的边缘盖住形成空腔;所述硬质弹簧3设置在空腔4中,所述硬质弹簧3一端连接前夹板1,另一端连接后夹板2;所述竖直固定夹持件9设置在后夹板2连接硬质弹簧3侧的另一侧的下侧位置;所述连接件7设置在后夹板2连接硬质弹簧3侧的另一侧,并且处于竖直固定夹持件9的上侧;所述平面固定夹持件8与连接件7连接。

平面固定夹持件8包括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的一端共同铰接在连接件7上,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

竖直固定夹持件9包括左夹板和右夹板,所述左夹板和右夹板一端共同铰接在后夹板2上,所述左夹板和右夹板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

硬质弹簧3设置有多个。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