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存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90626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物品存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品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物品存储装置,已公开了以下专利文献1和2。此结构如图21A所示具有底板102、设置成从该底板102向上立起的前板103、后板104、侧板105和设置在该底板102下表面内的支腿部106。每个板都被构造成格子形状,多个杆状部件在该格子形状内相交叉。例如,侧板105形成为如图21B所示的格子形状,这样多个指向垂直方向的第一杆状部件108与多个指向横向方向的第二杆状部件109正交且每个交点110被焊接。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定的实用新型公开文献No.51-22941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No.3487185前板103和后板104具有与侧板105相同的结构。构成板的第一杆状部件108和第二杆状部件109具有基本相同的直径,且被构造成使一个指向垂直方向而另一个指向水平方向。在上述板中,在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力F(图21B)增大强度的情况下,杆状部件的数量增加,然而,问题是随着杆状部件数量增加,每个板的重量将增大,且由于所需要焊接的点增加,制造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增多,从而抬高制造成本。
此外,存在多个物品存储装置101被如图22所示垂直堆积(叠积,堆叠)的情况。在如上所述堆积状态下,设置在支腿部106内的接合部107与下层物品存储装置101的侧板105接合,且沿垂直方向的力F施加给下层物品存储装置101的侧板105。在相对于力F增大侧板105的强度的情况下,通常增加指向垂直方向的第一杆状部件108的数量,然而,问题是如上所述重量增大等。
另一方面,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在以堆积状态存储时,如果发生地震,物品存储装置101会被损坏。在存储特别重物品的情况下,如果物品存储装置101在地震灾害时破坏,那么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需要具有高抗震性的物品存储装置。在发生地震时,上层物品存储装置101的支腿部106的接合位置以及底板102中位于支腿部106正上方的部分相当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一种易破坏点被加强的具有高抗震性的物品存储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物品存储装置101的前板103、后板104和侧板105与底板102连接以可相对于该底板102转动和折叠。此外,在每个板103至105都被折叠的状态下,多个物品存储装置101能垂直堆积以便存储。然而,如果物品存储装置按此方式堆积,上下物品存储装置101之间就产生与支腿部106高度对应的空间。结果,问题是物品存储装置不能高密度地堆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情况的前述背景做出的,且特别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抗震强度且能够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的物品存储装置。此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每个板被折叠的状态下高密度堆积的物品存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其中多个杆状部件相交叉的格子状板(栅栏板)的物品存储装置,它包括形成要存储物品的承载面的底板;以立起方式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部中的前后部格子状板;以立起方式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侧部中的侧部格子状板;沿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的上端部与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的侧面相连接并具有比所述杆状部件高的抗挠强度的上部加强部件;以及具有能够与至少所述上部加强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中的支腿部,其中,在堆积多个所述物品存储装置时,相互垂直邻接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的所述支腿部的所述接合部与至少所述上部加强部件接合。
根据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上部加强部件沿板上端部与侧部格子状板的侧面连接,且设置在上层物品存储装置的支腿部中的接合部与至少上部加强部件接合。换句话说,由于侧部格子状板的上端部由上部加强部件加强,可承受由地震等产生的冲击。
