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865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围着底部配设的侧壁能够重叠在底部折叠的折叠式集装箱。
背景技术
在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上形成底部嵌合部,其用于相互层积组装起来的折叠式集装箱时,嵌合在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开口部上。通过把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形成的底部嵌合部嵌合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开口部,使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相对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在水平方向不移动。
如上所述,因为在折叠式集装箱底部上形成底部嵌合部,所以,在把折叠式集装箱放置在地板或地面等上时,造成只是底部嵌合部接触地板或地面,没形成底部嵌合部的底部不接触地板或地面。因而,例如,当在折叠式集装箱的角部上、从上方施加负荷时,不接触地板或地面等的底部的角部向下方弯曲、造成压弯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介绍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其形成从底部嵌合部向底部的角部方向延展的角部肋和角部伸出部,使上述的不接触地板和地面等的底部的角部不向下方弯曲、不造成压弯。
另外,也可以在托板上放置适当数量的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又在已被放置在托板上的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上再放置托板,可是,当托板是具有如专利文献2介绍的腿部时,就形成腿部被放置在位于下方的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的侧壁上。
特开2001-130550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11-236040号公报。
在上述的现在的折叠式集装箱中,当在折叠式集装箱的角部,从上方施加负荷时,底部的角部能够防止向下方弯曲、压弯;但是,当从上方向角部以外的侧壁施加负荷时,就会发生底部和侧壁变形、造成压弯的问题。
另外,如上所述,把托板的腿部放置在位于下方的组装成箱的折叠式集装箱的侧壁上时,有底部和侧壁变形、引起压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的现在的折叠式集装箱存在的课题。
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其具有在底板的背面上形成底部嵌合部的底部和围着该底部配设的侧壁。其通过把上述侧壁放倒重合在上述底部上可折叠。在该折叠式集装箱中,第一,在由上述底部嵌合部的周边框和上述底板形成的角部上形成适当数量的载置肋,同时,把上述底部嵌合部的背面和上述载置肋的下端形成在同一平面内;第二,在上述载置肋的前端与在上述底部上形成的垱部的外壁部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同时,在上述侧壁的上部内侧角部上,以在上述侧壁的上端边缘的上面形成规定宽度的剩余部的方式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第三,把上述载置肋和划分在上述底部上形成的垱部的内部空间的区划壁形成一体;第四,在上述底部嵌合部的角部区域形成角部伸出部。
发明的效果本发明因为在由底部嵌合部的周边框和底板形成的角部形成适数量的载置肋,同时,把底部嵌合部的背面和载量肋的下端形成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即使从上方对在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的垱部和组装成箱形的状态的侧壁,施加负荷,与地板和地面接触的载置肋也能够承担负荷,从而,能够防止底部向下方弯曲、造成压弯。
通过在载置肋的前端与在底部上形成的垱部的外壁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同时以在侧壁的上端边缘的上面形成规定宽度的剩余部的方式在侧壁的上部内侧角部上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在组装成箱形的侧壁上面形成实际连续的框状平坦部,因而,当在位于下方的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上层积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时,以及,在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上放置托板时,由位于下方的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的侧壁的框形平坦部均匀地承担负荷,因而,能够防止侧壁弯曲、造成压弯。
由于把载置肋和划分在上述底部上形成的垱部的内部空间的区划壁形成一体,因而能够提高载置肋的强度和刚性。
由于在底部嵌合部的角部区域形成角部伸出部,因而即使从上方对折叠式集装箱的角部施加负荷,与地板和地面接触的角部伸出部也承担负荷,从而,能够防止底部的角部向下方弯曲、造成压弯。另外,因为角部伸出部的背面形成具有规定面积的平面状,所以,和形成为细长的底部角部肋相比,折叠式集装箱以稳定状态被放置在地板等上,同时能够防止强度弱的底部角部肋损伤。


