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85766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式集装箱。
背景技术
目前所具有的折叠式集装箱技术,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不规则拆解的集装箱,另一种集装箱是只有两侧板和底座三个组件组成的开放式集装箱。采用不规则拆解方式势必造成拆解与组装过程中人力、物力、时间与场地的浪费,造成集装箱货物运输成本骤然上升。而部分组件折叠的集装箱,无法形成封闭的载货空间,只适合载特殊的大型货物,并且吊运时只能使用专用吊具,不能用缆绳吊顶,而且容易在运输途中受到雨水与海水的浸蚀,使应用受限。如在专利号为96236835.0,专利名称为《折叠式集装箱》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它就存在上述问题。另外,由于此集装箱的吊装孔位于底座上,只适合特殊的吊运情况,而虽然在顶板上有吊销,而顶板本身与侧板通过锁扣连接,不能承受大的拉力,因而使用受限。由于现有折叠式集装箱存在上述的问题,不易于进行大规模的叠加和堆放。而只能满足一些特殊货物的运输要求需要。因而无法实现其在大规律运输装卸作业中普及,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对折叠式集装箱较少在运输工具中使用。主要因为其不具有普及实用性。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包括底座和转接侧板,所述的转接侧板通过翻转结构与底座连接和使其相对于底座折叠,所述的翻转结构包括第一承力部分和第二承力部分,所述的第一承力部分位于底座上,所述的第二承力部分位于侧板上,所述的第一承力部分和第二承力部分可相互翻转地相连或分别可相对第三承力部件翻转地相连。
本发明上述实施方案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是第一承力部分、第二承力部分和第三承力部件中部分或全部为连续长型结构或包括两个以上的离散分布部分。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方案,位于侧板上的承力转接部件可相对底板折叠,可以缩小体积;承力转接部件在展开时即集装箱在展开状态下,由于承力转接部件可承受大的拉力和可以传递大的压力,既可实现满载吊运,又可实现满载推放,提高其应用的范围,更利于广泛应用。另外,由于在折叠状态下,相互叠放的板之间可以传递压力,因此也很容易实现堆放。
由于选用连续长型结构或包括两个以上的离散分布部分,可以增大承力部件的施力面积,从而降低对每个离散部件或连续长型部件的要求,减少连接部件尺寸,缩小集装箱底板或侧板厚度。

图1A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一第一立体图;图1B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一第二立体图;图1C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一的左视图;图1D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一的主视图;图1E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一的A-A剖视图;图1F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一的局部放大图B;图2A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二的立体图;图2B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二的局部放大图E;图2C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二的主视图;图2D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二的D-D剖视图;图2E是本发明转接侧板状态二的C-C剖视图;图3A是本发明另外相对侧板中板F的主视图;图3B是本发明另外相对侧板中板F的俯视图;图3C是本发明另外相对侧板中板F的后视图;图3D是本发明另外相对侧板中板F的放大图F;图3E是本发明另外相对侧板中板F的放大图G;图3F是本发明另外相对侧板中板F的放大图H;图4A是本发明底座在实施例六中的第一立体图;图4B是本发明底座在实施例六中的第二立体图;图4C是本发明底座在实施例六中的I-I剖视图;图4D是本发明底座在实施例六中的主视图;图4E是本发明底座在实施例六中的局部放大图K;
图4F是本发明底座在实施例六中的局部放大图U;图4G是本发明底座的局部放大图J;图4H是本发明底座在实施例五中的主视图;图4I是本发明底座在实施例五中的S-S剖视图;图4J是本发明底座在实施例五中的T-T剖视图;图4K是本发明底座在实施例五中的局部放大图P;图4L是本发明在实施例五中的局部放大图Q;图4M是本发明在实施例五中的局部放大图R;图5A是本发明顶板的第一立体图;图5B是本发明顶板的第二立体图;图5C是本发明顶板的L-L剖视图;图5D是本发明顶板的主视图;图5E是本发明顶板的局部放大图M;图5F是本发明顶板的局部放大图N;图6A是本发明另外相对侧板中板E的主视图;图6B是本发明另外相对侧板中板E的局部放大图O;图6C是本发明另外相对侧板中板E的左视图;图7A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部分展开状态立体图;图7B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部分展开状态立体图;图7C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底座与转接侧板拆分立体图;图7D