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车及运输提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4723发布日期:2019-05-31 21:3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牵引车及运输提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运输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牵引车及运输提手。



背景技术:

飞机在机场降落后所托运的行李会首先搬运至拖车,然后通过牵引车与拖车相连,从而带动拖车的移动。但是,当拖车与牵引车分离时,需要在牵引车尾部对牵引车上的钩体与拖车的拖钩进行手动分离操作,从而导致牵引车与拖车之间的拆卸时间较长,影响行李的搬运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牵引车及运输提手,能够提高行李的搬运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运输提手,包括:第一支撑座与对位机构,所述第一支撑座用于设置在牵引车箱体上,所述第一支撑座包括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可转动地架设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对位机构用于设置在所述牵引车箱体的底部,所述对位机构用于与拖车上的拖钩对;手柄与传动组件,所述手柄与所述传动组件均与所述第一转动件相连,所述手柄通过所述第一转动件带动所述传动组件进行移动,所述传动组件的一端设有限位件,所述对位机构上开设有开口,所述限位件能够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拖钩相配合。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转动件为转筒,所述转筒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一支撑座相连,所述手柄与所述转筒的侧壁相连,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转筒的侧壁相连。

运输提手还包括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端部,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端部之间留有第一间隔,且所述传动组件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间隔。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转动件、连接杆、第一传动杆与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牵引车箱体上,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座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一转动件相连,且所述第一传动杆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间隔,所述第二转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所述第二传动杆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相连,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杆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杆活动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三传动杆与吊杆,所述第三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相连,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座的端部之间留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三传动杆能够穿过所述第二间隔,所述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吊杆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三传动杆与所述吊杆呈夹角设置,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吊杆活动连接。

运输提手还包括第一伸缩板与第二伸缩板,所述第一伸缩板与所述第二伸缩板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所述第一伸缩板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所述第二伸缩板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

所述对位机构包括第一对位板与第二对位板,所述第一对位板与所述第二对位板间隔设置在所述牵引车箱体的底部,所述拖车上的拖钩能插入所述第一对位板与所述第二对位板之间,所述第一对位板上开设有所述开口,所述限位件能够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拖钩相配合。

一种牵引车,包括运输提手与箱体,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对位机构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

牵引车还包括撑高座,所述箱体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撑高座上设有与所述滑轨对应的滑扣,所述撑高座的端部与所述手柄相互抵触。

所述箱体的端部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三传动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凹槽与所述箱体相互抵触。

上述牵引车及运输提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对位机构与拖车上的拖钩进行对位,然后,操作所述手柄带动第一转动件在第一支撑座上转动,同时,传动组件会跟随第一转动件进行移动。此时,位于传动组件端部的限位件与对位机构相互分隔,使得拖车上的拖钩能够伸入对位机构。最后,再次操作所述手柄使得传动组件进行移动,此时,位于传动组件端部的限位件与对位机构相互抵触,且与所述拖钩相互配合。因此,无需在牵引车的尾部对牵引车上的钩体与拖车的拖钩进行分离操作,就能够实现所述钩体与所述拖钩的分离,提高了行李的搬运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所述的运输提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另一视角所示的运输提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支撑座,110、第一转动件,120、第一支架,130、第二支架,200、对位机构,210、开口,220、第一对位板,230、第二对位板,300、手柄、400、传动组件,410、第二支撑座,411、第一伸缩板,412、第二伸缩板,420、第二转动件,430、连接杆,440、第一传动杆,450、第二传动杆,460、第三传动杆,470、吊杆,471、限位件,500、箱体,510、撑高座,520、滑轨,530、凹槽,550、驾驶箱,560、牵引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运输提手,包括:第一支撑座100、对位机构200、手柄300与传动组件400。所述第一支撑座100设置在牵引车箱体500上,所述对位机构200设置在所述牵引车箱体500的底部,所述对位机构200用于与拖车上的拖钩对位。所述第一支撑座100包括第一转动件110,所述第一转动件110可转动地架设在所述第一支撑座100上。所述手柄300与所述传动组件400均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10相连,所述手柄300通过所述第一转动件110带动所述传动组件400进行移动,所述传动组件400的一端设有限位件471,所述对位机构200上开设有开口210,所述限位件471能够穿过所述开口210与所述拖钩相配合。所述第一转动件110为转筒或转轴。所述限位件471为杆体或挂钩。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牵引车上限位件471与对位机构200分离时所需的尺寸,以此确定第一转动件110的转动半径,从而避免第一转动件110的转动半径过大,导致牵引车的限位件471与对位机构200脱离。以及避免第一转动件110的转动半径过小,导致拖车的拖钩不能够伸入对位机构200。

