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扳葫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9070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扳葫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拉葫芦,尤其涉及一种手扳葫芦。



背景技术:

手拉葫芦向上提升重物时,顺时针拽动手拉链条,从而带动手链轮正方向转动,平稳提升重物;下降时,逆时针拽动手拉链条,制动座跟刹车片分离,棘轮在棘爪的作用下静止,五齿长轴带动起重链轮反方向运行,从而平稳降下重物,由于需要长时间的使用双手紧握手拉链条,由于手拉链条接触面积小,长时间工作造成操作人员易劳累,导致操作连续性差,效率低下。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手扳葫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手扳葫芦,来解决手拉葫芦动作连续性差,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扳葫芦,包括左墙板、右墙板、起重链轮、压链块、导链机构、上吊钩、链条、下吊钩、传动轴、沿所述左墙板对称布置的棘爪、传动机构、棘轮机构、左盖板、手扳机构、链条调整机构,所述的右墙板位于左墙板右侧,所述的右墙板与左墙板螺纹相连,所述的起重链轮贯穿左墙板且贯穿右墙板,所述的起重链轮与左墙板转动相连且与右墙板转动相连,所述的压链块位于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所述的压链块与左墙板紧配相连且与右墙板紧配相连,所述的导链机构位于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所述的导链机构与左墙板紧配相连且与右墙板紧配相连,所述的上吊钩位于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所述的上吊钩与左墙板转动相连且与右墙板转动相连,所述的链条绕过起重链轮,所述的链条与起重链轮卡扣相连,所述的下吊钩位于链条下端,所述的下吊钩与链条活动相连,所述的传动轴贯穿起重链轮,所述的传动轴与起重链轮间隙相连,所述的棘爪位于左墙板一侧,所述的棘爪与左墙板铰链相连,所述的传动机构位于传动轴右侧且位于起重链轮右侧,所述的传动机构与传动轴键相连且与起重链轮键相连,所述的传动轴贯穿棘轮机构,所述的棘轮机构与传动轴啮合相连,所述的左盖板位于左墙板左侧,所述的左盖板与左墙板螺纹相连,所述的手扳机构位于左盖板左侧且被传动轴贯穿,所述的手扳机构与左盖板转动相连且与传动轴活动相连,所述的链条调整机构位于手扳机构左侧且被转动轴贯穿,所述的链条调整机构与手扳机构螺纹相连且与传动轴啮合相连;

所述的棘轮机构还包括齿座、间隔环、棘爪、左摩擦片、右摩擦片,所述的传动轴贯穿齿座,所述的齿座与传动轴啮合相连,所述的间隔环位于齿座外侧,所述的间隔环与齿座紧配相连,所述的棘爪位于间隔环外侧,所述的棘爪与间隔环紧配相连,所述的左摩擦片位于棘爪左侧,所述的左摩擦片与棘爪铆接相连,所述的右摩擦片位于棘爪右侧,所述的右摩擦片与棘爪铆接相连,左摩擦片和右摩擦片与棘爪固连,有效提高工作可靠性;

所述的链条调整机构还包括制动螺母、右旋扭簧、凸轮、手轮、左旋扭簧、弹簧座、锁紧螺母、开口销,所述的制动螺母位于传动轴外侧且位于手扳机构内侧,所述的制动螺母与传动轴螺纹相连且与手扳机构啮合相连,所述的右旋扭簧位于制动螺母内侧且位于传动轴外侧,所述的右旋扭簧与制动螺母卡扣相连且与传动轴活动相连,所述的凸轮位于传动轴外侧且位于制动螺母一侧,所述的凸轮与传动轴键相连且与制动螺母活动相连,所述的手轮位于右旋扭簧一侧且位于传动轴外侧,所述的手轮与右旋扭簧卡扣相连且与传动轴间隙相连,所述的左旋扭簧位于手轮一侧且位于传动轴外侧,所述的左旋扭簧与手轮卡扣相连且与传动轴间隙相连,所述的弹簧座位于左旋扭簧一侧且位于传动轴外侧,所述的弹簧座与左旋扭簧卡扣相连且与传动轴间隙相连,所述的锁紧螺母位于传动轴外侧,所述的锁紧螺母与传动轴螺纹相连,所述的开口销贯穿传动轴且位于锁紧螺母一侧,所述的开口销与传动轴间隙相连且与锁紧螺母活动相连,需要快速调整链条位置时,向外拉手轮,使凸轮脱出手轮,手轮在右旋扭簧扭力的作用下势必左转,增加左旋扭簧弹性力,弹簧座带动传动轴左转,而制动螺母和传动轴是左旋螺纹配合,这样制动螺母将后退,与棘轮机构分开,这样可以轻松拉动链条,调整合适位置。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如下:

进一步的,所述的右墙板还设有右盖板,所述的右盖板位于右墙板右侧,所述的右盖板与右墙板螺纹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手扳机构还包括底壳体、上盖、塑料手柄、转轴、操作手柄、限位轮、卡座、弹簧、限位杆,所述的底壳体位于左盖板外侧且位于制动螺母外侧,所述的底壳体与左盖板转动相连且与制动螺母活动相连,所述的上盖位于底壳体外侧,所述的上盖与底壳体螺纹相连,所述的塑料手柄位于底壳体下端,所述的塑料手柄与底壳体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贯穿上盖且位于底壳体内侧,所述的转轴与上盖转动相连且与底壳体转动相连,所述的操作手柄位于转轴外侧,所述的操作手柄与转轴紧配相连,所述的限位轮位于制动螺母一侧且被转轴贯穿,所述的限位轮与制动螺母啮合相连且与转轴紧配相连,所述的卡座位于底壳体内侧,所述的卡座与底壳体螺纹相连,所述的弹簧位于卡座内侧且位于底壳体内侧,所述的弹簧与卡座活动相连且与底壳体焊接相连,所述的限位杆位于弹簧内侧且位于限位轮下端,所述的限位杆与弹簧间隙相连且与限位轮活动相连,转动操作手柄,使得与转轴固连得限位轮转动,直到设置于限位轮上的限位齿与制动座制动螺母啮合,此时,限位杆伸入限位槽内,通过塑料手柄转动上盖,由于上盖与底壳体固连,转动塑料手柄时,限位轮即可带动制动螺母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操作手柄还设有标记槽,所述的标记槽不贯穿操作手柄。

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轮还设有2件对称布置的限位齿,所述的限位齿与限位轮一体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轮还设有限位槽,所述的限位槽位于限位齿一侧,所述的限位槽不贯穿限位轮,由于限位槽位于限位齿与限位轮的连接处,因此,限位杆无法越过限位齿,使得当操作人员往复操作塑料手柄时,单向带动制动螺母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轮还设有中位槽,所述的中位槽贯穿限位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手扳葫芦,操作人员操作手板机构,手板机构带动制动螺母转动,由于制动螺母与传动轴螺纹连接,使得制动螺母与棘轮机构紧紧贴合,从而带动棘轮机构转动,同时,传动轴带动传动机构工作,从而带动起重链轮转动,进而通过链条带动下吊钩上移将重物提升;操作人员反向操作手板机构,手板机构带动制动螺母反向转动,使得制动螺母与棘轮机构分离,传动轴带动传动机构工作,从而带动起重链轮反向转动,进而通过链条带动下吊钩下移将重物降下。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便捷,连续性好,同时,将手动施加拉力转变为手动施加扭矩,有效省力,同时,能快速调整链条长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爆炸图

