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送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614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给送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给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有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包括向成像部供给片材的片材给送装置。片材给送装置包括容纳待给送片材的片材容纳单元。这种片材容纳单元的实例是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设备中的给送盒。图19示出日本专利公开No.2013-10611中所公开的给送盒。在给送盒900中,中间板901相对于外壳903沿上下方向可枢转地设置在枢转轴903a上。提升板902向上推中间板901沿片材给送方向的下游侧。因此,以预定压力使中间板901上的片材与拾取辊(给送辊)904接触。被中间板901向上推的片材S由拾取辊904和其下游的传送辊905以稳定状态输出。然后,图像形成在从给送盒900传送的片材S上。因为市场需要,最近强烈需要缩短成像设备的首张打印输出时间(FPOT)。另外,从使用性的角度来说,缩短成像设备的FPOT是特别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缩短FPOT,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从个人计算机等收到打印指令后缩短将片材传送到成像部所需的时间。出于该原因,优选是在接收打印指令时成像设备在拾取辊和片材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待命。另一方面,在市场中,需要一种成像设备,其能使用各种类型片材,包括基重约50g/m2的薄纸和用于获得高质量打印的光面纸。在各种类型的片材中,当拾取辊和片材接触的待命状态持续长时间(例如,一天以上)时,存在会局部变形的片材或与拾取辊接触的部分的表面特性改变的片材。结果,这些会导致图像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能缩短FPOT、能使用各种类型片材并能获得良好图像的成像设备和给送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给送片材的给送装置,所述给送装置包括:堆叠部件,片材堆叠在其上;驱动单元,其配置为产生正向旋转的驱动力和反向旋转的驱动力;给送部件,其配置为通过与片材接触地旋转来给送堆叠在堆叠部件上的片材,并设置为通过来自驱动单元的正向旋转的驱动力而旋转;和移动单元,其配置为通过来自驱动单元的反向旋转的驱动力而使位于接触位置的与堆叠在堆叠部件上的片材接触的给送部件移动到从接触位置向上缩回的缩回位置,并且通过来自驱动单元的正向旋转的驱动力而使位于缩回位置的给送单元移动到接触位置;其中,移动单元包括单向离合器,其配置为借助来自驱动单元的反向旋转驱动力而使给送部件从接触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根据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A和2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给送装置的剖视图。图3A和3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给送盒的透视图。图4A和4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给送框架单元的透视图。图5A和5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给送框架单元和给送盒之间的关系的透视图。图6A和6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从给送马达开始的驱动传递路径的透视图。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用于检测片材纸面位置的结构的透视图。图8是示出控制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控制器的配置的框图。图9A和9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移动单元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0A和10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移动单元的透视图。图11A和11B分别是涉及第一实施例中拾取辊的接触和分离操作的流程图和时间图。