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防开封功能的容器及防开封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1841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带防开封功能的容器及防开封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防开封功能的容器技术。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一直致力于开发、提供可靠的化妆品用容器,所开发出的容器具有如下瓶盖结构:在未使用状态下保持流出孔的密封状态,启用时将设置在流出孔上的可破开的封口膜等开封后使用。

具体实例可见日本国专利第5432755号公报、日本国专利第5085986号公报、日本国专利第4846526号公报、日本国专利第4021461号公报等。

这些在先发明为瓶状容器,嵌有环状的防开封构件,开封时,先卸下瓶盖取出防开封环后将瓶盖再次嵌入,以此刺破封口膜,开通流出孔,然后使化妆品等内容物流出进行使用。

这些容器在防止误开封的功能或防止再次形成未使用状态的功能上十分优秀,但对于刚开始接触尚不习惯该容器的使用者来说,启用时的操作特殊且繁琐。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54327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50859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第484652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国专利第402146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器,提高了保持未使用状态、防止误开封以及在启用时的开封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为将具有瓶盖、内塞、防开封构件及锁止环的头部安装于容器本体颈部的容器。防开封构件具有带开封抓手片的密封带,为能够容易地识别出开封动作的结构。

本发明的主要解決手段如下。

1.一种具有容器本体、瓶盖、内塞、防开封构件及锁止环的容器,其特征为:

在未使用状态下,容器本体的颈部附着有内塞,内塞的外周附着有锁止环、防开封构件、瓶盖,内塞在上端侧具有封口膜,在瓶盖的上方部具有和封口膜相向配置的刃片,通过存在于瓶盖下端部和容器肩部之间的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限制瓶盖的移动从而保持未开封状态;

开封时除去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使瓶盖下降,通过刃片将封口膜开口。

2.根据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为:

防开封构件具有大口径的密封带和连接于密封带上方的小口径的残留带;

密封带在内侧具有容纳锁止环的空间,具有从侧面延伸出的开封抓手;

残留带的外径为比瓶盖下端的内径更小的口径,内径可以让内塞外周部可上下移动地插入,对于瓶盖的旋转具有抵抗性;

密封带和残留带的连接处形成有薄弱部。

3.根据1或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为,具有:

容器本体,容器本体具有开孔的颈部;

内塞为具有外螺纹的筒状体,镶嵌固定于容器本体的颈部;

内塞的下端部外周镶嵌固定有锁止环;

安装有防开封带,防开封带具有覆盖着锁止环外侧的密封带和同内塞的外周紧密接触的残留带;

下缘部覆盖着残留带且螺纹连接于内塞的瓶盖。

4.根据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为:

锁止环的内缘部和内塞外周部通过凹凸卡合结构以无法转动的形式配合,防开封构件的残留带的内壁面和内塞外周部通过凹凸卡合结构以无法转动的形式配合;

瓶盖内壁面和防开封构件的残留带通过凹凸卡合结构配合。

5.根据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为:

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的上边形成有突起部,锁止环的上边形成有突起部,瓶盖的下缘形成有切口,以如下关系构成,

瓶盖下缘的切口在未使用状态下嵌于密封带的突起部,在使用状态下嵌于 锁止环的突起部。

6.根据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为:

瓶盖具有顶盖,顶盖上有塞子且带合页。

7.一种开封方法,为1~6中任意一项所述容器的开封方法,其特征为:通过撕去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让瓶盖向下方移动,以切开封口膜开通流出孔来进行初期的开封动作。

8.一种防开封构件,对于在内顶面部具有用来开封密封容器口部的封口膜的开封构件的瓶盖,阻止其下降,其特征为:

具有卡合在容器侧的残留带,以及介由薄弱部与残留带连接的带有抓手的密封带。

9.根据8中所述的防开封构件,其特征为:残留带具有对被扣在其上的瓶盖的内表面形成旋转阻力的结构。

本发明通过具备上述结构,取得如下本发明特有的効果。

1.实现在保持未使用状态、防止误开封及启用时的开封的可操作性上具有优秀性能的容器。

2.在未使用状态下,由于瓶盖因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而不会向下方移动,所以无法破坏流出口的封口膜,使收纳物保持密封,保持了未使用状态。另外,密封带存在时即可以判断为未使用。

