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无人机降落伞电路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2303发布日期:2019-05-17 20:01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智能无人机降落伞电路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降落伞电控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无人机降落伞电路控制装置,当无人机倾斜过多、旋转、失控的时候就会触发,进而打开无人机降落伞,保障了无人机在失控状态下能有效开启降落伞而有效保护无人机安全。



背景技术:

随着无人机制造技术的发展,无人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飞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无人机实际使用的情况下,常常具有以下情况发生:

1、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受到风的影响,发生倾斜过多,导致无人机失控;

2、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因为自身飞行控制系统或者其他外部原因造成的无人机旋转,导致无人机失控;

综上所述,在无人机失控状态或飞行异常时,如何有效控制无人机内置降落伞的开启,是解决如何将处于飞行异常状态时的无人机有效的进行施救的有效方法,进而,如何有效接收无人机异常信号并控制开启降落伞则是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接收无人机异常信号并控制开启降落伞。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无人机降落伞电路控制装置,其为一集成式电路控制板,该电路控制板上安装有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飞机飞行监测单元、信息处理单元、信号显示单元及电源控制单元;

所述集成式电路控制板包括重叠设置的底电路板及重置电路板,其中,所述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飞机飞行监测单元、信号显示单元及电源控制单元均装于底电路板上;信号处理单元装于重置电路板上。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重置电路板架设于底电路板之上,形成双层电路板控制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重置电路板下方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均装于底电路板两侧边沿。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及飞机飞行监测单元装于底电路板的同一侧边沿;所述信号显示单元及电源控制单元装于底电路板的同一侧边沿。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与信号显示单元置于底电路板的两相对边沿。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信号显示单元为信号灯。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电源控制单元为电源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利用飞机飞行监测单元与信息处理单元连接,实现接收飞行异常的信号,再将信息处理单元与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连通,从而实现对飞机异常飞行的信号识别并将异常信号传输至降落伞有效控制开启,同时利用信号显示单元显示是否有飞机异常飞行信号通过,而利用电源开关控制整个控制体是否通电,实现在以下情况出发降落伞,以开启降落伞保护无人机:

1、在无人机倾斜角度过多的时候,会主动触发本新型所述无人机智能降落伞电路控制体,从而触发无人机的降落伞。

2、在无人机在空中旋转的时候,会主动触发本新型所述无人机智能降落伞电路控制体,从而触发无人机的降落伞。

3、在无人失控的时候,会主动触发本新型所述无人机智能降落伞电路控制系统,从而触发无人机的降落伞;

另,本实用新型利用两个电路板间隔的叠加设置,形成一个集成式控制结构,从而达到结构合理、简约的有点,利用上述有点达到减小电磁干扰等有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信号传输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降落伞触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结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受到风的影响,发生倾斜过多,导致无人机失控;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因为自身飞行控制系统或者其他外部原因造成的无人机旋转,导致无人机失控;综上所述,在无人机失控状态或飞行异常时,如何有效控制无人机内置降落伞的开启,是解决如何将处于飞行异常状态时的无人机有效的进行施救的有效方法,进而,如何有效控制开启降落伞则是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人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经过对原因的分析,不断研究发现一种一种智能无人机降落伞电路控制装置,其为一集成式电路控制板,该电路控制板上安装有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飞机飞行监测单元、信息处理单元、信号显示单元及电源控制单元;所述集成式电路控制板包括重叠设置的底电路板及重置电路板,其中,所述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飞机飞行监测单元、信号显示单元及电源控制单元均装于底电路板上;信号处理单元装于重置电路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利用飞机飞行监测单元与信息处理单元连接,实现接收飞行信号,接收到信号的信息处理单元将信号进行甄别,同时识别出飞机异常飞行信号,识别到异常飞行信号时,利用并联的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信号显示单元及电源控制单元分别实现对降落伞的触发开启、信号显示单元的报警显示及整个无人机断电的控制,以此实现对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的实时监控,飞机无人机倾斜过多,自身旋转,失控的时候,会通过电路板检测到,一旦发现异常就会利用信息处理单元进行对信息的处理,信息处理完毕之后,发出指令到降落伞打开输出指令单元,从而控制降落伞打开。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无人机降落伞电路控制装置的技术方案,其为一集成式电路控制板,该电路控制板上安装有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1、飞机飞行监测单元2、信息处理单元3、信号显示单元4及电源控制单元5;所述飞机异常输入单元2的信号输出端与信息处理单元3的信号输入端电性相连,信号处理单元3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1、信号显示单元4及电源控制单元5的信号输入端电性并联。