由此,通过如上所述局部加强物品存储装置,提供一种能够减轻重量并提供高抗震强度的物品存储装置。换句话说,如果试图整体增大侧部格子状板的强度,杆状部件的数量就增加,造成重量增大的问题,然而由于根据本发明,局部加强在地震发生时易于破坏的点,可使重量增大最小化。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上部加强部件包括所述上部加强部件的上下两端部朝向所述侧部格子状板弯曲的上下弯曲部,形成在所述上下弯曲部之间的中央弯曲部被弯曲成朝向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突出,以及其中,构成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的所述杆状部件中的指向垂直方向的所述杆状部件、所述上下弯曲部以及所述中央弯曲部被焊接。
由此,如上所述,由于上部加强部件被构造成包括上下弯曲部和中央弯曲部,可使构成侧部格子状板的杆状部件中指向垂直方向的杆状部件与每个弯曲部形成正交形状。可尤其根据点焊(spot welding)来焊接其交点。由于点焊仅焊接较小面积,可提高制造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包括上下弯曲部和中央弯曲部的上部加强部件被这样构造以实现高抗挠强度。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上部加强部件的所述上下弯曲部向内侧倾斜成越靠近前缘,两者的间隔变得越窄。由于上部加强部件沿板上端部与侧部格子状板的侧面连接,该上部加强部件设置在用户手易于接触的位置。此外,因为存在上下弯曲部的前缘形成为尖锐的情况,所以用户手可能被前缘割伤。因此,通过向内侧倾斜上下弯曲部以不暴露前缘,该前缘切割用户手的风险降低。
此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其中多个杆状部件相交叉的格子状板的物品存储装置,它包括形成要存储物品的承载面的底板;与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部连接以可相对于所述底板折叠的前后部格子状板;与所述底板或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的两侧部连接以可折叠的侧部格子状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中的在相对于所述底板折叠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和所述侧部格子状板时不与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和所述侧部格子状板重叠的位置处的堆积用部件,该堆积用部件向上侧突出并且其上端部定位成高于每个所折叠的板的板最顶面;具有能够与所述堆积用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中的支腿部,其中,在每个所述板被折叠的状态下堆积多个所述物品存储装置时,相互垂直邻接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的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堆积用部件接合。
根据上述本发明第四方面,可相对于底板紧凑地折叠每个板,并可堆积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物品存储装置。此外,物品存储装置设有堆积用部件。堆积用部件设置在当折叠每个板时不与前后格子状板及侧部格子状板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向上突出,且其上端部定位成高于每个所折叠的板的板最顶面。因此,在堆积被折叠物品存储装置的情况下,形成在上层物品存储装置的支腿部中的接合部与下层物品存储装置的堆积用部件的上端部接合,从而以稳定的方式堆积物品存储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堆积用部件的下部向内侧折叠以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侧部中,在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朝向所述底板的直角方向(90度方向,perpendicular direction)打开以及所述侧部格子状板朝向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和所述底板的直角方向打开的状态下堆积多个所述物品存储装置时,垂直邻接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的所述支腿部的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的上端部接合,由此所堆积的物品存储装置的负荷(荷重)经由所述侧部格子状板施加给所述底板的侧部,以及所述堆积用部件的下部设置在所述底板的所述上表面的所述侧部中,从而承受(store)一部分所述负荷并加强所述底板的所述侧部。
如上所述构造的堆积用部件处于下部向内侧折叠以设置在底板的上表面侧部上的状态。此外,当在每个板被打开的状态下堆积物品存储装置时,来自上层的负荷施加给下层物品存储装置的侧部格子状板,且该负荷进一步施加给底板的侧部。如果在此状态下发生地震等,强冲击就将施加给底板的侧部,从而存在该底板破坏的情况。然而根据本发明,由于堆积用部件的下部设置在易于破坏的点上,那些点被加强。