3.由于是通过拉拽设在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的侧方的开封用抓手来撕去密封带,因此开封的初期动作简明易懂,即使是初次使用者也不会混淆。另外,由于被撕去的密封带无法复原,一旦开封之后就无法复原未使用状态。

4.由于防开封构件的残留带和瓶盖内壁面配合,因此防止了瓶盖伴随撕去密封带的动作发生共转,撕去密封带之后形成缝隙,让瓶盖下降将缝隙填满而使其紧密接触后,瓶盖下端和锁止环上端配合,可以确认开封动作的结束。由于伴随配合产生阻力变化及声音,可以切实感受到开封的结束。

5.在开封状态下,可清楚地看见曾被密封带覆盖的锁止环存在于瓶盖的下端侧,所以,已开封的状态显而易见。

6.防开封构件由于具有可撕去的密封带和围绕内塞外周部一圈的残留部,密封带可发挥对刃片等的开封止挡功能,残留部防止撕去密封带时瓶盖的共转,在 使用了本发明的防开封带时,可防止瓶盖伴随开封而脱落的意外。残留带所发挥的对瓶盖的旋转阻力作用,不仅是在开封操作时,还在瓶盖和锁止环配合后发挥让瓶盖无法再次开封的效果。通过该旋转阻力在开封后会变大的构成方式,可以提高瓶盖在使用时的紧固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就本发明所涉及的容器的一例表示结构分解后的状态。

图2就本发明所涉及的容器的一例表示其(a)未使用状态、(b)开封初期操作状态、(c)使用状态。

图3表示图2各状态中的容器的头部的截面。

图4表示防开封构件的一例。

图5表示锁止环的一例。

图6表示瓶盖的一例。

图7表示内塞的一例。

图8表示容器本体的一例。

图9表示组配的主要部分。

符号说明

1-瓶状容器;11-未使用瓶状容器;12-开封初期瓶状容器;13-已开封瓶状容器;2-容器本体;21-颈部;22-开口部;23-下部突起;24-中间突起;25-颈基部;26-肩阶部;27-凸状环;28-肩部;3-合页瓶盖;30-主体部;31-合页;32-塞子;33-抓手;34-顶盖;35-流出口;36-刃片;37-凹部;38-凸部;39内螺纹;4-内塞;41-外筒部;42-内筒部;43-外螺纹;44环状凹部;45-空隙;46-纵肋;47-封口膜;48-凹条部;49-凹凸部;5-防开封构件;51-密封带;52-残留带;53-开封抓手;54-突起部;55-凸阶部;55a-小凸阶部;55b-大凸阶部;56-凸部;6-锁止环;61-大口径部;62-突起部;63-小口径部;64-凸部;65-小突起;71-缝隙;72-碰撞接合位置A;73-碰撞接合位置B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具备容器本体、瓶盖、内塞、防开封构件及锁止环的容器。

在未使用状态下,容器本体的颈部附着有内塞,内塞的外周附着有锁止环、防开封构件、瓶盖。内塞在开口部具有封口膜,在未使用状态下容器被密封。瓶盖的内顶面侧具备封口膜开封构件。本发明的容器由于存在于瓶盖下端侧的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使瓶盖的下降受到限制,未开封状态被保持,开封时,除去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让瓶盖下降,通过刃片等开封构件切断封口膜来开口,以进行开封。残留带同瓶盖内面滑动摩擦产生旋转阻力,防止瓶盖伴随密封带的开封动作产生共转。

防开封构件具有设有开封用抓手的密封带,密封带在瓶盖下端侧围绕一周,为通过拉拽抓手片撕去密封带后无法恢复原状的结构。通过让瓶盖下降来填补除去密封带之后在瓶盖下端侧产生的缝隙,刃片等侵入封口膜,封口膜被切除,开口部开通。在密封带存在的状态下,封口膜不会被破坏,容器可保持密封状态。

