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7305发布日期:2019-01-08 21:43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及儿童用品,尤其是涉及一种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儿童推车的种类繁多,儿童推车的杆件数目也不相同,各杆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连接位置都不相同,从而推车车架的折叠原理与折叠方式也各不相同。

中国专利申请CN2017111829765公开了一种能实现四折的婴儿推车车架,包括握把和对称设置于握把两端的推把、腰管及脚管,所述对称设置的推把、腰管及脚管之间设有用以实现宽度折叠的第一调节装置和与第一调节装置联动的第二调节装置,脚管上装有与第二调节装置相连的滑动装置,第二调节装置通过一个滑动装置与脚管滑动相连。然而,申请人认为,推车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脚管在长期承受较大重力则会产生形变,从而导致滑动装置在变形后的脚管上滑动不顺畅从而最终导致用户无法将推车顺利折叠,可靠性较差从而无法满足用户实际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可靠性较差可能导致用户无法顺利将推车折叠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可靠耐用的儿童推车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儿童推车,包括平行设置的左侧车架和右侧车架,左侧车架和右侧车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前腰管11、后腰管12、脚管13、从动杆14及推把15,前腰管11的上末端、后腰管12的上末端及推把15的下末端三者之间通过收车部17相连,前腰管11的下末端与后腰管12的下末端之间通过挠性连管16相连,后腰管12的下末端与脚管13转动连接,从动杆14通过固定套18可转动与前腰管11和后腰管12相连,脚管13的上末端与护套19固定连接;设于左侧车架和右侧车架之间的第一调节装置和第二调整装置,该第一调整装置包括交差设置的第一折管21和第二折管22,第一折管21的下末端、第二折管22的下末端分别枢接在左侧车架、右侧车架各自的护套19上,第一折管21的上末端、第二折管22的上末端分别枢接在右侧车架、左侧车架各自的从动杆14上;第二调整装置包括第一前折叠片311、第二前折叠片312、连接片32、第一后折叠片331和第二后折叠片332,第一前折叠片311、第一后折叠片331的其中一末端均可转动的连接在左侧车架的脚管13上,第二前折叠片312和第二后折叠片332的其中一末端均可转动的连接在右侧车架的脚管13上,第一前折叠片311、第二前折叠片312和连接片32三者转动相连,而连接片32、第一后折叠片331和第二后折叠片332三者转动相连。

其中,前腰管11包括上前腰管111和下前腰管112,下前腰管112的上末端通过护套19套设在上前腰管111的下末端,脚管13的上末端在儿童推车为展开使用状态时抵靠作用在上前腰管111与下前腰管112相连处从而使上前腰管111与下前腰管112固定相连。