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部分展开状态立体图;图7E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折叠状态立体图;图7F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折叠状态U-U剖视图;图7G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折叠状态主视图;图7H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折叠状态V-V剖视图;图8A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展开状态第一立体图;图8B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展开状态内视立体图;图8C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展开状态W-W剖视图;图8D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展开状态俯视图;图8E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部分展开状态第二视角立体图9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第二种实施例底板展开状态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第三种实施例转接部件展开状态X-X剖视图;图11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第三种实施例转接部件折叠状态A-A剖视图;图12是本发明折叠式集装箱第三种实施例转接部件折叠状态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8C所示,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包括底座D、前转接侧板A、后转接侧板B、另外两相对侧板E、F和顶板C,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通过翻转结构与底座连接和使其相对底座折叠,在后转接侧板A中含有可开闭的集装箱门的结构。在两相对转接侧板A、B上有第二承力部分,所述的第二承力部分包括位于前、后转接侧板A、B端部内侧面的插接块13,该插接块为连续长型结构。在底座D上有第一承力部分,在第一承力部分上有插孔19,在展开时,插接块13可插入此插孔19中与底座D相连。在插接块13上有固定孔24,在底座D的底部或/和侧边有固定孔11、23,在展开状态下,底座底部的固定孔23与插接块13上的固定孔24相对,在折叠状态下,底座侧边的固定孔11与插接块13上的固定孔24相对,此时将连接件插入此固定孔中,可将前后转接侧板A、B固定于底座D上。该连接件可选用螺栓。在转接侧板A、B的两侧为支柱31,吊装孔1位于该支柱31上表面。它是现有集装箱吊装孔1的结构,这样就可充分利用现有集装箱吊具,实施集装箱在展开状态下与运输工具之间的装载与运输。在转接侧板的外侧或/和底座上有第二吊装孔9a;在转接侧板靠底部和左、右侧分别有第四吊装孔9b和第五吊装孔9c,在折叠状态下,转接侧板上的第二吊装孔(9)朝向上方。此时同样可用现有的集装箱吊具,起吊集装箱。在两转接侧板A、B上分别连有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为四个可转动的立柱2。这四个可转动立柱2在箱体展开时支承集装箱顶板C的重量,并使顶板C固定。如图1E所示,在折叠集装箱时,将其各压入前转接侧板A及后转接侧板B的内侧,便于折叠。
在转接侧板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各有连接板,连接板上有连接滑孔5,它与底座D上的连接凸台20相配合。使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上的连接板可相对底座D转动,以便完成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在两转接侧板的内侧面上有导向滑槽12或导向块,它们分别与另外两相对侧板上的导向凸块15、14或导向转动滑槽相配合。顶板C的侧边上有第二导向凸块18,它与侧板上的导向滑槽12相配合。当顶板C和另外两相对侧板E、F在折叠时沿着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的四个支柱31上的导向滑槽12下滑,直至都落在底座D上。顶板C的上部有四个第三吊装孔,当展开和折叠集装箱时,用吊具起吊顶板到一定位置,此时,利于将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的支撑机构如立柱折入前后转接侧板A、B内侧。在底座D和两转接侧板上分别有锁扣孔6、7A、7B或锁柱,加强杆G一端可转动的连于底座或转接侧板上,另一端则可挂于锁柱或锁扣孔6、7A、7B上。该加强杆G也可设计为可从底座或转接侧板上拆除的单独部件。在处于使用状态中的集装箱,加强杆G固定于底座D和转接侧板A、B两端,以优化集装箱的整体结构,在集装箱折叠时,这四支加强杆G同样固定于底座D和转接侧板A、B上,便于携带。也同时加强折叠状态下集装箱的结构,另外两相对侧板分别包括两块分板E、F,两块分板E、F可相对折叠。上、下两块分板可通过各种方式连接,例如铰接连接。当然也可根据需要增加为三个或四个分板等等。在底座D上有四个第三限位滑轨17或第三导向块,其与另外两相对侧板内侧面上的第三导向块16或第三限位滑轨相配合,导向块可在第三限位滑轨中滑动。在E板和F板折叠后,可以沿着底板D上的第三限位滑轨17分别向中间推入,并在一起,当顶板C折叠落下时,可将E板与F板藏起。而为了使另外两相对侧板E、F可横向移动,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的下方两侧各有两对第二导向滑槽12a,当折叠好的分板E、F沿着底板D上的第三限位滑轨滑动时,另外两相对侧板E、F上的导向凸块15、14可沿第二导向滑槽12a来回滑动。第三限位滑轨17可限制另外两对侧板运动方向。并限制使另外两相对侧板A、B与底板D始终连接着。底座D和转接侧板A、B上部分或全部有叠放孔22,它可将相互叠放的集装箱固定。在前转接侧板A、后转接侧板B、顶板C、底座D和另外两相对侧板E、F的部分或全部互相接触处均设有密封条35(如软橡胶条),使工作状态下集装箱能够保持良好的密封。
