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系统及其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8034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节能系统及其起重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能系统及其起重机。



背景技术:

目前,起重机普遍应用于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搬运重物,由于其承重大、操作简便,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起重机一般不具备节能系统,导致平均油耗较大,而增加运输成本。或者配置独立的配重块,在起重机的载物下降时,向上提升的配重块存储重力势能,以在载物提升时,通过下降的配重块释放先前存储的重力势能,以减小载物提升时所需的驱动力,达到节能降耗效果。但是,配置独立的配重块,不仅增加成本,需要为配重块提供额外的放置空间,增加整机的结构重量和空间,导致加大整机平移时所需的功率,而且配重块的高速移动,将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造成安全事故。

因此,如何不增加配重块,而降低成本、达到节能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节能系统及其起重机,以解决如何不增加配重块,而降低成本、达到节能效果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系统,包括:拉绳、第一卷筒、第二卷筒、第一提升装置和第二提升装置;

所述拉绳的始端固定,并依次绕所述第一卷筒、所述第一提升装置、所述第二卷筒和所述第二提升装置后,末端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节能系统,还包括转向滑轮,设置在所述拉绳的转角处。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滑轮,为定滑轮。

进一步地,所述节能系统,还包括换算滑轮,缠绕设置在所述第一卷筒与所述第一提升装置之间的所述拉绳上或/和所述第二卷筒与所述第二提升装置之间的所述拉绳上。

进一步地,所述换算滑轮,为定滑轮。

进一步地,所述节能系统,还包括张紧油缸,所述拉绳经所述张紧油缸后,末端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张紧油缸,为气缸、液压缸的任意一种。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上述任意的节能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起重机,还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一运输装置和第二运输装置;

所述第二横梁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下方;

所述第一轨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上;

所述第二轨道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上;

所述第一运输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轨道上,并与所述第一提升装置连接;

所述第二运输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轨道上,并与所述第二提升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起重机为岸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节能系统及其起重机,可通过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的相对速度,控制第一提升装置上的载物A与第二提升装置上的载物B提升或降落,以使得载物A、B可相互抵消重力势能,保持互相平衡,不需要额外的配重块,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系统的四个工况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起重机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两个卷筒和两个提升装置,分别连接两个载物,用其中一个载物的重力全部抵消或部分抵消另一个载物的重力,达到相互平衡,以实现节能消耗的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显示了本实用新型节能系统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包括:拉绳100、第一卷筒200、第二卷筒300、第一提升装置400和第二提升装置500。其中,拉绳100的始端固定,并依次绕第一卷筒200、第一提升装置400、第二卷筒300和第二提升装置500后,末端固定。

在该实施例中,给出了节能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可通过第一卷筒200和第二卷筒300的相对速度,控制第一提升装置400上的载物A与第二提升装置500上的载物B提升或降落,以使得载物A、B可相互抵消重力势能,保持互相平衡,不需要额外的配重块,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示例的,当第一提升装置400下降载物A时,可控制第二提升装置500提升载物B,以存储载物A下降时所释放的重力势能,当第二提升装置400需要再一次提升载物A或需要提升其它载物时,即可控制第二提升装置500下降载物B,释放其存储的重力势能,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具体的,在该拉绳结构条件下,第一提升装置400上的载物A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由第一卷筒200和第二卷筒300的速度的叠加决定,第二提升装置500上的载物B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由第二卷筒300的速度决定。更为具体的,下面简单介绍本实用新型节能系统的几个常见工况:

如图2所示工况1:第二卷筒300顺时针旋转,载物A上升,载物B下降,此时载物B下降所释放的重力势能转换为载物A上升的能量,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如图3所示工况2:第二卷筒300逆时针旋转,载物A下降,载物B上升,此时载物A下降所释放的重力势能转换为载物B上升的能量,达到节能降耗效果。

如图4所示工况3:第一卷筒200和第二卷筒300均顺时针旋转,导致载物A和载物B均下降,此时载物A的速度为第一卷筒200和第二卷筒300叠加的速度,载物B的速度为第二卷筒300的速度,达到节能降耗效果。