此外,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由每个所述板围绕的物品存储空间是通过朝向所述底板的直角方向打开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以及通过朝向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和所述底板的直角方向打开所述侧部格子状板而形成的,以及所述堆积用部件位于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侧部格子状板向外侧打开,并防止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由于存储在所述物品存储空间中的物品而向外侧膨胀。
此外,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物品存储装置,它包括具有矩形形状的底板;与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部连接以可相对于所述底板折叠的前后板;与所述底板或所述前后板的两侧部连接以可折叠的侧板;设置在当相对于所述底板折叠所述前后板和所述侧板时不与所述前后板和所述侧板重叠的位置处的堆积用部件,该堆积用部件向上侧突出并且其上端部定位成高于每个所折叠的板的板最顶面;具有能够与所述堆积用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并在包含所述矩形底板的短边的侧部上沿所述板的下表面上的长边方向设置的一对支腿部,其中,在朝向直角方向交替转动多个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以在每个所述板被折叠的状态下堆积所述物品存储装置时,朝向直角方向转动的别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存储在沿所述长边方向设置的所述一对支腿部之间,并且在指向同一方向的上下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之间,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中的一个的所述堆积用部件与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中的另一个的所述接合部接合。
根据上述本发明第七方面,通过朝向直角方向交替转动多个物品存储装置以在每个板被折叠以形成平面的状态下堆积物品存储装置,可高密度地堆积多个物品存储装置而不形成多余空间。此外,由于在指向同一方向的上下物品存储装置之间,一个物品存储装置的堆积用部件与设置在另一物品存储装置的支腿部中的接合部接合,可紧密地堆积每个物品存储装置。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对应于通过更具体说明本发明第七方面而获得的物品存储装置。换句话说,在指向同一方向并且其中所述堆积用部件与所述接合部接合的上下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之间,从下层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的所述板最顶面到上层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的高度大于从每个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中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到所述板最顶面的高度,以及所述底板的长边方向的所述支腿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大于所述底板的短边方向的长度。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物品存储装置,其中,物品存储空间是由底板、在所述底板中以立起方式设置的前后部格子状板以及侧部格子状板形成的,其中,每个所述格子状板都被构造成格子形状,以使沿同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杆状部件和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杆状部件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杆状部件相交叉,以及其中,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被构造成使所述第一杆状部件指向垂直方向,而所述第二杆状部件指向横向,所述第二杆状部件基于所述第一杆状部件交替设置在所述第一杆状部件的外侧和内侧。
