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8631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容器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容器盖,特别是关于一种适用于诸如纸盒盒体容器的容器盖。
背景技术
市面上销售的如牛奶、茶、果汁、咖啡等饮料的容器,常见用诸如新鲜屋型的纸盒盒体为主,通常由上盖体与下盖体旋合而成容器盖(俗称「屋顶盖」)嵌入如纸盒盒体容器的上部。
在常用的容器盖嵌入容器的上部前,先用机器将如PE发泡垫片塞进该上盖体的内侧顶壁,并将具有拉耳的锡箔(foil seal)置于该容器盖的下盖体的开口处,然后再旋紧该上盖体与该下盖体,经高频(highfrequency)处理后,令该密封锡箔封着在该下盖体的开口处,如此便组装完成一容器盖。如此一来,嵌入容器上部的容器盖,可由该垫片及锡箔避免容器中的饮料溢出,达到防漏的目的。而且,在旋开上盖体后,消费者及零售业者可借由该锡箔与该容器盖的下盖体是否分开,判断该包装是否已被打开过,若没有打开过,消费者可拉开该锡箔的拉耳放心地饮用其中的饮料。
只是经过高频处理的容器盖,会连同该上盖体的PE发泡垫片一起紧密贴合在该锡箔上。因此,当消费者或零售业者旋开上盖体时,该PE发泡垫片与该锡箔及拉耳会过于紧密地贴合,造成旋开上盖体时也连带扯动该锡箔及其拉耳,因而在旋开上盖体后会出现该锡箔及其拉耳有歪斜扭曲的情形,令消费者或零售业者误以为该容器并非完整密封,这会对厂商的信誉有负面的影响。
同时,由于常用容器盖的上盖体的PE发泡垫片与该锡箔及拉耳过于紧密地贴合,当旋开该上盖体时,会造成该PE发泡垫片自该上盖体的内侧顶壁扯下,随着该锡箔留在该容器盖的下盖体的开口处或脱落。因此,当消费者要将未饮用完的容器以常用的容器盖旋合时,因为该容器盖的上盖体并无PE发泡垫片,会导致容器中的饮料容易漏出的现象。
此外,当该PE发泡垫片脱落后,消费者难以用其它对象代替该PE发泡垫片。因此,缺乏该PE发泡垫片的容器盖会造成容器中的饮料漏出,消费者必须很快地将饮料喝完或者谨慎地注意不要翻倒容器,造成消费者的使用不便且不利于重复使用。
为改善上述缺失,台湾专利公告第387420号及第491272号专利案分别提出解决方案。台湾专利公告第387420号案提出一种具有液体防漏功能的改良结构的瓶盖,该瓶盖的内缘环设螺纹段,借以与瓶口处的外环纹相螺合旋置在瓶体顶部,且瓶盖内顶面是凸伸一环座,并在该瓶盖内顶面的环座底部具有一圆弧体状的挡缘。
台湾专利公告第491272号案则提出另一种改良结构的瓶盖,该瓶盖外周设有多个的凸纹、且中央呈一篓空状的凹槽,该凹槽周围设有内螺纹、且凹槽顶面设有突伸的抵环,借由瓶盖的内螺纹使瓶盖螺合在容器顶部的瓶口外缘,使抵环下端抵于瓶口内壁。而且,该瓶盖凹槽内顶面突伸的抵环呈向外扩张的锥状形态,且抵环下端外周缘设有圆弧面抵于瓶口内壁,令槽内顶面相对于抵环的外围处,则设置一突起环状的凸缘,瓶盖位于抵环内底位置则形成厚度较厚的内底部。
然而,台湾专利公告第387420与第491272号案均是以点对面的紧贴力量,使瓶盖的挡缘抵贴在瓶口内壁,当面对环境变化或剧烈摇晃的影响下,会导致瓶盖无法与瓶口紧迫贴合。如此一来,上述现有技术会使瓶盖的防漏功效无法发挥,从而造成液体渗漏现象,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因此,由于上述常用的容器盖的种种问题会导致容器中的饮料容易漏出,并且会因旋开上盖体后,出现该锡箔及其拉耳歪斜扭曲的情形,令消费者或零售业者误以为该容器并非完整密封,对厂商的信誉有负面的影响。因此常用的容器盖确有其缺点及不便性而亟待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毋须使用密封锡箔及垫片的容器盖。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节省组装成本及时间的容器盖。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确实防漏的容器盖。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重复使用时仍可确实防漏的密封容器瓶口的容器盖。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容器盖包括一上盖体,具有一外环部及一与该外环部间隔开的内环部,其中该外环部形成有一第一定位部以及一第一防渗部;一下盖体,可固定在容器的瓶身,作为瓶口且可与该上盖体旋接,具有一第二定位部、一第二防渗部以及一第三定位部,以由该第二定位部对应该第一定位部而旋接,在封盖时将该上盖体与该下盖体旋合,并令该第二防渗部紧迫至该第一防渗部以抵贴该下盖体外壁,该内环部则可紧密贴合在该下盖体内壁,从而形成双侧防漏;以及一安全环,可分离地设在该上盖体的下端,并可在封盖后,以该第三定位部保持在该下盖体外壁,以打开该上盖体后可令该安全环断裂而留在该下盖体下端,由此确认该上盖体是否已打开过。
