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188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童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和童车有关,是有关一面使宽度方向的间隔变窄一面进行折叠,当处于折叠状态时,一对前轮和一对后轮位于同样高度,从而可能自然竖立的童车。
目前,在市场上流行着多种多样的童车,需要者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或符合自己要求的童车。作为这种选择的依据会因人而异,但其中有一个条件就是“轻量”。因此可以说构造简单而轻量要作为提高童车商品价值的要素之一。
对于本发明来说,有意义的现有技术,有在日本专利实公昭56-15100号公报上展示的童车。可以认为,在这个公报上所展示的童车,其结构简单,对实现轻量化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还存在必需改进之处。此童车被设计成可以折叠,然而在折叠时是使前轮和后轮相互远离那样移动。因此,在折叠状态,童车成为大致沿地面平躺。换言之,童车不能单独自立。因此这就给要携带童车,或欲要将其收藏在适当场所时等带来不便。
此外,若使构成童车的骨架的构件数减少的话,会使构造变得简单。但为此必定会给安全性带来损害。
故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使安全性优良,又能实现构造简单而轻量,且在折叠时能单独自然竖立的童车。
本发明是使宽度方向间隔变窄的同时进行折叠,在折叠状态下使一对前轮和一对后轮位于同一高度,从而有可能自立的童车,它具备以下的部份。
a.在其下端部分别具有前轮的一对前脚,
b.在其下端部分别具有后轮,且和上述前脚成交叉地配置,且通过销轴使此交叉部份可能回转而连接成的一对后脚。
c.其下端部分别和上述前脚的上端部可能回转地相连接着的一对推杆。
d.成X状交叉的一对交叉杆,其上端部和上述一对推杆回转可能地相连接,其下端部和上述一对后脚回转可能地相连接。
e.其前端和上述后脚的上端部回转可能地相连接,其后端部和上述推杆回转可能地相连接的一对侧框构件。
f.宽度方向连接部件,该部件被设计成可以弯曲,使分别由上述各前脚、各后脚、各推杆以及各侧框部件构成的该童车的左右各侧面间相连接,并限定该童车在打开状态时的宽度方向尺寸。
g在该童车处于打开状态时,阻止相对上述前脚的上述推杆转动的推杆栓机构。
h.交叉杆栓机件,它被设置在上述侧框部件的后端部上,当该童车处于打开状态时,使和上述一对交叉杆的上端接触,阻止此交叉杆上端向上方移动。
本发明,由于构成童车的骨架构件数少,因此其构造简单而轻量。
用推杆栓机构和交叉杆栓机构的作用坚固地保持童车的打开状态。也就是推杆栓机构禁止相对前脚的推杆转动,交叉杆栓机构使一对交叉杆的交叉角度固定。
当欲要使童车折叠时,首先使推杆栓机构的锁解除,使一对侧框部件的后端部和推杆可转动地相连接,还把交叉杆栓机构设置在此侧框构件的后端部上。因此,若进行使推杆朝前方回转操作,也使交叉栓机构的锁解除。这样,就使童车在使其宽度方向的间隔逐步变窄的同时进行折叠。此外,前轮和后轮相互朝接近方向移动。而且,当童车处于折叠状态时,后轮和前轮大致位于相同高度,使该童车可以自立。
再次使童车固定在打开状态的场合,只要使利用推杆栓机构的锁动作,而阻止相对前脚的推杆回转就可以。在此状态中,通过使交叉杆栓机构和一对交叉杆的上端相接触,阻止交叉杆的上端部向上方移动,而使此交叉杆的交叉角度固定下来。
如以上所述那样,若采用按照本发明的童车,则使童车固定在打开状态的操作,以及解除该固定状态的操作都非常简单。
此外,一对侧框构件是沿童车座位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延伸开来。因此若设计成利用此侧框构件来安装侧板的话,则能防止从童车侧方来的风的侵入的同时,安全上也较好。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童车在折叠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适用于图1所示童车的推杆栓机构12的侧剖面图。
图4是表示使滑动构件13从图3所示状态向下方移动后的状态的图。
图5是图3和图4所示滑动构件13的侧视图。
图6是滑动构件13的俯视图。
图7是滑动构件13的侧剖面图。
图8是图3和图4所示推杆套28的侧视图。
图9是推杆套28的正视图。
图10是推杆套28的俯视图。
图11是滑动构件13和前脚2的连接部份的侧剖面图。
图12是推杆套28和推杆7的连接部份的侧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推杆7的下端部和滑动构件13的导向壁26相接触状态的图。
图14是从童车的后方看和一对交叉杆8,9相连系的机构的图。
图15是表示和侧框部件11的后端部相连系部份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连接件36的俯视图。
