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机防漏油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7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曳引机防漏油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曳引机防漏油构造,在现有技术中例如期望能够更可靠地从曳引机漏油的构造。实施方式的曳引机防漏油构造具备辅助部件和密接部件。辅助部件配置在轴承部与检测器之间。密接部件夹在辅助部件与端部隔壁之间进行密接。密接部件在铅垂方向下侧具有开口。辅助部件具有吸收部件保持部和环状空间部。吸收部件保持部保持能够吸收油成分的吸收部件。环状空间部形成有环状空间,并形成有与环状空间连通的开口。
【专利说明】曳引机防漏油构造
[0001]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4 - 103392(申请日:2014年5月19日)为基础,从该申请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括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曳引机防漏油构造。

【背景技术】
[0003]以往,通过轿厢在井道内移动,电梯使轿厢移动到任意楼层。在这种电梯中,例如,设置有用于防止对曳引机的轴承部等进行润滑的润滑剂等的泄漏的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希望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曳引机漏油的构造。
[0005]实施方式的曳引机防漏油构造具备辅助部件和密接部件。辅助部件配置在轴承部与检测器之间,所述轴承部支承电梯的曳引机的驱动轴并使其旋转自如,所述检测器设置在所述驱动轴的露出端部,用于检测该驱动轴的旋转速度,所述露出端部从夹着所述曳引机的端部隔壁而与所述轴承部的相反一侧露出。密接部件夹在所述辅助部件与所述端部隔壁之间进行密接。所述密接部件沿着所述露出端部的外周面形成,且在铅垂方向下侧具有开口。所述辅助部件具有吸收部件保持部和环状空间部。吸收部件保持部保持吸收部件,该吸收部件与所述露出端部的外周面接触,设置成环状,并能够吸收附着于所述露出端部的油。环状空间部形成有沿着所述露出端部的外周面的环状空间,并且在所述环状空间的铅垂方向下侧形成有与该环状空间连通的开口。
[0006]在实施方式的曳引机防漏油构造中,所述环状空间部设置在所述吸收部件保持部与所述检测器之间。所述辅助部件具有板状限制部,该板状限制部在所述环状空间部与所述检测器之间沿着所述露出端部的外周面而形成为环状,且该板状限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环状空间部的内周面连接。
[0007]在实施方式的曳引机防漏油构造中,所述辅助部件具有密接部件保持部,该密接部件保持部形成为从所述辅助部件与所述密接部件的密接面朝向所述端部隔壁侧突出,用于保持所述密接部件。所述密接部件保持部在与所述密接部件的开口对置的位置具有开
□ O
[0008]根据上述构成的曳引机防漏油构造,能够可靠地防止从曳引机漏油。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漏油构造的概略构成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0010]图2是应用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漏油构造的曳引机的局部剖视图。
[0011]图3是包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漏油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0012]图4是对应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漏油构造的电梯的概略构成例进行表示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方式]
[0014]图1是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漏油构造的概略构成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是应用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漏油构造的曳引机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包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漏油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图2中的包围线A内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对应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漏油构造的电梯的概略构成例进行表示的框图。