如图1和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件110为转筒。所述转筒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一支撑座100相连,所述手柄300与所述转筒的侧壁相连,所述传动组件400与所述转筒的侧壁相连。具体地,考虑到牵引车内部的结构较为复杂,所以运输提手在牵引车的箱体500上进行安装时,需要克服箱体500上其他零件在位置上对于运输提手的安装限制,因此难以保证手柄300、第一支撑座100与传动组件400均能够实现相互转动。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件110为转筒。首先将第一支撑座100装设在箱体500上,借助转筒侧壁长度从而实现了手柄300与传动组件400在转筒上的间隔设置,即当传动组件400与第一支撑座100之间有障碍物时,传动组件400可以改变与转筒侧壁的连接位置,从而使得传动组件400能够避开障碍物与转筒相连。因此,本实施例的这种实施方式能够大大降低运输提手在牵引车上的安装难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运输提手还包括第一支架120与第二支架130。所述第一支架120与第二支架130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100的端部,所述第一转动件1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120相连,所述第一转动件1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130相连。所述第一转动件110与所述第一支撑座100的端部之间留有第一间隔,且所述传动组件400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间隔。具体地,所述传动组件400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间隔,从而避免了传动组件400随第一转动件110转动时与第一支撑座100发生相互抵触,提高了传动组件400跟随第一转动件110进行移动时的移动距离。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400包括第二支撑座410、第二转动件420、连接杆430、第一传动杆440与第二传动杆450。所述第二支撑座410设置在所述牵引车箱体500上,所述第二支撑座410与所述第一支撑座100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动杆440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10相连。且所述第一传动杆440能够穿过所述第一间隔,所述第二转动件4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410上,所述第二传动杆450与所述第二转动件420相连。所述连接杆4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杆440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43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杆450活动连接。

牵引车的箱体500分为驾驶箱550与牵引箱560两部分。运输提手装设在牵引车的箱体500上后,手柄300设置在驾驶箱550上,第一支撑座100及传动组件400设置在牵引箱560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牵引箱560上加设第二支撑座410,然后通过连接杆430、第一传动杆440与第二传动杆450实现第一支撑座100与第二支撑座410的连接。当手柄300在驾驶箱550处于未受力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杆440、所述连接杆430及所述手柄300三者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二传动杆450与所述连接杆430相垂直。且所述连接杆430的一端通过活动销与第一传动杆440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430的另一端通过活动销与第二传动杆450相连。上述这种设计方式,当需要对手柄300进行操作时,所述连接杆430、第一传动杆440与第二传动杆450能够更有效的实现受力传递,从而降低了受力损耗。同时,上述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将传动组件400的一部分长度转变为手柄300受力时的力臂,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手柄300所需施加的作用力,提高了运输把手的可操作性,合理的利用了牵引车箱体500的有效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400还包括第三传动杆460与吊杆470。所述第三传动杆46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件420相连,所述第二转动件420与所述第二支撑座410的端部之间留有第二间隔(未标出)。所述第三传动杆460能够穿过所述第二间隔,所述第三传动杆460的另一端与所述吊杆470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三传动杆460与所述吊杆470呈夹角设置,所述限位件471与所述吊杆470活动连接。所述箱体500的端部开设有凹槽530,所述第三传动杆460的一端穿过所述凹槽530与所述箱体500相互抵触。所述第二转动件420为转筒或转轴。所述第二传动杆450通过第二转动件420带动第三传动杆460及吊杆470进行移动。具体地,所述第三传动杆460与所述吊杆470通过活动销实现活动连接,即吊杆470根据第三传动杆460的传力方向通过活动销实现与第三传动杆460的角度调节,从而降低了运输提手所需的作用力。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运输提手还包括第一伸缩板411与第二伸缩板412。所述第一伸缩板411与所述第二伸缩板412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410上,所述第一伸缩板411与所述第一支架120相连,所述第二伸缩板412与所述第二支架130相连。由于运输扳手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中,运输扳手会发生腐蚀或变形,此时会影响运输扳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支撑座410上加设第一伸缩板411与第二伸缩板412,使得第二传动杆450与连接杆430出现角度偏差时,可以通过第一伸缩板411与第二伸缩板412进行高度调节,从而使得第二传动杆450与连接杆430调整为预设的角度。同时,本实施例的这种实施方式在安装完运输提手后,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伸缩板411与第二伸缩板412以此降低安装误差。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位机构200包括第一对位板220与第二对位板230。所述第一对位板220与所述第二对位板230间隔设置在所述牵引车箱体500的底部,所述拖车上的拖钩能插入所述第一对位板220与所述第二对位板230之间。所述第一对位板220上开设有所述开口210,所述限位件471能够穿过所述开口210与所述拖钩相配合。具体地,所述对位机构200可以根据所需牵引拖钩的规格型号,对第一对位板220与第二对位板230的间隔进行调整。因此,本实施例的这种实施方式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能够兼容多种规格型号的拖钩。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牵引车,运输提手与箱体500。所述第一支撑座100设置在所述箱体500上,所述对位机构200设置在所述箱体500的底部。牵引车还包括撑高座510。所述箱体500上设置有滑轨520,所述撑高座510上设有与所述滑轨520对应的滑扣,所述撑高座510的端部与所述手柄300相互抵触。当手柄300在受力情况下进行抬高时,滑动撑高座510并将其与手柄300进行抵触,从而实现了手柄300在抬高状态下的固定,使得运输提手的使用更加省力。

上述牵引车及运输提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对位机构200与拖车上的拖钩进行对位,然后,操作所述手柄300带动第一转动件110在第一支撑座100上转动,同时,传动组件400会跟随第一转动件110进行移动。此时,位于传动组件400端部的限位件471与对位机构200相互分隔,使得拖车上的拖钩能够伸入对位机构200。最后,再次操作所述手柄300使得传动组件400进行移动,此时,位于传动组件400端部的限位件471与对位机构200相互抵触,且与所述拖钩相互配合。因此,无需在牵引车的尾部对牵引车上的钩体与拖车的拖钩进行分离操作,就能够实现所述钩体与所述拖钩的分离,提高了行李的搬运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