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轴双桨同向旋翼机构及其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7542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共轴双桨同向旋翼机构及其飞行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轴双桨同向旋翼机构及其飞行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旋翼飞行器普遍应用单桨系统,由于角动力的原因机臂抖动大,其不足之处在于需使用功率大的发动机,既加大飞行器的重量,又增加了飞行器的生产成本。

而且现有的多旋翼飞行器,每个旋翼均单独配置一个驱动的电机,导致其转速有差异,影响飞行的可靠性,且多电机驱动故障率也比较高,影响飞行的安全。

多旋翼飞行器具有机动灵活、反应快速、无人飞行、操作要求低等优点,不仅在军用领域大显身手,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但现有的多旋翼飞行器的变距系统普遍应用单桨变距系统,其不足之处在于需使用功率大的发动机,既加大飞行器的重量,又增加了飞行器的生产成本,上升速度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共轴双桨同向旋翼机构,传动简单,重量轻,故障率低,且产生升力能力强,还提供了一种飞行器,能够保持飞行温稳定和较强的升力,飞行状态的变换更加的灵活,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共轴双桨同向旋翼机构,包括上螺旋桨、下螺旋桨、旋翼轴和转动件,所述上螺旋桨和所述下螺旋桨分别固定在所述旋翼轴的上下两端,所述转动件固套在所述旋翼轴上,且所述转动件位于所述上螺旋桨和所述下螺旋桨之间;

所述上螺旋桨为变距螺旋桨,所述上螺旋桨通过变距组件控制变距。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转动件带动旋翼轴转动,旋翼轴带动上螺旋桨和下螺旋桨同步转动,下螺旋桨提供一部分升力,从下往上托起机臂,能够产生更大的升力,上螺旋桨为变距螺旋桨,上螺旋桨可以随时改变飞行的状态,使得飞行器反应更加灵活。在一个旋翼轴同向转动下,双螺旋桨旋转产生的气流能为飞行器提供更大的升力。它们同向旋转,减少了旋轴的数量,降低了重量减少了故障率,并可选择功率低的发动机,减轻了飞行器的重量及生产成本

一种并列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下螺旋桨为变距螺旋桨,所述下螺旋桨通过变距组件控制变距变距。

上下均为变距螺旋桨,上下同时变距可减少对单变距系统的负荷,系统的负荷由上螺旋桨和下螺旋桨分担,反应速度更快更加敏捷。

一种并列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下螺旋桨为定距螺旋桨。

由于在旋翼轴的底部安装有下定距螺旋桨,下定距螺旋桨旋在吸收上螺旋桨的气流的同时,可持续保持飞行器的稳定和升力,所以在同等发动机功率的基础上提高15%的升力,既减轻了飞行器的重量,又降低了飞行器的生产成本。另外本飞行器上升速度快,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进一步限定,所述变距螺旋桨均包括旋翼头、旋翼夹和变距桨叶;

所述旋翼头固定在所述旋翼轴的一端;

所述旋翼夹一端卡在所述旋翼头内,且所述旋翼夹和所述旋翼头转动连接,所述变距桨叶固定在所述旋翼夹的另一端,一个所述旋翼夹和一个所述变距桨叶形成一个固定叶片,一个所述旋翼夹对应两个所述固定叶片,且两个所述固定叶片在同一直线上,两个所述固定叶片垂直于所述旋翼轴。

在飞行时,旋翼头和旋翼轴同步旋转,旋翼夹和旋翼头一起同步公转,变距组件控制旋翼夹自转,使得桨叶和气流作用的角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飞行状态。

进一步限定,所述旋翼夹上设有支杆,所述支杆悬空固定在所述旋翼夹上;

所述变距组件包括舵机、传动组和输出组,所述舵机驱动所述传动组,所述传动组驱动所述输出组;

所述输出组包括从动环和拉杆,所述从动环活套在所述旋翼轴上,所述拉杆一端和所述从动环铰接,所述拉杆另一端和所述支杆铰接;

