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起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0800发布日期:2019-08-17 01:1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人机起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起降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即时配送市场的快速发展,订单量的增加以及配送从业人员的工作饱和,利用无人机进行配送受到了业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实现无人机配送的一个重要保证是无人机起降平台,无人机起降平台能够为无人机自动更换电池等无人操作提供方便。

然而,目前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均设计有可以开合的顶盖,以在不使用时保护平台。但这种无人机起降平台的顶盖在打开后高于平台的面板,从而无人机起飞或降落时,其起落架容易触碰到顶盖而引发侧翻,损坏无人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机起降平台,避免了由于顶盖突出无人机起降平台的面板导致无人机侧翻问题,提高了无人机起降成功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无人机起降平台,包括本体框架,所述本体框架上方设置有面板,所述无人机从所述面板上起降,

所述本体框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顶盖支架;

所述顶盖支架上方安装顶盖;

所述顶盖支架连接一水平驱动装置,所述顶盖支架被所述水平驱动装置驱动做水平运动,带动所述顶盖打开或闭合以露出所述面板或覆盖所述面板;

所述顶盖支架连接第一升降驱动装置,所述顶盖支架被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沿竖直方向升降,带动打开的所述顶盖下降到与所述面板高度平齐的高度;或者,所述面板连接第二升降驱动装置,所述面板被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沿竖直方向上升到与打开的所述顶盖的高度平齐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面板设置在所述本体框架中部上方;

所述本体框架周边设置有第一推正机构和第二推正机构;

所述第一推正机构包括可翻转的第一推杆,在所述无人机降落到所述面板上之后,所述第一推杆由水平状态翻转到竖直状态并推动所述无人机沿第一方向直线运动;

所述第二推正机构包括可翻转的第二推杆,在所述无人机降落到所述面板上之后,所述第二推杆由水平状态翻转到竖直状态并推动所述无人机沿第二方向直线运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推正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以及第一传动结构;

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第一导向传动件,第一连接杆和第一翻转电机;

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运动;

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具有沿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滑动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翻转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上;

所述第一翻转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或通过一级传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推杆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推杆相垂直,所述第一翻转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杆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推杆由水平状态转为竖直状态,或由竖直状态转为水平状态;

所述第二推正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以及第二传动结构;

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包括第二导向传动件,第二连接杆和第二翻转电机;

所述第二导向传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导向传动件运动,所述第二导向传动件上具有沿所述第二导向传动件滑动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翻转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块上;

所述第二翻转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或通过所述一级传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推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推杆相垂直,所述第二翻转电机带动所述第二连接杆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推杆由水平状态转为竖直状态或由竖直状态转为水平状态。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之间通过同步杆连接,所述同步杆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

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为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同步带模组或滚珠丝杠;

所述第二导向传动件为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同步带模组或滚珠丝杠;

所述第二推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推杆的长度;

所述一级传动件为齿轮或同步带。

可选地,所述本体框架的前后两侧外表面上设置有抽屉导轨;

所述抽屉导轨的内侧滑轨固定在所述本体框架上;

所述抽屉导轨的外侧滑轨与所述顶盖支架固定装配,且所述外侧滑轨之间通过横梁连接;

所述顶盖支架通过所述横梁与所述水平驱动装置连接,被所述水平驱动装置驱动做水平运动。

可选地,所述顶盖支架包括驱动杆,传递杆和支撑杆;

所述传递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到所述驱动杆上的第一定位孔处,

所述传递杆的一端还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到所述外侧滑轨上的第二定位孔处;

所述传递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用于支撑所述顶盖;

所述驱动杆与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工作时带动所述驱动杆运动,所述驱动杆带动所述传递杆和所述支撑杆运动实现所述顶盖支架沿竖直方向升降。

可选地,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动推杆;

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驱动杆上的第一定位孔处,

所述第一电动推杆通过锁紧件固定在所述外侧滑轨上的第三定位孔处,所述第三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相距预设距离;

所述水平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动推杆;

