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限位弹性销及防松脱履带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8789发布日期:2020-03-24 14:15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限位弹性销及防松脱履带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移动设备领域,具体指一种自限位弹性销以及包含该自限位弹性销的防松脱履带组件。



背景技术:

弹性圆柱销又称弹簧销,是一种无头中空的柱形体并沿轴向开槽,用于零件之间的定位、连接、固定等。

弹性圆柱销自身不含限位结构,在充当两个铰接件的连接销时只能依靠与销孔的过盈配合实现自身的限位,因此一个铰接件上的销孔需与弹性圆柱销过盈配合,同时另一铰接件上的销孔需与弹性圆柱销间隙配合,否则转轴易与两个零部件发生相对转动造成磨损,但这也会造成两个铰接件间明显的相对晃动,因此普通弹性圆柱销在铰接场景下的应用较为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弹性圆柱销改进而来的适合应用于铰接场景的自限位弹性销。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自限位弹性销的防松脱履带组件。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限位弹性销,包括管状本体,管状本体外壁上沿轴向通长设置一道隔断通槽,管状本体外壁上还对称设有垂直于隔断通槽的两道分隔通槽,分隔通槽的两端分处隔断通槽的两侧,管状本体上处在两道分隔通槽之间的部分被隔断通槽分隔为第一区隔部和第二区隔部,第一区隔部沿两道分隔通槽第一端的连线向外弯折构成第一外翻带,第二区隔部沿两道分隔通槽第二端的连线向外弯折构成第二外翻带。

由上可见,管状本体通过在中部设置两个外翻带增加局部宽度,使得管状本体中部能够通过两个外翻带与铰接件在销孔外围的抵接实现限位,从而为管状本体引入了自限位机制。并且管状本体两端的外径以及两个铰接件的销孔孔径均可设为相等,从而有效避免两个铰接件的相对晃动。位于管状本体中部的两条外翻带可设置得较长,相较于设置在其端部的类似结构具备更大的体量和更高的结构强度,因而耐用性更可靠。

限位弹性销为一体式结构,便于加工制作且整体结构强度较高。沿轴向通长设置的隔断通槽使管状本体整体都可发生弹性形变,因此穿轴过程中不仅两条外翻带能发生径向内收的弹性形变,管状本体上其他部分还能发生趋向于收紧隔断通槽的弹性形变,因此限位弹性销整体可发生较大幅度的形变,便于穿轴。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外翻带的宽度与第二外翻带的宽度相等。

将两条外翻带设置成宽度相同则自限位弹性销在受铰接件挤压时隔断通槽的两侧可发生同等幅度的形变,有助于优化自限位弹性销上力的分配并提高其力学性能。

进一步的方案是,通过分隔通槽第一端的管状本体的轴截面与通过分隔通槽第二端的管状本体的轴截面的夹角不大于90°。

与分隔通槽两端对应的管状本体轴截面夹角较小则分隔通槽的长度较短,这就有助于平衡外翻带及管状本体其余部分的结构强度及形变幅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管状本体在端部的外壁上倒有过渡锥面,以便于自限位弹性销的穿轴操作。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松脱履带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履带节及连接相邻的两个履带节的自限位弹性销。履带节包括矩形的底板,底板在顶面上相对设置两块支架板,两块支架板均垂直于底板且与底板的短边平行,支架板的第一端设有外耳板,支架板的第二端设有内耳板,外耳板和内耳板的厚度均小于支架板的厚度,外耳板外侧与支架板的外侧齐平,内耳板的内侧与支架板的内侧齐平,外耳板和内耳板的端部均处于底板的长边外侧并设有销孔。相邻两个履带节的底板两端齐平,同一履带节上的两块内耳板均处于相邻履带节上的两块外耳板之间并通过自限位弹性销连接。

自限位弹性销包括管状本体,管状本体外壁上沿轴向通长设置一道隔断通槽,管状本体外壁上还对称设有垂直于隔断通槽的两道分隔通槽,分隔通槽的两端分处隔断通槽的两侧,管状本体上处在两道分隔通槽之间的部分被隔断通槽分隔为第一区隔部和第二区隔部,第一区隔部沿两道分隔通槽第一端的连线向外弯折构成第一外翻带,第二区隔部沿两道分隔通槽第二端的连线向外弯折构成第二外翻带。管状本体的长度大于同一履带节上两个外耳板的间距,管状本体的外径与销孔的孔径相等,第一外翻带的长度及第二外翻带的长度均与同一履带节上两块内耳板的间距相等。

小型履带式移动设备多采用铸铝材质的履带节,其在运转中的振动和撞击会导致履带节之间的连接销在销孔处不断与履带节发生挤压和摩擦,受此影响销孔将逐渐变大,而连接销通常借助设置于其两端的卡簧、开口销类固定件在外耳板外侧进行限位,这类固定件体量较小,装至连接销上也无助于缓解连接销与销孔间的挤压和摩擦,这样经过长期使用后连接销端部容易脱出销孔,造成履带散架或断开。

