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助力循环前后驱动的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4060发布日期:2020-05-22 20:18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助力循环前后驱动的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助力循环前后驱动的电动车,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车均为后轮驱动,而且后轮电机转速越快电动车的速度也越快,后轮电机转速过高会导致耗电量急剧上升,降低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带助力循环前后驱动的电动车,通过后轮驱动电机的逆变电流驱动助力传感器,使得前轮驱动介入,电动车整体功率增大,电流利用率提高,续航里程大大增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助力循环前后驱动的电动车,包括车体、前轮驱动、后轮驱动和助力传感器,所述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分别设置在车体的前后轮上,所述车体上设置有助力传感器,所述助力传感器与前轮驱动的电机电连接,通过前轮驱动电机的逆变电流供电,所述助力传感器与车体的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助力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前轮驱动参与工作,所述后轮驱动的结构为:包括电动机、发电机、增速器和离合器,所述电动机的一端为输出端,所述输出端与后轮转轴动力连接,所述电动机的另一端为刹车辅助端,所述刹车辅助端与输出端均与电动机的主轴共轴设置,所述刹车辅助端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离合器能与所述第一齿轮进行动态啮合,所述离合器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在增速器的动力输入端,所述增速器的动力输出端与发电机的动力输入端动力连接。

所述前轮驱动的结构为:包括前轮电机、输出轴、小齿轮、行星齿轮、大齿轮和轮毂,所述前轮电机设置在输出轴上,通过前轮电机驱动输出轴转动,所述小齿轮固定设置在输出轴上,能随输出轴同步转动,所述大齿轮固定设置在轮毂内,所述轮毂随大齿轮同步转动,所述小齿轮和大齿轮之间设置有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分别与小齿轮和大齿轮相啮合,且所述行星齿轮活动套装在输出轴上。

所述行星齿轮的结构为:包括齿盘、第二齿轮和轴,圆形的所述齿盘通过轴承设置在输出轴上,三根所述轴圆形整列分布设置在齿盘上,且所述轴的一端活动设置在齿盘内,所述轴的另一端上均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内侧与小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的外侧与大齿轮啮合。

所述小齿轮的一端靠近电机端面设置,所述小齿轮的另一端设置有轴套,所述轴承套装在轴套上。

所述轮毂的一端端面上横向设置有罩体,所述罩体与轮毂一体成型,所述罩体能将前轮电机完全罩住,且所述罩体的端面与前轮电机的端面齐平。

所述离合器与刹车端和电门端均电连接,确保刹车启动时离合器与第一齿轮啮合,电门启动时离合器与第一齿轮分离。

所述电动机、发电机、增速器和离合器均设置在电机壳体内,且所述输出端伸出电机壳体外侧。

所述发电机的电力输出端通过整流器转换成直流后与电瓶电连接。

所述前轮电机的反向电动势端与整流器的交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端与稳压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与助力传感器电连接。

所述稳压器包括降压模块和升压模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行驶过程中,后轮驱动电机会产生逆变电流,该逆变电流驱动助力传感器工作,助力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使得前轮驱动介入,电动车整体功率增大,电流利用率提高,续航里程大大增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前轮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前轮驱动的行星齿轮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后轮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助力传感器的供电线路框图。

图中:1为车体、2为前轮驱动、21为前轮电机、22为输出轴、23为小齿轮、24为行星齿轮、241为齿盘、242为第二齿轮、243为轴、244为轴承、25为大齿轮、26为轮毂、27为轴套、28为罩体、3为后轮驱动、31为电动机、32为发电机、33为增速器、34为离合器、35为第一齿轮、36为电机壳体、4为助力传感器、5为整流器、6为稳压器、61为降压模块、62为升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助力循环前后驱动的电动车,包括车体1、前轮驱动2、后轮驱动3和助力传感器4,所述前轮驱动2和后轮驱动3分别设置在车体1的前后轮上,所述车体1上设置有助力传感器4,所述助力传感器4与前轮驱动2的电机电连接,通过前轮驱动2电机的逆变电流供电,所述助力传感器4与车体1的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助力传感器4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前轮驱动2参与工作,所述后轮驱动3的结构为:包括电动机31、发电机32、增速器33和离合器34,所述电动机31的一端为输出端,所述输出端与后轮转轴动力连接,所述电动机31的另一端为刹车辅助端,所述刹车辅助端与输出端均与电动机31的主轴共轴设置,所述刹车辅助端上设置有第一齿轮35,所述离合器34能与所述第一齿轮35进行动态啮合,所述离合器3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在增速器33的动力输入端,所述增速器33的动力输出端与发电机32的动力输入端动力连接。