在如上所述指向横向的第二杆状部件基于指向垂直方向的第一杆状部件交替设置在外侧和内侧上的情况下,横向强度增大。此外,在存储物品的情况下,物品给格子状板施加从内侧朝向外侧的侧压,然而通过对前后部格子状板采用上述构造,可增大侧压强度。换句话说,由于可增大侧压强度而不增加杆状部件的直径或者增加该杆状部件的数量,可减轻格子状板的重量,以及由于焊接点减少,可降低制造成本。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物品存储装置1的示意透视图;图2A是物品存储装置1的左正视图;图2B是左侧部格子状板5的垂直正视图;图2C是左侧部格子状板5的侧正视图;图3A是物品存储装置1的右正视图;图3B是右侧部格子状板6的垂直正视图;图3C是右侧部格子状板6的侧正视图;图4A是物品存储装置1的前正视图;图4B是前部格子状板3的水平截面图;图4C是前部格子状板3的垂直截面图;图5A是物品存储装置1的后正视图;图5B是后部格子状板4的水平截面图;图5C是后部格子状板4的垂直截面图;图6A是底部格子状板2的部分切除前正视图;图6B是底部格子状板2的水平截面图;图6C是底部格子状板2的横截面图;图7是上部加强部件7的主要部分和右侧部格子状板6的放大示图;图8是堆积用部件10的主要部分和底部格子状板2的放大示图;图9是表示前部格子状板3的上格子状板3a与下格子状板3b之间连接关系的示图;图10是说明在仅一个第二杆状部件设置在下格子状板3b上端内的情况下产生的问题的示图;
图11是表示后部格子状板4与底部格子状板2之间的连接部的示图;图12是在物品存储装置1呈打开状态垂直堆积时的部分切除前正视图;图13是在物品存储装置1呈打开状态垂直堆积时的右侧正视图;图14是上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支腿部8的接合部9与侧部格子状板以及下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上部加强部件接合状态下的放大截面图;图1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示图;图16是用于说明相对于底部格子状板2折叠物品存储装置1的前后部格子状板3和4以及侧部格子状板5和6的操作的右侧正视图;图17是图16的俯视图;图18是物品存储装置1的各板2-6呈折叠状态垂直堆积时的放大截面图;图19是在折叠状态下朝向直角方向交替转动的同时堆积各块板2-6的操作的说明图;图20是在折叠状态下朝向直角方向交替转动的同时各块板2-6被堆积的物品存储装置1的侧正视图;图21A是表示传统物品存储装置101的示图;图21B是表示传统物品存储装置101的侧板105的示图;以及图22是垂直物品存储装置101处于垂直堆积状态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1物品存储装置2底部格子状板3前部格子状板4后部格子状板5左侧部格子状板6右侧部格子状板7上部加强部件
8支腿部9接合部10 堆积用部件11 第一杆状部件12 第二杆状部件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在参照附图的同时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物品存储装置1的示意透视图。物品存储装置1具有底部格子状板2(底板的示例)、自底部格子状板2的前后端部以立起方式设置的前部格子状板3和后部格子状板4、以及侧部格子状板5和6。此外,形成有由各格子状板2-6围绕且向上侧开口的物品存储空间S。另外,上部加强部件7沿板上端部与侧部格子状板5和6的侧面连接。加强部件7是利用金属板等成形获得的,且具有比构成每个格子状板2-6的杆状部件高的抗挠强度。此外,支腿部8设置在底部格子状板2的下表面内,且能够与至少上部加强部件7接合的接合部9形成在支腿部8内。此外,堆积用部件10与底部格子状板连接,以被定位在侧部格子状板5和6的外侧上。
前部格子状板3和后部格子状板4与底部格子状板2连接以可折叠。更详细地,前后部格子状板3和4与底部格子状板2的前后端部连接以可转动和折叠,以及侧部格子状板5和6与后部格子状板4的侧部连接以可转动和折叠。在此情况下,侧部格子状板5和6可与前部格子状板3的侧部连接,或者与底部格子状板2的侧部连接。
接着,图2A表示物品存储装置1的右侧视图,以及图2B和2C分别表示格子状板6的右侧部的水平截面图和垂直截面图。右侧部格子状板6被构造成格子形状,以使多个指向垂直方向的第一杆状部件11与多个指向横向的第二杆状部件12相互正交,第一杆状部件11位于外侧,而第二杆状部件12位于内侧。此外,为增大垂直方向的抗挠强度,加强杆状部件11a局部地设置在第二杆状部件12的内侧上。此外,为增大横向的抗挠强度,加强杆状部件12a局部地设置在第一杆状部件11的外侧上。当从右侧面看物品存储装置1时(图2A),加强杆状部件11a位于被外侧上的第一杆状部件11所遮蔽的位置。此外,加强杆状部件12a位于遮蔽内侧上的第二杆状部件12的位置。
此外,上部加强部件7沿上端部与板的外侧面连接。上部加强部件7的放大截面图表示在图7中。上部加强部件7是利用板状件成形获得的,且设置有上下端部朝向格子状板6的右侧折叠的上弯曲部7a和下弯曲部7b。此外,上部加强部件7具有形成在上弯曲部7a与下弯曲部7b之间且被折叠成朝向格子状板6右侧突出的中央弯曲部7c。基于上述构造,上部加强部件7具有高抗挠强度,且即使受到来自地震的持续冲击也难以变形。此外,由于上下弯曲部7a和7b以及中央弯曲部7c与指向垂直方向的第一杆状部件11正交,所以在把上部加强部件7连接到格子状板6的右侧部上时可以焊接两者间的交点。换句话说,由于焊接部较小,可以降低板制造成本。
在此情况下,上下弯曲部7a和7b按照使两者间隔朝向前缘侧变窄的方式向内侧倾斜。当物品存储装置1的用户把手指放在上部加强部件7上时,由于上下弯曲部7a和7b的尖锐度,存在手被该上下弯曲部7a和7b的前缘割伤的情况。然而,用户难以与该前缘接触。结果,用户手受伤的风险减少,从而提高安全性。
返回图2进行说明。U形锁定部18与右侧部格子状板6的左侧部连接,以被夹在第一杆状部件11与加强杆状部件11a之间。锁定部18用于把前部格子状板3固定在右侧部格子状板上。以下说明用法。
此外,由于左侧部格子状板5具有与右侧部格子状板6相同的构造,如图3所示,通过给构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省略对其的说明。