所述传动组驱动所述从动环竖直运动。

在工作时,从动环被传动组驱动竖直运动,使得拉杆竖直发生位移,拉杆作用在支杆上,支杆和旋翼夹的转动轴线之间形成转动力矩,支杆上下运动,从而使得旋翼夹转动,桨叶跟着旋翼夹转动,从而实现变距。

进一步限定,所述传动组包括主动环、转动连杆、第一摆动连杆、中间连杆、第二摆动连杆和固定座,所述主动环活套在所述旋翼轴上,所述转动连杆、所述第一摆动连杆、所述中间连杆和第二摆动连杆依次首尾铰接;

所述转动连杆和所述舵机的输出轴垂直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摆动连杆和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中间连杆和所述主动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所述销轴垂直于所述旋翼轴。

在工作时,舵机转动,使得转动连杆同步转动,转动连杆带动第一摆动连杆摆动,第一摆动连杆带动中间连杆摆动,第二摆动连杆铰接在固定座上,对中间连杆的运动起到限制作用,中间连杆在摆动时,中间连杆在连接有销轴处的竖直位置发生变化,通过销轴带动主动环在竖直方向上位移,主动环在和从动环接触,从而带动从动环竖直位移,主动环和从动环均套在旋翼轴上,此时的旋翼轴还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限定,所述中间连杆有两个,且两个所述中间连杆均为弧状结构,两个所述中间连杆均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所述主动环上,且所述销轴穿过所述中间连杆的中点,两个所述中间连杆相互固定形成一个套环,所述套环套在所述主动环外。

两个中间连杆能够始终保持同步的摆动幅度,从而保证了控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进一步限定,所述转动件为锥齿轮,所述锥齿轮固套在所述旋翼轴上。

直齿轮的传动更加的精准,误差小,同时结构也更加的稳固。

一种飞行器,还包括舱体、发动机、机臂和传动件,所述机臂固定在所述舱体上,所述发动机驱动所述传动件,所述传动件驱动所述转动件转动;

所述机臂和所述传动件均不止一个,且一个机臂对应一个所述传动件,各个所述传动件由一个所述发动机驱动;

所述旋翼轴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机臂末端,所述舵机和所述固定座均固定安装在所述机臂上。

通过多旋翼的设置,保证飞行的灵活性,且各个旋翼分担重力,有效减少了其零部件的承重压力,且由一个发动机驱动,精简了结构,同时优化升力的转化效率。

进一步限定,所述发动机输出端为锥齿轮结构,所述传动件为传动轴,且所述传动轴两端为锥齿轮结构,所述转动件为锥齿轮结构。

采用锥齿轮之间的啮合,保证了传动的准确可靠,且结构简单,重量轻,有效的减少故障率的发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螺旋桨的变距设计,以及配置一个下螺旋桨,有效的提升了飞行的升力,减少了每个螺旋桨的飞行负荷,使得飞行器在飞行变换时,更加的灵活,且升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在下螺旋桨为定距螺旋桨时,下螺旋桨可以提供稳定的升力,由上螺旋桨变距实现飞行变换,在下螺旋桨为变距螺旋桨时,上下均可以进行变距操作,使得飞行器的飞行更加敏捷;通过一个发动机对多个旋翼进行动力的驱动,结构精简,减轻重量,整体来说,本发明在减轻重量且增加了敏捷性的同时,还保证了整个飞行器的升力,以及其载重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共轴双桨同向旋翼机构在下螺旋桨12为定距螺旋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共轴双桨同向旋翼机构在下螺旋桨12为变距螺旋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舵机151和传动组15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输出组153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飞行器的下螺旋桨12为定距螺旋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飞行器的下螺旋桨12为变距螺旋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一种飞行器,包括共轴双桨同向旋翼机构,还包括舱体2、发动机3、机臂4和传动件5。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共轴双桨同向旋翼机构,包括上螺旋桨11、下螺旋桨12、旋翼轴13和转动件14,所述上螺旋桨11和所述下螺旋桨12分别固定在所述旋翼轴13的上下两端,所述转动件14固套在所述旋翼轴13上,且所述转动件14位于所述上螺旋桨11和所述下螺旋桨12之间;所述转动件14为锥齿轮,所述锥齿轮固套在所述旋翼轴13上。