其中,第二调整装置在儿童推车为展开使用状态时呈“工”形。

其中,左侧车架、右侧车架各自的下前腰管112的下末端以及脚管13的下末端分别设有前轮组件101和后轮组件102。

其中,两个推把15之间设有握把4,该握把4上设有收车按钮41。

其中,在后腰管12上设有便于用户推拉的推杆6。

其中,从动杆14的前末端通过连接器141连接一根纵向设置的延伸杆14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不需要在脚管上使用滑动装置连接第二调整装置,第二调整装置直接可转动的设置在两根脚管之间,结构相对简单可靠,不会发生形变导致用户无法折叠推车,从而可靠性高且便于操作使用;本实用新型让儿童推车提供折叠操作,折叠后的尺寸较小从而便于使用,满足用户实际的使用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儿童推车在展开使用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对应图1在折叠收拢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图3是儿童推车在展开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儿童推车包括:平行设置的左侧车架和右侧车架,左侧车架和右侧车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前腰管11、后腰管12、脚管13、从动杆14及推把15,前腰管11的上末端、后腰管12的上末端及推把15的下末端三者之间通过收车部17相连,前腰管11的下末端与后腰管12的下末端之间通过挠性连管16相连,后腰管12的下末端与脚管13转动连接,从动杆14通过固定套18可转动与前腰管11和后腰管12相连,前腰管11包括上前腰管111和下前腰管112,下前腰管112的上末端通过护套19套设在上前腰管111的下末端,而脚管13的上末端与护套19连接;设于左侧车架和右侧车架之间起到折叠作用的第一调节装置和第二调整装置;该第一调整装置包括交差设置的第一折管21和第二折管22,第一折管21的下末端、第二折管22的下末端分别枢接在左侧车架、右侧车架各自的护套19上,第一折管21的上末端、第二折管22的上末端分别枢接在右侧车架、左侧车架各自的从动杆14上;第二调整装置包括第一前折叠片311、第二前折叠片312、连接片32、第一后折叠片331和第二后折叠片332,第一前折叠片311和第一后折叠片331的其中一末端均可转动的连接在左侧车架的脚管13上,第二前折叠片312和第二后折叠片332的其中一末端均可转动的连接在右侧车架的脚管13上,第一前折叠片311、第二前折叠片312和连接片32三者转动相连,而连接片32、第一后折叠片331和第二后折叠片332三者转动相连。

结合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儿童推车还包括:左侧车架和右侧车架各自的下前腰管112的下末端、脚管13的下末端分别设有前轮组件101和后轮组件102;设于两个推把15之间的握把4;固定在后腰管12上便于用户推拉的推杆6;甚至,从动杆14的前末端通过连接器141连接一根纵向设置的延伸杆142。具体使用时,可在左侧车架和右侧车架各自的从动杆14(甚至两个延伸杆142之间)之间设置坐垫(比如坐垫是套接固定在两根从动杆14之间的布),通过转动延伸杆142使延伸杆142与从动杆14水平设置时从而可以扩大坐垫尺寸让婴儿、儿童在使用过程中可睡卧在坐垫上以满足实际的使用需要。

其中,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申请CN2017111829765、CN2015108624686等)而言,例如CN 2015108624686技术方案所描述的相应结构为例来说明:在收车部17中内设有锁定齿轮,在握把4上设有从展开使用状态切换至折叠收拢状态的收车按钮41,在锁定齿轮与收车按钮41之间设有收车拉绳,操作该收车按钮41能够控制儿童推车从展开使用状态切换至折叠收拢状态。

如图1、图3所示儿童推车处于展开使用状态,通收车部17使左侧车架和右侧车架的各个部件位置相对固定从而形成一个稳固结构,此时,第一调整装置、第二调整装置均呈展开状态支撑连接在左侧车架与右侧车架之间,且第二调整装置呈“工”形,脚管13的上末端也顶靠在上前腰管111下末端与下前腰管112上末端的一侧使上前腰管111和下前腰管112构成一根可承受外力的前腰管11。因此,儿童推车在于展开使用状态各个部分均是一个稳固结构。

按下收车按钮41后,左侧车架、右侧车架均不再是一个稳固结构,将推把15朝向后腰管12转动折叠,再对后腰管12朝向脚管13转动,此时,脚管13的上末端不再抵靠作用于上前腰管111与下前腰管112的一侧,从而上前腰管111与下前腰管112之间可依据护套19进行折叠;第一折管21与第二折管22相对转动,从而对连接片32使一个水平向后的作用力,连接片32带动第一前折叠片311与第二前折叠片312相对转动产生弯折、带动第一后折叠片331与第二后折叠片332相对转动产生弯折,再最终可彻底将儿童推车折叠至于图2所示的折叠收拢状态。由此可见,此折叠过程操作相对简单,折叠后体积较小可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申请人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儿童推车是针对中国专利申请CN2017111829765所描述技术方案做的技术创新!本实用新型相比CN2017111829765而言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本申请改变了CN2017111829765中的第二调整装置的结构,且第二调整装置不再需要借助一个滑动装置与脚管相连,从而起到简化结构、使用可靠的主要目的。其中,本实用新型与CN2017111829765相同结构部分,若有描述不足或不清楚之处请参考CN2017111829765,也可以参考其他现有技术比如CN 2015108624686的相应附图及说明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