对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底座D上的插孔19可以位于中部,也可位于底座的下部形成U形方孔,底座也可以为平板,而插接块直接插在平板的下部。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将顶板C、另外两相对侧板E、F取出,使该集装箱成为开放式三组件集装箱。所述的连接板也可位于其它位置如底座的底部,它包括可折叠合页,其中一个页片固定于插接块13上,另一个页片嵌于底座上插接孔内的滑槽中,它可相对底座滑动。对于上述所称的滑孔也可以是滑槽,此视为等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插接块包括多个离散分布部分,即多个插块,相应的在底座D上有多个相对应的插孔,与插块相插接。所述的另外两相对侧板为一块,在其上有导向凸块15、14,在前后两转接侧板上分别有弧形导向滑槽12,所述导向凸块15可在弧形导向滑槽12中滑动。
另外,对于所述插块也可位于底座D上,而插孔位于前后转接侧板A、B上。
折叠式集装箱的折叠与展开过程在开始折叠使用状态下的集装箱时,首先拆下四支加强杆G的两端或只拆下一端,无论拆下一端还是两端,均不防碍下一步进行。后将前转接侧板A与底板D,及后转接侧板B与底板D之间的连接件(如螺栓等)拆除,拧开锁扣。
利用集装箱上方的四个第三吊装孔将顶板C微微吊起后,收起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的四个可转动的立柱,将另外两相对侧板E、F沿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的支柱31中的导向滑轨12向下折叠在一起,再将折叠在一起的另外两相对侧板E、F沿着底板D上的第三限位滑轨17向底板D中央推靠在一起,随后,顶板C沿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的两侧导向滑轨12滑下,落在底板D上。将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的下部插接块13从底板D中抽出后,向内转动并折叠在顶板C上,然后将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用螺栓(从图上可见前转接侧板A和后转接侧板B上的下部分的螺栓孔)固定在底板D的两端端面上。最后安装上加强杆G。上述的立柱也可更换为其它结构,如支撑板,该支撑板分别与前后转接侧板为转动连接,它可在水平面内转动,当展开时,支撑板向外转出,支撑顶板C,当折叠时,支撑板向内转入藏于转接侧板的凸缘下。再如所述的支撑机构为位于前后转接侧板A、B上的槽,顶板C的边缘可位于此槽内。再如所述立柱也可是与底座相连的立柱,在底座上有转轴,折叠时,立柱藏于底座的槽内,展开时,立柱从底座槽中展出。
如果由折叠状态伸展为正常工作状态的步骤与上述折叠过程相反,不另述。
实施例三如图10至图12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侧板与底座为转动连接,在所述的转接侧板A、B上有多个离散分布的轴套,在底座的两侧也有多个离散分布的轴套,转接侧板A、B上的离散分布轴套与底座的两侧离散分布轴套在凹凸部分相互插接,后通过第三承力部件,即转轴相连。其它部分可以采用实施例一的结构,当然也可不同如所述的另外两相对侧板与底座D通过合页相连,该底座D为连有部分侧板的底座,其中各不同侧面的侧板高度不同。以使各侧板可依次叠放。顶板C也可通过合页与底座D或另外两相对侧板或前后转接侧板相连。当采用不同的边接方试,折叠先后顺序相应也不尽相同。在顶板的两侧有销钉孔,在另外两相对侧前转接侧板A、B上也有销钉孔,顶板C与另外两相对侧前转接侧板A、B也可通过销钉与底座固定在一起。
该折叠式集装箱的折叠与展开过程如下
将销钉取出,将顶板C相对与其相连的转接侧板折叠,将另外两相对侧板相对与其相连的底座D折叠,再依次将两转接侧板折叠。
实施例四如图9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处在于所述的另外两相对侧板为整块板,所述的导向凸块15,在前后两转接侧板上分别有弧形导向滑槽12。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锁扣36嵌于底座D角件上的凹槽中,锁扣孔位于转接侧板A、B的下侧面,该锁扣孔又为吊装孔,即称作第四吊装孔9b。此例中,在转接侧板A、B上不存在插接块13和连接板51,所述的第一承力部分包括位于角件上的凹槽,所述的第二承力部分包括位于转接侧板A、B的下侧面的锁扣孔。此时锁扣36为第三承力部件33,即承受重量。
实施例六图13A至图13H所示,在底座D和转接侧板A、B上分别有相互配合的多个锁扣36和锁扣孔。其具体结构是锁扣36位于底座D的两端侧面上,此锁扣36与前后转接侧板A、B上的锁扣孔9d相配合,使底座D与转接侧板A、B在展开重载状态下,拧动锁扣36可将前后转接侧板A、B和底座D彼此紧固在一起。其作用可替代例一中的固定孔24。其锁扣结构与例五中的锁扣结构相同。如图4K至图4M所示,在底座D上有凹槽,锁扣一端位于凹槽中,且可相对凹槽转动,其另一端为长方块,它可拧于前后转接侧板A、B上的锁扣孔9d中。在长方块的一侧有销钉孔34,用于锁住锁扣36。
