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复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2550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自动复卷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卷机,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复卷机。



背景技术:

在铝箔或薄膜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铝箔或薄膜进行复卷操作,即将铝箔或薄膜卷在纸管上,进行切断后,形成一个个的成品,以便于包装后进入超市中进行销售。但现有的铝箔或者薄膜等的复卷机,均为半人工操作,其存在效率低下,复卷效果不一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复卷机,使得其能够自动完成对铝箔或者薄膜等的复卷操作,以提高复卷的效率和复卷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自动复卷机,包括机架、控制系统、用于对原料进行复卷切断的复卷切断机构、用于对复卷切断后的原料收卷的收卷机构、用于对收卷机构收卷后的产品封口贴标的贴标机构、用于为复卷切断机构提供原料的送料机构、用于为复卷切断机构传递纸管的轮换夹紧机构、用于为轮换夹紧机构提供纸管的纸管下料装置以及用于为纸管上胶的滴胶装置。复卷切断 机构、收卷机构、贴标机构、送料机构、轮换夹紧机构、纸管下料装置以及滴胶装置均设置于机架,复卷切断机构、收卷机构、贴标机构、送料机构、轮换夹紧机构以及滴胶装置均连接于控制系统。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复卷切断机构包括复卷辊、切断机构以及用于驱动复卷辊的第一电机,切断机构设置于机架且位于复卷辊的一侧,复卷辊转动连接于机架,第一电机、切断机构均连接于控制系统。

轮换夹紧机构设置于复卷辊的一侧,轮换夹紧机构包括两个分度盘、用于驱动两个分度盘的第二电机以及用于夹持纸管的夹持机构,两个分度盘均转动连接于机架且两个分度盘相对设置,第二电机连接于控制系统,两个分度盘转动时,夹持机构夹持的纸管可转动至与复卷辊的表面接触。

收卷机构包括收卷转辊以及用于驱动收卷转辊转动的第三电机,收卷转辊转动连接于机架,第三电机固定连接于机架,第三电机连接于控制系统,两个分度盘转动时,夹持机构夹持的纸管可转动至与收卷转辊接触。