普通弹性圆柱销的自限位能力弱,不适合应用于履带中,而自限位弹性销中部设有具备较大体量及较高结构强度的两条外翻带,外翻带的两端在履带运转过程中可与内耳板抵接,从而有效限制管状本体两端与销孔间的挤压和摩擦,防止因销孔磨损造成的连接销松脱。

进一步的方案是,同一履带节上两块外耳板的内侧间距大于两块内耳板的外侧间距。

参照上述形式布置支架板节上的内耳板和外耳板可使连接状态下相邻两个履带节在自限位弹性销的轴向上仍具备一定的相对活动自由度,有助于提升履带的过弯能力。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外翻带的宽度与第二外翻带的宽度相等。

将两条外翻带设置成相同宽度可使自限位弹性销在受内耳板挤压时隔断通槽的两侧发生同等幅度的形变,有助于优化自限位弹性销上力的分配并提高其力学性能。

进一步的方案是,通过分隔通槽第一端的管状本体的轴截面与通过分隔通槽第二端的管状本体的轴截面的夹角不大于90°。

与分隔通槽两端对应的管状本体轴截面夹角较小则分隔通槽的长度较短,这就有助于平衡两条外翻带及管状本体其余部分的结构强度及形变幅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管状本体在端部的外壁上倒有过渡锥面,以便于自限位弹性销的穿轴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松脱履带组件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限位弹性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松脱履带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履带节20及连接相邻的两个履带节20的自限位弹性销10。履带节20包括矩形的底板21,底板21在顶面上相对设置两块支架板22,两块支架板22均垂直于底板21且与底板21的短边平行,支架板22的第一端设有外耳板23,支架板22的第二端设有内耳板24,外耳板23和内耳板24的厚度均小于支架板22的厚度,外耳板23外侧与支架板22的外侧齐平,内耳板24的内侧与支架板22的内侧齐平,外耳板23和内耳板24的端部均处于底板21的长边外侧并设有销孔25。相邻两个履带节20的底板21两端齐平,同一履带节20上的两块内耳板24均处于相邻履带节20上的两块外耳板23之间并通过自限位弹性销10连接。

自限位弹性销10包括管状本体11,管状本体11外壁上沿轴向通长设置一道隔断通槽12,管状本体11外壁上还对称设有垂直于隔断通槽12的两道分隔通槽13,分隔通槽13的两端分处隔断通槽12的两侧,管状本体11上处在两道分隔通槽13之间的部分被隔断通槽12分隔为第一区隔部和第二区隔部,第一区隔部沿两道分隔通槽13第一端的连线向外弯折构成第一外翻带14,第二区隔部沿两道分隔通槽13第二端的连线向外弯折构成第二外翻带15。管状本体11的长度大于同一履带节20上两个外耳板23的间距,管状本体11的外径与销孔25的孔径相等,第一外翻带14的长度及第二外翻带15的长度均与同一履带节20上两块内耳板24的间距相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限位弹性销,该自限位弹性销即前述自限位弹性销10。

管状本体11通过在中部设置第一外翻带14和第二外翻带15可增加局部宽度,使得管状本体11中部能够通过第一外翻带14和第二外翻带15与两块内耳板24在销孔25外围的抵接实现限位,从而为管状本体11引入了自限位机制。并且这种自限位机制还能有效限制管状本体11两端与销孔25间的挤压和摩擦,防止因销孔25磨损造成的连接销松脱。并且位于管状本体11中部的第一外翻带14和第二外翻带15可设置得较长,相较于设置在其端部的类似结构具备更大的体量和更高的结构强度,因而耐用性更可靠。

限位弹性销10可通过弹性金属板通过一体加工得到,制作方便且整体结构强度较高。由于第一外翻带14和第二外翻15带能发生径向内收的弹性形变,管状本体11上其他部分还能发生趋向于收紧隔断通槽12的弹性形变,弹性限位销10整体可发生较大幅度的形变,便于穿轴。

同一履带节20上两块外耳板23的内侧间距大于两块内耳板24的外侧间距,这样可使连接状态下相邻两个履带节20在自限位弹性销10的轴向上仍具备一定的相对活动自由度,有助于提升履带的过弯能力。

第一外翻带14的宽度与第二外翻带15的宽度相等。通过分隔通槽13第一端的管状本体11的轴截面与通过分隔通槽13第二端的管状本体11的轴截面的夹角不大于90°。

将第一外翻带14和第二外翻带15设置成相同宽度可使自限位弹性销10在受内耳板24挤压时隔断通槽12的两侧发生同等幅度的形变,有助于优化自限位弹性销10上力的分配并提高其力学性能。与分隔通槽13两端对应的管状本体11轴截面夹角较小则分隔通槽13的长度较短,这就有助于平衡第一外翻带14、第二外翻带15及管状本体11其余部分的结构强度及形变幅度。

管状本体11在端部的外壁上倒有过渡锥面16,以便于自限位弹性销10的穿轴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