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机阻力伞舱电磁开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8319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飞机阻力伞舱电磁开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机减速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飞机阻力伞舱电磁开盖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飞机一般在着陆时仍保持有较高的速度,因此需要辅助措施来缩短飞机的着陆距离。美国飞机多采用减速板或各翼面减速装置同时偏转来充当减速板的方式实现飞机减速,中国,俄罗斯和欧洲飞机则多采用阻力伞配合机身减速板的方式实现飞机的减速。

目前,阻力伞舱的布置分为背负式和内埋式。背负式是将阻力伞舱布置在后机身背部,着陆时收到指令后开盖抛伞,内埋式是将阻力伞舱布置在机身内部,抛伞时,先通过作动器将伞舱推出机身,然后再开盖抛伞。内埋式伞舱结构、机构复杂,并且会导致重量增加,因此多采用背负式伞舱。

现有技术中,背负式阻力伞舱存在着诸多缺点:考虑到气动要求,目前背负式阻力伞舱开、闭锁的方式主要有电动冷气式、机械式、爆炸开盖式和电磁式几种,电动冷气式或机械式需要飞行员手动操作开锁,伞舱外需要设置传动机构;爆炸开盖式依靠引燃燃爆器中的火药开锁,燃爆器安装在伞舱一侧,需要在伞舱表面增加整流罩;电磁式通过电磁解锁器通电开锁,电磁解锁器裸露在外,需要在伞舱表面增加整流罩。

现有技术中的几种开锁形式,均需要在伞舱外表面增设结构,对飞机气动性能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机阻力伞舱电磁开盖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阻力伞舱外部需增设结构、对飞机气动性能存在不利影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飞机阻力伞舱电磁开盖装置,包括容纳阻力伞的伞舱和舱盖,所述舱盖为分离的上舱盖和下舱盖构成,所述上舱盖和下舱盖分别与伞舱铰接,所述上舱盖和所述下舱盖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极性相同的永磁体,所述永磁体之间还设置有极性相反的电磁线圈。本实用新型将舱盖设置为分离的两块,并在两块舱盖的开口处设置极性相同的永磁体,装入阻力伞后,手动合拢所述上舱盖和下舱盖,开口处的永磁体异性相吸、吸附闭合舱盖;需要打开时,向所述电磁线圈通电,所述电磁线圈产生与所述永磁体极性相反的磁场,所述电磁线圈与上下的永磁体同极相斥,所述上舱盖和所述下舱盖分离。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口处设置永磁体和线圈来闭合和打开舱盖,所述永磁体和线圈可以设置在舱盖的壳体内,伞舱和舱盖表面无任何多余的结构,不会对飞机的气动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优选的,所述永磁体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电磁线圈位于所述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之间;所述第一磁体设置在所述上舱盖开口处的壳体内,所述第二磁体设置在所述下舱盖开口处的壳体内,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的极性相同,所述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上舱盖或下舱盖的开口处壳体内。

优选的,所述上舱盖与所述下舱盖分别与所述伞舱通过带有扭簧的转轴铰接。通过带有扭簧的转轴连接舱盖和伞舱,所述电磁线圈通电后,所述上舱盖和下舱盖失去闭合的力,在扭簧作用下,所述上舱盖、下舱盖向外弹开,快速开盖并释放阻力伞,避免舱盖对阻力伞释放过程造成阻碍。

优选的,所述上舱盖和所述下舱盖与所述伞舱完全分离,所述转轴包括安装在伞舱内壁的第一转轴、安装在舱盖内壁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三转轴上分别设置有连杆,两个所述连杆的自由端通过第二转轴铰接,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第二扭簧。舱盖闭合时,所述连杆折叠,所述第一扭簧、第二扭簧弹性变形,所述电磁线圈通电后,所述上舱盖和下舱盖失去闭合的力,在所述第一扭簧、第二扭簧作用下,两个所述连杆伸直并向外展开,将舱盖向外顶开,通过设置连杆扭簧组件,使所述舱盖打开时向外弹开并远离,进一步避免舱盖对阻力伞释放过程造成阻碍。

