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压载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8133发布日期:2018-06-08 19:56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压载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船舶压载水处理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十几种方法,如:过滤、旋流离心分离、紫外线照射、电解、电子脉冲、等离子脉冲、去氧、加热、超声波、气穴、激光,以及氯化、臭氧、过乙酸、丙烯酸、羟基、过氧化氢、戊二醛、二氧化氯处理等。但这些方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腐蚀、经济性等问题,有的还受到不同生物和海域的局限,尚没有一种或多种组合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生物灭杀效果。另外,普通船舶加装一套压载水处理设备,需要高额费用,而且会受到船舶空间和船电容量的限制,还要考虑设备后期的维护保养,包括与现有压载水系统的共用、取样、控制和监测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压载水处理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船舶压载水处理成本高,维护保养困难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压载水处理装置,包括压载舱、压载泵、压载水管路及相关阀件,第一低位海底阀1依次通过第一低位海底阀3、第一阀门5、第一压载泵9与压载舱13的入口连接,所述压载舱13的出口与第一海水泵11连接,所述第一低位海底阀1还通过第三阀门7与所述第一海水泵11连接;第二低位海底阀2依次通过第二低位海底阀4、第二阀门6、第二压载泵10与压载舱13的入口连接,所述压载舱13的出口与第二海水泵12连接,所述第二低位海底阀2还通过第四阀门8与所述第二海水泵12连接;所述第一海水泵11、第二海水泵12的出口依次连接中央冷却器14、主机空气冷却器15、活塞冷却器16、滑油冷却器17、空气压缩机18、高位海底门19。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为:

将船舶海水系统与压载水系统联为一体,利用海水泵定期更换压载水的方法。这样,既能保证船舶冷却用海水流量,也实现了压载水的更换,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压载水处理设备和能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第一低位海底门;2-第二低位海底门;3-第一低位海底阀; 4-第二低位海底阀;5-第一阀门;6-第二阀门;7-第三阀门;8-第四阀门;9-第一压载泵;10-第二压载泵;11-第一海水泵;12-第二海水泵;13-压载舱;14-中央冷却器;15-主机空气冷却器;16-活塞冷却器;17-滑油冷却器;18-空气压缩机; 19-高位海底门;20-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压载水处理装置,包括压载舱、压载泵、压载水管路及相关阀件,其特征在于,第一低位海底阀1依次通过第一低位海底阀3、第一阀门5、第一压载泵9与压载舱13的入口连接,所述压载舱13的出口与第一海水泵11连接,所述第一低位海底阀1还通过第三阀门7与所述第一海水泵11连接;第二低位海底阀2依次通过第二低位海底阀 4、第二阀门6、第二压载泵10与压载舱13的入口连接,所述压载舱13的出口与第二海水泵12连接,所述第二低位海底阀2还通过第四阀门8与所述第二海水泵12连接;所述第一海水泵11、第二海水泵12的出口依次连接中央冷却器 14、主机空气冷却器15、活塞冷却器16、滑油冷却器17、空气压缩机18、高位海底门19。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压载水管路上的部件之间均设有阀件。阀件的基本功能属于通用功能,再次不再赘述。

为保证海水管路中流量的连续性,使得压载泵流量要与海水泵的流量一致,所述第一低位海底阀3之间、所述第二低位海底阀4之间及第一海水泵11 与第二海水泵12的汇合管路上均设有流量计20。

所述压载舱13包括艏尖舱、艉尖舱、双层底舱、边舱、顶边舱和深舱。本实用新型可根据船舶营运需要对全船压载舱进行注入或排出,调整船舶吃水和船体纵、横倾,从而保证船舶航行所需的稳性,改善空舱适航性;同时减小船体变形,避免船体过大的弯曲力矩和剪切力。

本实用新型原理如下:

船舶压载水舱内吸口管同时具有加水功能。船舶压载水系统能够将全船各压载舱的压载水驳进、驳出或相互调驳,也可靠压差使舷外海水自动流入压载水舱。船舶在空载出港之前,先将压载水注入各压载舱,以保证船舶的吃水和船体纵、横倾。在船舶装载货物时,也同时将压载水排出,以保证船舶必要的载货量。

正常航行时,第一阀门5和第二阀门6关闭,第三阀门7和第四阀门8开启,第一海水泵11和第二海水泵12直接从船舷一侧的第一低位海底门1和第二低位海底门2吸入海水,直接去冷却中央冷却器14、主机空气冷却器15、活塞冷却器16、滑油冷却器17和空气压缩机18后,再从船舷另一侧的高位海底门19排出。

当需要进行置换压载水时,先开启第一阀门5和第二阀门6,再关闭第三阀门7和第四阀门8,开启第一压载泵9和第二压载泵10,使海水先通过压载泵进入压载舱13,再由第一海水泵11和第二海水泵12从压载舱13抽出并送到各冷却部位,从而逐步实现对原有压载水的置换。一般海水置换量为原有压载水的三倍。置换结束后,先打开第三阀门7和第四阀门8,关闭第一压载泵9和第二压载泵10,再关闭第一阀门5和第二阀门6,使海水直接从低位海底门吸入。

本实用新型用舷外海水不断置换压载舱中的原有压载水。由于压载水进出流量大致相等,舱内水位可以大致不变。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排空法”可能引起的船舶稳性、吃水和吃水差、船体强度及人员安全等方面的危险,也不会造成现有技术中“溢流法”可能导致的因船体承受较高的水压而产生疲劳脆弱等问题。另外,通过控制压载舱进出口阀门的开闭,还可以随时调整各压载舱的液位,达到船舶航行所需的稳性和最佳纵、横倾,实现更多的控制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为:

将船舶海水系统与压载水系统联为一体,利用海水泵定期更换压载水的方法。这样,既能保证船舶冷却用海水流量,也实现了压载水的更换,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压载水处理设备和能耗。

可以理解的是,图中示出的系统结构并不构成对系统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设备,或者组合某些设备,或者不同的设备部署。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