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的底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8715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飞行器,尤其涉及一种飞行器的底盘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而涵道飞行器就是诸多消费品中的一种。

众所周知,涵道飞行器为户外运动的爱好者提供一种飞行的器具,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借助对涵道飞行器的操作,便能达到于低空飞行的目的,因此,涵道飞行器十分受到户外运动的爱好者所青睐。

而目前,在现有的涵道飞行器中,决定涵道飞行器的重量很大部分在于其底盘结构。由于现有的涵道飞行器的底盘设计不合理,故使得现有的涵道飞行器的底盘比较笨重,正由于涵道飞行器的底盖笨重,故增加了涵道的配备数量,还对涵道的功率要求高,这样一来不便于飞行,另一方面存在结构复杂及成本高的缺陷。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飞行器的底盘结构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行器的底盘结构,便于飞行且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飞行器的底盘结构,包括底盘体、后轮、前轮、水平涵道及多个竖直涵道。所述底盘体包含外环骨架、内环骨架、将所述外环骨架和内环骨架连成一体的连接骨架及将所述外环骨架和内环骨架的底部遮盖的遮盖片;所述后轮组装于所述外环骨架的左右两侧的后方处;所述前轮组装于所述底盘体的前方处并与所述后轮一起将所述底盘体支撑于地面上;所述水平涵道分别组装于所述外环骨架的左右两侧处;多个所述竖直涵道沿所述外环骨架的周向布置并位于所述外环骨架及内环骨架之间。

较佳地,所述竖直涵道包含第一竖直涵道及第二竖直涵道,所述第一竖直涵道沿所述外环骨架的周向布置一圈,所述第二竖直涵道沿所述外环骨架的周向布置于所述底盘体的前端和后端处,且所述第二竖直涵道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涵道内。

较佳地,所述外环骨架的左右两侧处的水平涵道呈对称布置,且所述外环骨架的左右两侧处的水平涵道呈一前一后的布置。

较佳地,所述前轮及后轮构成三轮结构。

较佳地,所述底盘体还包含横向承力臂及纵向承力臂,所述横向承力臂组装于所述外环骨架的前端和中间部分的交接处,所述横向承力臂还组装于所述内环骨架的前端和中间部分的交接处,所述纵向承力臂的前端组装于所述连接骨架处,所述纵向承力臂的后端组装于所述横向承力臂处,所述前轮组装于所述纵向承力臂上。

较佳地,所述横向承力臂的中间处具有三角架结构,所述纵向承力臂的后端位于所述三角架结构内且将该三角架结构分隔出两个三角支架。

较佳地,所述竖直涵道的数量范围为30至40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底盘体包含外环骨架、内环骨架、将外环骨架和内环骨架连成一体的连接骨架及将外环骨架和内环骨架的底部遮盖的遮盖片,减少底盘体对材料的使用,使得底盘体在确保具有足够强度的条件下尽量轻便化,一方面有利于飞行器的飞行,另一方面简化底盘体的结构和降低成本。同时,借助水平涵道分别组装于外环骨架的左右两侧处而提供水平推力,借助多个竖直涵道沿外环骨架的周向布置并位于外环骨架及内环骨架之间而提供更可靠地竖直推力,再结合底盘体的轻便化结构,从而更利于飞行器于空中飞行及于地面上滑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飞行器的底盘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飞行器的底盘结构100包括底盘体10、后轮20、前轮30、水平涵道40及多个竖直涵道50。底盘体10包含外环骨架11、内环骨架12、将外环骨架11和内环骨架12连成一体的连接骨架13及将外环骨架11和内环骨架12的底部遮盖的遮盖片14。后轮20组装于外环骨架11的左右两侧的后方处,前轮30组装于底盘体10的前方处并与后轮20一起将底盘体10支撑于地面上;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前轮30及后轮20构成三轮结构,在满足滑行的同时还尽量轻便化,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所示,水平涵道40分别组装于外环骨架11的左右两侧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外环骨架11的左右两侧处的水平涵道40呈对称布置,且外环骨架11的左右两侧处的水平涵道40呈一前一后的布置,以使得水平涵道40的布局更合理,从而使得底盘体10四周所产生的水平推力更一致,因而更利于飞行器的飞行,但不以此为。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竖直涵道50的数量为36个,当然,还可以为30个、32个、34个、38个或40个不等,故不以此为限;且多个竖直涵道50沿外环骨架11的周向布置并位于外环骨架11及内环骨架12之间,以使得竖直涵道50所产生的竖直推力于底盘体10处的分布更合理均匀,从而更利于飞行,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竖直涵道50包含第一竖直涵道51及第二竖直涵道52,第一竖直涵道51沿外环骨架11的周向布置一圈,第二竖直涵道52沿外环骨架11的周向布置于底盘体10的前端和后端处,且第二竖直涵道52位于第一竖直涵道51内,以使得底盘体10的前端及后端所产生的竖直推力相对较大,而底盘体10的中间部分处的竖直推力相对较小,从而便于飞行器的灵活变向,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前轮30着落时的可靠性,故底盘体10还包含横向承力臂60及纵向承力臂70,横向承力臂60组装于外环骨架11的前端和中间部分的交接处,横向承力臂60还组装于内环骨架12的前端和中间部分的交接处,纵向承力臂70的前端组装于连接骨架13处,纵向承力臂70的后端组装于横向承力臂60处,前轮30组装于纵向承力臂70上;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横向承力臂60的中间处具有三角架结构61,纵向承力臂70的后端位于三角架结构61内且将该三角架结构61分隔出两个三角支架,以进一步地提高前轮30着落时的抗冲击能力,因而确保飞行器着落的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底盘体10包含外环骨架11、内环骨架12、将外环骨架11和内环骨架12连成一体的连接骨架13及将外环骨架11和内环骨架12的底部遮盖的遮盖片14,减少底盘体10对材料的使用,使得底盘体10在确保具有足够强度的条件下尽量轻便化,一方面有利于飞行器的飞行,另一方面简化底盘体10的结构和降低成本。同时,借助水平涵道40分别组装于外环骨架11的左右两侧处而提供水平推力,借助多个竖直涵道50沿外环骨架11的周向布置并位于外环骨架11及内环骨架12之间而提供更可靠地竖直推力,再结合底盘体10的轻便化结构,从而更利于飞行器于空中飞行及于地面上滑行。

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