接着,参照图4说明前部格子状板3。前部格子状板3包括经由前侧上层铰接线圈15和前板连接体23可转动连接的上格子状板3a和下格子状板3b。一对左右锁定部22分别与格子状板3a和3b连接,且锁定部22设有可左右移动的锁定杆21。如果锁定杆21移动至锁定位置A,该锁定杆21就被装配到设置在侧部格子状板5和6的锁定部18的锁定孔19中,由此可以连接这些板。此外,在解除连接的情况下,锁定杆21移动至非锁定位置B(如虚线所示)且断开连接。
上格子状板3a和下格子状板3b被构造成格子形状,其中,指向垂直方向的第一杆状部件11与指向横向的第二杆状部件12相交叉。更详细地,外侧第二杆状部件12b和内侧第二杆状部件12c基于第一杆状部件11交替设置。基于以上构造,抗侧压强度变高。即使存储在物品存储空间S(图1)中的物品产生向外侧膨胀的压力,板也不易于变形。在此情况下,为连接锁定部22,两个杆状部件连续设置在内侧上而不交替设置。此外,外侧第二杆状部件12b和内侧第二杆状部件12c两者与上格子状板3a的上端连接以用于加强和防止手受伤。
另一方面,上述前板连接体23由如图9中放大截面图所示的圆筒状管件构成,且通过使上格子状板3a下端的外侧第二杆状部件12b以及下格子状板3b上端的外侧第二杆状部件12b和内侧第二杆状部件12c穿过该管来连接它们。
此外,外侧第二杆状部件12b和内侧第二杆状部件12c两者与下格子状板3b的上端部连接。这提供用以防止上格子状板3a以平移方式(shiftedmanner)下落。换句话说,如图10A中的放大截面图所示,如果外侧第二杆状部件12b不与下格子状板3b的上端部连接,在朝向外侧打开上格子状板3a的情况下,该外侧第二杆状部件12b会从下格子状板3a的上端部起以平移方式下落。换句话说,变得不能稳定地开闭上格子状板3a。此外,图10B是在内侧第二杆状部件12c不与下格子状板3b上端部连接的情况下的截面图。在此情况下出现相同问题。
接着,将参照图5说明后部格子状板4。后部格子状板4具有交错结构(staggered structure),其中,杆状部件按照同前部格子状板3相同的方式交替设置。更详细地,指向横向的内侧第二杆状部件12c和外侧第二杆状部件12b基于指向垂直方向的第一杆状部件11交替设置。内侧第二杆状部件12c和外侧第二杆状部件12b两者与后部格子状板4的上端连接以用于加强和防止手受伤。此外,后部格子状板4呈现一种具有弯曲部4a的L形(图5c中所示),该弯曲部4a的下端被折向内侧。
接着,将说明底部格子状板2。图6A是底部格子状板2的部分切除前正视图。图6B和6C是图6A的水平截面图和垂直截面图。底部格子状板2具有指向前后方向且设置在左右端内的第一支承件26以及沿横向设置以连接该第一支承件26的第二支承件25。第一支承件26和第二支承件25采用具有较大直径的中空部件以承受所存储物品的负荷。此外,多个指向前后方向的第一杆状部件11设置在第一支承件26和第二支承件25的上方,且它们被焊接。此外,指向横向的第二杆状部件12在第一杆状部件11的上方设置成正交。
此外,具有可与至少上部加强部件7接合的接合部9的多个支腿部8设置在底部格子状板2的下表面内。由于接合部9如上所述设置,在把另一物品存储装置1堆积到物品存储装置1上的情况下,如图12和13所示,设置在上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支腿部8内的接合部9与下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侧部格子状板5和6及上部加强部件7接合。此外,如图13所示,用于防止脱落的凸部20形成在位于侧部格子状板5和6上端内的第二杆状部件12上,从而防止上层物品存储装置向前侧移动。接着,图12中主要部分的放大示图表示在图14中。如上所述,接合部9从支腿部8的下表面起向上凹进,且具有外壁部9a和内壁部9b。因此,即使在垂直堆积物品存储装置1时该物品存储装置1横向移动,外壁部9a或内壁部9b与侧部格子状板5和6接触,从而防止物品存储装置1脱落。因此,即使由于地震等而发生少许振动,上层物品存储装置1也不会脱落且可保持在接合状态。
在此情况下以及在本发明中,支腿部8的接合部9被构造成与“至少”上部加强部件7接合,因为包括支腿部8的接合部9仅与上部加强部件7接合的情况以及如图14所示支腿部8的接合部9与侧部格子状板5和6和上部加强部件7接合的情况。例如,如图15所示,上部加强部件7被构造成覆盖侧部格子状板5和6的上端部且接合部9仅与上部加强部件7接合的情况包括在本发明中。
接着,将说明设置在底部格子状板2内的堆积用部件10。如图8中的放大透视图所示,堆积用部件10是通过折叠杆状部件形成的,并包括弯向内侧以被固定在底部格子状板2的上表面侧部上的固定部10a以及与该固定部10a连接且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10b。此外,上端部10c设有一种在堆积物品存储装置1时(图20)防止移动的移动防止部10d。突出部10b比在堆积时用于支承上层物品存储装置1重量的其它杆状部件11和12粗。
此外,固定部10a沿垂直方向坍塌(break down)且其厚度变得基本与第二杆状部件12的直径相同。换句话说,固定部10a和第二杆状部件12排列在同一高度。因此例如,如图12至14所示,在垂直堆积处于打开状态的前后部格子状板3和4和侧部格子状板5和6时,使该侧部格子状板5和6与第二杆状部件12和固定部10a两者接触,可利用此两部件承受来自上层的负荷。由于在被堆积时固定部10a所处位置位于上层物品存储装置的支腿部8的正下方,所以其形成了在发生地震时负荷易于被传递到且易于破坏的位置之一。根据本发明,由于堆积用部件10的固定部10a设置在这里,该固定部10a承受一部分负荷,以致底部格子状板2的侧部得以加强。换句话说,堆积用部件10的固定部10a兼用作底部格子状板2的加强部件。
