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挖掘式装载机绞车牵引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52878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矿用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绞车牵引机构。



背景技术:

矿用挖掘式装载机主要用于空间狭窄的洞采作业的磷矿、铁矿、铜矿、金矿、银矿、铅锌矿、煤矿巷道等各种矿山、水电、隧道工程的碎石土料采集及输送施工装车,是矿山企业必不可少的先进的采矿设备,是人工和其它机械的替代产品。

由于矿用挖掘式装载机大多应用在山区,而且往往是道路状况十分恶劣的山区,因此矿用挖掘式装载机经常要应对恶劣的路况,尤其是在遇到雨天泥路或者陡坡时,容易发生车辆抛锚无法继续前行,给施工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帮助矿用挖掘式装载机应对各种路况的绞车牵引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矿用挖掘式装载机绞车牵引机构,包括绞盘轴承座、绞盘、牵引绳、绞盘齿轮、马达齿轮以及马达;所述绞盘轴承座固定在挖掘式装载机的车架前端,所述绞盘利用轴承安装在绞盘轴承座上;所述绞盘齿轮与绞盘固定连接;所述马达固定在挖掘式装载机的车架上,所述马达上设有油口,所述马达的输出轴与马达齿轮固定连接,所述马达齿轮与绞盘齿轮适配连接;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绞盘固定连接,且牵引绳缠绕在绞盘上。

其中,该绞车牵引机构还包括变速箱,所述马达齿轮与变速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与绞盘齿轮连接。

其中,所述牵引绳为钢绞线,所述钢绞线的一端与绞盘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方便固定钢绞线的拉环。

其中,所述牵引绳为钢绞线,所述钢绞线的一端与绞盘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方便固定钢绞线的挂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矿用挖掘式装载机绞车牵引机构,在挖掘式装载机的车架前端安装绞盘轴承座,由马达带动马达齿轮运动,马达齿轮又带动绞盘齿轮转动,绞盘齿轮带动绞盘转动,使绞盘内设置的牵引绳实现有效拉放或收放的作用。当挖掘式装载机在工作时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遇到崎岖道路,或者雨水泥路,或者陡坡等行驶困难的路段,可以通过牵引绳进行牵拉的作用,使挖掘式装载机牵引到地面平整位置,该挖掘式装载机牵引机构可以牵拉自己,同时也可以牵拉别的车辆到平整位置,达到正常工作,减少人员劳动力,节约时间,避免误工误事,减少耽误工程进度,提供工作效率。本发明提供的矿用挖掘式装载机绞车牵引机构,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矿用挖掘式装载机绞车牵引机构的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1、绞盘轴承座 12、绞盘

13、牵引绳 14、绞盘齿轮

15、马达齿轮 16、马达

17、变速箱 18、拉环

19、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的矿用挖掘式装载机绞车牵引机构,包括绞盘轴承座11、绞盘12、牵引绳13、绞盘齿轮14、马达齿轮15以及马达16;绞盘轴承座11固定在挖掘式装载机的车架前端,绞盘12利用一轴承安装在绞盘轴承座11上;绞盘齿轮14与绞盘12固定连接;马达16固定在挖掘式装载机的车架上,马达16上设有油口19,马达16的输出轴与马达齿轮15固定连接,马达齿轮15与绞盘齿轮14适配连接;牵引绳13的一端与绞盘12固定连接,且牵引绳13缠绕在绞盘12上。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矿用挖掘式装载机绞车牵引机构,在挖掘式装载机的车架前端安装绞盘轴承座11,由马达16带动马达齿轮15运动,马达齿轮15又带动绞盘齿轮14转动,绞盘齿轮14带动绞盘12转动,使绞盘12内设置的牵引绳13实现有效拉放或收放的作用。当挖掘式装载机在工作时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遇到崎岖道路,或者雨水泥路,或者陡坡等行驶困难的路段,可以通过牵引绳13进行牵拉的作用,使挖掘式装载机牵引到地面平整位置,该挖掘式装载机牵引机构可以牵拉自己,同时也可以牵拉别的车辆到平整位置,达到正常工作,减少人员劳动力,节约时间,避免误工误事,减少耽误工程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本发明提供的矿用挖掘式装载机绞车牵引机构,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该绞车牵引机构还包括变速箱17,马达齿轮15与变速箱17的输入端连接,变速箱17的输出端与绞盘齿轮14连接。变速箱17能控制牵引绳13的收放速度,可根据实际状况,调整输出力,能够应对更多的状况。

在本实施例中,牵引绳13为钢绞线,钢绞线的一端与绞盘12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方便固定钢绞线的拉环18。钢绞线即由多股细钢丝铰接成的粗钢丝,具有强度高,抗拉性能好的优点,而且一旦出现断裂往往由一股细钢丝开始,能够给操作人员一定的反应时间。

而拉环18能够方便的固定牵引绳13,可将其套在牢固不动设备上,或者 利用拉环18形成锁扣系在固定的物体上,这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发明的牵引绳13固定结构并不局限于拉环18,也可为其他结构。例如,挂钩。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