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救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2814发布日期:2018-06-08 20:3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海难救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海难救助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不仅是空投,而且在从船上投下时也能够在水面上容易地展开,在大型海难的情况下,众多人能够同时抓握,以能够有效地应对大型海难事故的海难救助系统。



背景技术:

利用飞机和船舶通过天空和水来运送的人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当在运送这些人的过程中发生灾害时,有必要迅速地救助众多的人。

此外,因环境灾害,很多的人可能在海上处于困境或灾难,在这种灾难的情况中需要进行紧急救助。为了进行这种紧急救助,直升飞机尤其适合,能够利用直升飞机的以往的海难救助系统通常集中于救助少数人员,并可以举例的有可乘坐人数有限的救生艇或橡皮艇。

国际专利PCT/JP2012/08055中公开有通常的橡皮艇和救生艇。上述国际专利涉及利用直升飞机的新形式的海难救助系统,在此情况下,投下可膨胀的螺旋形物体,其在水面上宽大地展开,使遭受事故的人能够抓握,并且构成为很大而使遭受事故的人不溺死。

但是被发现的是,虽然长度为数百米的塑料材料的螺旋形的空气软管中填充有空气或气体,但是在水中不能稳定地维持所述空气软管的螺旋形状。反而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会相互缠绕而打结,因此填充有空气的这种形状的软管不被考虑用作大规模水上救助用品。

日本公开专利2004-122967中记载了配备有能够从直升飞机向水中投下并使遭受事故的人能够抓握的浮游体的绳索。所述绳索具有环装置,以使浮在水中的人们将手臂(arm)进入环中,从而保护其不滑落。此时,所述绳索还起到直接将人们拉上直升飞机的作用。但是,上述救生装备只能被提供用于少数人时,当水上浮有众多人时,不适合用作防止溺死的救助装备。

同时,要从如直升飞机等飞行体投下救助装备并使其在海面上适当地展开,则需要很多熟练的操作,从而存在操作和工作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以往具有的问题而提出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难救助系统,该海难救助系统不仅在空中投下,而且在从船上投下时也能够在水面上容易地展开,在大型海难的情况下,众多人能够同时抓握,以能够有效地应对大型海难事故,并且由于上下对称地制造,因此使救助管不用区分上下而能够在水面上顺利且稳定地展开。

为了达到如上所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包括:本体,该本体沿上下对称地形成,顶面和底面平坦地构成,在中央贯通地形成有设置孔,沿外周向内侧凹陷地形成有布置槽,从所述设置孔向所述布置槽水平贯通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气桶,该气桶布置于所述设置孔的内侧,在内部储存有高压气体,在上端安装有通过手柄进行开闭工作的排气阀;工作管,该工作管沿所述气桶的上端周围安装于所述本体的顶面,并具有连接于所述排气阀的一端的第一连接管,并且所述气桶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被注入所述工作管时,所述工作管膨胀;放气阀,该放气阀具有与所述排气阀连接的第二连接管,所述放气阀安装于所述排气阀的端部,并在端部具有工作销,当所述工作销脱落时,从所述排气阀向所述第二连接管供给气体;引出工作部,该引出工作部设置于所述本体,并利用所述工作管的膨胀力引出所述工作销;多个救助管,该多个救助管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并贯通所述贯通孔而布置的多个第三连接管,所述救助管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端部,并在所述布置槽的内侧以折叠状态布置,所述气桶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被注入所述救助管时,所述救助管向外侧膨胀。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所述引出工作部包括:工作板,该工作板沿所述本体的顶面对应于所述工作管的端部倾斜地布置,并且所述工作板的下端铰接于所述本体的顶面;连接绳,该连接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工作板的上端,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工作销的端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还包括一对罩盖,该一对罩盖对称地安装于所述本体的顶面和底面,以遮盖所述本体的顶面和底面,在所述罩盖的中央形成有沿上下贯通的上下通孔,并对应于所述工作管形成有内侧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所述罩盖还包括沿所述本体的外周形成的多个把持槽,以使使用者能够将手插入而把持所述本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所述本体还包括多个外罩,该多个外罩沿着所述本体的外周可分离地附着,以遮盖所述布置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所述本体还包括多个磁体,该多个磁体对应于所述外罩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外周,以使所述外罩通过磁力可分离地贴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所述本体还包括一对突出台,该一对突出台对应于所述工作管沿上下突出地形成在所述本体的顶面和底面。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所述救助管还包括:结合接口,该结合接口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端部;第四连接管,该第四连接管连通地设置于所述救助管的端部;单触接口,该单触接口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端部,并以单触方式可分离地结合于所述结合接口。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所述救助管还包括多个手圈,该多个手圈沿所述救助管的外侧面附着,以使落难者能够用手抓握。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所述救助管还包括多个内侧连接管,该多个内侧连接管分别连接于一个所述救助管和另一个所述救助管的内侧之间并通过气体的注入而膨胀。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所述救助管还包括网,该网附着于所述内侧连接管和所述救助管的内侧面,以能够填充形成于所述内侧连接管和与所述内侧连接管对应的所述救助管之间的封闭空间,使得落难者能够座在所述网上。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不仅在空中投下,而且在从船上投下时也能够在水面上容易地展开,在大型海难的情况下,众多人能够同时抓握,以能够有效地应对大型海难事故,因此具有的效果是在大型海难时能够顺利救助人命而使人命伤亡极小化,并且由于上下对称地制造,而使救助管不用区分上下而能够在水面上顺利且稳定地展开,因此具有的效果是工作上的稳定性显著提高且工作异常极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除救助管之外的概略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的概略的结合纵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概略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气桶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6是从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上拆掉上部的罩盖的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8是图6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9是图8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是图9的工作状态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工作状态的概略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工作状态的概略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救助管展开的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3的概略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进行如下详细说明。但是,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且不限定于所记载的实施方式。