未使用状态的容器在容器颈部附着有内塞,内塞的外周依次附着有锁止环、防开封构件、瓶盖。内塞以被限制拔出和转动的形式安装于容器的颈部外面,内塞的下端和锁止环配合,瓶盖以覆盖内塞外侧的形式扣在其上。内塞和瓶盖通过螺合等配合,使瓶盖可以向下移动。

防开封构件具有其大小能将锁止环覆盖的密封带和比密封带口径小、位于瓶盖内面侧的残留带,在和内塞配合的同时,对于瓶盖松弛方向的移动具有抵抗性。开封后,瓶盖和防开封构件的残留带沿着内塞的凹条部下降,直至与锁止环的上面相接触,收纳于瓶盖内侧,和瓶盖内壁面配合,加强瓶盖的固定度。若采用在瓶盖下降的末端发出声音的配合结构,则可以通过声音感知开封动作的结束。瓶盖下缘和锁止环的上边凹凸部相嵌,在视觉上也可确认位置的对准。

瓶盖在内顶面具有用于开通封口膜的刃片等,具有通过让瓶盖下降,使刃片等进入封口膜而切开的功能。另外,瓶盖可以采用如下方式:通过具有连通容器颈部开口的流出口以及带有堵住该流出口的塞子的合页式顶盖,可以通过开关顶盖取出容器内的充填物。

于是,各构成构件在未使用状态或使用状态下坚实地接合在一起。本容器可用作液体、粉体等的收纳容器。适合分成小份取出的化妆品等。

容器本体可采用玻璃、合成树脂等。

具有可撕开的防开封构件和可切削的封口膜的内塞,适合采用软质系列的合成树脂材料,瓶盖及锁止环适合采用硬质系列的合成树脂材料。

以上,主要说明了带防开封功能容器的5个构件——容器本体、瓶盖、内塞、防开封构件及锁止环,但通过采用具有封口膜的容器本体,可以省去具有封口膜的内塞。

另外,以将残留带可上下移动地直接插入容器本体颈部的机制构成容器颈部的情况下,可以省去锁止环。

本发明主要适合使用瓶状容器本体的5构件容器结构,但也可以是具有封口膜的管状容器。

图1表示将本实施例的瓶状容器1分解成各构成零件的状态。由容器本体2、合页瓶盖3、内塞4、防开封构件5及锁止环6这5个构件构成。瓶状容器的颈部安装有内塞,内塞上安装有锁止环,防开封构件的下部侧扣着锁止环,防开封构件的上部侧和内塞的下部外周面紧密接触,内塞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镶嵌于容器颈部,瓶盖内面具有内螺纹,以螺合形式扣在内塞上。图2(a)表示各构件接合在一起呈未使用状态的容器的示例。

图2(a)将容器1的处于未使用状态(流通时)的未使用瓶状容器11、图2(b)将除去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的开封初期瓶状容器12、图2(c)将开封操作结束后处于使用状态的开封瓶13分别呈现。

在图2(b)中,密封带除去后的部分作为缝隙71,留在锁止环6的上端和瓶盖3的下端之间。

图2(c)为使瓶盖3下降填平缝隙71,紧密接触锁止环6的状态。

未使用状态下,锁止环被密封带覆盖无法清楚确认,但除去密封带后外观上变得清晰明了,开封后与瓶盖下端紧密接触,可以明确地确认是处于使用状态。

图3表示图2各状态中的容器的头部的截面。而且,图3表示向左或右转动90°后的截面。

图3(a)的未使用瓶状容器11中,相对于容器本体的颈部21安装有内塞4,内塞4上从肩部侧开始安装有锁止环6、防开封构件5、合页瓶盖3。在径向上, 从内侧开始安装有合页瓶盖的圆筒状的刃片36、内塞的内筒部42、颈部21、内塞4的外筒部41、防开封构件的残留带52、锁止环6、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51。碰撞接合位置B73表示防开封构件的密封带和合页瓶盖3的下缘部之间的突起和凹部对接的高度位置。碰撞接合位置A72表示在已开封的瓶状容器13中,锁止环6和合页瓶盖的下缘部之间的突起和凹部对接的高度位置。在防开封构件5的密封带51上,设有开封抓手53。