图1是组装成箱形状态的本发明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折叠式集装箱组装中途或折叠中途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折叠式集装箱折叠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的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的俯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的背面的立体图;图6是图1所示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的局部背面放大立体图;图7是层积放置了图1所示的组装成箱形状态的折叠式集装箱的托板的状态的正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的背面立体图;图9是具有图8所示的底部的折叠式集装箱组装成箱形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只要不超出本发明的宗旨,就应该都不局限于本实施例。
1是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底部。在底部1的相对的长边侧垱部1a上,通过适当的铰链部件铰链连接长侧壁2。另外,底部1的相对的短边侧垱部1b上,同样通过铰链部件铰链连接短侧壁3。在本实施例,构成长边侧垱部1a比短边侧垱部1b高,底部1和长侧壁2的铰链连接部位于比底部1和短侧壁3的铰链连接部高的位置。
要折叠图1所示的组装成箱形的状态的折叠式集装箱,首先,把短侧壁3向折叠式集装箱内的内侧放倒,如图2所示,重叠在底部1上。然后,同样地把长侧壁2向折叠式集装箱的内侧放倒,如图3所示重叠在底部1和短壁3上。相反,要从图3所示的折叠的状态,组装成如图1所示的样子,把重叠在底部1和短侧壁3的上的状态的长侧壁2大体垂直立起,然后,把短侧壁3大体垂直直立,把折叠式集装箱组装成箱形。
以下,参照图5和图6说明底部1。
底部1的长边侧垱部1a和短边侧垱部1b,垂直于长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大体倒U字形。在长边侧垱部1a的内部空间A1内,大体垂直于长边侧垱部1a的长度方向形成适当数量的划分内部空间A1的区划壁1a1。同样,在短边侧垱部1b的内部空间A2内大体垂直于短边侧垱部1b的长度方向形成适当数量的划分内部空间A2的区划壁1b1。
在底板1c的背面,形成大体平行于长边侧垱部1a的多根肋1d1以及大体平行于短边侧垱部1b并且和上述肋1d1交叉的多根肋1d2,同时,用周边框1d3围着上述肋1d1、1d2的周围,由此构成底部嵌合部1d。
在底部嵌合部1d的4个角部区域,换言之,在底部1的4个角部1e附近的角部区域,形成向底部1的角部1e方向延展的角部伸出部1f。并且,在同一平面内形成底部嵌合部1d的背面和角部伸出部1f的背面。
角部伸出部1f具有平行于长边侧垱部1a的长边侧壁部1f1和平行于短边侧垱部1b的短边侧壁部1f2。另外,长边侧壁部1f1,通过向形成底部嵌合部1d的周边框1d3方向延长的倾斜部1f3,连接在位于长边侧垱部1a侧的周边框1d3上,同样,短边侧壁部1f2,通过向形成底部嵌合部1d的周边框1d3方向延长的倾斜部1f4,连接在位于短边侧垱部1b侧的周边框1d3上。另外,在由长边侧壁部1f1、短边侧壁部1f2以及倾斜部1f3、1f4包围的空间内也形成上述肋1d1、肋1d2。
在底部1的长边侧垱部1a的两端部,形成平面形状为大体L形的角块1g,在角块1g上形成内侧台阶部1g1。在相互层积折叠状态的折叠式集装箱时,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嵌合部1d的角部伸出部1f嵌合在形成于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1上形成的角块1g的内侧台阶部1g1上。
在短侧壁3的外壁面(在把折叠式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位于外侧的面)3a的上部角部区域上,形成在纵方向延长的连接凹部3b。在连接凹部3b内形成多个嵌合凸起3b1。另外,在短侧壁3的内壁面(在把折叠式集装箱组装成相时,位于内侧的面)3c的上部角区域上,形成横长的端部嵌合凹部3d。端部嵌合凹部3d由底部3d1、在短侧壁3的中央部侧形成的倾斜面3d2和内壁3d3形成。端部嵌合凹部3d,其在与上部、内侧、倾斜面3d2相反侧的端部开放。
从长侧壁2的垂直端的上部形成向短侧壁3方向延伸的连接框2a。在连接框2a上穿设通孔2a1,其可嵌合在上述的短侧壁3的连接凹部3b上突设的嵌合凸起3b1。另外,在长侧壁2的垂直端的上部形成的连接框2a,在把折叠式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进入在短侧壁3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的连接凹部3b内,与此同时,突设在短侧壁3的连接凹部3b内的嵌合凸起3b1嵌入在长侧壁2的连接框2a内穿设的通孔2a1内,在把折叠式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从后方大体垂直直立的短侧壁3不容易向底部1方向倾倒。
在长侧壁2的连接框2a侧的内壁面(在把折叠式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位于内侧的面)2b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横长的端部嵌合凹部2c。端部嵌合凹部2c由底面2c1、在长侧壁2的中央部侧上形成的倾斜面2c2、内壁2c3和连接框2a的内壁面2a2形成,上部和内侧开放。