图12A和12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拾取辊的接触和分离操作的透视图。图13A和13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堆叠板上没有片材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4A和14B分别是涉及第一实施例中堆叠板上没有片材的状态下拾取辊的接触和分离操作的流程图和时间图。图15A和15B分别是涉及第一实施例中基于电源开关的拾取辊的接触和分离操作的流程图和时间图。图16A至16C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移动单元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7A至17C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移动单元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8A至18C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移动单元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9示出现有技术的给送盒的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示例性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下面的实施例中采用的组成构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和相关布置应根据本发明所应用的设备的配置和各种条件适当地改变。因此,本发明不应限于下面的实施例,除非另作说明。第一实施例将参考图1至15A和15B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下面的说明中,将首先参考图1描述成像设备的总体配置。接下来,将参考图2A和2B至13A和13B描述片材给送装置的结构。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成像设备的总体配置。成像设备A包括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四个并列的处理盒7(7a至7d)。处理盒7(7a至7d)包括它们各自的电子照相感光鼓1(1a至1d),每个电子照相感光鼓用作一个图像承载部件。通过驱动部件(未示出)使电子照相感光鼓(下文称为“感光鼓”)1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箭头Q的方向)旋转。围绕每个感光鼓1布置有在感光鼓1上工作的以下处理单元2、3、4、5和6。充电辊2(2a至2d)均匀地使各感光鼓1的表面充电。显影单元4(4a至4d)利用用作显影剂的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清洁部件6(6a至6d)去除转印后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扫描单元3通过基于图像信息施加激光束而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潜像。感光鼓1上的四色的显影剂(下文称为“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5上。这里,感光鼓1、充电辊2、显影单元4和清洁部件6集成为盒,以便组成处理盒7,处理盒7可拆卸地装载在成像设备A的装载部中。中间转印带5由驱动辊10、张紧辊11和用于二次转印的对置辊33张紧。在中间转印带5的内侧上,一次转印辊12(12a至12d)设置为分别与各感光鼓1(1a至1d)相对。偏压施加单元(未示出)向一次转印辊12施加转印偏压。当感光鼓1沿箭头Q的方向旋转、中间转印带5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并且正极性偏压施加到一次转印辊12时,在感光鼓1上形成的四色调色剂图像相继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在叠加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同时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15。另一方面,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被清洁部件6去除。去除的调色剂被收集到设置在感光部件单元26(26a至26d)中的去除调色剂室。与上述成像操作同步,用作记录介质的片材由给送装置13、对齐辊对17等传送。给送装置13包括容纳片材S的给送盒24、给送片材S的拾取辊8、将给送的片材S传送到对齐辊对17的给送辊16和与给送辊16相对的分离辊9。