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逃生的海洋平台舱内通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39654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逃生的海洋平台舱内通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平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逃生的海洋平台舱内通道。



背景技术:

海洋平台的船舱内通常设有通道,以便于工作人员在船舱各层走动,和船舱内发生事故如火灾或沉船时逃生至船体上甲板。但现有的船舱通道设置不合理,存在死胡同,并且逃生出口设置不当导致工作人员从某些角落行走至附近逃生出口的路径较远,工作人员无法实现快速逃生,紧张状态下部分工作人员判断力较差,容易选择错误的方向逃生而走至死胡同或增长逃生路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便于逃生的海洋平台舱内通道,不存在死胡同,任何一个角落的工作人员均能在身边找到逃生出口,实现快速逃生。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逃生的海洋平台舱内通道,海洋平台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上甲板、中间甲板、内底甲板和船底甲板,所述中间甲板设有第一舱内通道和多间功能室,所述第一舱内通道连通所有功能室;

所述第一舱内通道包括第一纵段、第二纵段、第一横段、第二横段和第三横段,所述功能室包括图书室、第一更衣室、第二更衣室、祈祷室、影音室、健身室、洗衣房、机舱集控室和电机房;

所述第一横段沿X轴方向设置于所述中间甲板的尾部,所述第一更衣室和洗衣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段的两侧;

所述第一纵段沿Y轴方向设置于所述中间甲板的中部,并且所述第一纵段连通所述中间甲板的两侧,所述第一横段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纵段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二更衣室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段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横段和第三横段分别沿X轴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段的两端,所述第二横段的一侧为所述中间甲板的边沿,所述祈祷室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段的另一侧,所述第三横段的一侧为所述中间甲板的边沿,所述健身室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段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纵段沿Y轴方向设置于所述中间甲板的首部,并且所述第二纵段连通所述中间甲板的两侧,所述第二横段和第三横段分别和所述第二纵段的两端连通;所述影音室和图书室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段的靠近第一纵段的一侧,所述机舱集控室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段的另一侧,所述电机房和所述机舱集控室的一侧连通;

还包括第一楼梯、第二楼梯、第三楼梯和第四楼梯,所述第一楼梯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段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楼梯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段的另一侧,所述第三楼梯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段的一端,所述第四楼梯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段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楼梯、第二楼梯、第三楼梯和第四楼梯均连通所述上甲板。

优选地,所述内底甲板设有第二舱内通道和多个工作区,所述第二舱内通道连通所有工作区;

所述第二舱内通道包括第三纵段和第四横段,所述工作区包括水处理区、泵机区、压缩机区和电机区,所述水处理区设置于所述内底甲板的尾端,所述电机区设置于所述内底甲板的首端,所述第四横段沿X轴方向设置于所述内底甲板的中部,并且所述第四横段的两端连通所述水处理区和电机区;

所述泵机区和压缩机区设置于第四横段的两侧;

所述第三纵段沿Y轴方向贯穿所述内底甲板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三纵段的一侧和第四横段的一端连通,所述电机区设置于所述第三纵段的另一侧;

还包括第五楼梯、第六楼梯和第七楼梯,所述第五楼梯设置于所述第四横段的中部,所述第五楼梯连通所述中间甲板的第一纵段;所述第六楼梯设置于所述第四横段的一端,所述第六楼梯连通所述中间甲板的第二纵段;所述第七楼梯设置于所述第三纵段的一端,所述第七楼梯连通所述中间甲板的电机房。

优选地,还包括第八楼梯和第九楼梯,所述第八楼梯和第九楼梯设置于所述内底甲板的首端的两侧,所述第八楼梯和第九楼梯均连通所述中间甲板的电机房。

优选地,所述中间甲板还设有尾部推进室,所述尾部推进室设置于所述中间甲板的尾端,并且所述尾部推进室和所述第一横段的另一端连通;

所述尾部推进室安装有三个尾部推进器,并且所述尾部推进器从所述船底甲板伸出。

优选地,所述中间甲板还设有首部推进室,所述首部推进室设置于所述中间甲板的首端,并且所述首部推进室和所述电机房连通;