所述前轮驱动2的结构为:包括前轮电机21、输出轴22、小齿轮23、行星齿轮24、大齿轮25和轮毂26,所述前轮电机21设置在输出轴22上,通过前轮电机21驱动输出轴22转动,所述小齿轮23固定设置在输出轴22上,能随输出轴22同步转动,所述大齿轮25固定设置在轮毂26内,所述轮毂26随大齿轮25同步转动,所述小齿轮23和大齿轮25之间设置有行星齿轮24,所述行星齿轮24分别与小齿轮23和大齿轮25相啮合,且所述行星齿轮24活动套装在输出轴22上。

所述行星齿轮24的结构为:包括齿盘241、第二齿轮242和轴243,圆形的所述齿盘241通过轴承244设置在输出轴22上,三根所述轴243圆形整列分布设置在齿盘241上,且所述轴243的一端活动设置在齿盘241内,所述轴243的另一端上均设置有第二齿轮242,所述第二齿轮242的内侧与小齿轮23啮合,所述第二齿轮242的外侧与大齿轮25啮合。

所述小齿轮23的一端靠近电机端面设置,所述小齿轮23的另一端设置有轴套27,所述轴承244套装在轴套27上。

所述轮毂26的一端端面上横向设置有罩体28,所述罩体28与轮毂26一体成型,所述罩体28能将前轮电机21完全罩住,且所述罩体28的端面与前轮电机21的端面齐平。

所述离合器34与刹车端和电门端均电连接,确保刹车启动时离合器34与第一齿轮35啮合,电门启动时离合器34与第一齿轮35分离。

所述电动机31、发电机32、增速器33和离合器34均设置在电机壳体36内,且所述输出端伸出电机壳体36外侧。

所述发电机32的电力输出端通过整流器转换成直流后与电瓶电连接。

所述前轮电机21的反向电动势端与整流器5的交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整流器5的直流输出端与稳压器6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稳压器6的输出端与助力传感器4电连接。

所述稳压器6包括降压模块61和升压模块62。

本实用新型在行驶过程中,前轮电机21会产生逆变电流,该逆变电流驱动助力传感器4工作,助力传感器4通过控制系统使得前轮驱动2介入,电动车整体功率增大,电流利用率提高,续航里程大大增加。

电动车启动采用自身电瓶进行启动,一般为48v-12a(当然也可以使用控制系统相匹配的电源,如36v,72v之类的),并依靠后轮作为启动时的主动轮,正常行驶电流在10-12a之间,当车速达到15码时,通过控制系统自动切换为前轮驱动模式,切换后行驶速度提升到25码,正常行驶电流:5a,改进后利用前后轮不同的转速前移,使得电动车更加节能,消耗功率低,续航里程更长。

在电动车行驶中遇到需要刹车时,启动刹车,控制器检测到刹车信号后控制离合器34与第一齿轮35啮合,将电动车的动能通过增速器33输送给发电机32进行发电,由于增速器33的输出端转速很高,使得发电机32的瞬时发电电流很大,对电瓶起到快充的作用,而且由于增速器33的转动瞬间消耗了电动车大量的惯性动能,不仅助于减速,而且也节省了刹车皮的磨损,当启动电门时,控制器控制离合器34与第一齿轮35分离,电动机31依靠电瓶的供电继续工作。

本实用新型在电动车行驶过程中,前轮电机21由于存在反向电动势,利用该反向电动势并经整流和稳压后直接供给助力传感器4,受电动车车速的影响,该反向电动势并不稳定,车速越大该反向电动势越大,反之亦然,因而在整流后设置稳压器6,若电压过高则降压模块61工作,如果电压过低则升压模块62工作,确保助力传感器4的输入电压稳定,本实用新型中助力传感器4由发电机直供,而且经过稳压器调整电压后,使得输出电压保持稳定,延长了助力传感器4的使用寿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