在把折叠式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由在短侧壁3的内壁面3c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的横长的端部嵌合凹部3d和在长侧壁2的连接框2a侧的内壁面2b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的横长的端部嵌合凹部2c,在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内角部上形成平面形状为大体L字形的角部伸出部用嵌合部4。
当在上下方向层积组装成箱的折叠式集装箱时,位于上部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1的底部嵌合部1d的角部伸出部1f嵌合在角部伸出部用嵌合部4上,该角部伸出部用嵌合部4由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短侧壁3的内壁面3c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的横长的端部嵌合凹部3d和长侧壁2的连接框2a侧的内壁面2b的上部角部区域形成的横长的端部嵌合凹部2c形成。同时,在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1的长边侧垱部1a侧的周边框1d3的直线部分1d4接近对向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长侧壁2的内壁面2b。同样,在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1的短侧边侧垱部1b侧的周边框1d3的直线部分1d5接近对向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短壁3的内壁面3c。另外,在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嵌合部1d的周围的底部1的底板1c的背面放置在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长侧壁2的上端边缘2d的上面以及短侧壁3的上端边缘3e的上面。构成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层积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
另外,在把折叠式集装箱放置在地板面或地面上时,构成在底部1上形成的底部嵌合部1d以及在该底部嵌合部1d的四角部区域上形成的角部伸出部1f与地板面或地面接触。因而,即使从上方对折叠式集装箱的角部施加负荷,与地板面或地面接触的角部伸出部1f承担负荷,因而,能够防止底部1的角部向下方弯曲、造成压弯。另外,由于角部伸出部1f的背面不同于上述的特开2001-130550号公报中介绍的细长的底部角部肋而形成具有规定面积的平面状。因而,能以比形成细长的底部角部肋时稳定的状态把该折叠式集装箱放置在地板等上,同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强度弱的底部角部肋损伤。
另外,在相互层积折叠状态的折叠式集装箱时,要把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嵌合部1d的角部伸出部1f嵌合在形成于位于下方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1上的角部块1g的内侧台部1g1上,因而,折叠状态的折叠式集装箱在水平方向的移动也被限制,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层积折叠状态的折叠式集装箱。
在由位于长边侧垱部1a侧的周边框1d3的直线部分1d4和底板1c形成的角部,以规定间隔形成大体垂直于周边框1d3的直线部分1d4的长边侧载置肋5。长边侧载置肋5在长边侧垱部1a方向延伸。长边侧载置肋5的前端5a没达到长边侧垱部1a的外壁部1a2,在长边侧载置肋5的前端5a和长边侧垱部1a的外壁部1a2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另外,长边侧装置肋5的下端5b形成与底部嵌合部1d的背面在同一平面内。另外,和划分长边侧垱部1a的内部空间A1的区划壁1a1一体地形成长边侧载置肋5是理想的。这样,通过把长边侧载置肋5和区划壁1a1形成一体,能够提高长边侧载置肋5的强度和刚性。另外,当在长侧壁2的外面(在把折叠式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位于外侧的面)形成垂直肋时,使该垂直肋与长边侧装置肋5和区划壁1a1成为一体,换言之,使垂直肋和长边侧载置肋5及区划壁1a1在上下方向一致地配置垂直肋是理想的。
同样,在由位于短边侧垱部1b侧的周边框1d3的直线部分1d5和底部1c形成的角部,以规定间隔形成大体垂直于周边框1d3的直线部分1d5的短边侧载置肋6。短边侧载置肋6向短边侧垱部1b方向延伸。短边侧载置肋6的前端6a没达到短边侧垱部1b的外壁部1b2,在短边侧载置肋6的前端6a和短边侧垱部1b的外壁部1b2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另外,短边侧载置肋部6的下端6b形成与底部嵌合部1d的背面在同一平面内。另外,在划分短边侧垱部1b的内部空间A2的区划壁1b1成一体地形成短边侧载置肋6是理想的。这样,由于把短边侧载置肋6和区划壁1b1形成一体,能够提高短边侧载置肋6的强度和刚性。另外,当在短侧壁3的外面(在把折叠式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位于外侧的面)上形成垂直肋时,使垂直肋与短边侧载置肋6和区划壁1b1成一体,换言之,使垂直肋和短边侧载置肋6和区划壁1b1在上下方向一致地配置该垂直肋是理想的。