所述首部推进室安装有两个首部推进器,并且所述首部推进器从所述船底甲板伸出。

所述中间甲板设置于海洋平台的负一层,以供工作人员的更衣和娱乐。所述第一纵段、第二纵段、第一横段、第二横段和第三横段相互连通,从而连通整个中间甲板内的所有功能室,不存在死胡同,以便于工作人员从中间甲板逃生至上甲板。由于所述第一更衣室和第二更衣室为人流密集场所,因此在第一更衣室的出口设置第一楼梯,以便于在第一更衣室的工作人员经第一楼梯快速逃生至上甲板;在第二更衣室的出口设置第二楼梯,以便于在第二更衣室的工作人员经第二楼梯快速逃生至上甲板。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海洋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中间甲板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舱内通道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舱内通道结构图。

其中:海洋平台1;上甲板11;中间甲板12;内底甲板13;船底甲板14;第一舱内通道2;功能室3;第一纵段21;第二纵段22;第一横段23;第二横段24;第三横段25;图书室31;第一更衣室32;第二更衣室33;祈祷室34;影音室35;健身室36;洗衣房37;机舱集控室38;电机房39;第一楼梯41;第二楼梯42;第三楼梯43;第四楼梯44;第二舱内通道5;工作区6;第三纵段51;第四横段52;水处理区61;泵机区62;压缩机区63;电机区64;第五楼梯45;第六楼梯46;第七楼梯47;第八楼梯48;第九楼梯49;尾部推进室7;尾部推进器71;首部推进室8;首部推进器8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便于逃生的海洋平台舱内通道,如图1所示,海洋平台1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上甲板11、中间甲板12、内底甲板13和船底甲板14,如图2所示,所述中间甲板12设有第一舱内通道2和多间功能室3,所述第一舱内通道2连通所有功能室3;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舱内通道2包括第一纵段21、第二纵段22、第一横段23、第二横段24和第三横段25,所述功能室3包括图书室31、第一更衣室32、第二更衣室33、祈祷室34、影音室35、健身室36、洗衣房37、机舱集控室38和电机房39;

所述第一横段23沿X轴方向设置于所述中间甲板12的尾部,所述第一更衣室32和洗衣房37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段23的两侧;

所述第一纵段21沿Y轴方向设置于所述中间甲板12的中部,并且所述第一纵段21连通所述中间甲板12的两侧,所述第一横段23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纵段21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二更衣室33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段21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横段24和第三横段25分别沿X轴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段21的两端,所述第二横段24的一侧为所述中间甲板12的边沿,所述祈祷室34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段24的另一侧,所述第三横段25的一侧为所述中间甲板12的边沿,所述健身室36设置于所述第三横段25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纵段22沿Y轴方向设置于所述中间甲板12的首部,并且所述第二纵段22连通所述中间甲板12的两侧,所述第二横段24和第三横段25分别和所述第二纵段22的两端连通;所述影音室35和图书室31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段22的靠近第一纵段21的一侧,所述机舱集控室38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段22的另一侧,所述电机房39和所述机舱集控室38的一侧连通;

还包括第一楼梯41、第二楼梯42、第三楼梯43和第四楼梯44,所述第一楼梯41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段23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楼梯42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段21的另一侧,所述第三楼梯43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段22的一端,所述第四楼梯44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段2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楼梯41、第二楼梯42、第三楼梯43和第四楼梯44均连通所述上甲板11。

所述中间甲板12设置于海洋平台1的负一层,以供工作人员的更衣和娱乐。所述第一纵段21、第二纵段22、第一横段23、第二横段24和第三横段25相互连通,从而连通整个中间甲板12内的所有功能室3,不存在死胡同,以便于工作人员从中间甲板12逃生至上甲板11。由于所述第一更衣室32和第二更衣室33为人流密集场所,因此在第一更衣室32的出口设置第一楼梯41,以便于在第一更衣室32的工作人员经第一楼梯41快速逃生至上甲板11;在第二更衣室33的出口设置第二楼梯42,以便于在第二更衣室33的工作人员经第二楼梯42快速逃生至上甲板11。将其余功能室3布置于所述第二纵段22的两侧,以便于在其余功能室3的工作人员经第三楼梯43和第四楼梯44快速逃生至上甲板11。所述第二横段24和第三横段25均能连通第一纵段21和第二纵段22,从而不存在死胡同,任何一个角落的工作人员均能在身边找到逃生出口,实现快速逃生。