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的特点在于该上盖体的外环部及内环部可分别与该下盖体之外壁及内壁紧密配合,旋固该上盖体在该下盖体时达到防止液体渗漏的效果。而且,该安全环可抵住该下盖体下端,使人易察觉该上盖体于该下盖体非原封者,以确保容器内的物品为原封物者。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毋须使用密封锡箔及垫片,在旋开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的上盖体时,便可避免现有技术中因旋开上盖体后出现该锡箔及其拉耳有歪斜扭曲、且垫片脱离定位范围的缺点。因此,不仅可节省组装成本及时间,确实起到防漏的效果,且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可在重复使用时仍确实防漏地密封容器瓶口,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便利性与安全性。


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剖面图;图2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的较佳实施例组装后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图1及图2是依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绘制的。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包括上盖体10、可与该上盖体10旋接的下盖体20以及接设在该上盖体10下端的安全环30。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是以装设至如牛奶、果汁、咖啡或茶等饮料的容器上为例进行说明的,由于现有的容器俱为适用对象,其结构并未改变,故为简化起见并使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结构更为清晰易懂,在附图中仅显示容器中与本实用新型有直接关连的结构,其余部份则予以略除。
如图所示,该上盖体10具有外环部101及与该外环部101间隔开的内环部103。该外环部101是自该上盖体10盖部向下延伸的结构,在该外环部101内壁的圆周方向,设有一例如为全周凸环或螺纹的第一定位部101a,在该外环部101外壁则设有多个凸出部101b,以利于握持旋转。
该内环部103是在远离该上盖体10的外环部101的侧边向下延伸、且在末端形成渐缩的结构,其中,该内环部103向下延伸而尚未渐缩部份的外径略大于该下盖体20的内径,且可紧贴在该下盖体20内壁,该内环部103的渐缩末端可伸入该下盖体20。如此一来,在旋合该上盖体10与该下盖体20时,可由该内环部103末端伸入该下盖体20,该内环部103向下延伸而尚未渐缩的部份,则紧贴在该下盖体20内壁产生一密封面。其中,由于旋合该上盖体10与该下盖体20的封盖方式是现有技术,因此其作用原理在此处不重复说明。
该外环部101与该上盖体10盖部连接处,还具有呈弧形曲度的第一防渗部105,该第一防渗部105是介于该外环部101与该内环部103之间而形成的防渗结构。其中,虽本实施例中是以呈弧形曲度的结构为例作说明,但应了解的是,该第一防渗部105也可以是其它凸出形状,而非以此为限。
该下盖体20则可固定在容器的瓶身(图未标)以作为瓶口之用,且该下盖体20具有第二定位部201、第二防渗部203以及第三定位部205。该第二定位部201是对应该上盖体10的第一定位部101a而形成的,该第二定位部201可选择为例如螺纹,且可与该上盖体10的第一定位部101a相配合而供旋接,以在封盖时将该上盖体10与该下盖体20旋合。该第二防渗部203则形成于该下盖体20顶部,且可以是例如全周凸缘,以在该上盖体10与该下盖体20彼此旋合时,紧迫至该第一防渗部105。该第三定位部205形成在该下盖体20底部,且可以是例如一外径大于该第二定位部201及该第二防渗部203的全周凸缘。其中,该上盖体10可使用与该下盖体20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制成,即该下盖体20的热膨胀系数比该上盖体10的大,使受热膨胀时该下盖体20的膨胀程度较该上盖体10为大,而且在冷却或低温时,该下盖体20的收缩程度也较该上盖体10为大。
该安全环30可分离地接设在该上盖体10下端,并且具备多个卡止部301。该卡止部301是形成在该安全环30内壁,且该卡止部301是自该安全环30下端向上渐凸且呈锥状(并非以此为限),以由该卡止部301卡止在该第三定位部205,令该安全环30能够确实卡止在该下盖体20,使用者由此能够辨认该容器盖是否已打开过。
如图2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组设至容器瓶口上,该外环部101是旋扣在该下盖体20外壁,该内环部103则紧贴该下盖体20内壁。由于该上盖体10的第一防渗部105可与该下盖体20的第二防渗部203彼此紧迫,且该上盖体10的内环部103向下延伸而尚未渐缩的部份可紧贴在该下盖体20内壁,如此便可在旋盖该上盖体10与该下盖体20时,令该第二防渗部203被该第一防渗部105所紧迫而产生侧向偏动,并以此限制该下盖体20内壁与该内环部103之间产生更为紧密的贴合。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毋须如现有技术那样,使用密封锡箔及垫片,即可提供紧密结合的防漏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不仅可避免现有技术中因使用密封锡箔及垫片所产生的种种缺失,更可节省使用密封锡箔及垫片所产生的成本及组装时间与步骤。