[0015]图1、图2、图3所示的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曳引机防漏油构造的防漏油构造100应用在如图4所示的电梯I的曳引机5中,是用于防止对该曳引机5的轴承部52等进行润滑的润滑剂的油成分等泄漏的机构。
[0016]在此,应用防漏油构造100的电梯I如图4所示,是通过轿厢2在井道7内升降从而能够移动到任意的目的层的层站6的电梯。电梯I构成为包括轿厢2、对重3、主绳4、曳引机5、控制装置(控制柜)10等。电梯I是用主绳4将轿厢2和对重3连结的所谓的悬挂式(对应日文<式)电梯。电梯I设置层站6。
[0017]轿厢2构成为包括轿厢操纵箱8等,轿厢2能够在设置于建筑物的井道7中升降。轿厢操纵箱8根据由利用者进行的操作输入来进行所谓的轿厢召唤登记等。主绳4挂在曳引机5的主绳轮5a、导向轮5b等上。主绳4在一端连接有轿厢2,在另一端连接有对重3。曳引机5例如具有产生动力的电动机(马达)5c。曳引机5通过驱动电动机5c,从而旋转驱动连结于该电动机5c的主绳轮5a。并且,曳引机5利用在主绳轮5a与主绳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电动地曳引主绳4。层站6设置在轿厢2能够平层的各电梯停止楼层。各层站6分别设置层站操纵箱9等。层站操纵箱9根据由利用者进行的操作输入来进行所谓的层站召唤登记等。
[0018]控制装置10具备具有通过通常的形式的双向公共母线而相互连结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ROM、RAM、备份RAM以及输入输出端口装置的微型计算机以及驱动电路。ROM (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预先存储规定的控制程序等。RAM (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临时存储CPU的运算结果。备份RAM存储预先准备的地图数据、电梯I的规格等的信息。控制装置10与各种传感器、检测器、电梯I的各部电连接,总括地控制各部的动作。
[0019]在利用者通过轿厢操纵箱8、层站操纵箱9等进行轿厢2的召唤操作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I如下所述进行动作。即,电梯I从轿厢操纵箱8、层站操纵箱9等对控制装置10输入与之相应的轿厢召唤登记信号、层站召唤登记信号。并且,电梯I的控制装置10根据该轿厢召唤登记信号、层站召唤登记信号进行轿厢2的轿厢召唤登记、或者、层站召唤登记。并且,控制装置10基于轿厢召唤登记、层站召唤登记、来自各种传感器、检测器的输出、轿厢2的当前的移动方向(升降方向)等,确定轿厢2的平层顺序,以使轿厢2在合理地移动的同时对各个召唤做出响应。并且,控制装置10对曳引机5进行驱动控制,使轿厢2移动到目的的楼层。由此,电梯I的轿厢2在井道7内沿铅垂方向上下升降移动,并向任意的目的层的层站6移动。并且,电梯I检测到轿厢2向目的层的层站6平层并平层在规定的平层位置时,之后打开门。由此,在层站6等待着的利用者能够乘入到轿厢2内,此外轿厢2内的利用者能够下电梯到层站6。
[0020]在此,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I具备用于检测图1、图2、图3所示的曳引机5的驱动轴51的旋转速度的检测器11。
[0021]驱动轴51在曳引机5中是产生曳引主绳4时的动力的电动机5c的输出转子轴,在电动机5c产生的动力的作用下对主绳轮5a进行旋转驱动。驱动轴51以沿着水平方向的旋转轴线X为旋转中心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轴承部52 (参照图2等)上。轴承部52例如通过向心轴承等构成,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将该驱动轴51支承在曳引机5的框体等上。支承在轴承部52的驱动轴51,其一方的端部与电动机5c的转子结合,另一方面,另一方的端部贯通曳引机5的端部隔壁53并构成从该端部隔壁53露出的露出端部51a。端部隔壁53构成曳引机5的框体的一部分,该端部隔壁53形成为圆板状,并与轴承部52相接地沿着铅垂方向立设。驱动轴51的露出端部51a以能够相对旋转地方式插入到在该端部隔壁53的中心部形成的贯通孔53a(参照图2、图3等),并经由该贯通孔53a露出到端部隔壁53的与轴承部52相反一侧。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器11设置在驱动轴51的露出端部51a并检测该驱动轴51的旋转速度。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器11例如使用对驱动轴51的旋转速度进行光学检测的脉冲发生器。
