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救生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3192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上救生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中救生技术,具体是一种水上救生杆。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当有人溺水时,救生人员通常会入水将溺水者拖带上岸进行施救。救生人员为了将溺水者拖带上岸,难免与溺水者发生肢体接触。然而溺水者一旦沉入水中,其大脑便会严重缺氧。因此,救生人员一旦与溺水者发生肢体接触,溺水者便会凭借本能不顾一切地将救生人员抓入水中,由此造成救生人员死亡。救生人员为了避免自身死亡,通常在接近溺水者时将溺水者按入水中使其短暂昏迷,然后将溺水者拖带上岸,然而这又极易使溺水者的肺部进水过多,由此造成溺水者死亡。基于此,有必要发明一种全新的救生工具,以解决现有水中救生技术易造成救生人员和溺水者死亡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水中救生技术易造成救生人员和溺水者死亡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水上救生杆。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水上救生杆,包括夹持部分、连接部分、以及控制部分;所述夹持部分包括钳臂、第一枢轴、第一复位弹簧、气囊、以及导气管;所述连接部分包括杆体、以及拉线;所述控制部分包括扳手柄、第二枢轴、第二复位弹簧、限位卡环、以及限位固定块;其中,钳臂的数目为两个,且两个钳臂对称铰接于第一枢轴上;第一枢轴贯穿固定于杆体的首端侧面;第一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钳臂的内侧表面固定;气囊贴附固定于两个钳臂的外侧表面;导气管的首端与气囊的内腔连通;拉线的首端分叉出两根分支拉线,且两根分支拉线的首端分别与两个钳臂的外侧表面固定;扳手柄的中部铰接于第二枢轴上;第二枢轴贯穿固定于杆体的尾端侧面;第二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扳手柄的尾端侧面和杆体的尾端侧面固定;限位卡环固定于杆体的尾端侧面;拉线的尾端穿过限位卡环缠绕于扳手柄的首端;限位固定块固定于拉线的尾端。使用时,在导气管的尾端连接打气筒,并将气囊压瘪。同时将拉线的尾端紧绷缠绕于扳手柄的首端,使得第一复位弹簧处于拉伸状态,以保证两个钳臂张开。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当有人溺水时,救生人员站在岸上,手握杆体,并通过杆体将两个钳臂和气囊探向溺水者。当探到溺水者时,救生人员向后扣动扳手柄的尾端,扳手柄的首端由此向前转动。此时,在第一复位弹簧的拉力作用下,两个钳臂带动拉线的尾端从扳手柄的首端松脱,两个钳臂由此闭合并夹住溺水者的腰部。然后,救生人员通过打气筒向气囊的内腔迅速充气,使得气囊迅速鼓起。随着气囊的鼓起,气囊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在浮力的作用下,两个钳臂和溺水者逐渐浮出水面。此时,其他救生人员入水将溺水者拖带上岸进行施救,由此完成救生过程。在此过程中,当救生人员扣动扳手柄后,第二复位弹簧可将扳手柄迅速复位。当拉线的尾端从扳手柄的首端松脱时,拉线带动限位固定块快速向前运动,限位固定块在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卡在限位卡环上,由此防止拉线溜脱,并使得两个钳臂的闭合程度保持恒定,从而避免两个钳臂因夹得过紧而将溺水者夹伤。基于上述过程,与现有水中救生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水上救生杆通过采用全新结构,实现了将沉入水中的溺水者浮出水面,由此避免了溺水者的大脑严重缺氧。在此基础上,当救生人员拖带溺水者上岸时,溺水者便不会将救生人员抓入水中,救生人员也便无需将溺水者按入水中使其短暂昏迷,从而既保证了救生人员的生命安全,又保证了溺水者的生命安全。进一步地,两个钳臂均为外弧形钳臂。使用时,外弧形钳臂便于将溺水者的腰部牢固地夹住。本发明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有效解决了现有水中救生技术易造成救生人员和溺水者死亡的问题,适用于水中救生。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钳臂,2-第一枢轴,3-第一复位弹簧,4-气囊,5-导气管,6_杆体,7_拉线,8-扳手柄,9-第二枢轴,10-第二复位弹簧,11-限位卡环,12-限位固定块。