图17是从童车后方看图15所示结构的图。
图18是从上方看交叉杆9和后脚4的连接部份构造的图,就是沿图14的Ⅷ-Ⅷ线的剖面图。
图19是从童车的侧面看图18所示部份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1是从童车的正面看和图20所示童车的前脚连接构件56相连系的部份的构造图。
图22是表示应用在图20所示童车上的斜靠调整机构的图。
实施例图1和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左视图。图1是表示童车的打开状态,图2表示其折叠状态。图1和图2是表示童车的左侧面,然而其右侧面的形态表现出和图1与图2所示左侧面的形状大致对称。
图示的童车具备一对前脚2,在前脚的下端部具有前轮1;一对后脚,在后脚的下端部具有后轮3,且和前脚2呈交叉配置,在交叉部份通过销轴5形成转动连接;一对推杆7,其下端部和前脚2的上端部通过销轴6形成转动连接;一对成X状交叉的交叉杆8,9,其上端部和一对推杆7形成转动连接,其下端和一对后脚4形成转动连接;一对侧框架构件11,其前端部通过销轴10和后脚4上端形成转动连接,其后端部和推杆7形成转动连接;把童车的左右各侧面间连接起来的宽度向连接构件;推杆栓机构12,它在图1所示童车的打开状态时,禁止推杆7的相对前脚2的转动;以及交叉杆栓机构,它在童车处于打开状态时,阻止发生交叉杆8,9的上端部向上方的移动。宽度方向的连接构件被设计成可以弯曲,用来规定童车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宽度尺寸。交叉杆栓机构被设置在侧框架构件11的后端部上,然而在图1和图2中没有表示清楚。将在后面说明此交叉杆栓机构。
图3和图4表示了为阻止推杆7相对前脚2转动用的推杆机构12的侧剖面图。图示的推杆栓机构12具备滑动构件13,弹簧14,相互嵌合的接合凸部15和接合凹部16,17,以及接合壁18。
图5至图7用来单独表示图3所示的滑动构件13,此外,图11表示了滑动构件13和前脚2的连接部份的侧剖面图。参照这些图,滑动构件13被设计成使其能在前脚2的上端部上面沿其长度方向在相对位于上方的第一位置和相对位于下方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具体地进行说明,T谇敖2的上端的内部,通过销轴19固定安装着弹簧室20。在此弹簧室20和前脚2上贯穿设置着沿上下方向的长孔21。使销轴22配置成插在此长孔21,使滑动构件13固定安装在此销轴22上。图5和图7所示的贯穿孔23就是为使销轴22插进去而设置。这样,滑动构件13能以和销轴22在长孔21内移动的范围大致相同的量沿上下方向滑动。
如图11所示,在前脚2的内部,在销轴22上固定安装着弹簧支承构件24。此弹簧支承构件24被安置在弹簧室20内。在弹簧室20的底壁和弹簧支承部件24之间配置弹簧25。此弹簧25使弹簧支承构件24具有经常要向上方移动的能力。也就是弹簧25使滑动构件13具有要向相对位于上方的第一位置复归的能力。
参照图5至图7,滑动构件13具有沿着插进该滑动构件13内的前脚2延伸形成的柱状部份25,在此柱状部份25的上端部份上形成有接合凸部15。此外,如图3清楚表示的那样,在滑动部件13上形成能和推杆7的下端接合的接合壁18。并且,和此接合壁18相连,还形成有导向翌26。进而,如图6所示,在容纳推杆7的下端部的互相对置的壁上还形成有其两面的间隔形成逐渐变狭窄的一对倾斜面27。关于接合壁18,导向壁26和倾斜面27的作用将在后面叙述。
参照图3和图4,在推杆7的下端部,通过销轴29和30,固定安装着围住该推杆7的推杆套28。此推杆套28如图8至图10所示,此外,推杆套28和推杆7的连接部的侧剖面图就是如图12所示。参照这些图,推杆套28具有向前方伸出的一对伸出壁31,此伸出壁31,通过图3和图4所示的连接轴6和前脚2的上端部形成转动连接。也就是推杆7是以连接轴6作为回转轴心进行回转。图8所示的通孔32和33是为了分别使销轴29和30插入。此外,使连接轴6插入图8所示的通孔34和图11所示的通孔35。
在童车处于打开状态,推杆套28的伸出壁31的前端面和滑动构件13的柱状部25,呈面对面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伸出壁31的前端面上形成能和滑动构件13的接合凸部15相嵌合的接合凹部16和17。
如图3所示,当滑动构件13位于相对上方位置的第一位置时,滑动构件13的接合凸部15和位于上方的接合凹部16相嵌合,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当滑动构件13位于相对下方的第二位置时,接合凸部15和位于下方的接合凹部17相嵌合。
接着参照图3及图4对推杆栓机构12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童车处于打开状态时,前脚2的上端和推杆7的下端部以大致相平行重叠的状态排列着。当滑动构件13位于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时,接合壁18和推杆7的下端部接合,而阻止该推杆7的转动。此锁住状态依靠弹簧14的作用可靠地维持着。此外,接合凸部15和接合凹部16的嵌合也对可靠地维持由接合壁18产生的锁住状态起到有效的作用。