图1至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的概略的示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海难救助系统包括:本体10,设置于所述本体10的内侧的气桶20,安装于所述本体10的顶面的工作管30,连接于所述气桶20的放气阀40,设置于所述本体10并且使所述放气阀40工作的引出工作部50,配备于所述本体10的多个救助管60,安装于所述本体10的顶面和底面的罩盖70。

所述本体10上下对称地形成,顶面和底面平坦地构成,在中央贯通地形成有设置孔11,沿外周向内侧凹陷地形成有布置槽12,从所述设置孔11向所述布置槽12水平贯通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3,本体10起到的作用是提供设置包括所述气桶20的各个构件的空间。

起到这种作用的所述本体10上下对称地形成,从而使用者可以不区分上下方向而投掷到海上。

所述设置孔11起到的作用是提供所述气桶20在所述本体10的内侧中央沿上下被布置的空间。所述布置槽12起到的作用是提供所述救助管60沿所述本体10的外周以折叠状态被保管的空间。所述贯通孔13起到的作用是提供在所述气桶20和救助管60之间连接配管的通道。

所述本体10还包括多个外罩14,多个外罩14沿所述本体10的外周可分离地附着,以能够遮盖所述布置槽12。所述外罩14起到的作用是遮盖在所述布置槽12的内侧被保管的所述救助管60,并且平时防止所述救助管60向所述本体10的外侧脱离。

所述本体10还包括多个磁体15,多个磁体15对应于所述外罩14设置于所述本体10的外周。所述磁体15使所述外罩14通过磁力可分离地贴附。为此,所述外罩14优选由金属材料的板制造或具有磁性体,以能够粘贴于所述磁体15。

所述本体10还包括一对突出台16,一对突出台16对应于所述工作管30沿上下突出地形成在所述本体10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突出台16以类似于四角形的形状向上部侧分区地突出,从而起到的作用是支撑所述工作管30,并引导所述罩盖70的安装以使所述罩盖70被紧密地安装。

所述气桶20布置于所述设置孔11的内侧,在内部储存有高压气体,在上端安装有通过手柄22进行开闭工作的排气阀21,气桶20起到的作用是提供储存向所述工作管30和救助管60注入的气体的空间。储存于所述气桶20的气体主要使用比空气轻的二氧化碳气体。

所述排气阀21设置于所述气桶20的一端,是能够阻断储存于所述气桶20的气体的排出或将储存于所述气桶20的气体排出到外部的开闭阀。所述手柄22是使用者用手抓握并旋转而进行所述排气阀21的开闭操作的构件。这种手柄22配备为向所述本体10的顶面露出,以使使用者能够用手抓握。

所述工作管30沿所述气桶20的上端周围安装于所述本体10的顶面,并具有连接于所述排气阀21的一端的第一连接管31,所述气桶20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31被注入时工作管30膨胀,并且工作管30起到的作用是向所述引出工作部50附加工作力。这种所述工作管30优选由在内表面之间两端结合并具有多个形状维持线(S)的气垫布材料(Drop Stitch Material)制造。

所述放气阀40具有与所述排气阀21连接的第二连接管41,放气阀40安装于所述排气阀21的端部,并且在端部具有工作销42,放气阀40起到的作用是所述工作销42因所述引出工作部50而脱落,此时从所述排气阀21向所述第二连接管41供给气体。

所述引出工作部50设置于所述本体10,起到的作用是利用所述工作管30的膨胀力引出所述工作销42。

起到这种作用的所述引出工作部50包括:工作板51,该工作板51朝向所述本体10的顶面对应于所述工作管30的端部被倾斜地布置,其下端铰接于所述本体10的顶面;连接绳52,该连接绳5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工作板51的上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工作销42的端部。