而本专利所述及的这种折叠式集装箱,较容易通过机械装置实现自动化折叠,折叠后的集装箱同样可用现有的集装箱吊具来吊运。实现集装箱的装载叠放,使装载快捷。折叠后的集装箱体积仅是集装箱原有体积的约五分之一。故而能够极大地缩减空箱堆放时所占的空间,降低运输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包括底座(D)和转接侧板(A、B),所述的转接侧板(A、B)通过翻转结构与底座(D)连接和使其相对于底座(D)折叠,其特征是所述的翻转结构包括第一承力部分(30)和第二承力部分(32),所述的第一承力部分(30)位于底座(D)上,所述的第二承力部分(32)位于侧板(A、B)上,所述的第一承力部分(30)和第二承力部分(32)可相互翻转相连或分别可相对第三承力部件(33)翻转地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第一承力部分(30)、第二承力部分(32)和第三承力部件(33)中部分或全部为连续长型结构或包括两个以上的离散分布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承力部分(32)上有插接块(13)或带有插槽或有用于与轴形第三承力部件相配合的插接轴套,相应地所述第一承力部分(30)上有插槽(19)或在下部可插入插接块(13)的平板结构或插接块或用于与轴形第三承部件相配合的插接轴套,第一承力部分(30)和第二承力部分(32)可相互插接配合或分别与第三承力部件转动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在所述的转接侧板上有连接板(51),在连接板(51)上有连接凸台或连接滑孔(5),它与底座(D)上的连接滑孔或连接凸台(20)相配合。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还包括另外两相对侧板(E、F),所述的另外两相对侧板(E、F)分别包括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分板,所述的另外两相对侧板(E、F)与转接侧板(A、B)为转动或转动滑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还包括顶板(C),顶板(C)的侧边上有第二导向凸块(18)或第二导向滑槽,它与侧板上的导向滑槽(12)或导向块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在所述的两转接侧板的内侧面上有导向滑槽(12)或导向滑孔或导向块,它们分别与另外两相对侧板上的导向凸块(15、14)或导向转动滑槽相配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支撑顶板(C)的支撑机构,它与侧板或底座相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机构为立柱(2),所述的立柱(2)与两转接侧板之一或全部转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在底座(D)和转接侧板(A、B)上分别有相互配合的一个或多个锁扣(36)和锁扣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所述的锁扣孔为第三锁扣孔(9d),它位于转接侧板(A、B)的内侧面,则所述的锁扣(36)则位于底座的侧面上;或所述的锁扣孔为第四锁扣孔(9b),它位于转接侧板(A、B)的下侧面,则所述的锁扣(36)位于底座角件的上表面。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在所述的插接块(13)上有固定孔(24),在底座(D)的底部或/和侧边有固定孔(11、23),在折叠状态或/和展开状态下,它们分别与插接块(13)上的固定孔(24)相对,各固定孔(11、24、23)用于与连接件相连。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在底座(D)和两转接侧板上分别有锁扣孔(6、7A、7B)或锁柱,它们分别用于与加强杆相连,其中加强杆(G)的一端与锁扣孔(6、7A、7B)或锁柱可转动的连在一起或可取下。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在底座上或侧板上有纵向的第三限位滑轨(17)或第三导向块,在另外两相对侧板(E、F)处于折叠状态时,其与另外两相对侧板上的第三导向块(16)或第三限位滑轨相配合,第三导向块可在第三滑槽中滑动。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在所述的顶板(C)上有第三吊装孔(21)。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是还包括密封条(35),它位于底板、侧板和顶板之间部分或全部相互接触处,用于密封集装箱。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包括底座和转接侧板,所述的转接侧板通过翻转结构与底座连接和使其相对于底座折叠,所述的翻转结构包括第一承力部分和第二承力部分,所述的第一承力部分位于底座上,所述的第二承力部分位于侧板上,所述的第一承力部分和第二承力部分可相互翻转地相连或分别可相对第三承力部件翻转地相连。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方案,位于侧板上的承力转接部件可相对底板折叠,可以缩小体积;承力转接部件在展开时即集装箱在展开状态下,由于承力转接部件可承受大的拉力和可以以传递大的压力,既可实现满载吊运,又可实现满载推放,提高其应用的范围,更利于广泛应用。
文档编号B65D88/00GK1554563SQ20031012100
公开日2004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29日
发明者张志强 申请人:张志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