具体实施例方式水上救生杆,包括夹持部分、连接部分、以及控制部分;所述夹持部分包括钳臂1、第一枢轴2、第一复位弹簧3、气囊4、以及导气管5 ;所述连接部分包括杆体6、以及拉线7 ;所述控制部分包括扳手柄8、第二枢轴9、第二复位弹簧10、限位卡环11、以及限位固定块12 ;其中,钳臂I的数目为两个,且两个钳臂I对称铰接于第一枢轴2上;第一枢轴2贯穿固定于杆体6的首端侧面;第一复位弹簧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钳臂I的内侧表面固定;气囊4贴附固定于两个钳臂I的外侧表面;导气管5的首端与气囊4的内腔连通;拉线7的首端分叉出两根分支拉线,且两根分支拉线的首端分别与两个钳臂I的外侧表面固定;扳手柄8的中部铰接于第二枢轴9上;第二枢轴9贯穿固定于杆体6的尾端侧面;第二复位弹簧10的两端分别与扳手柄8的尾端侧面和杆体6的尾端侧面固定;限位卡环11固定于杆体6的尾端侧面;拉线7的尾端穿过限位卡环11缠绕于扳手柄8的首端;限位固定块12固定于拉线7的尾端。两个钳臂I均为外弧形钳臂。
权利要求
1.一种水上救生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部分、连接部分、以及控制部分;所述夹持部分包括钳臂(I)、第一枢轴(2)、第一复位弹簧(3)、气囊(4)、以及导气管(5);所述连接部分包括杆体(6)、以及拉线(7);所述控制部分包括扳手柄(8)、第二枢轴(9)、第二复位弹簧(10)、限位卡环(11)、以及限位固定块(12);其中,钳臂(I)的数目为两个,且两个钳臂(I)对称铰接于第一枢轴(2)上;第一枢轴(2)贯穿固定于杆体(6)的首端侧面;第一复位弹簧(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钳臂(I)的内侧表面固定;气囊(4)贴附固定于两个钳臂(I)的外侧表面;导气管(5)的首端与气囊(4)的内腔连通;拉线(7)的首端分叉出两根分支拉线,且两根分支拉线的首端分别与两个钳臂(I)的外侧表面固定;扳手柄(8)的中部铰接于第二枢轴(9)上;第二枢轴(9)贯穿固定于杆体(6)的尾端侧面;第二复位弹簧(10)的两端分别与扳手柄(8)的尾端侧面和杆体(6)的尾端侧面固定;限位卡环(11)固定于杆体(6)的尾端侧面;拉线(7)的尾端穿过限位卡环(11)缠绕于扳手柄(8)的首端;限位固定块(12)固定于拉线(7)的尾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救生杆,其特征在于:两个钳臂(I)均为外弧形钳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水中救生技术,具体是一种水上救生杆。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水中救生技术易造成救生人员和溺水者死亡的问题。水上救生杆包括夹持部分、连接部分、以及控制部分;所述夹持部分包括钳臂、第一枢轴、第一复位弹簧、气囊、以及导气管;所述连接部分包括杆体、以及拉线;所述控制部分包括扳手柄、第二枢轴、第二复位弹簧、限位卡环、以及限位固定块;其中,钳臂的数目为两个,且两个钳臂对称铰接于第一枢轴上;第一枢轴贯穿固定于杆体的首端侧面;第一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钳臂的内侧表面固定;气囊贴附固定于两个钳臂的外侧表面;导气管的首端与气囊的内腔连通。本发明适用于水中救生。
文档编号B63C9/15GK103112562SQ20131004058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3日
发明者吴三社 申请人:吴三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