在此情况下,如图12和13所示,堆积用部件10的突出部10b位于侧部格子状板5和6的外侧上,可防止该侧部格子状板5和6向外侧打开。此外,可防止侧部格子状板5和6由于所存储物品而向外侧膨胀。在传统物品存储装置中,用于防止侧部格子状板向外侧脱落或膨胀的专用部件与此位置连接,然而在本发明中,堆积用部件10兼用作脱落和膨胀防止件。
接着,将说明每个格子状板2-6的连接。如图2和5所示,右侧部格子状板6与后部格子状板4的右侧部连接以可转动和折叠。更详细地,位于右侧部格子状板6的后端部内的第一杆状部件11和位于后部格子状板4的右端部内的第一杆状部件11经由右侧铰接线圈14和侧板连接体24连接。侧板连接体24具有同上述前部格子状板3的前板连接体23相同的结构。此外,左侧部格子状板5也按照相同方式与后部格子状板4连接。
另一方面,前部格子状板3如图4所示与底部格子状板2连接以可转动和折叠。更详细地,位于下格子状板3b下端内的外侧第二杆状部件12b和位于底部格子状板前端部内的第二杆状部件12经由前部下层铰接线圈16连接。
此外,如图5和11所示,后部格子状板4与底部格子状板2连接以可转动和折叠。更详细地,位于后部格子状板4的弯曲部4a内端处的内侧第二杆状部件12c和位于底部格子状板2后端部内的第二杆状部件12经由后部铰接线圈17连接。
在物品存储装置1不使用的情况下,可紧密地折叠该物品存储装置1。换句话说,如图4中虚线所示,每个锁定部22的锁定杆21从锁定位置A移至锁定解除位置B以离开锁定孔19。相应地,前部格子状板3与侧部格子状板5和6之间的连接被解除。接着,如图16A所示,转动前部格子状板3以折向底部格子状板2的上表面侧。
此外如图17所示,沿箭头a方向转动左侧部格子状板5以折向后部格子状板4的内表面侧,以及沿箭头b方向转动右侧部格子状板6以进一步折叠。随后如图16B所示,后部格子状板4与侧部格子状板5和6一起被折向底部格子状板2的上表面侧。此时,后部格子状板4的主体部分变成水平倾斜姿态而弯曲部4a变成立起姿态,由此形成一种与该弯曲部4a的长度G(图11)对应的空间。可在上述空间内存储前部格子状板3及侧部格子状板5和6。弯曲部4a的高度G形成为比把前部格子状板3的厚度及侧部格子状板5和6的各自厚度加起来得到的尺寸大。
可在物品存储装置1如上所述折叠的状态下垂直堆积该物品存储装置1。如图18中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所示,堆积用部件10设置在底部格子状板2内的该堆积用部件10不与折叠状态下的前后部格子状板3和4及侧部格子状板5和6重叠的位置,堆积用部件10向上突出,并且上端部10c被设置成高于经折叠的后部格子状板4的板最顶面P。更详细地,堆积用部件10的高度H2被设定成比把接合部9的高度H1(从支腿部8的下表面至接合部9的顶壁9c的高度)和后部格子状板4的弯曲部4a的高度G(从底部格子状板2至板最顶面P的高度)加起来得到的尺寸长。因此,如果物品存储装置1垂直堆积,设置在上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支腿部8内的接合部9与下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堆积用部件10接合,且一间隙形成在上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支腿部8的下表面与下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板最顶面P之间。在上述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上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支腿部8会到下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后部格子状板4上,从而存在该后部格子状板4破坏的情况。
此外,如果物品存储装置1垂直堆积,形成有与支腿部8的高度H3(图18)对应的空间。然而在本发明中,朝向直角方向转动的另一物品存储装置1可存入此空间内。换句话说,如图19所示,物品存储装置B1可在朝向直角方向转动的同时堆积在物品存储装置A1上。随后,堆积另一方向与物品存储装置A1相同的物品存储装置A2,并再堆积另一方向与物品存储装置B1相同的物品存储装置B2。堆积状态的侧正视图表示在图20中。如上所述,指向同一方向的上下物品存储装置A1和A2在上侧支腿部8的接合部9与下侧堆积用部件10接合的状态下堆积,物品存储装置B1存入形成在物品存储装置A1与A2之间的空间内,且上侧物品存储装置B2的接合部9与下侧物品存储装置B1的堆积用部件10接合以被堆积。结果,可高密度地堆积而不形成任何多余空间。
更详细地,为按照上述方式堆积,要满足以下条件。
底部格子状板形成为矩形,且一对支腿部8沿长边方向设置在包括底部格子状板2短边的侧部板的下表面内(图6)。
从下层物品存储装置A1的后部格子状板4的板最顶面P至上层物品存储装置A2的底部格子状板2的下表面Q的高度X比指向同一方向且其中堆积用部件10与支腿部8的接合部9接合的上下物品存储装置A1与A2之间的各个物品存储装置中从底部格子状板2的下表面Q至后部格子状板4的板最顶面P的高度H4长(图18)。
