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平衡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184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平衡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运输工具。
在都市里,路口多遇红灯时,骑自行车者必须不停地上下车,极为麻烦。三轮车在路口遇红灯时,骑车者可以停车不下车,但三车不及自行车灵活,而且车身重,上行或下坡均不便。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行骑自行车者遇红灯时不停上下车的缺点,将自行车两点着地改为像三轮车那样三点着地,且不失自行车本身特征,这样可使骑车人在遇红灯时,不用下车,靠人自身的平衡则能将车停下来,自行车慢行时也很容易靠人平衡。
本发明的构思是改进原自行车两点着地为三点着地,使三个着地点形成一个锐角三角形,构成自行车车身的平衡稳定。当自行车在慢行和停车时很容易配和人自身平衡重心的能力,将自行车保持平衡。为此,将自行车的前轮或后轮换成双轮(为双轮一轴组合)双轮的轮距为14~35公分。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自行车前轮(2)和前轮(3)并列固定于前轮轴(4)上构成复轮构成复轮组合。前轮轴(4)的两端固定于前轮支架(1)上。前轮(2)与前轮(3)的轮距为14-28公分,供老、残使用时,可再加宽轮距到35公分,以达到高效平衡。前轮(2)和前轮(3)的直径可比后轮的直径小,以便减小车的重量并使三个着地点距离更近而达到平衡。当直线行驶时,双轮可同步旋转,当曲线行驶或转弯时,双轮可差速转动。
后轮换成双轮后,传统链条将因双轮增宽而不能使用。故后轮换成双轮后的详细构造如图(2)所示,前链条(5)套在齿轮(12)和齿轮(6)上,齿轮(6)和齿轮(7)固定于齿轮固定轴(10)上,后链条(8)套在齿轮(7)和带动齿轮(9)上,后轮(13)和后轮(14)并列固定于后轮轴(11)上。两后轮轮距为14~28公分。供老残使用时,可再加宽轮距到35公分。后轮轴(11)的两端固定在后轮支架上。前链条(5)与后链条(8)呈
形,齿轮(6)、(7)、(9)的直径相同,后链条(8)及齿轮(6)、(7)、(9)位于双轮的左侧或右侧,它们可同步转动,靠近带动齿轮(9)的后轮(13)或(14)可安装加快轴。
后双轮轮距可为可调轮距。这样既有小型三轮车的特点,又不失自行车的特点及灵活性,其详细构造如图(3)所示。后轮(13)和后轮(14)并列固定于后轮轴套(17)上,后轮轴(11)插入后轮轴套(17)内,后轮轴(11)的截面为六角或四角形,则后轮轴套(17)的截面也相应为六角或四角形。带动齿轮(9)位于两后轮中间固定于后轮轴(11)上并与后轮轴(11)共转。上下相对的卡笋(18)和卡笋(19)或上下相对的卡笋(20)、(21)卡在后轮轴(11)和后轮轴套(17)上的卡笋孔(15)、(16)或(22)、(23)上,卡笋孔(15)、(16)位于带动齿轮(9)的右边,上下相对,与带动齿轮(9)的距离为2公分。卡笋孔(22)、(23)位于带动齿轮(9)的左边,上下相对,与带动齿轮(9)的距离为2公分。距离后轮轴(11)和后轮轴套(17)的左或右端的2公分处有上下相对的卡笋孔(26)、(27)或(24)、(25)。另外,后轮的车条固定于后轮轴套(17)上。
当压下卡笋柄时,使卡笋(18)、(19)离开卡笋孔(15)、(16)则后轮(14)向右移动至卡笋孔(24)、(25)上,卡笋(18)、(19)卡在卡笋孔(24)、(25)内。
后轮(13)向右移动与上述情况相同。
两轮拉开时,可调最大轮距为55~65公分。两轮收拢时最小距离为14~35公分。
两后轮拉开到最大距离时,可做三轮车用。后货架可以照现有形状加宽及加长,在左右两侧增加下垂长方形附加金属条片,以便在轮距加宽使用时,货架两侧的附加条片可向上使货架面积加大,并将货架降低于两轮之间,成为一载重货箱体,双轮内侧需有保护板,若载人时,可加座位。



图1前轮构造图。
1-轮架2-前轮3-前轮4-前轮轴图2后轮构造图。
5-前链条6-齿轮7-齿轮8-后链条9-带动齿轮10-齿轮固定轴11-后轮轴12-齿轮13-后轮14-后轮图3可调轮距构造图。
11-后轮轴13-后轮14-后轮15-卡笋孔16-卡笋孔17-后轮轴套18-卡笋19-卡笋20-卡笋21-卡笋22-卡笋孔23-卡笋孔24-卡笋孔25-卡笋孔26-卡笋孔27-卡笋孔以上三种实施例均具有平衡作用,载重力强,尤其是实施例3具有三轮车及自行车的共同功能。骑车者靠自身平衡重心的能力就能使骑车人在停车时不下车,极慢停车也不会摔下来。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交通运输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在自行车的前轮上再增加一轮,前轮(2)和前轮(3)固定于前轮轴(4)上,前轮的两端固定于前轮支架(1)上,两前轮轮距为14-35公分。
2.一种用于市内交通运输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在自行车的后轮上再增加一轮,链条分为前链链条(5)和后链条(8),两链条呈
型。前链条(5)套在齿轮(12)和齿轮(6)上,后链条(8)套在齿轮(7)和带动齿轮(9)上,后轮(13)和后轮(14)并列固定于后轮轴(11)上,两后轮轮距为14-35公分,后轮轴(11)的两端固定于后轮支架上,齿轮(6)、(7)和带动齿轮(9)位于双轮的左侧或右侧。
3.一种用于交通运输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在自行车的后轮再增加一轮,两后轮的距离可调节,后轮(13)和后轮(14)并列固定于后轮轴套(17)上,后轮轴(11)插入后轮轴套(17)内,后轮轴(11)的截面为六角或四角形,则后轮轴套(17)的截面也相应为六角或四角形,带动齿轴(9)位于两后轮中间,固定于后轮轴(11)上,上下相对的卡笋(18)、(19)或上下相对的卡笋(20)、(21)卡在后轮轴(11)和后轮轴套(17)上的卡笋孔(15)、(16)或(22)、(23)上,上下相对的卡笋孔(15)、(16)或(22)、(23)位于带动齿轮(9)的右边或左边,与带动齿轮距离各为2公分,距离后轮轴(11)和后轮轴套(17)的右或左端的2公分处各有上下相对的卡笋孔(24)、(25)或(26)、(27),后轮车条固定于后轮轴套(17)上,两后轮可调最大距离为55-65公分,两后轮最小距离为14-35公分。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市内交通运输的自行车,它是在自行车的前轮或后轮再增加一轮使原自行车两着地点变为三着地点,构成自行车车身的平衡再与骑车人平衡重心的能力相配合,就可使骑车人停车而不下车,极慢行车人也不会跌下来。后轮的双轮距可调节,轮距拉开始可作为三轮车使用。
文档编号B62M9/02GK1036178SQ8810157
公开日1989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1988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1988年3月28日
发明者亢平域 申请人:亢平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