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内底甲板13设有第二舱内通道5和多个工作区6,所述第二舱内通道5连通所有工作区6;

所述第二舱内通道5包括第三纵段51和第四横段52,所述工作区6包括水处理区61、泵机区62、压缩机区63和电机区64,所述水处理区61设置于所述内底甲板13的尾端,所述电机区64设置于所述内底甲板13的首端,所述第四横段52沿X轴方向设置于所述内底甲板13的中部,并且所述第四横段52的两端连通所述水处理区61和电机区64;

所述泵机区62和压缩机区63设置于第四横段52的两侧;

所述第三纵段51沿Y轴方向贯穿所述内底甲板13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三纵段51的一侧和第四横段52的一端连通,所述电机区64设置于所述第三纵段51的另一侧;

还包括第五楼梯45、第六楼梯46和第七楼梯47,所述第五楼梯45设置于所述第四横段52的中部,所述第五楼梯45连通所述中间甲板12的第一纵段21;所述第六楼梯46设置于所述第四横段52的一端,所述第六楼梯46连通所述中间甲板12的第二纵段22;所述第七楼梯47设置于所述第三纵段51的一端,所述第七楼梯47连通所述中间甲板12的电机房39。

所述内底甲板13设置于海洋平台1的负二层,以安装各种机械电气设备,因此通常为机修人员进出,进出人流较少,而且为了摆放设备和机修人员检查设备,所述内底甲板13不设置隔间而是一个被划分为多个工作区6的大通间。通过第三纵段51和第四横段52相互连通,从而连通整个内底甲板13内的所有工作区6,不存在死胡同,以便于机修人员从内底甲板13逃生至中间甲板12。所述第五楼梯45设置于泵机区62和压缩机区63之间,以便于在水处理区61、泵机区62和压缩机区63的机修人员经所述第五楼梯45逃生至中间甲板12的第一纵段21。所述第六楼梯46和第七楼梯47均设置于压缩机区63和电机区64之间,机修人员在此处走动较为活跃,因此设置两个楼梯,以便于在压缩机区63和电机区64的机修人员逃生至中间甲板12的第二纵段22或电机房39。从而第二舱内通道5不存在死胡同,任何一个角落的机修人员均能在身边找到逃生出口,实现快速逃生。

优选地,如图4所示,还包括第八楼梯48和第九楼梯49,所述第八楼梯48和第九楼梯49设置于所述内底甲板13的首端的两侧,所述第八楼梯48和第九楼梯49均连通所述中间甲板12的电机房39。所述第八楼梯48和第九楼梯49可连通内底甲板13的电机区64和中间甲板12的电机房39,以便于机修人员快速检查两层的电机,并且在内底甲板13的电机区64的机修人员可快速逃生至中间甲板12的电机房39。

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中间甲板12还设有尾部推进室7,所述尾部推进室7设置于所述中间甲板12的尾端,并且所述尾部推进室7和所述第一横段23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尾部推进室7安装有三个尾部推进器71,并且所述尾部推进器71从所述船底甲板14伸出。由于海洋平台1的尾端为动力端,尾部推进器71需要利用水的反冲力来推动海洋平台1向前运动,因此在尾部推进室7设置三台所述尾部推进器71,以为承载量在上千吨的海洋平台1运动提供足够动力。

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中间甲板12还设有首部推进室8,所述首部推进室8设置于所述中间甲板12的首端,并且所述首部推进室8和所述电机房39连通;所述首部推进室8安装有两个首部推进器81,并且所述首部推进器81从所述船底甲板14伸出。在首部推进室8设置两台所述首部推进器81,以控制海洋平台1的航行方向,辅助尾部推进器71推动海洋平台1,因此仅需设置两个首部推进器81,即可实现海洋平台1的航行方向的调节,并且通常海洋平台1的首端空间小,因此首部推进器81的功率和数量均小于尾部推进器71。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