如图5所示工况4:第一卷筒200和第二卷筒300均逆时针旋转,导致载物A和载物B均提升,此时载物A的速度为第一卷筒200和第二卷筒300叠加的速度,载物B的速度为第二卷筒300的速度,达到节能降耗效果。

值得注意的,以上公开1-4仅为说明的具体示例,操作人员可根据提升、下降需求及速度,自行操作第一卷筒200和第二卷筒300。

优选的,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系统,还包括转向滑轮,设置在拉绳100的转角处。具体的,该转向滑轮600的数量和位置,可由设计人员根据第一卷筒200、第二卷筒300、第一提升装置400和第二提升装置500的位置,而考虑拉绳100所需的转角,而在每一个转角处设置一个或多个转向滑轮600,而进一步使钢丝绳拉紧、不会掉落等。示例的,如图6所示,拉绳100的始端固定,缠绕第一卷筒200后经两个转向滑轮600转向后,缠绕第一提升装置400,再经两个转向滑轮600转向后,缠绕第二卷筒300后,再经七个转向滑轮600缠绕第二提升装置500。优选的,该转向滑轮600,可选但不仅限于为定滑轮。

在该实施例中,在拉绳100的所需转角处设置转向滑轮600,可简便快捷的改变拉绳100的方向,避免其松动而掉落,存在安全隐患。

更为优选的,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系统,还包括换算滑轮700,缠绕设置在第一卷筒200与第一提升装置400之间的拉绳100上或/和第二卷筒300与第二提升装置500之间的拉绳100上。具体的,设计人员可根据载物A 和载物B的重量的比例关系,在第一卷筒200与第一提升装置400之间的拉绳100上或/和第二卷筒300与第二提升装置500之间的拉绳100上缠绕若干换算滑轮700,以改变拉绳100在第一提升装置400和第二提升装置500位置处的倍率关系,换算抵消载物A和载物B之间的重量差异,起到互相平衡或省力的作用。示例的,如图6所示,拉绳100在与第二提升装置500连接时,新增一组换算滑轮700,以使第一提升装置400与第二提升装置500处的倍率关系为2:1,第一提升装置400提升的载物A上下运行L米的距离时,第二提升装置500提升的载物B仅上下运行L/2米,其转换的重力势能也相应按比例换算,以平衡载物A和载物B之间本身存在的重量关系。更为优选的,载物A和载物B处的重量的比例关系,可不相互抵消,而根据实际工况和要求,通过换算滑轮700改变倍率关系,而设计为一定的比例关系。更为优选的,换算滑轮700,可选但不仅限于为定滑轮。

更为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节能系统,还包括张紧油缸800,拉绳100经张紧油缸800后,末端固定。在该实施例中,拉绳100末端固定前,还通过一个张紧油缸800后,再固定。该实施例中,新增的张紧油缸800,可在拉绳100松动时,启动张紧拉绳,避免其松动脱落,减小安全风险。优选的,张紧油缸800,可选但不仅限于气缸、液压缸等。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将该节能系统,应用于任意形式的起重机中,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上述任意的节能系统。优选的,该起重机,包括第一横梁C、第二横梁D、第一轨道E、第二轨道F、第一运输装置G和第二运输装置H。其中,第二横梁D设置在第一横梁C下方。第一轨道E设置在第一横梁C上;第二轨道F设置在第二横梁D上。第一运输装置G,设置在第一轨道E上,并与第一提升装置400连接;第二运输装置H设置在第二轨道F上,并与第二提升装置500连接。

在该实施例,给出了起重机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第一横梁C上,可通过第一运输装置G在第一轨道E上左右移动,以左右移动与之连接的第一提升装置400,并控制第一提升装置400提升或下降,以提升或放下集装箱,即载物A; 第二横梁D上,可通过第二运输装置H在第二轨道F上左右移动,以左右移动与之连接的第二提升装置500,并控制第二提升装置500提升或下降,以提升或放下集装箱,即载物B。由于控制第一提升装置400和第二提升装置500提升或下降的第一卷筒200和第二卷筒300(图示7中,二者重叠,统一标记)相互连接,所以载物A和载物B运动方向不同时,可相互抵消全部或部分重力,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具体的,起重机,可选但不仅限于岸桥,以应用于集装箱的搬运等。

上述起重机与上述节能系统对应,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