图2示出本发明棘轮机构爆炸图

图3示出本发明手扳机构爆炸图

图4示出本发明限位轮三维图

图5示出本发明链条调整机构爆炸图

左墙板 1 右墙板 2

起重链轮 3 压链块 4

导链机构 5 上吊钩 6

链条 7 下吊钩 8

传动轴 9 棘爪 10

传动机构 11 棘轮机构 12

左盖板 13 手扳机构 14

链条调整机构 15 齿座 1201

间隔环 1202 棘爪 1203

左摩擦片 1204 右摩擦片 1205

底壳体 1401 上盖 1402

塑料手柄 1403 转轴 1404

操作手柄 1405 限位轮 1406

卡座 1407 弹簧 1408

限位杆 1409 标记槽 1410

限位齿 1411 限位槽 1412

中位槽 1413 制动螺母 1501

右旋扭簧 1502 凸轮 1503

手轮 1504 左旋扭簧 1505

弹簧座 1506 锁紧螺母 1507

开口销 150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手扳葫芦,包括左墙板1、右墙板2、起重链轮3、压链块4、导链机构5、上吊钩6、链条7、下吊钩8、传动轴9、沿所述左墙板1对称布置的棘爪10、传动机构11、棘轮机构12、左盖板13、手扳机构14、链条调整机构15,所述的右墙板2位于左墙板1右侧,所述的右墙板2与左墙板1螺纹相连,所述的起重链轮3贯穿左墙板1且贯穿右墙板2,所述的起重链轮3与左墙板1转动相连且与右墙板2转动相连,所述的压链块4位于左墙板1和右墙板2之间,所述的压链块4与左墙板1紧配相连且与右墙板2紧配相连,所述的导链机构5位于左墙板1和右墙板2之间,所述的导链机构5与左墙板1紧配相连且与右墙板2紧配相连,所述的上吊钩6位于左墙板1和右墙板2之间,所述的上吊钩6与左墙板1转动相连且与右墙板2转动相连,所述的链条7绕过起重链轮3,所述的链条7与起重链轮3卡扣相连,所述的下吊钩8位于链条7下端,所述的下吊钩8与链条7活动相连,所述的传动轴9贯穿起重链轮3,所述的传动轴9与起重链轮3间隙相连,所述的棘爪10位于左墙板1一侧,所述的棘爪10与左墙板1铰链相连,所述的传动机构11位于传动轴9右侧且位于起重链轮3右侧,所述的传动机构11与传动轴9键相连且与起重链轮3键相连,所述的传动轴9贯穿棘轮机构12,所述的棘轮机构12与传动轴9啮合相连,所述的左盖板13位于左墙板1左侧,所述的左盖板13与左墙板1螺纹相连,所述的手扳机构14位于左盖板13左侧且被传动轴9贯穿,所述的手扳机构14与左盖板13转动相连且与传动轴9活动相连,所述的链条调整机构15位于手扳机构14左侧且被转动轴9贯穿,所述的链条调整机构15与手扳机构14螺纹相连且与传动轴9啮合相连,所述的棘轮机构12还包括齿座1201、间隔环1202、棘爪1203、左摩擦片1204、右摩擦片1205,所述的传动轴9贯穿齿座1201,所述的齿座1201与传动轴9啮合相连,所述的间隔环1202位于齿座1201外侧,所述的间隔环1202与齿座1201紧配相连,所述的棘爪1203位于间隔环1202外侧,所述的棘爪1203与间隔环1202紧配相连,所述的左摩擦片1204位于棘爪1203左侧,所述的左摩擦片1204与棘爪1203铆接相连,所述的右摩擦片1204位于棘爪1203右侧,所述的右摩擦片1204与棘爪1203铆接相连,左摩擦片1204和右摩擦片1205与棘爪1203固连,有效提高工作可靠性,所述的链条调整机构15还包括制动螺母1501、右旋扭簧1502、凸轮1503、手轮1504、左旋扭簧1505、弹簧座1506、锁紧螺母1507、开口销1508,所述的制动螺母1501位于传动轴9外侧且位于手扳机构14内侧,所述的制动螺母1501与传动轴9螺纹相连且与手扳机构14啮合相连,所述的右旋扭簧1502位于制动螺母1501内侧且位于传动轴9外侧,所述的右旋扭簧1502与制动螺母1501卡扣相连且与传动轴9活动相连,所述的凸轮1503位于传动轴9外侧且位于制动螺母1501一侧,所述的凸轮1503与传动轴9键相连且与制动螺母1501活动相连,所述的手轮1504位于右旋扭簧1502一侧且位于传动轴9外侧,所述的手轮1504与右旋扭簧1502卡扣相连且与传动轴9间隙相连,所述的左旋扭簧1505位于手轮1504一侧且位于传动轴9外侧,所述的左旋扭簧