[0022]此外,如上所述的曳引机5中,在支承驱动轴51的轴承部52,为了对该轴承部52的滑动部分进行润滑而使用润滑脂等的润滑剂。并且,在曳引机5中,在端部隔壁53设置有用于将剩余的润滑脂等的润滑剂排出的排出通路53b(参照图2等)。排出通路53b设置在端部隔壁53的内部。排出通路53b从轴承部52以及贯通孔53a的附近朝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在端部隔壁53的下端部具有排出开口 53c(参照图1、图2等)。在此,排出开口53c形成在端部隔壁53上露出端部51a露出一侧的端面上。轴承部52的剩余的润滑脂等的润滑剂如图2中以箭头LI所示,因自重在排出通路53b内落下,并经由排出开口 53c向外部排出。
[0023]但是,在润滑脂等的润滑剂、该润滑剂的油成分从轴承部52起顺着驱动轴51的露出端部51a泄漏并附着在该检测器11侧时,如上所述的检测器11的驱动轴51的旋转速度的检测精度有可能降低。如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器11那样对驱动轴51的旋转速度进行光学检测的脉冲发生器中,由油成分等的附着而引起的检测精度的降低有变得更显著的倾向。
[0024]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5通过应用防漏油构造100,抑制润滑脂等的润滑剂和/或该润滑剂的油成分从轴承部52顺着驱动轴51的露出端部51a而泄漏到该检测器11侦U。由此,抑制检测器11的驱动轴51的旋转速度的检测精度的降低。
[0025]具体而言,如图1、图2、图3所示,防漏油构造100具备作为辅助部件的PG(脉冲发生器)支承体101、及作为密接部件的密封件102。PG支承体101配置在轴承部52与检测器11之间。密封件102夹在PG支承体101与端部隔壁53之间进行密接(对应日文:密着)O
[0026]更详细而言,PG支承体101形成为圆环板状。PG支承体101例如通过铁等的金属形成。如图3等所示,PG支承体101具有贯通孔101a、吸收部件保持部101b、环状空间部101c、板状限制部1ld及密接部件保持部101e。此外,PG支承体101构成为包括吸收部件103。
[0027]贯通孔1la形成为在PG支承体101的中心部贯通该PG支承体101。驱动轴51的露出端部51a以能够相对旋转地方式插入到该贯通孔1la中,从而PG支承体101装入到露出端部51a。
[0028]吸收部件保持部1lb是保持吸收部件103的部分。吸收部件保持部1lb形成在PG支承体101中的形成贯通孔1la的内周面上。吸收部件保持部1lb形成在PG支承体101中的沿着旋转轴线X的轴向(以下,有简称为“轴向”的情况)的大致中央部。吸收部件保持部1lb在PG支承体101的内周面作为沿着圆周方向的圆环状槽而形成。也就是说,吸收部件保持部1lb作为内径比PG支承体101中的形成贯通孔1la的内周面的内径大的圆环状槽而形成。吸收部件保持部1lb在该圆环状槽内保持吸收部件103。吸收部件103以被吸收部件保持部1lb保持的状态与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接触,被设置成环状并能够吸收附着于露出端部51a的油。在此,吸收部件103例如通过形成为圆环状的毛毡等构成。吸收部件103在被吸收部件保持部1lb保持的状态下,外周面与吸收部件保持部1lb的内周面接触,内周面与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接触。伴随着以旋转轴线X为中心的露出端部51a的相对旋转,吸收部件103的内周面与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
[0029]环状空间部1lc是形成有沿着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的环状空间1lf的部分。环状空间部1lc形成在PG支承体101中的形成贯通孔1la的内周面。环状空间部1lc设置在PG支承体101中的轴向的检测器11侧的端部。也就是说,环状空间部1lc设置在吸收部件保持部1lb与检测器11之间。环状空间部1lc在PG支承体101的内周面作为沿着圆周方向的圆环状槽而形成。也就是说,环状空间部1lc作为内径比PG支承体101中的形成贯通孔1la的内周面的内径大的圆环状槽而形成。在此,环状空间部1lc作为内径比PG支承体101中吸收部件保持部1lb的内周面的内径大的圆环状槽而形成。并且,该PG支承体101中,通过这样作为圆环状槽而形成的环状空间部1lc来划分的圆环状的空间成为环状空间1lf。并且,在该环状空间部1lc上形成有作为在环状空间1lf的铅垂方向下侧与该环状空间1lf连通的开口的排出开口 101g。排出开口 1lg在PG支承体101装入到端部隔壁53等的状态下形成在该PG支承体101的铅垂方向下端部,并沿着铅垂方向与环状空间1lf连通。
[0030]板状限制部1ld是在环状空间部1lc与检测器11之间沿着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形成为圆环板状的部分。板状限制部1Id的外周面与环状空间部1lc的内周面连接,并且内周面侧供露出端部51a插入。