优选的,所述伞舱与所述舱盖的结合面为斜面。通过将伞舱与舱盖的结合面设置为斜面,便于舱盖向外开启、向内闭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口处设置永磁体和线圈来闭合和打开舱盖,所述永磁体和线圈可以设置在舱盖的壳体内,伞舱和舱盖表面无任何多余的结构,不会对飞机的气动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2)通过设置连杆扭簧组件,使所述舱盖打开时向外弹开并远离,避免舱盖对阻力伞释放过程造成阻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第一磁体、电磁线圈、第二磁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分放大图;

其中1-伞舱;2-上舱盖;3-第二扭簧;4-第一扭簧;5-结合面;6-第一转轴;7-连杆;8-第二转轴;9-下舱盖;10-第一磁体;11-电磁线圈;12-第二磁体;13-第三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3所示,一种飞机阻力伞舱电磁开盖装置,包括容纳阻力伞的伞舱1和舱盖,所述舱盖为分离的上舱盖2和下舱盖9构成,所述上舱盖2和下舱盖9分别与伞舱1铰接,所述上舱盖2和所述下舱盖9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极性相同的永磁体,所述永磁体之间还设置有极性相反的电磁线圈11。

实施原理:

本实用新型将舱盖设置为分离的两块,并在两块舱盖的开口处设置极性相同的永磁体,装入阻力伞后,手动合拢所述上舱盖2和下舱盖9,开口处的永磁体异性相吸、吸附闭合舱盖;需要打开时,向所述电磁线圈11通电,所述电磁线圈11产生与所述永磁体极性相反的磁场,所述电磁线圈11与上下的永磁体同极相斥,所述上舱盖2和所述下舱盖9分离。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口处设置永磁体和线圈来闭合和打开舱盖,所述永磁体和线圈可以设置在舱盖的壳体内,伞舱和舱盖表面无任何多余的结构,不会对飞机的气动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永磁体包括第一磁体10和第二磁体12,所述电磁线圈11位于所述第一磁体10和第二磁体12之间;所述第一磁体10设置在所述上舱盖2开口处的壳体内,所述第二磁体12设置在所述下舱盖9开口处的壳体内,所述第一磁体10与所述第二磁体12的极性相同,所述电磁线圈11设置在所述上舱盖2或下舱盖9的开口处壳体内。

实施原理:

装入阻力伞后,手动合拢所述上舱盖2和下舱盖9,所述上舱盖2开口处壳体内设置的第一磁体10与下舱盖9壳体内设置的第二磁体12异性相吸,所述上舱盖2和下舱盖9在磁力作用下闭合;需要打开时,向所述电磁线圈11通电,所述电磁线圈11产生与所述第一磁体10和第二磁体12极性相反的磁场,所述电磁线圈11与上下的永磁体同极相斥,所述上舱盖2和所述下舱盖9分离。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上舱盖2与所述下舱盖9分别与所述伞舱1通过带有扭簧的转轴铰接。

实施原理:

通过带有扭簧的转轴连接舱盖和伞舱1,所述电磁线圈11通电后,所述上舱盖2和下舱盖9失去闭合的力,在扭簧作用下,所述上舱盖2、下舱盖9向外弹开,快速开盖并释放阻力伞,避免舱盖对阻力伞释放过程造成阻碍。

进一步的,结合附图2和4所示,所述上舱盖2和所述下舱盖9与所述伞舱1完全分离,所述转轴包括安装在伞舱1内壁的第一转轴6、安装在舱盖内壁的第三转轴13,所述第一转轴6和所述第三转轴13上分别设置有连杆7,两个所述连杆7的自由端通过第二转轴8铰接,所述第一转轴6上设置有第一扭簧4,所述第二转轴8上设置有第二扭簧3。

实施原理:

舱盖闭合时,所述连杆7折叠,所述第一扭簧4、第二扭簧3弹性变形,所述电磁线圈11通电后,所述上舱盖2和下舱盖9失去闭合的力,在所述第一扭簧4、第二扭簧3作用下,两个所述连杆7伸直并向外展开,将舱盖向外顶开,通过设置连杆扭簧组件,使所述舱盖打开时向外弹开并远离,进一步避免舱盖对阻力伞释放过程造成阻碍。

进一步地,如附图2所示,所述伞舱1与所述舱盖的结合面5为斜面。通过将伞舱1与舱盖的结合面5设置为斜面,便于舱盖向外开启、向内闭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