而且,如图2所示,因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盖设有该安全环30,可在尚未泄漏容器内部真空之前,即令该安全环30断裂而留在该下盖体20的第三定位部205下端。因此,消费者及零售业者可由此确认该容器盖是否已被打开,除了可确保产品的原封性,更同时能维护厂商的信誉及消费者的安全。
同时,打开后的容器盖仍可由该上盖体10的外环部101与内环部103与该下盖体20紧密盖接,不仅在开封前可确保容器中的物品不会外漏,而且即使在开封后重复开闭该容器盖,也能够保持容器内部空间的密封状态,提供可确实防漏的容器盖。
权利要求1.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容器盖包括一上盖体,具有一外环部及一与该外环部间隔开的内环部,其中该外环部形成有一第一定位部以及一第一防渗部;一下盖体,可固定在容器的瓶身,做为瓶口且可与该上盖体旋接,该下盖体具有一第二定位部、一第二防渗部以及一第三定位部,由该第二定位部对应该第一定位部而旋接,在封盖时将该上盖体与该下盖体旋合,并令该第二防渗部紧迫至该第一防渗部以抵贴该下盖体外壁,该内环部则可紧密贴合在该下盖体内壁,形成双侧防漏;以及一安全环,可分离地设在该上盖体的下端,并可在封盖后,以该第三定位部保持在该下盖体外壁,在打开该上盖体后,令该安全环断裂后留在该下盖体下端,由此确认该上盖体是否已打开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外环部是自该上盖体盖部向下延伸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部是形成在该外环部内壁的圆周方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外环部外壁还设有多个凸出部以利于握持旋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部是选自由全周凸环及螺纹所组成的群组中的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防渗部是呈弧形曲度的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防渗部是介于该外环部与该内环部之间而形成的防渗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内环部是在远离该上盖体的外环部的侧边向下延伸、且在末端形成渐缩的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内环部向下延伸而尚未渐缩的部份的外径是大于该下盖体的内径,且可紧贴在该下盖体内壁,该内环部的渐缩末端则可伸入该下盖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定位部是对应该第一定位部而形成的螺纹。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防渗部是形成于该下盖体顶部的全周凸缘。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定位部是形成于该下盖体底部的全周凸缘。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安全环具备多个卡止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卡止部是形成于该安全环内壁。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该卡止部是自该安全环下端向上渐凸且呈锥状,以由该卡止部卡止在该第三定位部。
专利摘要一种容器盖包括一上盖体、一下盖体以及一安全环,该上盖体具有一外环部及一与该外环部间隔开的内环部,该下盖体可固定在容器的瓶身,作为瓶口且可与该上盖体旋接,该安全环则可分离地设在该上盖体的下端,以由该上盖体的外环部及内环部,可分别与该下盖体的外壁及内壁紧密配合,旋固该上盖体在该下盖体时,达到防止液体渗漏的效果,且该安全环可抵住该下盖体下端,使人易察觉该上盖体在该下盖体非原封者,确保容器内的物品为原封物者,同时在开封后重复开闭该容器盖,也能够保持容器内部空间的密封状态,提供可确实防漏的容器盖。
文档编号B65D47/00GK2649502SQ20032010027
公开日2004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3日
发明者江仙观 申请人:欣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