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1791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包装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包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常见的包装盒的原材在运输时为折叠在一起的扁平板材,使用时,首先需要将该扁平板材折成立体包装盒,并且至少在一个立体平面上进行加固,常见是在底面上用胶带粘住,从而防止包装盒在受外力时回复至扁平状,整个过程比较繁琐,浪费时间;其次,为了增加该包装盒的承重,一般还需要在包装盒的底部添加垫板。其次传统的包装盒在使用完成后,保存时,需要拆开,此时有需要将加固的胶带撕掉,浪费时间;如果不拆开就保存的话,又比较占据储存空间。再有,保存起来的包装盒如果需要再次利用时,仍然需要折叠加固,工序繁琐;且由于常见的包装盒是单层的结构,再次利用时有可能已经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包装盒使用时折叠繁琐,承重差、再次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包装盒,包括内盒与外盒,

所述外盒包括:

外侧壁,由多个外侧板首尾相连折叠形成;

盖板,用于覆盖所述外侧壁;

外底,由多个从所述外侧板延伸的外底板套叠形成;

所述内盒包括:

内底,由多个从所述外底板延伸出的内底板套叠形成;

内侧壁,由多个从所述内底板延伸出的内侧板折叠形成。

其中,所述外侧板包括:第一外侧板、第二外侧板、第三外侧板和第四外侧板;

所述外底板包括:第一外底板、第二外底板、第三外底板和第四外底板;

所述内底板包括:第一内底板、第二内底板、第三内底板和第四内底板;

所述内侧板包括:第一内侧板、第二内侧板、第三内侧板和第四内侧板;

所述第一外侧板下边缘依次延伸出所述第一外底板、所述第一内底板及所 述第一内侧板;所述第二外侧板下边缘依次延伸出所述第二外底板、所述第二内底板及所述第二内侧板;所述第三外侧板下边缘依次延伸出所述第三外底板、所述第三内底板及所述第三内侧板;所述第四外侧板下边缘依次延伸出所述第四外底板、所述第四内底板及所述第四内侧板。

其中,所述第二外底板与所述第二内底板夹持所述第一外底板与第一内底板,第三外底板与第三内底板;所述第一外底板与第一内底板,所述第三外底板与第三内底板被所述第四外底板与所述第四内底板夹持。

其中,所述第二外底板与所述第二内底板,所述第四外底板与所述第四内底板在彼此结合的折叠线上设置有容纳孔;所述第一外底板与所述第一内底板的折叠线,所述第三外底板与所述第三内底板的折叠线位于所述容纳孔内。

其中,所述第二外底板或所述第四外地板位于所述第一外底板及所述第三外底板下方,所述第二内底板或所述第四内底板位于所述第一内底板及所述第三内底板上方。

其中,所述第一外底板、第一内底板、第三内底板及第三外底板的形状均为等腰梯形。

其中,所述第一外底板及第三外底板具有第一斜边,所述第一内底板及所述第三内底板具有第二斜边,所述第一斜边及所述第二斜边作为所述等腰梯形的腰;在所述包装盒折叠时,所述第一斜边与所述第二外底板及第四外底板相切,所述第二斜边与所述第二内底板及所述第四内底板相切。

其中,所述容纳孔为等边三角形,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底板上的容纳孔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底板上的容纳孔导通,设置在所述第四外底板上的容纳孔与设置在所述第四内底板上的容纳孔导通。

其中,所述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抓手的第一提手孔,所述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抓手的第二提手孔,所述第一提手孔与所述第二提手孔位置相对。

其中,所述第一提手孔设置在第一内侧板或第三内侧板上。

本发明的包装盒在使用时,将平面结构折叠成立体包装盒以及将包装盒拆叠收纳时的操作都比较简单;折叠好后的立体包装盒具有内外两层,承受力加强,另外两层结构有利于长期储存,重复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包装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包装盒的仰视图;

图3为本发明包装盒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包装盒原材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包装盒的侧面视图;

图6为图5包装盒的另一方向侧面视图;

图7为本发明包装盒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包装盒另一方面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内盒;11、内侧壁;110、内侧板;111、第一内侧板;112、第二内侧板;113、第三内侧板;114、第四内侧板;13、内底;130、内底板;131、第一内底板;132、第二内底板;133、第三内底板;134、第四内底板;200、外盒;21、外侧壁;210、外侧板;211、第一外侧板;212、第二外侧板;213、第三外侧板;214、第四外侧板;23、外底;230、外底板;231、第一外底板;232、第二外底板;233、第三外底板;234、第四外底板;23a、第一斜边;23b、第二斜边;25、盖板;300、容纳孔;401-403、折叠线;501、第一提手孔;502、第二提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包装盒,包括内盒100与外盒200,如图2或图3所示,所述外盒200包括外侧壁21、外底23及盖板25;所述外侧壁21由多个外侧板210首尾相连折叠形成,折叠后的多个外侧板210围成一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空间;所述盖板25用于覆盖所述外侧壁21;所述外底23由多个从所述外侧板210延伸的外底板230套叠形成。所述盖板25及所述外底23分别作为所述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空间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如图3,所述内盒100包括内底13及内侧壁11,所述内底13由多个从所述外 底板延伸出的内底板130套叠形成;所述内侧壁11由多个从所述内底板130延伸出的内侧板110折叠形成,其中所述内底13及所述内侧壁11共同围成另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空间,所述另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空间位于由外侧壁、外底及盖板围成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空间内。