图3(b)的开封初期瓶12中表示了从图3(a)所表示的未使用瓶状容器11拉拽开封抓手53,除去密封带51后的状态。密封带51原先所在的部分成为空隙71。伴随着将密封带向绕容器转动方向上撕开的动作,密封带接触瓶盖的下缘,存在使瓶盖共转而松弛脱落的危险。通过残留带和瓶盖内面接触,发挥旋转阻力的作用以防止这种共转。

图3(c)的开封瓶13中,让合页瓶盖3向下方前进,刃片36下降切开封口膜47,使容器的开口部开通。合页瓶盖的下端和锁止环的上端接触配合。在此例中,采用了合页瓶盖所以没必要摘下瓶盖。优选以在瓶盖下降的末端对于瓶盖松弛方向的移动阻力增大的方式构成配合结构。

以下,就各构成构件进行说明。各构件的关系在图3(a)(b)(c)中表示。

防开封构件

图4表示防开封构件5的一例。图4(a)为表示抓手部的正面图,图4(b)为背面图,图4(d)为平面图,图4(c)为包括抓手部的截面图。

防开封构件5具有上下连接的大口径密封带51和小口径残留带52。

密封带51呈带状大致绕了一圈,在未使用状态下,作为防止刃片36与装配于容器本体的内塞4的封口膜47接触的垫圈,具有相应的厚度。密封带51具有可覆盖锁止环6的内径。密封带51的一端从侧面延伸出,形成开封抓手53。

残留带52比密封带51口径小,为同内塞4的外周面紧密接触的圆筒。残留带52的外面形成有凸阶部55。该凸阶部同瓶盖内壁面的凸部接触,成为瓶盖松弛方向的旋转阻力。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凸阶部55在上下设有该小凸阶部55a和大凸阶部55b。形成如下机制:上部侧的小凸阶部55a在未使用状态下和瓶盖内壁面接触,下部侧的大凸阶部55b在使用状态下和瓶盖内壁面接触使旋转阻力增大。

此外,在残留带的内周面形成有凸部56。该凸部56可以使被撕开的残留部52嵌合于内塞4的凹条部48,沿着凹条的槽下降至锁止环而不旋转。

密封带51的上端面存在阶梯部,从阶梯部伴随薄弱部连接有残留带52,为可以通过拉拽密封带51的开封抓手53从薄弱部撕开的结构。密封带的上端面设有爪状的突起部54。该突起部54和设在瓶盖下缘的切口状的凹部37在未使用状态下对接,表示出碰撞接合位置B73,是未使用状态的一种表现。

锁止环

图5表示锁止环6的一例。图5(a)是正面图,(b)是截面图,(c)是平面图。

锁止环6为短圆筒形,是插入容器本体2的颈部21的下端侧的构件。凸部64设置在内周面,突起部62设置在上端面。

内周面形成有凸部64。该凸部64和后述的内塞4的凹条部48配合,以无法旋转的形式接合。由于内塞4配合于容器本体,所以锁止环也介由内塞和容器配合。此外,锁止环的内周面和设在内塞下端侧的环状凹部44相嵌,成为防脱落件。

锁止环6的上端面设有爪状的突起部62。该突起部62在未使用状态下,为被密封带51覆盖的状态,在使用状态下和设在合页瓶盖3下端部的凹部37碰撞接合,可以作为从视觉上判断开封动作结束而处于可使用状态的一个标志。锁止环为硬质材料时,碰撞接合时发出“啪”的声音,可以从声音上确认开封操作的结束。