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横梁上,所述第二电动推杆伸缩,带动所述横梁和所述外侧滑轨运动,所述外侧滑轨带动所述顶盖支架沿水平方向运动,实现所述顶盖打开或闭合。

可选地,所述传递杆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传递杆之间相互平行;

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一组横杆加固。

可选地,所述面板的前后两侧均连接有填补板,所述填补板的宽度与所述面板的宽度相等,

所述填补板的长度与所述面板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顶盖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包括第三电动推杆,

所述第三电动推杆固定在所述本体框架内,所述第三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面板上;

所述第三电动推杆伸出时驱动所述面板沿竖直方向上升到与打开的所述顶盖的高度平齐的高度。

有益效果: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通过控制顶盖水平运动以露出面板,并且在打开到相距一定距离后,控制顶盖开始下降到与平台的面板齐平的位置或控制面板升至与顶盖齐平的位置。由此,顶盖不仅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护起降平台,而且展开后可以充当无人机的起降区域,避免了无人机起落架部分触碰到顶盖引发无人机侧翻损坏无人机的问题,提高了无人机在无人机起降平台上的起降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的俯视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顶盖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本体框架和顶盖支架的立体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的立体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推正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推正机构的立体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将无人机推正到所需位置后的示意图;

图8a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顶盖支架的下降状态的示意图;

图8b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顶盖支架的上升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目前,快递到门、送餐到家已成趋势,由线上调度、线下交付到用户手中的末端配送体系正在迅速构建。以外卖配送业务为例,利用无人机进行配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无人配送业务里,自动更换电池是实现无人配送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无人机的降落精度一般在正负10cm左右,这样的降落精度无法满足自动更换电池等自动化需求。因此,需要为无人机提供一个起降平台,通过起降平台可以将降落后的无人机推正到所需的位置,实现自动更换电池等操作。为了实现推正无人机,传统的起降平台均采用四杆式推正结构,例如在平台表面的x轴方向设置两个推杆驱动无人机,y轴向机构类似。进一步的为保护起降平台,大都设计有可以开合的顶盖。由于现有无人机起降平台用于推正无人机的推杆突出在降落平台之上,以及顶盖打开后高于降落平台。这就导致无人机降落时,其起落架有可能触碰到推杆或者顶盖,从而引起无人机侧翻影响着无人机安全降落。

对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无人机起降平台,该无人机起降平台带有推正功能,其不仅可以推正(推正,是指将无人机推到目标位置)无人机,为自动更换电池等无人机的自动化操作作准备,而且避免了上述现有无人机降落平台的潜在安全问题,提高了无人机的降落成功率。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100,包括本体框架10,所述本体框架10上方设置有面板110,无人机从所述面板110上起降,

所述本体框架10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顶盖支架20;

所述顶盖支架20上方安装顶盖210;

所述顶盖支架20连接一水平驱动装置,所述顶盖支架20被所述水平驱动装置驱动做水平运动,带动所述顶盖210打开(参见图1示意的顶盖打开状态)或闭合(参见图2示意的顶盖闭合状态)以露出所述面板110或覆盖所述面板110;

所述顶盖支架20连接第一升降驱动装置,所述顶盖支架20被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沿竖直方向升降,带动打开的所述顶盖210下降到与所述面板110高度平齐的高度;或者,所述面板110连接第二升降驱动装置,所述面板110被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沿竖直方向上升到与打开的所述顶盖210的高度平齐的高度。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在非使用状态下,左右顶盖闭合(参见图2所示顶盖闭合)在一起,保护无人机起降平台;而在使用状态下,左右顶盖受到驱动后展开(参见图1和图4所示顶盖展开),展开到相距一定距离之后,左右顶盖开始降落,以实现左右顶盖和起降平台面板的高度一致。或者,在左右顶盖展开之后,面板受到驱动开始上升,上升到与左右顶盖的高度一致。以此避免了无人机起飞或降落过程中,无人机起降平台上的面板与顶盖的高度不一致导致无人机起落架触碰顶盖导致侧翻的问题,提高了无人机起降的安全性。