当多个片材S由拾取辊8给送时,借助结合在分离辊9中的转矩限制器的设定转矩来把片材逐一地摩擦分离。在给送盒24上方,用作结构一部分的上盒支架35设置为将给送盒24和成像部分开。给送盒24能从图1中设备的前侧抽出。用户能通过将给送盒24从设备主体抽出、将片材S放在给送盒24中、然后将给送盒24插入设备主体内而完成片材S的供给。容纳在给送盒24中的片材S由拾取辊8拾取。然后,如上所述,片材S在给送辊16和分离辊9之间的夹持部逐一地被分离并传送。接着,从给送装置13传送的片材S由对齐辊对17传送到二次转印部15。在二次转印部15,通过将正极性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18,中间转印带5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传送的片材S上。在片材S上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由转印带清洁装置23去除。去除的调色剂经过废调色剂传送路径(未示出),并且被收集到布置在设备左侧部中的废调色剂收集容器34内。另一方面,通过对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用作定影单元的定影装置14将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定影带14a是圆筒形的,并且由带引导部件(未示出)引导,加热单元例如加热器附着到该带引导部件上。定影带14a和压辊14b利用预定压力形成定像夹持部。从二次转印部15传送的、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在定影带14a和压辊14b之间的定像夹持部被被加热和加压,从而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此后,已定影的片材S由排出辊对19排出到排出托盘20上。给送装置的概述如图1中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给送装置13布置在成像设备A的下部中。给送盒24可从成像设备A的主体拆卸。给送装置13把堆叠在堆叠板(堆叠部件)21上的片材S逐一地向设置在成像设备A上部中的成像部(二次转印部15和定影装置14)给送。图2A和2B是示出给送装置13的结构的剖视图。将参考图2A和2B描述给送装置13的详细结构。图2A示出片材S在给送装置13中堆叠在堆叠板21上的状态。图2B示出堆叠板21从图2A的状态升起的状态,以便允许堆叠板21上片材S的给送。给送装置13包括拾取辊(给送部件)8,其把堆叠板21上堆叠的片材S从最上面片材开始输出。通过与片材S接触地旋转,拾取辊8给送堆叠在堆叠板21上的片材S。给送装置13还包括:给送辊16,其沿片材传送方向旋转,以便传送由拾取辊8给送的片材S;和分离辊9,其与给送辊16压力接触。在由给送辊16和分离辊9形成的分离夹持部处,片材S被逐一地分离和传送。在分离辊9和分离辊9的轴之间设置有未示出的转矩限制器。转矩限制器的转矩被设定为:当拾取辊8给送一个片材时,分离辊9旋转,以便随给送辊16传送的片材S而动。并且,转矩限制器的转矩被设定为:当拾取辊8给送两个片材时,分离辊9不旋转,以便防止与拾取辊8接触的片材S中的下部片材S(第二片材S)的给送。将对堆叠板21的升起操作进行描述,用于将片材S升起到允许给送的位置。如图3A和3B中所示,堆叠板21设置在给送盒24中,并且能在保持部21a和21b上沿上下方向枢转(移动)。提升板22设置在堆叠板21下方并升起堆叠板21。提升板22一端具有扇形齿轮25。扇形齿轮25与设置在给送盒24中的小齿轮27啮合,小齿轮27借助在图6A和6B中示出的给送马达M(驱动单元)的驱动力旋转。扇形齿轮25在小齿轮27旋转时转动,并且提升板22在扇形齿轮25转动时向上枢转。因此,堆叠板21向上枢转,并且堆叠板21上的片材S向上移动到使片材S能借助拾取辊8而给送的位置。小齿轮27、扇形齿轮25、提升板22等组成升起堆叠板21的提升单元。给送马达M能产生正向旋转的驱动力和反向旋转的驱动力。如图8中所示,给送马达M的驱动受CPU电路部201(控制单元)的控制。通过基于来自随后描述的位置检测传感器55的检测信号来驱动给送马达M,CPU电路部201使小齿轮27旋转。堆叠板21由此向上移动,直到堆叠在堆叠板21上的片材S的上表面的位置到达预定位置(允许给送的位置)。侧管控部件30管控堆叠在堆叠板21上的片材S在以直角与给送方向相交的方向(横向方向)上的位置。侧管控部件30设置在给送盒24中,能沿横向方向移动。另外,侧管控部件30能独立于堆叠板21移动,并且能在横向方向管控片材S,同时甚至在堆叠板21移动(向上移动)期间也保持固定状态。后缘管控部件31管控堆叠在堆叠板21上的片材S在给送方向的上游端(后缘)的位置。后缘管控部件31设置在给送盒24中,能沿给送方向移动。将参考图4A和4B描述给送框架单元32。在图4B中,为了便于说明,给送框架36从图4A中去除。给送框架单元32包括位置检测杆37、压缩弹簧38和39、压杆40、拾取辊8、给送辊16、给送辊轴41(41a和41b)、扭转螺旋弹簧42、轴承43、齿轮44、纸有无传感器45和纸有无旗标46。