本发明的包装盒采用两层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加包装盒的承受力;另一方面该包装盒试用后的保存时间更长,重复利用率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底23及所述内底21均采用套叠的方式固定,可以进一步增加所述内底21及所述外底23的承受力。

请参阅图4,其中,所述外侧板210包括:第一外侧板211、第二外侧板212、第三外侧板213和第四外侧板214;所述外底板23包括:第一外底板231、第二外底板232、第三外底板233和第四外底板234;所述内底板13包括:第一内底板131、第二内底板132、第三内底板133和第四内底板134;所述内侧板110包括:第一内侧板111、第二内侧板112、第三内侧板113和第四内侧板114。

所述第一外侧板211下边缘依次延伸出所述第一外底板231、所述第一内底板131及所述第一内侧板111;所述第二外侧板212下边缘依次延伸出所述第二外底板232、所述第二内底板132及所述第二内侧板112;所述第三外侧板213下边缘依次延伸出所述第三外底板233、所述第三内底板133及所述第三内侧板113;所述第四外侧板214下边缘依次延伸出所述第四外底板234、所述第四内底板134及所述第四内侧板114。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装盒的原材在制造时只需要在整块纸板上冲压成特定的形状,然后再压出多条折叠线,原材按照折叠线的位置进行折叠形成包装盒,整个工艺比较简单,生产效率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底板23、所述内底板13以及所述内侧板110均折叠在所述外侧板210内,其中,折叠后所述外底板23与所述内底板13为平行平面,且彼此套叠。

请参阅图5,其中,所述第二外底板232与所述第二内底板132夹持所述第一外底板231与第一内底板131;所述第一外底板131与第一内底板231被所述第四外底板234与所述第四内底板134夹持。

请参阅图6,所述第二外底板232与所述第二内底板131夹持所述第三外底板233及第三内底板133,所述第三外底板233及所述第三内底板133被所述第四 外底板234及所述第四内底板134夹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夹持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外底板231与第一内底板131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底板232与所述第二内底板132及第四外底板234与第四内底板内134可以防止所述第一外底板231与所述第一内底板131从所述第二外底板232及所述第二内底板132上脱落,从而增加了包装盒内底及外底的固定强度及承受力。

请参阅图7或图8,其中,所述第二外底板232与所述第二内底板132,所述第四外底板234与所述第四内底板134在彼此结合的折叠线上设置有容纳孔300;所述第一外底板231与所述第一内底板131的折叠线401,所述第三外底板233与所述第三内底板133的折叠线403位于所述容纳孔30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孔300设置在折叠线401或403的中间位置。在所述包装盒由平面原材折叠成立体结构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外底板231及所述第一内底板131的折叠线401会向所述包装盒底部纵向中心线运动,所述第二外底板232及所述第二内底板132的折叠线402也会向所述包装盒的底部横向中心线运动,所以折叠线401与折叠线402将会出现彼此抵紧,导致所述第一外底板231及第一内底板131,第二外底板232及第二内底板132难以下压的情况;同样的,如图5,所述第三外底233及所述第三内底板133,所述第四外底板234及第四内底板134也会出现折叠线彼此抵紧,难以下压折叠的情况。所述容纳孔300的开设可以解决此问题。

其中,参阅图5或图6,所述第二外底板232或所述第四外地板234位于所述第一外底板231及所述第三外底板233下方,所述第二内底板132或所述第四内底板134位于所述第一内底板131及所述第三内底板133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外底板232与第二内底板132夹持所述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一外底板231、第三内底板133及第三外底板233的方式具体的为:所述第二外底板232位于所述第一外底板231的下方,所述第二内底板132位于所述第一内底板131的上方,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外底板232与所述第二内底板132夹持所述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一外底板231;所述第二内底板132与所述第二外底板232夹持所述第三内底板133及第三外底板233的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中,利用这样的夹持方式不再需要通过胶黏或者其他固定方式对本包装盒的外底或者内底进行加固;相较于传统的单层底的包装盒,承受力 增强。

其中,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外底板231、第一内底板131、第三内底板133及第三外底板233的形状均为等腰梯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底板231、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三内底板133及第三外底板233为等腰梯形的形状可以满足所述包装盒折叠过程中的需要。