为了驱动顶盖水平运动,本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的本体框架中安装有水平驱动装置,如图3和图4所示,水平驱动装置50包括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连接到横梁1202上,第二电动推杆伸缩,带动横梁1202和外侧滑轨1201运动,所述外侧滑轨1201带动所述顶盖支架20沿水平方向运动,实现所述顶盖210的打开或闭合。电动推杆属于线性传动设备,一般的,电动推杆包括电机、与电机传动连接的传动组件和与传动组件传动连接的套管组件,套管组件自身能伸缩。电机转动时,通过传动组件带动套管组件实现伸缩功能。本实施例中利用电动推杆的自动伸缩来实现顶盖的打开或闭合。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面板110设置在所述本体框架10的中部上方,而为了实现推正功能,本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上具有推正机构。例如,在本体框架10周边设置有第一推正机构和第二推正机构;

第一推正机构包括可翻转的第一推杆301,在无人机降落到面板110上且打开的所述顶盖210下降到与所述面板110高度平齐的高度之后,第一推杆301由水平状态翻转到竖直状态并推动无人机沿第一方向(参见图3所示的x方向)直线运动;

第二推正机构包括可翻转的第二推杆401,在所述无人机降落到所述面板110上且打开的所述顶盖210下降到与所述面板110高度平齐的高度之后,所述第二推杆401由水平状态翻转到竖直状态并推动所述无人机沿第二方向(参见图3所示的y方向)直线运动。

也就是说,在无人机降落在无人机起降平台上之前,推正无人机用的第一推杆(或称x向推杆)和第二推杆(或称y向推杆)平倒放置,完全嵌在无人机起降平台中(具体是嵌在无人机起降平台的本体框架周边的容纳空间中)。这样整个区域就没有物体高出无人机起降平台,从而整个区域均可以作为无人机的起降区域。而在无人机降落在无人机起降平台的面板上之后,第一推杆由平倒翻转为竖直状态并在驱动下运动,第二推杆由平倒翻转为竖直状态并在驱动下运动,从而推正无人机。

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推正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02以及第一传动结构;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第一导向传动件303,第一连接杆304和第一翻转电机305;

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303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2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2驱动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303运动;

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303具有沿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303滑动的第一滑块306,所述第一翻转电机305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306上;

所述第一翻转电机305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连接杆304连接或通过一级传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304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304与所述第一推杆301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杆304与所述第一推杆301相垂直,所述第一翻转电机305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杆304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推杆301由水平状态转为竖直状态,或由竖直状态转为水平状态;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一推正机构包括两个电机,这两个电机的作用分别是控制推杆翻转和直线运动,具体来说,在无人机降落在无人机起降平台上之后需要启动推正功能时,先控制第一翻转电机305工作,第一翻转电机305转动带动第一连接杆304运动,由于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推杆的固定连接关系,所以当第一连接杆304受到驱动后转动时带动第一推杆301运动,进而实现由水平状态转换为竖直状态,第一推杆301的竖直状态如图5所示,在图5中可以看到第一推杆301由水平状态(参见图1中推杆301的水平状态)被翻转到了竖直状态。接着,控制第一驱动电机302运动,带动第一滑块306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推杆从初始位置(本体框架的两边的容纳空间中)沿着x方向直线运动,从而在x方向上推动无人机起降平台上的无人机。

另外,本实施例的导向传动件可以是同步带模组或滚珠丝杠,丝杠传动,钢性较好,可以传递较大扭力,位置准确。同步带传动则传动平稳,消除了振动。实际应用中应当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对此,不做限制。

参见图6,第二推正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402以及第二传动结构;

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包括第二导向传动件403,第二连接杆404和第二翻转电机405;

所述第二导向传动件403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02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02驱动所述第二导向传动件403运动,所述第二导向传动件403上具有沿所述第二导向传动件403滑动的第二滑块406,所述第二翻转电机405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块406上;

所述第二翻转电机405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连接杆404连接,或通过一级传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杆404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杆404与所述第二推杆40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404与所述第二推杆401相垂直,所述第二翻转电机405带动所述第二连接杆404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推杆401由水平状态转为竖直状态或由竖直状态转为水平状态。