[0031]密接部件保持部1le是保持密封件102的部分。密接部件保持部1le形成为从PG支承体101与密封件102的密接面即轴向的端部隔壁53侧的端面朝向该端部隔壁53侧突出。密接部件保持部1le形成为沿着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的圆弧状,并且具有在PG支承体101装入到端部隔壁53等的状态下在铅垂方向下侧形成的排出开口 101h。密接部件保持部1le的内周面侧供露出端部51a插入。
[0032]在PG支承体101装入到端部隔壁53等的状态下,密封件102夹在PG支承体101与端部隔壁53之间,例如由橡胶、树脂等刚性较低的可挠性的弹性体构成。密封件102形成为沿着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的圆弧状。密封件102形成为,外径比PG支承体101的外径小,并且,内径与密接部件保持部1le的外径大致相等。密封件102以内周面侧与密接部件保持部1le的外周面侧接触的方式装入到该密接部件保持部101e,从而被保持在密接部件保持部1le上。密封件102被保持在密接部件保持部1le上,并具有作为在PG支承体101装入到端部隔壁53等的状态下在铅垂方向下侧形成的开口的排出开口 102a(也参照图1)。在密封件102保持在密接部件保持部1le的状态下,密接部件保持部1le的排出开口 1lh和密封件102的排出开口 102a沿着铅垂方向形成在互相对置的位置。
[0033]PG支承体101在密接部件保持部1le保持密封件102的状态下,以露出端部51a插入贯通孔1la的内侧且排出开口 1lg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这种位置关系,紧固并固定在形成于端部隔壁53的紧固部53d。也就是说,PG支承体101在固定在端部隔壁53的状态下,成为露出端部51a插入到吸收部件保持部1lb以及其所保持的吸收部件103、环状空间部101c、板状限制部101d、密接部件保持部1le等的内周面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PG支承体101的吸收部件103的内周面与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密封件102密接并夹在PG支承体101与端部隔壁53之间。另外,在此,PG支承体101与检测器11 一起被共同紧固。也就是说,PG支承体101以夹在检测器11与端部隔壁53之间的方式紧固在紧固部53d。
[0034]如上所述构成的防漏油构造100沿着轴向从轴承部52侧朝向检测器11侧以密封件102、吸收部件103、环状空间1lf的顺序配置,它们作为三重的防漏油部发挥功能。以下,对于防漏油构造100的漏油的防止进行详细地说明。
[0035]如上所述,轴承部52的剩余的润滑脂等的润滑剂的大部分如图2中以箭头LI所示那样,在排出通路53b内因自重而落下,并经由排出开口 53c向外部排出。然而,轴承部52的剩余的润滑脂等的润滑剂的一部分如图2中以箭头L2所示,可能在排出通路53b内未落下而顺着驱动轴51的露出端部51a穿过贯通孔53a向检测器11侧移动。
[0036]此情况下,顺着露出端部51a移动到检测器11侧的润滑脂等的润滑剂的大部分如图3中以箭头L3所示那样,在端部隔壁53与PG支承体101之间的密封件102的内侧由于自重或伴随着驱动轴51的旋转的离心力等而落下。在密封件102的内侧落下的润滑剂等经由排出开口 101、102a向外部排出。并且,如图3中以箭头L4所示,在密封件102的内侧未落下而顺着露出端部51a进一步移动到检测器11侧的润滑脂等的润滑剂、润滑剂的油成分到达吸收部件103。到达了吸收部件103的润滑脂等的润滑剂、润滑剂的油成分被该吸收部件103。并且,未被吸收部件103吸收而顺着露出端部51a进一步移动到检测器11侧的润滑剂的油成分等到达环状空间101f,并如图3中以箭头L5所示那样,由于自重或伴随驱动轴51的旋转的离心力等而落下。在环状空间1lf内落下的润滑剂的油成分等经由排出开口 1lg向外部排出。此时,润滑剂的油成分等向检测器11侧飞散被板状限制部1ld限制。
[0037]根据以上说明的防漏油构造100,具有PG支承体101及密封件102。PG支承体101配置在检测器11与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电梯I的曳引机5的驱动轴51的轴承部52之间。在此,检测器11设置在夹着曳引机5的端部隔壁53而露出到轴承部52的相反侧的驱动轴51的露出端部51a,检测该驱动轴51的旋转速度。密封件102夹在PG支承体101与端部隔壁53之间进行密接。密封件102沿着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形成,在铅垂方向下侧具有排出开口 102a。PG支承体101具有吸收部件保持部1lb和环状空间部101c。吸收部件保持部1lb保持吸收部件103,该吸收部件103与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接触,被设置成环状并能够吸收附着于露出端部51a的油成分。在环状空间部101c,形成沿着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的环状空间1lf,并且在环状空间1lf的铅垂方向下侧形成与该环状空间1lf连通的排出开口 1lgo