这些构件保持在给送框架36中。将描述对拾取辊8和给送辊16的保持。拾取辊8由辊保持件(保持部件)47保持,并且辊保持件47能在给送辊轴41a和41b上枢转。给送辊16安装到给送辊轴41a和41b上。给送辊轴41a由轴承43保持,能相对于给送框架36旋转。给送辊轴41b可旋转地支撑给送辊16的另一侧。给送辊轴41b被保持成能相对于给送框架36沿轴向方向滑动。扭转螺旋弹簧42设置在给送辊轴41b和给送框架36之间。用户能在必要时通过滑动给送辊轴41b来更换保持给送辊16和拾取辊8的辊保持件47。将对用于使拾取辊8压靠片材S的结构和操作进行说明。安装到给送框架36上的压杆40被保持成能相对于给送框架36在位于压杆大致中心位置处的轴部48上转动。压缩弹簧38作用在压杆40的一端上,使得压杆40的另一端与辊保持件47接触。这确保了拾取辊8压靠片材S的期望给送压力。即,压缩弹簧38用作产生使拾取辊8与片材S接触的弹力的弹性部件。压杆40用作连接压缩弹簧38和辊保持件47的连接部件。纸有无旗标46和纸有无传感器45构成检测堆叠板21上有无片材S的片材有无检测单元。当片材S堆叠在堆叠板21上时,纸有无旗标46在堆叠板21向上移动期间使纸有无传感器45遮光。相反,当片材S没有堆叠在堆叠板21上时,纸有无旗标46落在设置在堆叠板21中的孔内。因此,纸有无旗标46不使纸有无传感器45遮光(即透光)。图5A和5B示出给送框架单元32和给送盒24之间的关系。图5A示出给送盒24未装载在成像设备A中的状态。图5B示出给送盒24装载在成像设备A中的状态。成像设备A包括用于检测给送盒24是否装载的按钮开关49。给送框架单元32设有释放杆50,以便当给送盒24插入和抽出时使拾取辊8和片材S之间的摩擦最小。通过设置在拾取辊8侧的压缩弹簧51的作用,释放杆50能在轴部48上转动。当给送盒24从给送装置13拉出时,释放杆50的释放部50a从压缩弹簧51接收图5A和5B中向上的力,从而把位置检测杆37和压杆40在图5A和5B中向下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压杆4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拾取辊8向上缩回。释放杆50停止在与给送框架36的未示出的接触部接触的位置。压缩弹簧51的力矩设定为超过压缩弹簧38、39的力矩。在给送盒24插入给送装置13中的过程期间,释放杆50的肋50b在给送盒24的侧壁24a上行进。因此,位置检测杆37和压杆4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拾取辊8的缩回被释放。然后,在给送盒24装载在给送装置13中的状态下,位置检测杆37和压杆40能在给送操作所需的范围内操作。图6A和6B示出从给送马达M开始的驱动传递路径。给送马达M驱动拾取辊8、给送辊16和小齿轮27。给送马达M经由小齿轮52和减速齿轮53联接到电磁离合器54a和54b。电磁离合器54a和54b传递和切断来自给送马达M的驱动。只有在电磁离合器54a和54b通电时,来自给送马达M的驱动才经由图6A和6B中示出的齿轮54aa和54ba传递到齿轮54ab和54bb。通过经由电磁离合器54a和54b传递来自给送马达M的驱动,能减小驱动传递的变化。齿轮54ab联接到给送辊轴41a。当给送马达M旋转和齿轮54ab旋转时,给送辊16(给送辊轴41a)也旋转。电磁离合器54b控制从齿轮53c到小齿轮27的驱动传递,以用于使提升板22枢转。蜗轮53d和蜗轮53e设置在从电磁离合器54b到小齿轮27的传动系中。因此,即使在电磁离合器54b的传递中断时,齿轮也不因片材S的重量而反转,并且堆叠板21不下降。借助布置在齿轮16a和给送辊16的轴之间的未示出的单向离合器,齿轮16a安装到给送辊16的轴上。齿轮16a将驱动传递到设置在拾取辊8的旋转轴上的齿轮8a。在拾取辊8的轴上也包括有单向离合器。根据该结构,当辊的速比设置为速度按对齐辊对17、给送辊16和拾取辊8的顺序降低时对齐辊对17的反张力能被抑制。另外,根据该结构,在从拾取辊8给送在先的片材到拾取辊8给送随后的片材的时段也能保持拾取辊8和片材S之间的接触状态。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减小给送间隔(在先的片材和随后的片材之间的间隔)并且能缩短从发出给送操作开始指令到片材S实际给送的时间。结果,FPOT能被缩短。接着,将参考图7描述用于检测堆叠板21上的片材S的纸表面的位置的结构和操作。给送装置13包括用作位置检测传感器55的光遮断器。当堆叠板21上的片材S处于预定位置以便准备由拾取辊8给送时,位置检测传感器55由图5A中示出的位置检测杆37的旗形部37a遮蔽。另外,压缩弹簧39设置在位置检测杆37的转动中心的另一侧上的端部,以便位置检测杆37的接触部37b可靠地接触片材S。当片材S根据给送信号被依次给送时,堆叠在堆叠板21上的片材S的上表面的高度下降。相应地,辊保持件47在给送辊轴41a和41b上枢转,并与拾取辊8一起向下移动。另外,压杆40和位置检测杆37也枢转以便随纸表面的向下移动而动。结果,释放了借助接触部37b进行的遮光,并且位置检测传感器55进入非检测状态。当位置检测传感器55因此进入非检测状态时,控制部(随后描述)控制电磁离合器54b的驱动,并升起堆叠板21,以便在堆叠板21上的片材S到达预定位置。