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破冰船用减摇水舱处抗冰型双层舷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3551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破冰船用减摇水舱处抗冰型双层舷侧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破冰船用减摇水舱处抗冰型双层舷侧结构,属于舰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破冰船是一类以破冰为主要使命任务的船舶,在执行破冰任务时,依靠结构撞击冰块是破冰的主要模式之一。破冰船舷侧结构在层冰的撞击下,承受巨大的载荷,此处结构需要特殊设计。

破冰船同时在舷侧设有减摇水舱时,舷侧结构的设计更复杂。为避免减摇水舱内大构件存在而产生紊流,减摇水舱侧壁应尽量光滑。减摇水舱处的舷侧结构既要承受巨大的冰载荷又要满足减摇水舱对流场的要求。这给破冰船减摇水舱处舷侧结构设计带来设计难点。

目前国内尚没有破冰船使用减摇水舱的先例,探索一种能抵御破冰载荷及更好达到减摇效果的舷侧结构是该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破冰船用减摇水舱处双层舷侧抗冰结构,它既能有效抵御冰载荷,又能有效保证减摇水舱内壁尽量光滑。

本发明的破冰船用减摇水舱处抗冰型双层舷侧结构,包括外板、内封板、主肋骨、半肋骨及舷侧纵桁;所述的双层舷侧结构外板的厚度为t1;内封板厚度厚度为t;上端部为舷侧纵桁。在减摇水舱区域,每档肋位处设置尺寸相同的T型材主肋骨,每半档肋位处设置尺寸相同的球扁钢半肋骨;共设三根T型材舷侧纵桁,中间一根设在水线附近,距中间纵桁上下等间距各设一根纵桁;由上述结构共同构成破冰型减摇水舱处舷侧结构。

本发明采用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和有益效果是:内封板结构能够有效消除构件对流场的影响,达到更好减摇效果;设置三根舷侧纵桁、主肋骨及半肋位处的半肋骨,显著减小板格大小,有效承担带状的冰载荷;增大外板厚度、增多外板构件及采用双层结构型式,可以增大剖面的横截面积,保证舷侧结构能抵御冰载的强烈撞击。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减摇水舱舷侧结构图;

图2是图1的A-A视图;

图3是图2的B-B视图;

图4是图2的C-C视图;

图5是图2的D-D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中舷侧外板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为破冰船用抗冰型双层舷侧结构,图中t为内封板厚度;t1为外板厚度;h为舷侧纵桁距内底高度;h1为舷侧纵桁距内底高度;h2为舷侧纵桁距内底高度;a为内封板与主肋骨或舷侧纵桁的搭接宽度。舷侧结构材料选择高强钢,结构为双层结构,包括外板、内封板、主肋骨、半肋骨及舷侧纵桁。减摇水舱区域,内封板结构形式见A-A剖面,零件3~8内封板厚度为7mm,与主肋骨及舷侧纵桁面板搭接焊,搭接形式见B-B剖面,搭接宽度a为30mm,焊角高度k为7mm,零件1~2内封板为 的扁钢,零件1与零件3、5及7、零件2与零件4、6及8之间采用深熔焊连接。零件9外板厚度为22mm,三道舷侧纵桁为T 型材,结构形式参见C-C剖面图,距内底的距离h为2000、h1为3200、h2为4400mm,纵桁尺寸依次为⊥、⊥及⊥,纵桁与外板采用角焊连接,每档肋位处设置相同的T型材主肋骨,结构形式参见减摇水舱舷侧结构图,尺寸为⊥,每半档肋位处设置相同的球扁钢半肋骨,结构形式参见D-D剖面图,尺寸为18,肋骨与外板采用角焊连接,半肋骨穿过舷侧纵桁并在开口处焊接水密补板,板如C-C剖面图中所示,与内底连接处设置垫板,垫板如D-D剖面中所示。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