1505与手轮1504卡扣相连且与传动轴9间隙相连,所述的弹簧座1506位于左旋扭簧1505一侧且位于传动轴9外侧,所述的弹簧座1506与左旋扭簧1505卡扣相连且与传动轴9间隙相连,所述的锁紧螺母1507位于传动轴9外侧,所述的锁紧螺母1507与传动轴9螺纹相连,所述的开口销1508贯穿传动轴9且位于锁紧螺母1507一侧,所述的开口销1508与传动轴9间隙相连且与锁紧螺母1507活动相连,需要快速调整链条位置时,向外拉手轮1504,使凸轮1503脱出手轮1504,手轮1504在右旋扭簧1502扭力的作用下势必左转,增加左旋扭簧1505弹性力,弹簧座1506带动传动轴9左转,而制动螺母1501和传动轴9是左旋螺纹配合,这样制动螺母1501将后退,与棘轮机构12分开,这样可以轻松拉动链条7,调整合适位置,所述的右墙板2还设有右盖板201,所述的右盖板201位于右墙板2右侧,所述的右盖板201与右墙板2螺纹相连,所述的手扳机构14还包括底壳体1401、上盖1402、塑料手柄1403、转轴1404、操作手柄1405、限位轮1406、卡座1407、弹簧1408、限位杆1409,所述的底壳体1401位于左盖板13外侧且位于制动螺母1501外侧,所述的底壳体1401与左盖板13转动相连且与制动螺母1501活动相连,所述的上盖1402位于底壳体1401外侧,所述的上盖1402与底壳体1401螺纹相连,所述的塑料手柄1403位于底壳体1401下端,所述的塑料手柄1403与底壳体1401螺纹相连,所述的转轴1404贯穿上盖1402且位于底壳体1401内侧,所述的转轴1404与上盖1402转动相连且与底壳体1401转动相连,所述的操作手柄1405位于转轴1404外侧,所述的操作手柄1405与转轴1404紧配相连,所述的限位轮1406位于制动螺母1501一侧且被转轴1404贯穿,所述的限位轮1406与制动螺母1501啮合相连且与转轴1404紧配相连,所述的卡座1407位于底壳体1401内侧,所述的卡座1407与底壳体1401螺纹相连,所述的弹簧1408位于卡座1407内侧且位于底壳体1401内侧,所述的弹簧1408与卡座1407活动相连且与底壳体1401焊接相连,所述的限位杆1409位于弹簧1408内侧且位于限位轮1406下端,所述的限位杆1409与弹簧1408间隙相连且与限位轮1406活动相连,转动操作手柄1405,使得与转轴1404固连得限位轮1406转动,直到设置于限位轮1406上的限位齿1411与制动座制动螺母1501啮合,此时,限位杆1409伸入限位槽1412内,通过塑料手柄1403转动上盖1402,由于上盖1402与底壳体1401固连,转动塑料手柄1403时,限位轮1406即可带动制动螺母1501转动,所述的操作手柄1405还设有标记槽1410,所述的标记槽1410不贯穿操作手柄1405,所述的限位轮1406还设有2件对称布置的限位齿1411,所述的限位齿1411与限位轮1406一体相连,所述的限位轮1406还设有限位槽1412,所述的限位槽1412位于限位齿1411一侧,所述的限位槽1412不贯穿限位轮1406,由于限位槽1412位于限位齿1411与限位轮1406的连接处,因此,限位杆1409无法越过限位齿1411,使得当操作人员往复操作塑料手柄1403时,单向带动制动螺母1501转动,所述的限位轮1406还设有中位槽1413,所述的中位槽1413贯穿限位轮1406,该手扳葫芦,操作人员操作手板机构14,手板机构14带动制动螺母1501转动,由于制动螺母1501与传动轴9螺纹连接,使得制动螺母1501与棘轮机构12紧紧贴合,从而带动棘轮机构12转动,同时,传动轴9带动传动机构11工作,从而带动起重链轮3转动,进而通过链条7带动下吊钩8上移将重物提升;操作人员反向操作手板机构14,手板机构14带动制动螺母1501反向转动,使得制动螺母1501与棘轮机构12分离,传动轴9带动传动机构11工作,从而带动起重链轮3反向转动,进而通过链条7带动下吊钩8下移将重物降下。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便捷,连续性好,同时,将手动施加拉力转变为手动施加扭矩,有效省力,同时,能快速调整链条7长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