即,控制单元升起堆叠板21,直到堆叠板21上的片材S转动位置检测杆37并且位置检测传感器55被旗形部37a遮光。通过重复该控制,片材S的上表面的位置能保持基本固定在允许给送的预定位置,直到在堆叠板21上的片材S用尽。因此,拾取辊8能可靠地给送片材S。图8是成像设备A的框图。如图8中所示,在成像设备A中的控制器包括用作控制单元的CPU电路部201。CPU电路部201连接到给送盒有无传感器49和计时器202,并且能获得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和计时器202的测量时间。CPU电路部201也连接到电磁离合器54a和电磁离合器54b。CPU电路部201也经由驱动器连接到给送马达M,并控制给送马达M的驱动。接着,将参考图9A、9B、10A和10B描述用于将拾取辊8移动成接触堆叠板21上的片材S和离开堆叠板21上的片材S所需的结构和操作。保持给送马达M的驱动框架56将齿轮57a和57b保持为与图6A和6B中示出的齿轮53b和分离部件58啮合。在齿轮57a和齿轮57b之间设置单向离合器(离合器部件)59。分离部件58具有与齿轮57b啮合的齿条。拉力弹簧(弹性部件)60在分离部件58和驱动框架56之间作用。借助拉力弹簧60的弹力,分离部件58停止在分离部件58的凸形部58a卡在驱动框架56的导向孔56a中的位置(第一位置)。即,分离部件58借助拉力弹簧60被弹性地偏压到第一位置。倒U形部设置在分离部件58的相对侧,并且与压杆40的接合部40c接合。将描述单向离合器59的操作。当给送马达M反向(与用于给送操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齿轮57a沿图10A和10B中顺时针方向(实线箭头的方向)旋转。单向离合器59从设置在齿轮57a中的凸轮形部57ab接收推力,并且沿图10A中的虚线箭头的方向移动。单向离合器59的齿轮部59a啮合齿轮57b的齿,并且齿轮57a的旋转被传递到齿轮57b。为了防止单向离合器59继续空转而不随齿轮57a的凸轮形部57ab而动,弹簧部件61作用在单向离合器59上以便沿径向方向提供载荷。相反,当给送马达M正向旋转(给送操作)时,齿轮57a沿图10A和10B中的逆时针方向(与实线箭头相反的方向)旋转。此时,由于没有推力作用在单向离合器59上,单向离合器59由于齿的倾斜形状而从齿轮57b向齿轮57a移动。因此,齿轮57a的旋转不传递到齿轮57b。即,单向离合器59将给送马达M的反向旋转的驱动力传递到分离部件58,但不将给送马达M的正向旋转的驱动力传递到分离部件58。接着,将描述分离部件58的操作。成像设备A包括用于测量从最后作业起经过时间的计时器202。从节能的观点来说,当计时器202计数(检测)到从最后作业起经过了预定时间时,成像设备A进入以最小能耗待命的睡眠模式。相反,当拾取辊8与片材S接触的状态持续数小时至一天以上时,有时根据成像设备A的环境和片材S的表面材料会对片材S的形状和表面特性有局部影响。出于该原因,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利用计时器202的经过时间作为触发器,借助给送马达M的反向旋转,CPU电路部201将拾取辊8从片材S分离。即,即使从拾取辊8对最后片材S的给送操作结束起经过了预定时间也没有执行下一片材S的给送操作时,CPU电路部201将拾取辊8从片材S分离。在拾取辊8从片材S分离之后,成像设备A进入睡眠模式。当给送马达M反向旋转时,分离部件58从齿轮57b接收驱动力,并移动到图9A和9B中的下侧。移动的分离部件58在上述倒U形部处推动压杆40的接合部40c。被推动的压杆40枢转(在图9A和9B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使辊保持件47和被辊保持件47支撑的拾取辊8向上移动。因此,拾取辊8从堆叠在被升起的堆叠板21上并准备给送的片材S的最上面一个片材分离。这时分离部件58的位置被称为第二位置。即,当分离部件58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向下移动)时,其抵抗压缩弹簧38的弹力推动(接触)压杆40,以便辊保持件47向上移动。基于给送马达M的反向旋转时间(反向旋转量)将分离部件58的移动量设定为使得拾取辊8位于从最上面的片材S充分分开的位置。即,当CPU电路部201使给送马达M反向旋转第一预定量时,位于第一位置的分离部件58抵靠拉力弹簧60的弹力移动到第二位置。因此,位于与片材S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拾取辊8移动到从接触位置向上缩回的缩回位置。图11A和11B分别是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和时间图。当给送操作开始(即,给送马达M正向旋转)时,齿轮57b处于不接收驱动力的状态,如上所述。因此,分离部件58被压缩弹簧38和拉力弹簧60的力向上推,并且压杆40枢转(沿图9A和9B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当拾取辊8与片材S接触时,压杆40的枢转移动停止。