所述包装盒折叠过程如下:首先需要将图4中的平面包装原材的第一外侧板211、第二外侧板212、第三外侧板213及第四外侧板214沿彼此之间的折叠线折叠,形成首尾相连的闭环;接着将所述第一外侧板211、第二外侧板212、第三外侧板213及第四外侧板214延伸出的结构折叠进闭环内;然后将第一外底板231及第一内底板131的折叠线、第三外底板233及第三内底板133折叠线分别塞入所述第二外底板232与第二内底板132的容纳孔,第四外底板234及第四内底板134的容纳孔中;最后,将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三内底板133向下压,至所述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一外底板231、第二内底板132及第二外底板232、第三内底板133及第三外底板233、第四内底板134及第四外底板234水平,此时所述第一内侧板111、第二内侧板112、第三内侧板113及第四内侧板114垂直,作为内盒的内侧壁。

在上述所述包装盒的下压折叠过程中,所述第二内底板132与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三内底板133抵紧,所述第二外底板232与所述第一外底板231及第三外底板113抵紧,此时只有当所述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一外底板231的侧边为斜边时,下压折叠过程才会完成。同样的所述第三内底板133及第三外底板233的侧边也为斜边。

其中,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外底板231具有第一斜边23a,所述第一斜边23a作为所述等腰梯形的腰;在所述包装盒折叠时,所述第一斜边23a与所述第二外底板232及第四外底板234相切。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斜边23a与第一外底板231及第一内底板131的折叠线的夹角大小会影响第一外底板231与第二外底板232或第四外底板234的折叠过程,当夹角太小时,所述第二外底板232或所述第四外底板234与所述第一斜边23a接触,难以下压至水平状态;当夹角太大时,所述第二外底板232及所述第四外底板234下压至水平状态后,会在与所述第一外底板231形成缝隙,从而影响产品的使用。此时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斜边23a在所述第二外底 板232及第四外底板234折叠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外底板232及所述第四外底板234相切。

所述第一内底板131具有第二斜边23b,所述第二斜边23b同样作为等腰梯形的腰,所述包装盒折叠时,所述第二斜边23b与所述第二内底板132及所述第四内底板134相切。

相同的,所述第二斜边23b与所述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一外底板231的折叠线的夹角以满足在折叠过程中使所述第二斜边23b与所述第二内底板132及第四内底板134相切为最佳。

同样的,请参阅图6,所述第三内底板133与所述第一内底板相同,且折叠时所述第三内底板133与所述第二内底板132及第四内底板134的运动关系相同;所述第三外底板233与所述第一外底板相同,且在折叠时所述第三外底板233与所述第二外底板232及第四外底板234的运动关系相同。

其中,请参阅图7,所述容纳孔300为等边三角形,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底板上的容纳孔300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底板上的容纳孔300导通,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底板上的容纳孔与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底板上的容纳孔导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底板131与第一外底板231,第三内底板133与第三外底板233在下压折叠成水平时,会向包装盒底部的横向中线移动;类似的,所述第二内底板132及第二外底板232,第四内底板及第四外底板在下压折叠成水平时,会向包装盒底部的纵向中线移动。其中,所述第一内底板131、所述第三内底板133、第一外底板231、第三外底板232的移动距离相同;所述第二内底板132、第二外底板232、第四内底板与第四外底板的移动距离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等边三角形的容纳孔300可以为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一外底板231横向移动,第二外底板232及第二内底板132的纵向移动提供行程空间;同时还可以为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三内底板133、第一外底板231及第三外底板233提供相同的行程空间,为第二内底板133及第四内底板,第二外底板232与第四外底板提供相同的行程空间。

其中,所述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抓手的第一提手孔501,所述外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抓手的第二提手孔502,所述第一提手孔501与所述第二提手孔502位置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侧壁上的第一提手孔501为设置在相对侧面上的 一对;使用者在搬运所述包装盒的过程中,手掌部分共同穿过所述第一提手孔501及第二提手孔502。采用双提手的方式,可以防止在搬运的过程中提手的损坏。

其中,所述第一提手孔501设置在第二内侧板112或第四内侧板114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此对所述第一提手孔501在所述包装盒进行拆解保存的过程中,用于提手,操作者通过第一提手孔501将所述第二内侧板112及第四内侧板114向上提动,提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一外底板231的折叠线、第三外底板233及第三内底板133的折叠线位于容纳孔内,且从所述折叠线两侧端点处延伸出的第一斜边23a及第二斜边23b受到第二内底板132及第四内底板134的向上作用,所述第一内底板131及第一外底板231、第三内底板133及第三外底板233会向上运动,当运动到一定位置后,所述第一内底板131与第一外底板231的折叠线,以及第三外底板233与第三内底板133的折叠线从所述容纳孔中脱落。至此,套叠在一起的内底板及外底板就被拆分开来。

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