如图1所示,所述飞机异常输入单元2为一传感器组,以将飞机飞行中的信号传输至信息处理单元3,信息处理单元3将信号进行甄别,同时识别出飞机异常飞行信号,识别到异常飞行信号时,信号会从信息处理单元3传输至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4,所述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4与降落伞触发装置7相连,以控制降落伞触发装置7触发降落伞弹出;而所述信号显示单元4及电源控制单元5分别与信息处理单元3并联,从而信息处理单元3中甄别出飞机异常飞行信号,在降落伞触发装置7中触发降落伞弹出的同时将控制信号显示但愿4进行异常飞行信号报警,电源控制单元5断开整个无人机的电源,是无人机的各个飞行翼进行断电处理。

具体的说:

1、所述传感器组为能有效探测飞机飞行的多个传感器,该传感器组装于无人机;

2、结合图1及图2所示,所述降落伞触发装置7装于无人机上,降落伞触发装置7包括带有底盖711的降落伞存储筒71内,及装于降落伞存储筒71内的降落伞触发器72及控制座73,还包括位于降落伞触发器72及控制座73之间的弹性锁止组件,降落伞触发器72朝向控制座73的一面与弹性锁止组件相连,该弹性锁止组件包括弹性触发件74及锁止杆75,锁止杆75靠近控制座73的一端为开设有锁止槽751的锁止端,自由状态下的弹性触发件74长度长于锁止杆75的长度且弹性触发件74靠近控制座73一端抵于控制座73上;控制座73远离降落伞触发器72的面开设一凹槽,该凹槽内装一沿凹槽滑动的锁止片76,凹槽底面开设一贯穿控制座的通孔,所述锁止片76开设一与通孔相适配的锁止孔,降落伞触发器72带动锁止杆75压缩弹性触发件74且其锁止端依次穿过通孔、锁止孔以卡置于锁止片76的锁止孔内,以处于锁止状态;所述锁止片76周侧围绕一记忆合金开关线77,该记忆合金开关线77与发出瞬间电流的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相连,从而加热记忆合金开关线77令记忆合金开关线缩短,带动锁止片76沿凹槽位移,以释放锁止杆75,处于解锁状态。

综上所述,传感器组于无人机飞行过程中进行探测,当传感器组探测出信号传输至信号处理单元内,识别出异常飞行状态时,异常飞行信号从信号处理单元传输至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3、信号显示单元4及电源控制单元5,该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发出瞬时电流,瞬时增加的电流经过记忆合金开关线75从而对记忆合金开关线75进行加热,令记忆合金开关线75长度缩短,以解锁锁止杆75,以控制降落伞触发器72弹出,从而触发降落伞弹出并打开。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集成式控制板包括底电路板6及重置电路板7,其中,所述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1、飞机飞行监测单元2、信号显示单元4及电源控制单元5均装于底电路板6上;信号处理单元3装于重置电路板7上。其中,所述重置电路板7架设于底电路板6之上,形成双层电路板控制结构。具体的说:所述重置电路板7下方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板,两个支撑板均装于底电路板6两侧边沿。

详细的说: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1及飞机飞行监测单元装2于底电路板6的同一侧边沿;所述信号显示单元4及电源控制单元5装于底电路板6的同一侧边沿,其中,所述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1与信号显示单元4置于底电路板6的两相对边沿;进而,所述的信号显示单元4及电源控制单元5为一组单元,而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1及飞机飞行监测单元2为一组单元,两组单元装于底电路板6的两相对边沿。

所述信号显示单元4为信号灯;所述电源控制单元5为电源开关,从而控制整个控制体与电源是否连通。

更详细的说: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底电路板6为一矩形电路板,且其四周转角处开设有配合锁固安装的螺丝孔61,所述降落伞打开指令输出单元1及飞机飞行监测单元2均装于底电路板6的一个短边边沿,信号显示单元4及电源控制单元5均装于底电路板6的另一短边边沿,所述重置电路板7同样为矩形电路板,但重置电路板的尺寸小于底电路板6,重置电路板7通过两支撑板装于底电路板6之上且其两长边朝向底电路板两短边设置,所述重置电路板7的一个短边与底电路6板的一长边对其,而重置电路板7的另一短边超出对应底电路板6的长边。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