此外,通过在锁止环6的下端面设小突起65,内面设小口径部63,可以使配合更强固。设在锁止环6的下端面侧的小突起65和设在容器本体的下部突起23配合,小口径部63加强和设在内塞4下缘的环状凹部44之间的镶嵌。在图示的例子中,小口径部63设在整个内周上,但以能发挥防脱落功能的程度呈点状配置几个即可。

瓶盖

瓶盖扣在内塞上,具有在使用时用来切断封口膜构件进行开封的刃片。作为取出内容物的方法,虽然有拆装瓶盖的办法,但带合页的开关式顶盖更加合适。以下,将具有带合页顶盖的合页瓶盖3用图6表示。图6(a)表示瓶盖的 正面图、(b)表示截面图。

合页瓶盖3具有可开关的顶盖34和主体部30。主体部30具有流出口35及刃片36,螺纹连接于内塞4。

顶盖34的一端通过合页31同主体部30的上部接合。另外,在中央区域具有用来关闭流出口35的塞子32。合页31的相反一侧设有抓手33。

主体部30在顶面的中央设有流出口35,和流出口35相对应的顶面内侧具有在顶端形成刃部的小圆筒状刃片36。刃片36的圆筒体为可插入后述的内塞4的内筒部42的大小。刃片36为双尖峰形,以较少的旋转次数即可完成开封。在本例中,将刃片和伴随开封时的瓶盖的下降旋转设定为:封口膜不被完全切离,在开封状态下封口膜为贴着容器颈部内周面的状态。

主体部30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39,下端侧形成有凸部38,下缘部形成有凹部37。

设在下端部的凸部38,同设在防开封构件的残留带52上的凸阶部55为相互干涉的关系。在本例中,凸阶部55由大小两个台阶构成,在未使用状态下,和小凸阶部55a干涉,在使用状态下和大凸阶部55b干涉,在使用状态下实现强有力的接合。

如前所述,在未使用状态下,凹部37和防开封构件5的突起部54碰撞接合,在使用状态下,凹部37和锁止环6的突起部62碰撞接合。

合页瓶盖3在未使用状态下同防开封带5的密封带51的上端接触,向下移动被限制。密封带被除去后则能够向下移动,若使其旋转推进螺合,则刃片36进入封口膜开封,下缘的凹部37和突起部62配合,成为螺纹连接的末端,可以打开顶盖34将内容物取出。在未使用状态下,由于残留带的小凸阶部55a和凸部38的接合,得以防止瓶盖3伴随撕去密封带的动作共转。并且,由于是较弱的接合,将瓶盖3用力向松弛的方向旋转即可卸下瓶盖确认封口膜的状态。

内塞

内塞为双层圆筒结构,安装于容器本体的口部,在未使用状态下被封口膜密封。图7为内塞4的一例。图7(a)为正面图,图7(b)为侧面图,图7(c)为截面图,图7(d)为平面图。

内塞4为双层结构,具有作为大小圆筒的外筒部41和内筒部42。内圆筒部 的底部被封口膜47密封。容器本体的颈部顶端插入由该双层圆筒所形成的空隙45中而被扣住。

外筒部41的外周设有外螺纹43、凹条部48和环状凹部44。凹条部48为槽状,从下端侧向上方被设置为条形,与锁止环6的凸部64和防开封构件5的残留部52的凸部56配合。凸部56被凹状部48引导,允许残留部52上下移动。环状凹部44为镶嵌有锁止环6的部分。锁止环以无法旋转的防脱落状态被接合在内塞的下端部。

外筒部41的内周形成有纵肋46、圆周上形成有凹凸部49。纵肋46与设在容器本体颈部上的中间突起24(后述)配合,无法旋转。如图7(d)所示,纵肋形成缓急不同的倾斜面,在急倾斜方向上碰撞接合较强,在缓倾斜方向上碰撞接合较轻缓。例如,在关闭瓶盖的方向(开封操作)上为强碰撞接合,能够不空转而开封。另一方面,开封后瓶盖反向旋转的时候,由于碰撞接合较轻缓,允许和内塞一体化的瓶盖的空转,对防脱落功能有效。另外,圆周上的凹凸部49和颈部的凸状环配合,实现防脱落功能。此外,将内塞和容器颈部之间的空转关系,设定为内塞和容器颈部之间的反向旋转的接合阻力比瓶盖内面和内塞之间的接合更弱,就会有效。

