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客机救生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4359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民航客机救生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民航客机失事时完成救生的控制系统,具体地说,它是电子计算机及手动控制的双保险的救生装置。
多年以来,民航客机发生失事的事故时而出现,造成机毁人亡,究其失事原因,多为发动机突然爆炸起火,油箱泄漏,起落架失灵或发生劫机所致;然而如何采取相应救生措施之技术至今仍未见在有关专利文献或期刊、杂志上公开报导。近期-1988年9月11日,工人日报第三版(摘自“中国民航报刊登了美国一发明家提出的客机失事逃生新构思,该构思中设有固定在对角铁杆上的客舱,按一下电钮,一串充气臂即可把客舱猛推出去,再通过降落将客舱徐徐降落并以设在机舱下部的一串充气袋自动澎胀成为客舱降落地面的垫子实现救生愿望。按上述构思分析,其客舱内的乘客需在非常急迫的时间内才有逃生的机会,由于仅采用单系统的救生装置也不够安全,同时,这种方案难于保存客机,损失较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双保险救生装置,使失事民航客机及时地获得安全降落。
为完成上述发明任务,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即在机内还装置有手动控制系统及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内设置专用程控磁盘,再将两个控制系统以并联形式相接于中央操纵台上,同时,还在两控制系统上再连接救生装置作为两系统共用,构成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的双保险的救生装置,该装置包括装在伞舱室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和开伞控制器,装在气舱室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和充气缓冲器,装在机内食品间与后货舱之间的伞方向控制器及两机翼根部的断翼自控器。
本发明的方案将在以下的实施例的附图中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救生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系统连接方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翼形伞及浮筒工作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的伞舱开启并程控分向火箭发射后的状态图。
图5是本发明的失事客机降落地面时的状态图。
参照图1、2,计算机控制系统(2)与手动控制系统(3)并联在中央操纵台(1)上。手动控制系统为机械伺服机构或者电伺服系统。伞舱室(13)设在机身(26)上部,该室由铰接在机身上的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上舱盖(11)通过锁扣(12)连接构成,装在伞舱室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10)为左,右均布设置(六个),分别与上舱盖和机身连接并与两控制系统2、3相接;室内的开伞控制器由翼形伞及连接在该伞引线端的程控分向火箭(14)构成,其翼形伞(参照图3)由设在顶部的分流伞(15)中部的稳定伞(16)及底部的导向控制伞(17)三部分构成并成塔形,其程控分向火箭(参照图4)为一母火箭带两个子箭组成并与两控制系统2、3连接,气舱室(20)设在机身的下部,该室由铰接在机身上的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下舱盖(19)通过锁扣(12)连接构成。气舱内也同样装有六个高速液压作动筒(10)为左右均布设置,分别与下舱盖和机身连接并与两控制系统相接;室内的充气缓冲器由浮筒(21)及与其连通的压缩气瓶(23)电磁气阀开关(22)构成,开关装在浮筒与气瓶之间的连管上并与两控制系统2、3连接。为使失事客机避开高压线及其它危险地域,通过设在机身内的食品间与后货舱之间的伞方向控制器来控制导向控制伞(17)与气流的方向并达到改变翼形伞的降落方向,伞方向控制器由连接在翼形伞上的伞绳组合(18)及伺服卷绳组合(18)组成,其伺服机构由两卷扬机构并设置在伞舱后端,其一端与伞绳组合连接,另一端与两控制系统连接,伞绳组合至少有六根,每根由两单根合成,设在两机翼根部的断翼自控器由两机翼根部的固定板(24)及连接在固定板上的定向爆破螺栓(25)构成,两定向爆破栓同时与控制系统2、3相接,伞舱室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及程控分向火箭,气舱室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及电磁气阀开关,伺服卷绳机构,定向爆破螺栓以并联方式相接在两控制系统2、3上。
现结合


本发明的民航客机救生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当客机失事时,驾驶员将根据飞行中发生的不同情况,可通过中央操纵台(1)开启计算机控制系统(2)或操作手动控制系统(3),启动伞舱室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10),使上仓盖(11)打开,同时启动程控分向火箭(14)的点火系统,一组母火箭及两个子箭分向(左右定向)飞行并打开翼形伞口。使翼形伞的分流伞(15),稳定伞(16)及导向伞(17)迅速转入工作状态,再由驾驶员通过系统(2)或系统(3)操纵伺服卷绳机构(27)来调节降落方向,避开地面高压线及其它危险地带,使客机沿安全地面方向徐徐降落。在操作伺服卷绳机构(27)的同时通过计算机系统(2)或手动系统(3)开启气舱室(20)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10)及电磁气阀开关(22),使下舱盖(19)打开并向浮筒(21)内充气。当客机需要降落在海面上时,向浮筒充气与开启翼形伞同时进行。当发动机完全失去工作性能并爆炸起火时除按上述过程进行外,还应立即通过计算机系统或手动系统引爆定向爆破螺栓(25),切断两机翼以防火势蔓延。
本发明提出的救生控制系统设置有双保险的救生装置,对飞行中出现的诸如发动机突然爆炸起火,油箱泄漏,飞越海面油料耗尽起落架失灵或遇歹徒劫机发生危险的事故,均可以及时地保持人、机安全降落,该装置在飞行高度为8000米至1000米以内最为适用,经模拟试验和计算,其翼形伞及充气浮筒完全可在10~15秒以内充分转入工作状态且降落地面平稳。
权利要求
1.一种民航客机救生控制系统,包括中央操纵台(1),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2),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手动控制系统(3)与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2)及设置在计算机系统内的程控磁盘并联于中央操纵台(1)上且两控制系统上共用有救生装置,构成自动和手动控制的双保险的救生装置,所说的装置由装在伞舱室(13)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10)及开伞控制器,装在气舱室(20)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10)及充气缓冲器,装在食品间与后货舱之间的伞方向控制器及两机翼根部的断翼自控器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手动控制系统(3)为机械或电器伺服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开伞控制器由翼形伞及连接在伞引线的程控分向火箭(14)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救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翼形伞呈塔形且由顶部分流伞(15),中部稳定伞(16)及底部导向控制伞(17)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充气缓冲器由浮筒(21)、电磁气阀开关(22)及压缩气瓶(23)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伞方向控制器由连接在翼形伞的伞绳组合(18)及伺服卷绳机构(27)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救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伞绳组合至少由6根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伞舱室(13)及气舱室(20)分别由铰接在机身顶部及铰接在机身下部的上下仓盖(11、19)及锁扣(12)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断翼自控器由两机翼根部的固定板(24)及连接在板上的定向爆破螺栓(25)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民航客机救生控制系统。在空中发生各种不同意外事故时,驾驶员可通过中央操纵台,电脑控制系统或手动控制系统操纵并联在两系统上的双保险救生装置,该装置包括设在伞舱室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及由翼形落伞,程控火箭构成的开伞控制器,气舱室内的高速液压作动筒及充气缓冲器,伞方向控制器及两机翼根部处的定向爆破螺栓构成。在6000米至1000米的飞行高度内,伞及充气浮筒在15秒以内可立即工作,从而可靠地保持人,机安全降落。
文档编号B64D17/80GK1036372SQ88108189
公开日1989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1988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1988年11月26日
发明者刘钢岩, 田乐山 申请人:刘钢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