沿底部格子状板2长边方向的支腿部8之间的间隔D(图6和20)比沿底部格子状板短边方向的长度L长。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上部加强部件7具有比沿板上端部设置在侧部格子状板5和6侧面内的杆状部件11和12高的抗挠强度,在打开状态下垂直堆积前后部格子状板3和4及侧部格子状板5和6时,该上部加强部件7能够承受上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负荷。结果,即使由于地震等而受到强冲击力,物品存储装置也难以破坏。尤其,上部加强部件7具有上下弯曲部7a和7b以及中央弯曲部7c,且能够实现高抗挠强度。此外,由于构成侧部格子状板5和6且朝垂直方向的第一杆状部件11与每个弯曲部7a,7b和7c形成为正交,可根据具有较少焊量的点焊来焊接正交点,由此可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由于上下弯曲部7a和7b倾斜成朝向前缘侧变窄,所以工人手与该前缘内的切断面接触的风险降低,安全性得以提高。此外,设置有堆积用部件10,每个板可呈折叠状态堆积。由于堆积用部件10设置在底部格子状板2的侧部内,所以该堆积用部件10被设置在当呈打开状态堆积每个板2-6时能够承受来自上层物品存储装置1的一部分负荷的位置。结果,可加强底部格子状板2的侧部。此外,由于堆积用部件10设置在侧部格子状板5和6的外侧上,在打开每个板2-6并把物品存入物品存储空间S内时,可防止该侧部格子状板5和6被向外侧打开并可承受由物品导致的侧压以防止该侧部格子状板5和6向外侧膨胀。此外,由于前后部格子状板3和4被构造成第一杆状部件11指向垂直方向、第二杆状部件12指向横向以及第二杆状部件12基于第一杆状部件11交替设置在外侧和内侧上,可增大用于抵抗由所存储物品导致的侧压的强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其中多个杆状部件相交叉的格子状板的物品存储装置,它包括形成要存储物品的承载面的底板;以立起方式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部中的前后部格子状板;以立起方式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侧部中的侧部格子状板;沿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的上端部与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的侧面相连接并具有比所述杆状部件高的抗挠强度的上部加强部件;以及具有能够与至少所述上部加强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中的支腿部,其中,在堆积多个所述物品存储装置时,相互垂直邻接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的所述支腿部的所述接合部与至少所述上部加强部件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加强部件包括所述上部加强部件的上下两端部朝向所述侧部格子状板弯曲的上下弯曲部,形成在所述上下弯曲部之间的中央弯曲部被弯曲成朝向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突出,以及其中,构成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的所述杆状部件中的指向垂直方向的所述杆状部件、所述上下弯曲部以及所述中央弯曲部被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品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加强部件的所述上下弯曲部向内侧倾斜成越靠近前缘,两者的间隔变得越窄。
4.一种利用其中多个杆状部件相交叉的格子状板的物品存储装置,它包括形成要存储物品的承载面的底板;与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部连接以可相对于所述底板折叠的前后部格子状板;与所述底板或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的两侧部连接以可折叠的侧部格子状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中的在相对于所述底板折叠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和所述侧部格子状板时不与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和所述侧部格子状板重叠的位置处的堆积用部件,该堆积用部件向上侧突出并且其上端部定位成高于每个所折叠的板的板最顶面;具有能够与所述堆积用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中的支腿部,其中,在每个所述板被折叠的状态下堆积多个所述物品存储装置时,相互垂直邻接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的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堆积用部件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堆积用部件的下部向内侧折叠以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侧部中,在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朝向所述底板的直角方向打开以及所述侧部格子状板朝向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和所述底板的直角方向打开的状态下堆积多个所述物品存储装置时,垂直邻接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的所述支腿部的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