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21655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0]在图1中,附图标记5和附图标记6分别表不车身侧部7的外板和车身侧部7的后板。车顶板4的整个宽度为大致平坦的(更准确地,车顶板4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略向上凸出地弯曲),与车顶板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连接的车身侧部的部分5向下大幅度地弯曲(由附图标记5a表示弯曲部)。
[0041]车顶板4的后部4a(参见图1)形成有分别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的一对铰链安装座部8 (图1中仅示出了车辆左侧的铰链安装座部8)。各铰链安装座部8均具有宽的上壁8a、窄的后壁Sb、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Sc以及穿过上壁8a形成的螺栓插孔8d。上壁8a的上表面为铰链安装座面(也由附图标记8a表示)并且与车顶板后部4a的纵壁9交叉(连接)。
[0042]如分别为图3的A-A截面和B-B截面的图4和图5所示,车顶板4的后部4a在左右两侧的各铰链安装座部8周围以台阶状的方式形成(参见图4),并且在铰链安装座部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倾斜状的方式形成(参见图5)。图4中示出的台阶状部包括位于前侧的大致竖直的纵壁9a和位于后侧的下侧横壁10 (参见图1)。在图5中由附图标记9b表示倾斜状的纵壁。与各铰链安装座面8a相对的背面为平坦的内表面。
[0043]如图2所示,作为增强构件的车顶背面内梁12布置在车顶板4的后部4a的下侧,作为本发明的必要构件的增强件13布置在车顶背面内梁12的上侧、即布置在车顶背面内梁12与车顶板4之间。
[0044]车顶背面内梁12超过车顶板4的铰链安装座部8 (为方便起见,由图2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向车体后方略微延伸(由附图标记12a表示后方延长部)、超过铰链安装座部8向车体前方延伸长的距离(由附图标记12b表示前方延长部)、还向铰链安装座部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延伸且横穿开口部2的上部。车顶背面内梁1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也用12b和12a表示)均与车顶板4接合,车顶背面内梁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12c和车顶板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4b —起与对应的车身侧部7接合。如图4和图5所示,车顶背面内梁12和车顶板4构成闭合截面结构(闭合截面形状部)21。
[0045]如图1和图2所示,车顶板4的后部4a具有位于铰链安装座部8的前侧的大致竖直的纵壁9a,并且具有位于纵壁9a的前上侧的窄的大致水平的横壁14。各增强件13的位于后下侧的大致水平的壁部(横壁)15的上表面15a均与车顶板4的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内表面接合,增强件13的中间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16a的大致竖直的后表面(也由附图标记16a表示)与车顶板4的纵壁9a的内表面接合。从纵壁16的上端向前突出的大致水平的壁部(横壁)17位于车顶背面内梁12与车顶板4之间、但不与车顶背面内梁12和车顶板4接合。在图2中,由图2中的双点划线表示车顶板4的纵壁9和上壁14。
[0046]如图2和图6 (单体示意图)所示,各增强件13均包括:凸缘板状的下侧壁部(横壁)15,其具有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15b相邻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15a,该上表面15a与车顶板4的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内表面(下表面)接合;板状的纵壁16,其从下侧壁部15的前端大致竖直地立起,并且具有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相邻的大致竖直的后表面16a,该后表面16a与车顶板4的纵壁9a的大致竖直的前表面接合;以及凸缘板状的上侧壁部(横壁)17,其从纵壁16的上端向前突出,并且具有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相邻的窄的大致水平的表面17a,该表面17a从下方与车顶板4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相对。
[0047]各增强件13的纵壁16和上侧壁部17均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朝向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 (参见图2)的相关联的上角部3延伸大致相同的距离。增强件13的下侧壁部1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比中间纵壁16短,以与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对应。下侧壁部15成形为随着位置从下侧壁部15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即,接合面15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起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而逐渐变窄且在逐渐靠近下方的方向上弯曲地延伸(由附图标记15c表不窄部和弯曲部),并与车顶板后部4a的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致。