内筒部42为有底状,底部形成有封口膜47。封口膜47的周缘部为薄弱部等容易切离的结构。在内筒部42和外筒部41之间,形成有插入容器颈部的空隙45。另外,封口膜47在开封状态下没有完全切离,设定为一部分未被切开而贴着容器颈部内面的形态。封口膜不会漂浮在容器内而有损清洁感。

容器本体

容器本体具有收纳部和在顶端具有开口的颈部。收纳部为瓶或者为管等。内容物适合分成小份使用的液体、膏状体、粉状体等。颈部适合硬质构件,为将内塞配合固定的材质。

图8表示容器本体2的一例。(a)为整体图,(b)为颈部的主要部分图。容器本体2具有以上部为开口部22的颈部21。颈部21的基部连接着作为容器的扩幅部的肩部28。

颈部21从下到上部设有下部突起23、中间突起24和凸状环27。另外,在肩部28的上面存在肩阶部26。

颈部21将内塞4配合固定,使其无法旋转和脱落。

下部突起23和设在锁止环6的下面的小突起65配合,限制锁止环与颈部间的旋转。下部突起23通过在正转方向上形成急倾斜,在反转方向上形成缓倾斜,使得将瓶盖3正转时,内塞在末端部强烈碰撞接合,在反向旋转时则变缓。设有2层阶梯的中间突起24和内塞4的纵肋46配合,限制与内塞间的旋转。通过将中间突起24也形成为在正转方向上为急倾斜、反转方向上为缓倾斜,使内塞在正反旋转方向上的接合阻力有强弱区别。

凸状环27和内塞的凹凸条部49配合,发挥防止脱落的功能。此外,通过设置肩阶部26,使锁止环的下缘嵌合,提高一体化。

使用方法

本实施案例中,先将瓶盖、内塞、防开封构件和锁止环组装好备用,在容器本体内充填内容物之后,再将组装好的瓶盖一侧的构件装填在颈部,完成未使用状态的容器。

在图9中,将瓶盖一侧的构件装填于颈部的组配关系,用图3(b)中所示已开封瓶状容器的缝隙71附近的主要部分扩大表示。

从下侧开始,设于容器肩部28的下部突起23和锁止环的小突起65配合,锁止环6的凸部64嵌于内塞的凹条部48,内塞的纵肋46和容器颈部21的中间突起24配合,残留带52的凸部56嵌于凹条部48,残留带的凸阶部55和瓶盖3的凸部38配合,在瓶盖下端设有凹部37。此外,在锁止环的上端,突起部62被设置于同凹部37相向的位置。

在使用时,由于在防开封构件中设有作为上方圆筒部的残留带和围绕一周带抓手部的密封带,所以通过在开封操作时拉拽抓手部,将密封带撕成一条除去,拧紧瓶盖将形成的缝隙填满,能够切开封口膜开封。由于开封动作只需拧紧瓶盖方向的动作即可,因而开封操作简明易行能够避免误操作。另外,瓶盖对于残留部有滑动阻力,能够防止由于伴随开封操作(撕去密封带的操作)的瓶盖共转所引起的脱落,实现安全开封。

由于与瓶盖下缘部是凹凸配合的,所以配合时会发出声音,加上配合阻力的变化,能够确认配合状态,因而对于操作结束的识别也很容易。一次都不需要开启瓶盖即可完成开封动作并进行使用。在使用状态下,由于内塞在结构上 设定为与颈部之间反转方向的接合比与瓶盖内面之间的接合更弱,使得瓶盖的反转为空转,因此不会误将瓶盖取下。

内容物的流出可通过开关顶盖来进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