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421655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标记15、17和16b’分别表示增强件I的下侧壁部、上侧壁部和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16b的下侧延长部。
[0081]借助于第六特征,由于各增强件13的纵壁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分16a与外侧部分16b的表面相位彼此不同,所以提高了增强件13抵抗沿车辆左右(宽度)方向施加于增强件13的横向载荷的刚性,由此进一步抑制了开口部2的上角部3上的应力集中。
[0082]图9至图12示出了在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13的基础上改变了增强件的形状的各种变型例。
[0083]图9中示出的增强件31和和图10中示出的增强件32均为简化了的结构。图9中示出的增强件31具有:大致竖直的纵壁35 ;大致水平的小的横壁36,其从后下侧与纵壁35连续;以及横壁37,其从前上侧与纵壁35连续。在图10中示出的增强件32中,纵壁38、位于下侧的大致水平的横壁39以及位于上侧的大致水平的横壁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比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短的长度。位于下侧的各横壁36和39均具有铰链安装用的螺栓插孔41。
[0084]各增强件31和32的上侧棱线43L和下侧棱线42L均是直的、即在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上不弯曲,因此不提供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的由弯曲棱线或弯折棱线所赋予的优点。然而,由于各增强件31和32均成形有类似曲柄(Z字形状)的截面,所以其与车顶板4(参见图1)的两个表面接合、即与铰链安装座部8 (参见图1)的内表面和位于铰链安装座部8的车辆前侧的大致竖直的纵壁9 (参见图1)的内表面接合,由此车顶板4的铰链安装座部8由增强件31或32从车室侧支撑。结果,能够确保铰链安装座部8的高的刚性。
[0085]通过使用图9中示出的左右方向上长的增强件31,或者通过沿左右方向延长图10中示出的短的增强件32,使得增强件31或32跨接车顶板4(参见图1)的铰链安装座部8和车体后部的开口部2的上角部3,并且同一条棱线43L将它们连接,由此能够增强易于发生应力集中的开口上角部3。另外,能够通过简单的增强结构减轻车体重量。
[0086]图11中示出的增强件33和图12中示出的增强件34均比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13在结构上略复杂化且大型化,同时保留了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13的必要结构特征。在图11中示出的增强件33中,向后下方(朝向车辆后侧)倾斜的延长壁46与纵壁44的下端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短的下侧横壁45的后端一体化。纵壁44、下侧横壁45和后侧延长壁46之间的交线形成下侧棱线47L,纵壁44与上侧横壁48之间的交线形成上侧棱线52L。
[0087]在图12中示出的增强件34中,纵壁49、上侧横壁51和下侧横壁50沿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由附图标记49a、51a和50a表示延长壁部)。下侧延长壁部50a呈现台阶状的形状,并与车顶板4(参见图1)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内表面的形状一致。纵壁49与下侧横壁50的交线形成下侧棱线53L,纵壁49与上侧横壁51的交线形成上侧棱线54L。图11中示出的横壁45和图12中示出的横壁50均具有铰链安装用的螺栓插孔41。
[0088]在图11中示出的增强件33和图12中示出的增强件34中,上侧棱线52L和54L提供与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13的上侧棱线所提供的相同的(上述)优点,下侧棱线47L和53L提供与图6中示出的增强件13的下侧棱线所提供的相同的(上述)优点。另外在图11中示出的增强件33中,能够通过将增强件33的后侧延长壁46放置于例如图2和图4中示出的车顶背面内梁12的车辆后侧部分12a来提高开口部2的上缘部的刚性。
[0089]在图12中示出的增强件34中,能够通过将增强件34的纵壁延长部49a沿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区域放置于车顶板4 (参见图1)的纵壁9的内表面,并且通过将增强件34的下侧横壁延长部50a放置于车顶背面内梁12 (参见图2)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部分来提高开口部2的上部的刚性。
[0090]产业h的可利用件
[0091]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能够用于通过简单且轻的结构增强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的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开口部的位于铰链安装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角部两者。
[0092]附图标iP,说曰月
[0093]I车体
[0094]2开口部
[0095]3上角部
[0096]4 车顶板
[0097]4a 后部
[0098]5外板
[0099]5a 弯曲形状
[0100]7 车身侧部
[0101]8 铰链安装座部
[0102]9 纵壁
[0103]12 车顶背面内梁
[0104]13 增强件
[0105]16 纵壁
[0106]16a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
[0107]16b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
[0108]19L下侧棱线
[0109]19L1’延长线
[0110]20L上侧棱线
[0111]21闭合截面结构
[0112]23L开口部棱线
[0113]26L车身棱线
[0114]H间隔
【主权项】
1.一种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中,铰链安装座部形成于车顶板的后部,该车顶板延伸至车体后部的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端,布置在该车顶板的后部的车辆内侧的车顶背面内梁与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身侧部接合,由该车顶板和该车顶背面内梁形成闭合截面结构,所述闭合截面结构在所述开口部的上角部中与所述车身侧部接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顶板和所述车顶背面内梁之间固定有增强件,所述增强件从所述铰链安装座部延伸至所述车身侧部,并且与该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形成于该车顶板的后部的纵壁接合;并且 所述增强件具有曲柄形状的截面,并且具有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和谷形折叠的下侧棱线,该上侧棱线和该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所述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小、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车身侧部附近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所述上侧棱线形成为与所述车身侧部的外板的弯曲形状连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所述下侧棱线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越向靠近车辆下侧的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侧部的内侧棱线与所述下侧棱线的延长线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棱线延伸成在所述开口部的侧部的外侧位置处与所述车身侧部的谷形棱线交叉。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后部的开口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表面相位与该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不同,并且比该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更向后下方倾斜。
【专利摘要】目的在于通过简单且轻的结构同时增强后尾门安装用开口部的上部中的铰链安装座部以及开口部的上角部。由车顶板和车顶背面内梁形成闭合截面结构(21),该闭合截面结构在开口部的上角部(3)中与车身侧部接合,在车顶板(4)和车顶背面内梁(12)之间固定有增强件(13),增强件(13)从铰链安装座部(8)延伸至车身侧部(7),并且与铰链安装座部(8)以及形成于车顶板的后部的纵壁(9)接合,增强件(13)具有曲柄形状的截面,并且具有山形折叠的上侧棱线(20L)和谷形折叠的下侧棱线(19L),该上侧棱线和该下侧棱线之间的间隔(H)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铰链安装座部附近小、在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身侧部附近大。
【IPC分类】B62D25/06, B62D25/04, B62D25/08
【公开号】CN105143022
【申请号】CN201580000542
【发明人】中岛和也, 中村勇人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0日
【公告号】WO2015122400A1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