[0048]螺栓插孔15d形成为穿过与相关联的铰链安装座部8相对的下侧壁部15的接合面15a。螺栓插孔15d贯穿下侧壁部15,并与铰链安装座部8和车顶背面内梁12的各自的螺栓插孔8d和12d(参见图4)同心。车顶背面内梁4(参见图2和图4)具有:上壁12e,其与增强件13的下侧壁部15的下表面接合;以及螺栓插孔12d,其形成为穿过上壁12e。
[0049]增强件13(参见图2)的纵壁16成形为随着位置从纵壁1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起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而逐渐在上下方向上(更准确地,在向下的方向上)变宽且沿靠近后方的方向逐渐倾斜或弯曲地延伸。纵壁16的宽且倾斜或弯曲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由附图标记16b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16b的下侧延长部由附图标记16b’表不O
[0050]下侧壁部1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15e在如下位置处与纵壁16的下端交叉:在作为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16c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处。上侧壁部17成形为大致扇状,随着位置从上侧壁部17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起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而逐渐在前后方向上(更准确地,向后的方向上)变宽(由附图标记17b表示宽部)。
[0051]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16c与相关联的后侧的车身侧部部分6 (参见图2)接合,上侧壁部17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17c与车身侧部5 (参见图2)的上侧弯曲部5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及上侧弯曲部5a后侧的车身侧部部分6接合。
[0052]增强件13 (参见图2和图6)的纵壁16的下端与增强件13的下侧壁部15的后端之间的交线、即谷形折叠(valley-fold)的下侧棱线19L弯曲成在随着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而逐渐靠近后下方的方向上延伸。纵壁16的上端与上侧壁部17的前端之间的交线、即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20L倾斜成随着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而逐渐靠近车辆后侧。
[0053]增强件13的上侧棱线20L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延伸至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参见图2)的相关联的上角部3。尽管下侧棱线19L无需延伸至开口部2的相关联的上角部3就可以确保整个增强件13的高的刚性,但是优选的是,下侧棱线19L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尽可能长地延伸。
[0054]如作为图3的A-A截面(穿过铰链安装座部8)的图4所示,在铰链安装座部8周围的前侧区域中,增强件13由大致竖直的纵壁16、位于后侧的大致水平的下侧壁部15以及位于前侧的大致水平的上侧壁部17形成,并呈现曲柄形状(大致的Z字形状)的截面。
[0055]增强件13的纵壁16沿着车顶板后部4a的台阶部分的纵壁9a的内表面(前表面)延伸且与该内表面接合。位于后侧的下侧壁部15夹在车顶板后部4a的台阶部分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大致水平的上壁8a与下侧的车顶背面内梁12的鼓出部12f (其向上突出)的大致水平的上壁12e之间,并且与该上壁8a和上壁12e接合。固定铰链用的螺栓插孔8d、15d和12d均形成为穿过这三个堆叠的壁8a、15和12e的大致中央。因而,形成了铰链安装部22。
[0056]增强件13的位于前侧的上侧壁部17a从车顶板4的台阶部分的纵壁9a向前突出一小段距离,并且在车顶板4和车顶背面内梁12之间的靠近车顶板4的上壁14的位置处与该上壁14平行。车顶板4的上壁14与车顶背面内梁12的中央底壁12g大致平行。
[0057]车顶背面内梁12具有:后侧鼓出部(凸部)12f,其向上突出;大致水平的底壁12g,其与鼓出部12f的前端连续;纵壁12h,其从底壁12g的前端立起;以及前侧壁部12b,其从纵壁12h的上端部延伸并且倾斜状地弯曲成朝向前上方。前侧壁部12b的前端部与车顶板4的上壁14接合,从后侧鼓出部12f (其向上突出)延伸且朝向后下方倾斜的壁部12a与车顶板4的后端部18接合。
[0058]车顶背面内梁12和车顶板4构成闭合截面结构21。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