所述上螺旋桨11为变距螺旋桨,所述上螺旋桨11通过变距组件15控制变距变距。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变距螺旋桨均包括旋翼头a1、旋翼夹a2和变距桨叶a3;

所述旋翼头a1固定在所述旋翼轴13的一端;

所述旋翼夹a2一端卡在所述旋翼头a1内,且所述旋翼夹a2和所述旋翼头a1转动连接,所述变距桨叶a3固定在所述旋翼夹a2的另一端,一个所述旋翼夹a2和一个所述变距桨叶a3形成一个固定叶片,一个所述旋翼夹a2对应两个所述固定叶片,且两个所述固定叶片在同一直线上,两个所述固定叶片垂直于所述旋翼轴13。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旋翼夹a2上设有支杆a21,所述支杆a21悬空固定在所述旋翼夹a2上;

所述变距组件15包括舵机151、传动组152和输出组153,所述舵机151驱动所述传动组152,所述传动组152驱动所述输出组153;

所述输出组153包括从动环1531和拉杆1532,所述从动环1531活套在所述旋翼轴13上,所述拉杆1532一端和所述从动环1531铰接,所述拉杆1532另一端和所述支杆a21铰接;

所述传动组152驱动所述从动环1531竖直运动。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中间连杆1524有两个,且两个所述中间连杆1524均为弧状结构,两个所述中间连杆1524均通过销轴15241转动连接在所述主动环1521上,且所述销轴15241穿过所述中间连杆1524的中点,两个所述中间连杆1524相互固定形成一个套环,所述套环套在所述主动环1521外。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传动组152包括主动环1521、转动连杆1522、第一摆动连杆1523、中间连杆1524、第二摆动连杆1525和固定座1526,所述主动环1521活套在所述旋翼轴13上,所述转动连杆1522、所述第一摆动连杆1523、所述中间连杆1524和第二摆动连杆1525依次首尾铰接;

所述转动连杆1522和所述舵机151的输出轴垂直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摆动连杆1525和所述固定座1526铰接,所述中间连杆1524和所述主动环1521通过销轴15241转动连接,所述销轴15241垂直于所述旋翼轴13。

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所述机臂4固定在所述舱体2上,所述发动机3驱动所述传动件5,所述传动件5驱动所述转动件14转动;

所述机臂4和所述传动件5均不止一个,且一个机臂4对应一个所述传动件5,所述机臂4为中空结构,所述传动件5位于所述机臂4内,各个所述传动件5由一个所述发动机3驱动;在图5和图6中,仅仅是为了表达更加的清楚,故仅画出了两个机臂,其实施时,并不仅仅限于两个。

所述旋翼轴13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机臂4末端,所述舵机151和所述固定座1526均固定安装在所述机臂4上。

所述发动机3输出端为锥齿轮结构,所述传动件5为传动轴,且所述传动轴两端为锥齿轮结构,所述转动件14为锥齿轮结构。

在其他结构相同的情况下,下螺旋桨12的实施方式一,如图2、图5所示,所述下螺旋桨12为变距螺旋桨,所述下螺旋桨12通过变距组件15控制变距。

工作时,下螺旋在提升升力的同时,上下螺旋可以均进行变距,使得飞行器的敏捷性得到提升,同时飞行器自身的载重能力也得到提高。

在其他结构相同的情况下,下螺旋桨12的实施方式二,如图1、图6所示,所述下螺旋桨12为定距螺旋桨。

工作时,下螺旋桨12提供稳定的升力,上螺旋桨11提供飞行变换所需要的变距,其飞行的载重能力和飞行的稳定性更高。

工作原理:发动机3启动,发动机3同时带动所有的传动轴转动,传动轴带动转动件14转动,旋翼轴13转动件14一起转动,旋翼轴13带动上螺旋桨11和下螺旋桨12一起同步转动,在需要变距调节时,控制舵机151转动,传动组152传送动力给输出组153,输出组153控制旋翼a2自转,从而实现变距桨叶a3的翻转,实现变距调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