与前述第一推正机构的结构和工作过程类似,这里的第二推正机构也包括推杆、驱动电机、翻转电机、导向传动件、滑块等部件,与前述第一推正机构不同的是,第二推正机构的安装位置与第一推正机构的安装位置垂直,即,第一推正机构安装在本体框架的x方向上(即,本体框架的左右两侧),第二推正结构安装在本体框架的y方向上(即,本体框架的前后两侧),这样第二推杆受到翻转电机的驱动后实现由水平状态(参见图1中推杆的水平状态)翻转到了图6所示的竖直状态,而后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沿y方向直线运动,从而在y方向上推动无人机起降平台上的无人机。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x向推杆和y向推杆在非使用时是倒置的,嵌在无人机起降平台里。当使用时,由电机驱动,翻转竖起。由于x向推杆较长,为保证受力均匀,运动顺畅,因此在x向两端均设置了翻转电机,x向推杆两端固连在两组导向传动件(比如同步带模组)的滑块上,两组同步带模组经同步杆连接,由一个电机驱动。y向推杆较短,所以由一个电机驱动即可实现y推杆的移动。

推正无人机时,如图7所示,通过控制第一推杆301和第二推杆401直线运动进而推动无人机900运动,将无人机900推正到了无人机降落平台上的预设位置,以便无人机进行自动更换电池等自动化操作。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导向传动件30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向传动件303之间通过同步杆307连接,所述同步杆307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2连接,以此保证两个导向传动件运动时的同步性。这里的第一导向传动件303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参见图3所示x方向)设置的同步带模组或滚珠丝杠;图6中所示的第二导向传动件403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参见图3所示y方向)设置的同步带模组或滚珠丝杠;第二推杆40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推杆301的长度;所述一级传动件为齿轮或同步带,实际应用中应当根据需求选择传动件,这里不做限制,通过增加一级传动件,加大了传动比,使得运动更顺畅。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推正机构包括两个导向传动件而第二推正机构只包括一个导向传动件,并且第二推杆的长度小于第一推杆的长度。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本实施例中推正机构工作时,控制程序先控制第一推杆(x向推杆)将无人机在x方向上推正,然后再控制第二推杆(即,y向推杆)直线运动最终将无人机推到所需的位置。这样,y向推杆的运动行程没有x方向推杆的行程远,所以第二推杆仅与一个导向传动件连接且第二推杆的长度小于第一推杆的长度即可。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计成控制x向推杆和y向推杆同时运动,以尽快将无人机推正到需要的位置,那么与前述实施例中第二推杆不同的是,此时需加长y向推杆,以与x向推杆的结构类似。

如前述,本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的顶盖不仅可以保护降落平台,而且顶盖具有升降运动,即,顶盖不仅可以开合,而且当展开到一定距离后可以降落高度,以与无人机起降平台的面板高度平齐进而充当无人机的降落区域,避免了无人机起落架部分触碰顶盖导致降落失败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的顶盖是安装在顶盖支架上的,如图3所示,顶盖支架20分布在本体框架10的左右两侧,为便于描述,这里称为左顶盖支架与右顶盖支架,左顶盖支架与右顶盖支架关于本体框架对称,两侧顶盖支架结构和工作原理完全相同,所以这里以右顶盖支架为例对顶盖的开合和升降活动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本体框架10的前后两侧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抽屉导轨120;所述抽屉导轨120的内侧滑轨(内侧滑轨图中未示出)固定在本体框架10上;所述抽屉导轨120的外侧滑轨1201与所述顶盖支架20固定装配,且所述外侧滑轨1201之间通过横梁1202连接;所述顶盖支架20通过所述横梁1202与所述水平驱动装置50连接,被所述水平驱动装置50驱动做水平运动。