所述工作板51起到的作用是通过所述工作管30的膨胀向外侧进行角旋转并且向外拉所述连接绳52,所述连接绳52连接所述工作板51和工作销42之间,使得所述工作销42通过所述工作板51的角旋转能够被从所述放气阀40引出。

所述救助管60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41并贯通所述贯通孔13而布置的多个第三连接管61,所述救助管60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管61的端部并在所述布置槽12的内侧以折叠状态布置,所述气桶20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61被注入救助管60时,救助管60向外侧膨胀,从而形成长长的管形状并浮在水面上,使得在海难时落难者能够抓住所述救助管60并等待救助。

所述救助管6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管61的结合接口62,在所述救助管60的端部连通地设置的第四连接管63,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管63的端部并以单触方式可分离地结合于结合接口62的单触接口64。

所述单触接口64以单触方式结合于所述结合接口62或从所述结合接口62分离,从而能够将所述救助管60容易地装配且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管61上。这种以单触方式进行结合和分离的所述结合接口62和单触接口64在配管的结合和分离中是广泛被采用的公知的方式。

所述第四连接管63起到的作用是连通于所述救助管60而提供注入气体的通道,并提供设置所述单触接口64的空间。

所述救助管60还包括沿其外侧面附着的多个手圈65。所述手圈65能够使落难者容易地用手抓住所述救助管60。

所述救助管60还包括多个内侧连接管66,该多个内侧连接管66分别连接于一个救助管60和另一个救助管60的内侧之间并通过气体的注入而膨胀。所述内侧连接管66起到的作用是连接所述救助管60和救助管60之间,从而支撑这些救助管60并形成封闭空间。

所述救助管60还包括附着于所述内侧连接管66和救助管60的内侧面的网,以能够填充形成于所述内侧连接管66和对应于内侧连接管66的救助管60之间的封闭空间。所述网本身具有顺畅排水的结构,并且起到的作用是形成落难者能够座在其上面休息的空间。

所述罩盖70在所述本体10的顶面和底面对称地安装为一对,其中央形成有沿上下贯通的上下通孔71,并对应于所述工作管30形成有内侧槽72。罩盖70起到的作用是遮盖所述本体10的顶面和底面,并保护包括所述气桶20的各个构件。

所述上下通孔71起到的作用是提供使用者能够将手插入而操作所述气桶20的手柄22的通道,所述内侧槽72起到的作用是提供能够使所述工作管30膨胀的空的空间。

所述罩盖70还包括沿其外周形成的多个把持槽73。所述把持槽73是使使用者能够将手插入而把持所述本体10并使使用者容易地取拿本救助系统的构件。

参照附图说明如此构成的本救助系统的工作状态如下。首先,如图1至图9所示,平时被保管为如下状态:以所述工作管30和救助管60布置于所述本体10的内部的状态,所述罩盖70安装于所述本体10的顶面和底面,所述外罩14沿所述本体10的外周附着,当进行海难救助时,从船上或空中向海面投下所述本体10。

此时,投下者将手伸入所述罩盖70的上下通孔71中,并旋转所述气桶20的手柄22,以开放所述排气阀21。如此,所述排气阀21被开放时,气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31被供给,从而在所述工作管30中填满气体。在这种所述工作管30中填满气体的状态下,所述投下者向需要救助的水面投下所述本体10。

本救助系统被投下到需要海难救助的水面之后,气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31被持续供给至所述工作管30,从而所述工作管30膨胀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工作板51由所述工作管30的膨胀而向外侧进行角旋转,同时拉所述连接绳52,从而将所述工作销42从所述放气阀40引出。

如此,当所述工作销42从所述放气阀40被引出时,从所述气体开闭阀向所述第二连接管41供给气体。通过向所述第二连接管41供给气体,分别向连接于第二连接管41的所述第三连接管61中供给气体,并向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管61的所述救助管60中供给气体,从而所述救助管60向外侧展开并膨胀。

此时,通过所述救助管60的膨胀,所述外罩14从所述本体10分离,所述救助管60如图12至图15所示地向外侧完全展开。所述内侧连接管66和网也随着所述救助管60的膨胀一同被展开。

如此工作的本救助系统由于沿上下几乎对称地构成,因此不管投下者以顶面或底面的哪一个面投下本救助系统,本救助系统都能够在水面上被适当地展开。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可以使用多种变化和变更以及均等物。明确的是,本发明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地变形而同样地进行应用。因此,上述记载内容不限定由权利要求书的界限所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此外,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体的实施方式,但对于在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的人不言而喻的是,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