接下来,在要将童车进行折叠的时候,操作滑动构件13使其滑动到图4所示第二位置为止。柱状部25按照滑动构件13的移动而一度向外方弯曲,此后,接合凸部15和推杆套28的接合凹部17相嵌合。弹簧14起着使滑动构件13向上方移动的作用,然而接合凸部15和接合凹部17的嵌合将阻止此移动。在滑动构件13处于第二位置时,接合壁18和推杆7的下端部的接合被解除。因此,如果向前方按压推杆7,则推杆套28和推杆7一道在图4中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是滑动构件13的接合凸部15和推杆套28的接合凹部17的嵌合状态被解除,滑动构件13因弹簧14的作用回复到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
接下来对从童车的折叠状态向打开状态转变时的推杆栓机构12的动作进行说明。当为了使童车成为打开状态而使推杆7转动时,首先如图13所示那样,推杆7的下端部和滑动构件13的导向壁26相接触。当进一步使推杆7从这个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导向壁26因推杆7的下端而被压向下方,因此使滑动构件13向下方滑动。并且,当推杆7的下端部和前脚2的上端部达到大致平行排列时,滑动构件13因弹簧14的作用向上方滑动,就得到图3所示的状态。这样,因导向壁26的存在,并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操作就能使推杆栓机构12成为锁住状态。然而,如果允许操作性能稍微差些的话,也可以不设导向壁26。这时,在前脚2的上端部和推杆7的下端部即将成为大致平行排列时,有必要用手进行操作使滑动部件13向下方滑动。
此外,在滑动构件13上形成的倾斜面27,是当在图13中使推杆7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能对此推杆7的移动起到平滑导向的作用。
此外,图示的推杆栓机构12位于童车的左侧面,然而在童车的右侧面也设置了同样的推杆栓机构。
接下来用图14至图17对交叉杆栓机构进行说明。图14是从童车后方看的一对交叉杆8,9相连系部份的图。图15是表示和位于童车左侧面的侧框架构件11的后端部份相连系部份的侧视图。图16是对图15所示连接构件36,从上方看的图。图17是对图15所示构造,从童车后方看的图。
在图15中,推杆套28是用假想线进行表示,通过朝向童车宽度方向的销轴37,在该推杆套28的内侧面上可自由转动地安装连接部件36。侧框架构件11的后端部,通过销轴37被回转自由地连接在连接部件36上。如图16所示,连接构件36被制作成L字形状。
参照图15和图17,在侧框架构件11的后端部上形成有能和连接构件36的上面相接触的阻挡壁39。在童车处于打开状态时,此阻挡壁39即和连接构件36的上面相接触,以阻止此连接构件36的转动。
参照图15、图17的同时参照图14,一对交叉杆8,9成X状交叉,通过销轴40使此交叉部份形成转动连接。此交叉杆8,9,通过向着童车的前后方向的销轴38,38使其上端部和连接构件36,36形成转动连接。图14所示的状态是童车处于打开的状态,当从这个状态向着使童车折叠的动作变动时,一对交叉杆8,9的上端部向上方移动,籍此使童车的左右侧面相互靠近。
一对交叉杆8,9的下端部通过转动托板44,44,止动部件46,46,后脚连接构件41a,41b和后脚4,4形成转动连接。参照图1,14,18和19来对有关这些构造进行说明。此外,由于这些构造在童车的左右侧面上构造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位于童车左侧面的构件进行说明。
在后脚4的下端部,通过朝向童车宽度方向的销轴45,转动自由地安装着转动托板44。转动托板44是两块平板,象是要把后脚4挟在其间那样配置。此外,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转动托板44上,通过朝向童车宽度方向的销轴47转动自由地安装着止动部件46。此止动部件46,在童车处于打开状态时,由于和后脚4相接触,从而阻止转动托板44的转动。在图19所示的状态,止动构件46和后脚相接触,籍此阻止转动托板44的转动。
连接一对后脚4,4那样延伸的后脚连接构件41a,41b,其两端部通过朝向童车前后方向的销轴48,48和止动部件46,46形成转动连接。后脚连接构件41a,41b是由通过销轴42转动自由地相连接的两块板材构件。一块板材41a具有能和另一块板材41b接触的接触部份43。在图14所示状态中,通过使接触部份43和另一块板材41b相接触来阻止向下方的弯曲。当童车被折叠时,后脚连接部件41a,41b要使其中央部份向上方弯曲的那样动作,使一对后脚4,4的间隔变狭窄。一对交叉杆8,9的下端部通过销轴49,49被转动自由地连接在后脚连接构件41a,41b上。