分离部件58进一步向上移动,并返回到其从压杆40的接合部40c分离的第一位置。在第一实施例中,拉力弹簧60设置为防止分离部件58例如由于齿轮57b和分离部件58分离之后的摩擦损失而不返回到第一位置的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由于例如电源故障而在接触和分离操作期间设备停机,CPU电路部201也能通过使给送马达M正向旋转第二预定量而可靠地使分离部件58返回到第一位置。即,通过使给送马达M旋转第二预定量,CPU电路部201能使分离部件58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因此,位于缩回位置的拾取辊8移动到接触位置。即,在第一实施例中,分离部件58、拉力弹簧60和单向离合器59组成使拾取辊8在接触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的移动单元。第二预定量可等于第一预定量。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不需要用于检测拾取辊8位置的检测器(传感器)。另外,由于分离部件58在第一位置不接触压杆40,因此其对给送压力没有任何影响。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9A中所示,压缩弹簧38的作用点和分离部件58的接合点布置为几乎与压杆40的转动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因此,防止了当拾取辊8分离时没有获得期望的分离状态并且压杆40变形的现象产生。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利用给送马达M的正向和反向旋转同时利用单向离合器59,以节能、小尺寸且成本低的方式实现了拾取辊8的接触和分离操作。在拾取辊8从片材S分离的状态下,用于产生给送压力的压缩弹簧38的力作用在给送马达M上。给送马达M和分离部件58之间的减速比设定为压缩弹簧38的力不超过给送马达M的钳制转矩。即,借助给送马达M的钳制转矩,保持分离部件58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虽然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借助给送马达M的反向旋转时间控制分离部件58的移动量,但显然也能预期到类似于管理步进电机步数的结构的优点。当将拾取辊8从片材S分离时,CPU电路部201中断图6A和6B中所示传动系中电磁离合器54a和54b的驱动的传递,以便不将驱动传递到给送辊轴41和小齿轮27(提升部件)。类似地,当给送马达M正向旋转以便将拾取辊8从缩回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时,CPU电路部201也中断电磁离合器54a和54b的驱动的传递。本发明不应限于包括电磁离合器的结构,并且驱动的传递可借助局部无齿的齿轮和螺线管控制。假设这样的情况(图12A和12B),即:例如由于设备的控制波动或故障(过分分离状态),分离部件58进一步从第二位置向下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实施例中齿条的长度被调节(设定为具有预定数量的齿),因此即使齿轮57a和57b持续旋转很长时间,也仅在齿条和用于向齿条输入驱动力的齿轮57b之间发生齿的跳动。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能防止给送单元和分离机构的构件(图12B中画圆的部分)的损坏。如上所述,由于当给送盒24从给送装置13拉出时拾取辊8被分离,因此能减小用户的操作力。图13A示出堆叠板21上没有片材S的状态。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中,当堆叠板21上没有片材S时,拾取辊8从堆叠板21分离。更具体地,当纸有无传感器45检测到堆叠板21上没有片材S时,CPU电路部201使给送马达M反向旋转,以便将拾取辊8从堆叠板21分离。图14A和14B分别是涉及上述操作的流程图和时间图。如图13A和13B中所示,具有较高摩擦系数例如橡胶的分离部件62设置在堆叠板21的与拾取辊8相对的部分中,以便防止堆叠的片材的最后一些片材的重叠给送。出于该原因,当堆叠板21上没有片材S时,拾取辊8与分离部件62接触,并且用户的用于拉出给送盒24的操作力因摩擦力而增大。相反,在第一实施例中,基于利用纸有无旗标46的纸有无传感器45的检测结果,CPU电路部201使拾取辊8分离。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也能减小用户将给送盒24从给送装置13拉出所必需的力。虽然上述控制是基于计时器202的计数来使拾取辊8分离,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将在下面描述的,在第一实施例中,基于来自设备主体中设置的电源开关203的关闭信号执行用于分离拾取辊8的控制。电源开关203是软开关的输入单元。