结合图3,图8a和图8b来说明顶盖支架的运动,其中图8a为电动推杆伸出时的示意图,图8b为电动推杆缩回时的示意图。

顶盖支架20包括驱动杆201,传递杆202和支撑杆203;所述传递杆202位于竖直方向(z方向),所述驱动杆201和所述支撑杆203位于水平方向(x方向、y方向);参见图8,传递杆20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比如螺钉)连接到所述驱动杆201上的第一定位孔2012处,所述传递杆202的一端还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到所述外侧滑轨1201上的第二定位孔1204处;所述传递杆202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203,所述支撑杆203用于支撑所述顶盖210;所述驱动杆201与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60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60工作时带动所述驱动杆201运动,所述驱动杆201带动所述传递杆202和所述支撑杆203运动实现所述顶盖支架20沿竖直方向升降。

如图8a和图8b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升降驱动装置60包括第一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驱动杆201上的第一定位孔2012处,第一电动推杆通过锁紧件固定在外侧滑轨1201上的第三定位孔1203处,所述第三定位孔1203与所述第二定位孔1204相距预设距离。

为了提高顶盖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本实施例中一个顶盖支架包括的传递杆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传递杆之间相互平行;支撑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一组横杆加固。如图3,图8a和图8b所示,每个顶盖支架20上设置三组平行升降机构,也就是说,传递杆的数量为三组6个,一组中的2个传递杆(参见图3中顶盖支架最外侧的两个传递杆)之间相互平行。如图3所示,支撑杆203的数量为三个,支撑杆203之间通过一组横杆(三个横杆)加固。

具体的,顶盖支架的升降运动过程是:当顶盖展开到一定距离后,顶盖支架开始下降,在顶盖支架上的连杆机构中,外侧滑轨上两个定位孔(第二定位孔1204和第三定位孔1203)之间的一段是固定不变的,当电推杆伸缩时,与驱动杆连接的支撑杆绕着第二定位孔(即1204处)处转动,传递杆末端带动支撑杆以及顶盖实现竖直方向的升降。

考虑到实际应用中,无人机的降落位置有较大的随机性,而面板的面积有限,所以本实施例中在起降平台上设置了与面板相同材质的填补板,填补板下方是铝型材搭建起来的支撑架。参见图4,面板110的前后两侧均连接有填补板130,所述填补板120的宽度与所述面板110的宽度相等,所述填补板130的长度与所述面板110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顶盖210的长度。

而如果没有填补板的话,面板的前后两侧是个缺口,虽然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案利用顶盖在左右方向扩大了降落面积,但是面板前后两侧的缺口又成了新的短板,而无人机的降落位置随机,当无人机降落在平台中间靠前或者靠后的位置时,容易掉进缺口,基于此,本实施例在面板的前后两侧添加了两个填补板,弥补这个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顶盖突出无人机起降平台的面板影响无人机起降,前述实施例中重点说明了保持平台的面板高度不变而降低顶盖高度的方式。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如果顶盖的高度不变,当顶盖展开一定距离后,起降平台的面板,升至与顶盖高度一致,也可以实现同样的目的。

具体的,面板连接第二升降驱动装置,从而面板被第二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沿竖直方向上升到与打开的顶盖的高度平齐的高度。由于电动推杆传动效率高,这里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包括第三电动推杆,第三电动推杆固定在所述本体框架内,所述第三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面板上;第三电动推杆伸出时驱动所述面板沿竖直方向上升到与打开的顶盖的高度平齐的高度。实际应用中,如果通过升起面板到与打开的顶盖高度一致的方式的话,为了后续实现推正功能,可以在无人机起降平台本体框架中设置相应的升降装置用于将推正机构和填补板一并升起,从而既扩大了供无人机起降的面积区域,又能够将无人机推正到所需要的位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中。一方面推杆可以翻转。在无人机降落前,推杆倒置,嵌在无人机起降平台中,不会突出在平台上,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推杆突出在降落平台上容易引发无人机侧翻的问题。另一方面,顶盖具有水平和升降运动。顶盖不仅可以开合,而且当展开到一定距离后,可以降落高度,使得顶盖高度与降落平台高度平齐,充当无人机的降落区域。以此,本实施例的无人机起降平台,避免了顶盖、推杆突出面板之上导致无人机侧翻问题,提高了无人机的起飞降落的成功率,满足了应用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申请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实施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申请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申请的单独实施例。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