如上所述,由于沿着底部1的长边侧垱部1a形成长边侧载置肋5,所以当把折叠式集装箱放置在地板面或地面上时,在底部1上形成的底部嵌合部1d和长边侧载置肋5与地板或地面接触,所以,即使从上方对折叠式集装箱的长边侧垱部1a或组装成箱形的状态的长侧壁2施加负荷,与地板面或地面接触的长边侧载置肋5承担负荷,因而,能够防止长边侧垱部1a向下方弯曲、造成压弯。
同样,由于沿着底部1的短边侧垱部1b形成短边侧载置肋6,所以当把折叠式集装箱放置在地板面或地面上时,在底部1上形成的底部嵌合部1d和短边侧载置肋6与地板或地面接触,所以,即使从上方对折叠式集装箱的短边侧垱部1b或组装成箱形的状态的短侧壁3施加负荷,与地板面或地面接触的短边侧载置肋6承担负荷,因而,能够防止短边侧垱部1b向下方弯曲、造成压弯。
以下,说明层积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时,在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1上形成的长边侧载置肋5和短边侧载置肋6插入的结构。
在长侧壁2的上部内侧角部的适当位置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由底面7a、相对的侧面7b、内壁7c形成,上部和内侧开放。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的深度(以长侧壁2的上端边缘2d的上面到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的底面7a的距离)和长边侧载置肋5的高度(从长边侧载置肋5的下端5b到底板1c的背面的距离)相同,或者比长边侧载置肋5的高度浅一些或者深一些。而且,在层积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时,要构成把在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1上形成的长边侧载置肋5插入在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长侧壁2上形成的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内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例,形成3个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要在各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内分别插入两个长边侧载置肋5。载置肋用嵌凹部7的个数和插入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内的长边侧载置肋5的个数不局限于本实施例。
同样,在短侧壁3的上部内侧角部的适当的位置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由底面8a、相对的侧面8b、内壁8c形成,上部和内侧开放。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的深度(从短侧壁3的上端边缘3e的上面到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的底面8a的距离)和短边侧载置肋6的高度(从短边侧载置肋6的下端6b到底板1c的背面的距离)相同,或者,比短边侧载置肋6的高度浅一些或者深一些。而且,在层积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时,要形成把在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1上形成的短边侧载置肋6插入在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短侧壁3上形成的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内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例,形成一个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要在该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内插入两个短边侧载置肋6。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的个数和插入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内的短边侧载置肋6的个数不局限于本实施例。
如上所述,由于长边侧载置肋5的前端5a没达到长边侧垱部1a的外壁部1a2,在长边侧载置肋5的前端5a和长边侧垱部1a的外壁部1a2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因而在长侧壁2的上部内侧角部形成的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没形成横贯整个长侧壁2的上端边缘2d的上面的宽度(长侧壁2的厚度方向)W1,因而,在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的长侧壁2的上端边缘2d的上面形成规定宽度的残余部2d1。
同样,短边侧载置肋6的前端6a没达到短边侧垱部1b的外壁部1b2,在短边载置肋6的前端6a和短边侧垱部1b的外壁部1b2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因而,在短侧壁3的上部内侧角部形成的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没形成横贯整个短侧壁3的上端边缘3e的上面宽度(短侧壁3的厚度方向)W2,因而,在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的短侧壁3的上端边缘3e的上面形成规定宽度的残余部3e1。