更具体地,当用户操作电源开关203且电源开关203输出关闭信号时,CPU电路部201使给送马达M反向旋转第一预定量以便使拾取辊8从片材S分离。此后,该设备进入停机状态。图15A和15B分别是涉及上述操作的流程图和时间图。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即使片材给送装置13不包括计时器,但拾取辊8也可响应于来自电源开关203的关闭信号而被分离。第二实施例下面,将描述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的下面说明中,与第一实施例共有的结构和操作的说明被适当地略去。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给送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使拾取辊8在接触位置(接触操作)和缩回位置(分离操作)之间移动的移动单元的结构。图16A至16C、17A至17C和18A至18C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给送装置中的移动单元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6A、17A和18A是从产品的后侧观察的相关构件的透视图,并且图16B、17B和18B是从产品的前侧观察时相关构件的透视图。图16C、17C和18C是齿轮啮合部和凸轮部的放大图。齿轮保持件64被保持在驱动框架56中。齿轮保持件64保持凸轮装置63。凸轮装置63包括凸轮部63a、齿轮部63b和凸部63c。当驱动力从齿轮57b传递到齿轮部63b时,凸轮装置63相对于齿轮保持件64转动。图16A至16C示出拾取辊8位于接触位置的状态。此时,如图16B中所示,凸轮装置63的凸部63c停止,同时由于从拉力弹簧60接收的力而抵接在齿轮保持件64的狭缝64a的边缘部分上。此时,如图16C中所示,凸轮部63a从压杆40的肋40d分离。图17A至17C示出拾取辊8位于缩回位置的状态。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借助来自给送马达M的驱动力,齿轮57a沿图17A中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旋转。然后,齿轮57a借助单向离合器59使齿轮57b旋转。然后,凸轮装置64旋转,并且凸轮部63a向下推动压杆40的肋40d,如图17C中所示。这样,辊保持件47被压杆40升起,并且拾取辊8从接触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图18A至18C示出凸轮装置63从图17A至17C的状态进一步旋转的状态。根据第二实施例,凸轮装置63的齿轮部63b和凸轮部63a的相位被合适地设定。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如果凸轮装置63持续旋转很长时间,仅在齿轮57b和齿轮部63b之间发生齿跳动。因此,能防止分离机构和给送单元的构件(图18C中画圆的部分)的损坏。类似于第一实施例,通过使给送马达M正向旋转第二预定量,拾取辊8能从缩回位置返回到接触位置(从图18A至18C的状态返回到图16A至16C的状态)。如图16C、17C和18C中所示,压缩弹簧38、压杆40的肋40d和凸轮装置63的旋转中心布置在同一直线上。由于凸轮部63a的凸轮曲率中心与凸轮装置63的旋转中心布置在相同的直线上,当拾取辊8分离时不产生由于压缩弹簧38的力使凸轮装置63旋转的转矩。因此,根据第二实施例,从给送马达M到齿轮57a的减速比能设定为比第一实施例中的小。虽然上述实施例中驱动单元包括能沿正向和反向旋转的给送马达M,但本发明不应限于此。例如,驱动单元可包括沿一个方向旋转的马达和可改变从马达输出旋转的方向的离合器。虽然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激光打印机A,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可应用于其他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和多功能设备。另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中以电子照相成像方式作为用于在片材上成像的成像部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不应限于利用电子照相成像方式的成像部。例如,本发明可应用于这样的设备,其中,用于在片材上成像的成像部采用通过从喷嘴排出墨液而在片材上成像的喷墨成像方式。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已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面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包含所有变型和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