[0038]因此,防漏油构造100沿着轴向从轴承部52侧朝向检测器11侧为密封件102、吸收部件103、环状空间1lf的顺序,它们作为三重的防漏油部发挥功能。其结果是,防漏油构造100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可靠地抑制润滑脂等的润滑剂、该润滑剂的油成分从轴承部52顺着驱动轴51的露出端部51a泄漏到检测器11侧。因此,防漏油构造100能够可靠地防止从曳引机5漏油。由此,防漏油构造100能够防止润滑脂等的润滑剂、该润滑剂的油附着于检测器11,所以能够抑制检测器11的驱动轴51的旋转速度的检测精度降低,能够提高其检测精度。
[0039]并且,根据以上说明的防漏油构造100,环状空间部1lc设置在吸收部件保持部1lb与检测器11之间。PG支承体101具有在环状空间部1lc与检测器11之间沿着露出端部51a的外周面形成为环状且外周面与环状空间部1lc的内周面连接的板状限制部1ldo因此,防漏油构造100能够通过板状限制部1ld限制顺着露出端部51a到达了环状空间1lf的润滑剂、该润滑剂的油成分由于自重或伴随着驱动轴51的旋转的离心力等而落下时向检测器11侧飞散。其结果是,防漏油构造100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曳引机5漏油。
[0040]并且,根据以上说明的防漏油构造100,PG支承体101具有密接部件保持部101e,该密接部件保持部1le形成为从与密封件102的密接面朝向端部隔壁53侧突出,并保持密封件102。密接部件保持部1le在与密封件102的排出开口 102a对置的位置具有排出开口 101h。因此,防漏油构造100能够通过密接部件保持部1le将密封件102保持在PG支承体101与端部隔壁53之间。并且,防漏油构造100能够在端部隔壁53与PG支承体101之间的密封件102的内侧通过排出开口 101h、102a将润滑剂、该润滑剂的油成分可靠地向外部排出。其结果是,防漏油构造100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曳引机5漏油。
[0041]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检测器11设为使用了脉冲发生器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分相器(resolver)等构成。
[0042]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变形例所涉及的曳引机防漏油构造,能够可靠地防止从曳引机漏油。
[0043]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意图不在于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括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及主旨,同样地包括于专利请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曳引机防漏油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辅助部件,配置在轴承部与检测部之间,所述轴承部支承电梯的曳引机的驱动轴并使其旋转自如,所述检测部设置在所述驱动轴的露出端部,用于检测该驱动轴的旋转速度,所述露出端部从夹着所述曳引机的端部隔壁而与所述轴承部相反的一侧露出;以及密接部件,夹在所述辅助部件与所述端部隔壁之间进行密接, 所述密接部件沿着所述露出端部的外周面而形成,在铅垂方向下侧具有开口, 所述辅助部件具有: 吸收部件保持部,用于保持吸收部件,该吸收部件与所述露出端部的外周面接触,设置为环状,能够吸收附着于所述露出端部的油;以及 环状空间部,形成有沿着所述露出端部的外周面的环状空间,并且在所述环状空间的铅垂方向下侧形成有与该环状空间连通的开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防漏油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空间部设置在所述吸收部件保持部与所述检测器之间, 所述辅助部件具有板状限制部,该板状限制部在所述环状空间部与所述检测器之间沿着所述露出端部的外周面而形成为环状,且该板状限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环状空间部的内周面连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曳引机防漏油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部件具有密接部件保持部,该密接部件保持部形成为从所述辅助部件与所述密接部件的密接面朝向所述端部隔壁侧突出,用于保持所述密接部件, 所述密接部件保持部在与所述密接部件的开口对置的位置具有开口。
【文档编号】F16J15-16GK204297866SQ201420680317
【发明者】小川哲 [申请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