如上所述,由于在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7的长侧壁2的上端边缘2d的上面形成规定宽度的残余部2d1的同时在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的短侧壁3的上端边缘3e的上面也形成规定宽度的残余部3e1。因而,在组装成箱形的状态,在长侧壁2的上端边缘2d的上面,不存在横贯整个宽度W1延长的凹槽和切口,同样在短侧壁3的上端边缘3e的上面也不存在横贯整个宽度W2延长的凹槽和切口。因而在组装成箱形的状态,在侧壁2、3的上端边缘2d、3e的上面形成由长侧壁2具有残余部2d1的上端边缘2d的上面和短侧壁3具有残余部3e1的上端边缘3e的上面构成的、实际连续的框状平坦部P。
在层积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时,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在底部嵌合部1d周围的底部1的底板1c的背面放置框状平坦部P上,该框状平坦部P由在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由长侧壁2的具有残余部2d1的上端边缘2d的上面和短侧壁3的具有残余部3e1的上端边缘3e的上面组成的。因而,位于上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负荷由位于下方的折叠式集装箱的由长侧壁2具有残余部2d1的上端边缘2d的上面和短侧壁3具有残余部3e1的上端边缘3e的上面构成的框状平坦部P均匀地承担。因而,能够防止长侧壁2和短侧壁3弯曲、引起压弯。
另外,如图7所示,在托板T上放置适当个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C,,并且,在放置在托板T上的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C上,再层积放置着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C的托板T。如上所述,承载着托板T的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C通过由长侧壁2的具有残余部2d1的上端边缘2d的上面和短侧壁3的具有残余部3e1的上端边缘3e的上面组成的框状平坦部P均匀地承担上述负荷。因而,能够防止承载着托板T的组装成箱形的折叠式集装箱C的长侧壁2和短侧壁3弯曲、发生压弯。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表示了在底部1上形成角部伸出部1f和长边侧载置肋5以及短边侧载置肋6的例。如图8所示,也可以省略角部伸出部1f。此时,通过接近背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底部嵌合部1d的4个角部,形成几个长边侧载置肋5和短边侧载置肋6在把折叠式集装箱放置在地板面和地面上时,在角部附近形成的长边侧载置肋5和短边侧载置肋6与地板面或地面接触,因而即使从上方对折叠式集装箱的角部施加负荷,也由与地板面或地面接触的长边侧载置肋5和短边侧载置肋6承担负荷,能够防止底部1的角部向下方弯曲、引起压弯。图8中,表示在短边侧垱部1b的两端附近增设了短边侧载置肋6的例。与这样增设短边侧载置肋6对应,如图9所示地,在短侧壁3的上部内侧角部增设载置肋用嵌合凹部8。
另外,既可以把长边侧载置肋5和短边侧载置肋6形成为板状肋,也可以形成横宽的方块形肋。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其具有在底板的背面上形成底部嵌合部的底部和围着该底部配设的侧壁,其通过把上述侧壁放倒重合在上述底部上可折叠;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底部嵌合部的周边框和上述底板形成的角部形成适当数量的载置肋,同时,把上述底部嵌合部的背面和上述载置肋的下端形成在同一平面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载置肋的前端与上述底部上形成的垱部的外壁部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同时,以在上述侧壁的上端边缘的上面上形成规定宽度的剩余部的方式在上述侧壁的上部内侧角部形成载置肋用嵌合凹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把上述载置肋和划分在上述底部上形成的垱部的内部空间的区划壁形成一体。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式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底部嵌合部的角部区域形成角部伸出部。
全文摘要
一种折叠式集装箱,其具有在底板(1c)的背面上形成底部嵌合部(1d)的底部(1)和围着该底部配设的侧壁(2、3),通过把上述侧壁放倒、重合在上述底部,能够折叠。在该折叠式集装箱中,在由上述底部嵌合部的周边框(1d3)和上述底板形成的角部,形成适当个数的载置肋(5、6),同时,应该把上述底部嵌合部的背面和上述载置肋的下端形成在同一平面内。即使在折叠式集装箱的底部的挡部或组装成箱的侧壁上,从上方施加负荷,和地板面或地面触接的载置肋也能够承担负荷,因而,能够防止底部向下方弯曲、引起压弯。
文档编号B65D90/02GK1880188SQ20051007890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6日
发明者山内寿敏, 岩田贵雄 申请人:三甲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