的上端部接合,由此所堆积的物品存储装置的负荷经由所述侧部格子状板施加给所述底板的侧部,以及所述堆积用部件的下部设置在所述底板的所述上表面的所述侧部中,从而承受一部分所述负荷并加强所述底板的所述侧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每个所述板围绕的物品存储空间是通过朝向所述底板的直角方向打开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以及通过朝向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和所述底板的直角方向打开所述侧部格子状板而形成的,以及所述堆积用部件位于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的外侧上,从而防止所述侧部格子状板向外侧打开,并防止所述侧部格子状板由于存储在所述物品存储空间中的物品而向外侧膨胀。
7.一种物品存储装置,它包括具有矩形形状的底板;与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部连接以可相对于所述底板折叠的前后板;与所述底板或所述前后板的两侧部连接以可折叠的侧板;设置在当相对于所述底板折叠所述前后板和所述侧板时不与所述前后板和所述侧板重叠的位置处的堆积用部件,该堆积用部件向上侧突出并且其上端部定位成高于每个所折叠的板的板最顶面;具有能够与所述堆积用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并在包含所述矩形底板的短边的侧部上沿所述板的下表面上的长边方向设置的一对支腿部,其中,在朝向直角方向交替转动多个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以在每个所述板被折叠的状态下堆积所述物品存储装置时,朝向直角方向转动的别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存储在沿所述长边方向设置的所述一对支腿部之间,并且在指向同一方向的上下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之间,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中的一个的所述堆积用部件与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中的另一个的所述接合部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品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指向同一方向并且其中所述堆积用部件与所述接合部接合的上下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之间,从下层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的所述板最顶面到上层的所述物品存储装置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的高度大于从每个所述物品存储装置中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到所述板最顶面的高度,以及所述底板的长边方向的所述支腿部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大于所述底板的短边方向的长度。
9.一种物品存储装置,其中,物品存储空间是由底板、在所述底板中以立起方式设置的前后部格子状板以及侧部格子状板形成的,其中,每个所述格子状板都被构造成格子形状,以使沿同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杆状部件和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杆状部件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杆状部件相交叉,以及其中,所述前后部格子状板被构造成使所述第一杆状部件指向垂直方向,而所述第二杆状部件指向横向,所述第二杆状部件基于所述第一杆状部件交替设置在所述第一杆状部件的外侧和内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物品存储装置。该物品存储装置具有高抗震强度并能够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该物品存储装置利用其中多个杆状部件相交叉的格子状板,且设置有形成要存储物品的承载面的底板;以立起方式设置在底板的前后两端部中的前后部格子状板;以立起方式设置在底板的两侧部中的侧部格子状板。此外,侧部格子状板的侧面设有沿板上端部连接且具有比杆状部件高的抗挠强度的上部加强部件。此外,设置有具有能够与至少上部加强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并设置在底板的下表面中的支腿部。在堆积多个物品存储装置时,相互垂直邻接的物品存储装置的支腿部的接合部与至少上部加强部件接合。由于物品存储装置经由加强部件的上部加强,因此能够制造具有高抗震强度的物品存储装置。
文档编号B65D19/38GK1810587SQ20061000146
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17日
发明者诸永文弘 申请人:马基技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