当童车处于打开状态,而推杆栓机构12阻止相对前脚2的推杆7的转动时,如图15所示,侧框架构件11的阻挡壁39,和连接构件36的上面相接触,从而阻止此连接构件36的转动。因此,通过销轴38,38而连接到连接部件36,36上的一对交叉杆8,9的上端部向上方的移动被阻止。此外,如图14所示,交叉杆8,9的下端部被连接到向下方弯曲受到阻止的后脚连接部件41a,41b上。其结果是一对交叉杆8,9的交叉角度被固定,童车的左右侧面的间隔保持为一定。
参照图15,当随着童车的折叠动作,推杆套28以连接轴6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销轴37也伴随着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一对交叉杆8,9的上端部共同向上方移动,使童车的左右侧面相互靠近。此外,这时,如图14所示的连接构件41a,41b进行使其中央部份向上方弯曲有动作。这样,最终使童车成为图2所示的折叠状态。在此折叠状态中,前轮2和后轮3位于相同的高度,使童车能自立的同时,也使左右侧面的间隔变狭窄。
再一次,当使童车成为图1所示的打开状态,相对前脚2的推杆7的转动被阻止时,侧框架构件11的阻挡壁39要成为如图15所示,使连接构件36的转动被阻止。也就是成为一对交叉杆8,9的交叉角度自动地被固定住。
如上所述,若根据图1至图19所示的实施例,则用来将童车的打开状态锁住的操作以及为将此锁住状态解除的操作均很简单。此外,一对侧框架构件11是沿童车座位的右侧面和左侧面延伸。此外,此侧框架构件11的形状,最好如图1所示,采取从其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在其大致中央部份进行弯曲,从此弯曲点向后方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那样的形状。若利用这种形状的侧框架构件11安装侧板的话,就成为能防止从童车的侧方来的风的侵入,而且安全性优良。童车的座位,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利用推杆7和前脚2等进行安装。
此外,后脚连接构件41a,41b是作为将童车的左右各侧面间进行连接,并规定该童车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宽度尺寸的宽度方向连接构件。但是,这样的宽度方向连接构件也将被设置在例如一对前脚2间,或者,在一对推杆7间。此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采用了一对推杆7,然而代替此一对推杆7,而采用由两条脚部份和连接此脚部份的上端部份间的上端连接部份所构成的倒U字形状的一根推杆也可以。此时,上端连接部份成为能在其中央部份进行弯曲。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在这第二实施例中由于有关和图1表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构件具有同样的标号,因而省略对它的说明。
图20所表示的第二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的组成构件之外还具备一对座位支承杆50,一对连接杆52,一对靠背支承构件53,一对支撑杆55,前脚连接构件56和搁脚构件57。座位支承杆50,其前端部通过销轴51和后脚4的上端部形成转动连接。此外,座位支承杆50的后端部和转动托板部44之间通过连接杆52进行连接。靠背支承部件53,其下端部通过销轴54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座位支承杆50的后端部上。
图21是从童车正面看到的和把一对前脚2间连接起来似的延伸着的前脚连接构件56有关的部份的图。前脚连接部件56被设计成使其中间部份可以弯曲。在此图21中,用假想线表示弯向下方的状态。一对支撑杆55使一对座位支承杆50的后端部和前脚连接构件56的中间部份相连接。因此当伴随童车的折叠动作,座位支承杆50在图20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前脚连接构件56被推向支撑杆55而向下方弯曲。其结果是使一对前脚2间的间隔变狭窄。此外,在前脚连接部件56上,安装着为使孩子搁脚的搁脚构件57。
在童车处于打开状态,转动托板44的转动被阻止着。因此,通过连接杆52,被支承在转动托板44上的座位支承杆50的位置得以牢固固定。
