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440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对轿厢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具备:

至少2个电池,其蓄积供给到了上述轿厢的电力;

第1控制装置,其控制上述轿厢的运转;以及

第2控制装置,其预先偏倚设定对于上述各电池的充放电次数的比率,使得更换时期不重叠,并以维持上述比率的方式控制上述各电池的充放电工作。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控制装置,在上述各电池的某一个被更换的情况下,根据对成为更换对象的电池设定的充放电次数的比率,重新设定对于更换后的电池与其他电池的充放电次数的比率。

3.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控制装置,在对于上述成为更换对象的电池的充放电次数的比率设定得比上述其他电池高的情况下,以使得在更换后优先地使用上述其他电池的方式,重新设定对于上述更换后的电池与上述其他电池的充放电次数的比率。

4.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控制装置,在对于上述成为更换对象的电池的充放电次数的比率设定得比上述其他电池低的情况下,与更换前的比率同样地优先地使用上述其他电池。

5.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控制装置,具备:

计测部,其计测上述各电池的充放电次数;以及

余量评价部,其具有作为不可放电且需要充电的判定基准而确定的第1阈值,并将上述各电池的余量与上述第1阈值进行比较而进行评价,

在由上述余量评价部评价的上述各电池的余量比上述第1阈值多的情 况下,基于由上述计测部计测的上述各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和上述比率,从上述各电池中选择作为放电对象的电池。

6.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控制装置,在由上述余量评价部评价的上述各电池的某一个的余量比上述第1阈值少的情况下,从上述各电池中选择该电池以外的电池作为放电对象,并且对于上述第1控制装置报告需要充电这一情况,

上述第1控制装置响应来自上述第2控制装置的报告,在预定的定时使上述轿厢向供电层移动。

7.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控制装置,在由上述余量评价部评价的全部上述各电池的余量比上述第1阈值少的情况下,对于上述第1控制装置报告处于需要紧急充电的状态这一情况,

上述第1控制装置响应来自上述第2控制装置的报告,在使上述轿厢在最靠近层停止而使乘客下梯后,禁止呼叫登记,使上述轿厢向供电层移动。

8.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余量评价部具有作为可放电且需要充电的判定基准而确定的第2阈值,

上述第2控制装置,在由上述余量评价部评价的上述各电池的某一个的余量比上述第2阈值少的情况下,对于上述第1控制装置报告需要充电这一情况,

上述第1控制装置响应来自上述第2控制装置的报告,在预定的定时使上述轿厢向供电层移动。

9.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控制装置,

具备预先设定了时段与交通需求的关系的表,

参照上述表,在交通需求比通常多的时段提高上述第2阈值,在交通需求比通常少的时段降低上述第2阈值。

10.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控制装置,

具备对预定次数的量的候梯厅呼叫的发生间隔进行评价的呼叫发生间隔评价部,

对由上述呼叫发生间隔评价部获得的前次的候梯厅呼叫发生间隔与本次的候梯厅呼叫发生间隔进行比较,在本次的候梯厅呼叫发生间隔比前次的候梯厅呼叫发生间隔的预定倍的时间长的情况下判断为交通需求减少而降低上述第2阈值,在前次的候梯厅呼叫发生间隔比本次的候梯厅呼叫发生间隔的预定倍的时间长的情况下判断为交通需求增加而提高上述第2阈值。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