图22是表示和靠背支承构件53相关部份构造的侧视图。在此图中,省去了与说明无关的部份。靠背支承部件53,用斜靠调整构件能在任意的倾角度的位置上固定下来。如具体进行说明,就是通过销轴59使斜靠调整构件58转动自由地安装在前脚2上。此斜靠调整构件58具有长孔60。而且,在靠背支承构件53上设置着旋钮61,使此旋钮61位于斜靠调整构件58的长孔60内。在图22中,若旋紧旋钮61,则斜靠调整构件58和靠背支承构件53的交叉角度被固定,使靠背支承构件53被固定在图示的倾斜状态。若从这个状态起,放松旋钮61的话,则斜靠调整构件58和靠背支承构件53之间的固定状态即被解除,从而能使靠背支承构件53转动。而且,在使靠背支承构件53造成任意的倾斜角度后,若再次旋紧旋钮61,则靠背支承构件53即被固定在这个位置上。在图22中间假想线表示使靠背支承构件53向更后方倾倒的状态。此外,此图22所表示的斜靠调整构件只不过是示例,当然也能采用其它形态的斜靠调整构件。
若采用图20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由于具备了座位支承杆50和靠背支承构件53,因而成为更稳定构造的童车。
权利要求
1.一种童车,该童车能在逐步缩短其宽度方向的间隔下进行折叠,在折叠状态,使一对前轮和一对后轮位于相同高度,从而能自然竖立,它包括在其下端部分别具有前轮的一对前脚,在其下端部分别具有后轮,且和上述前脚交叉配置,其交叉部份通过销轴形成转动连接的一对后脚,一对推杆,公别使其下端部和上述前脚的上端部形成转动连接,一对呈X字母状交叉的交叉杆,其上端部和上述一对推杆形成转动连接,其下端部和上述一对后脚形成转动连接,一对侧框架构件,分别使其前端部和上述后脚的上端部形成转动连接,使其后端部和上述推杆形成转动连接,被设计成能弯曲的宽度方向连接构件,它把由上述各前脚,各后脚,各推杆和各侧框架构件分别构成的该童车左右各侧面间进行连接,并对该童车在打开状态时的宽度方向尺寸进行规定,在该童车处于被打开状态时,能阻止相对上述前脚的上述推杆转动的推杆栓机构,设置在上述侧框架构件的后端部上的交叉杆栓机构,它在该童车处于被打开状态时,和上述一对交叉杆的上端部相接触,从而阻止交叉杆的上端部向上方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交叉杆栓机构包含连接部件和推压壁,该连接部件通过面向着该童车宽度方向的销轴可转动地保持在上述推杆和上述侧框架构件上,而且通过面向着该童车的前后方向的销轴和上述交叉杆的上端部形成转动连接,该推压壁被设置在上述侧框架构件的后端部上,它在该童车处于被打开状态时,和上述连接构件的上面相接触,从而阻止此连接部件的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宽度方向连接构件被设计成能在其中央部位弯曲,而且包含其两端和上述一对后脚形成转动连接的后脚连接部构件,上述一对交叉杆的下端部和上述后脚连接构件的两端部形成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通过面向着该童车宽度方向的销轴,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上述后脚的下端部上的转动托板,和止动杆,该止动杆通过面向着该童车宽度方向的销轴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上述转动托板上,通过它在该童车处于被打开状态时与上述后脚相接触,来阻止上述转动托板的转动,上述后脚连接构件,通过面向着该童车前后方向的销轴与上述止动杆形成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对座位支承杆,分别使其前端和上述后脚的上端部形成转动连接,一对连接杆,分别使其上端部和上述座位支承杆的后端部形成转动连接,使其下端和上述转动托板形成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对靠背支承构件,分别使其下端部和上述座位支承杆的后端部形成转动连接,和斜靠调整机构,该机构可用来调定上述靠背支承部件的倾斜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其特征在于上述侧框架构件具有从其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在其大致中央部份弯曲,从此弯曲点向后方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童车,具备交叉配置的前后脚,其下端和前脚上端形成转动连接的推杆,成X状交叉,其上下端分别和推杆及后脚形成转动连接的交叉杆,其前后端分别和后脚上端及推杆形成转动连接的侧框架,连接童车左右侧面,规定打开状态时童车宽度方向尺寸的可弯曲的宽度方向连接构件,在童车打开状态时阻止推杆转动的推杆栓机构,设置在侧框架后端上,在童车打开状态时,阻止此交叉杆上端部向上方移动的交叉杆栓机构。
文档编号B62B7/06GK1030384SQ8810393
公开日1989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1988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1987年6月26日
发明者葛西健造 申请人:阿普丽佳葛西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