纸管下料装置设置于机架,纸管下料装置包括用于堆放纸管的下料容器,下料容器的底部设置有下料口,下料口的位置对应夹持机构。

滴胶装置包括自动滴胶头,自动滴胶头设置于复卷辊与下料口之间,自动滴胶头连接于控制系统。

送料机构包括原料辊、第一压辊,第一压辊设置于复卷辊的上方,第一压辊、原料辊均转动连接于机架。

贴标机构包括下压机构、标签带传输机构,下压机构设置于收卷转辊 的上方,标签带传输机构设置于机架,标签带传输机构的末端对应收卷转辊,下压机构连接于控制系统。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夹持机构包括多组夹持部件,多组夹持部件连接于两个分度盘上,每组夹持部件包括两个夹持构件且两个夹持构件相互正对,每个夹持构件均包括夹管头、支撑件,夹管头转动连接于支撑件,支撑件连接于分度盘,两个分度盘转动时,每组夹持部件夹持的纸管均可转动至与复卷辊的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每个夹管头均水平设置,且每个夹管头均连接有伸缩驱动机构,多个伸缩驱动机构均连接于控制系统。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自动复卷机还包括原料检测装置,原料检测装置设置于原料辊与第一压辊之间,原料检测装置包括摄像检测头、红外灯板,红外摄像检测头以及红外灯板均设置于原料辊与第一压辊之间传输的原料的上方。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送料机构还包括原料传输辊以及第二压辊,第二压辊设置于第一压辊与原料辊之间,原料传输辊设置于第二压辊与原料辊之间,原料传输辊与原料的下表面接触,原料传输辊的位置高于原料辊的位置,第二压辊的位置高于原料传输辊的位置,第一压辊的位置高于第二压辊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分度盘上设置有多个伸缩机构,每个夹持构件均通过一个伸缩机构连接于分度盘。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伸缩机构包括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弹簧,第一滑动件固定连接于分度盘,第二滑动件固定连接于夹持部件,第二滑动件滑动连接于第一滑动件,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分度盘以及夹持部件。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贴标机构的下压机构包括转动架、下压辊、第一气缸,下压辊连接于转动架,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连接于转动架,第一气缸固定连接于机架,第一气缸连接于控制系统。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原料辊的一端设置有磁粉刹车器,磁粉刹车器连接于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通过纸管下料装置将不断纸管提供为轮换夹紧机构,轮换夹紧机构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夹紧纸管后,再将夹紧的纸管转动至滴胶装置处对纸管的外壁进行滴胶,再将纸管继续转动至复卷切割机构处,使得从送料机构传输过来的铝箔等原料在粘在纸管上然后进行复卷,复卷切割机构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复卷一段时间后对原料进行切断,再将卷有原料的纸管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继续转动至收卷机构处,进一步对原料进行收卷,然后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收卷完成后通过贴标机构将标签贴在原料的切断处,从而使得原料在纸管上不会再松散开,然后,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轮换夹紧机构松掉复卷完成的产品,不断持续上述操作,从而实现了对铝箔等原料的快速复卷,大大的提高了复卷的效率,并且自动化程度高,机械操作重复性好,从而复卷后形成的产品的质量差异性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复卷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复卷机生产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复卷机的切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复卷机的轮换夹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复卷机的分度盘上的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复卷机的贴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汇总:自动复卷机1000;原料检测装置1010;摄像检测头1011;红外灯板1012;纸管1020;原料1030;标签带1040;机架1100;延伸支架1110;拉伸杆1120;限位块1130;控制系统1200;复卷切断机构1300;复卷辊1310;第一电机1320;切断机构1330;切断刀1331;推动杆1332;第二气缸1333;第一带轮1340;第二带轮1350;第一传动带1360;收卷机构1400;收卷转辊1410;第三电机1420;轮换夹紧机构1500;分度盘1510;第一分度盘1511;第二分度盘1512;第二电机1520;蜗轮蜗杆组件1530;夹持构件1540;支撑件1541;夹管头1542;伸缩驱动机构1543;伸缩机构1544;第 一滑动件1545;第二滑动件1546;弹簧1547;纸管下料装置1600;底板1610;托块1620;第三气缸1630;送料机构1700;原料辊1710;第一压辊1720;第二压辊1730;原料传输辊1740;贴标机构1800;下压机构1810;下压辊1811;转动架1812;第一气缸1813;标签带传输机构1820;传动块1821;标签带辊1822;纸带回收辊1823;第一标签带传输辊1824a;第二标签带传输辊1824b;第三标签带传输辊1824c;第四标签带传输辊1824d;第五标签带传输辊1824e;第一纸带传输辊1825a;第二纸带传输辊1825b;滴胶装置1900;自动滴胶头1910;熔胶器19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附图2,经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复卷机1000复卷后的合格产品需要将固定长度的原料1030紧紧地卷裹在纸管1020上,并且通过标签将切断处进行粘住,从而使得原料1030不会松散开。而形成上述产品的具体操作需要将一大卷的原料1030在纸管1020上卷裹一定长度后进行切断,在进行贴标封口。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进行复卷的原料1030是铝箔。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薄膜等其他原料1030。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复卷机1000,包括机架1100、控制系统1200、用于对原料1030进行复卷切断的复卷切断机构1300、用于对复卷切断后的原料1030收卷的收卷机构1400、用于对收卷机构1400收卷后的产品封口贴标的贴标机构1800、用于为复卷切断机构1300提供原料1030的送料机构1700、用于为复卷切断机构1300传递纸管1020的 轮换夹紧机构1500、用于为轮换夹紧机构1500提供纸管1020的纸管下料装置1600以及用于为纸管1020上胶的滴胶装置1900。

其中,机架1100的作用是对整个自动复卷机1000的各个结构起到支撑,便于各个结构之间的协同配合。本实施例中,机架1100主要由两块竖直设置的支撑板组成,两块支撑板相对设置,且两块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固定件,例如连接固定杆或者连接支架等,来用于其构件的安装固定。当然,其他实施例中,机架1100的形状以及结构可以根据其他部件的安装进行调整设计。

参见附图1,附图4,轮换夹紧机构1500设置于复卷辊1310的一侧,其主要是不断为复卷切断机构1300提供纸管1020,以便于对原料1030进行复卷。轮换夹紧机构1500包括两个分度盘1510、用于驱动两个分度盘的第二电机1520以及用于夹持纸管1020的夹持机构,两个分度盘1510均转动连接于机架1100且两个分度盘1510相对设置。两个分度盘1510之间通过一根转轴连接,以实现同步转动。两个分度盘1510通过第二电机1520进行驱动,第二电机1520的转轴连接有蜗轮蜗杆组件1530,蜗轮蜗杆组件1530与连接两个分度盘1510的转轴的一端连接,从而通过蜗轮蜗杆组件1530实现对分度盘1510转动的精确控制。同时,第二电机1520与控制系统1200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控制系统1200控制分度盘1510相同时间间隔内每次转动固定的角度。例如,每一秒钟,分度盘1510在控制系统1200的控制下转动60度。

参加附图1,附图4,夹持机构包括多组夹持部件,多组夹持部件连接于两个分度盘1510上,两个分度盘150分别为第一分度盘1511、第二分度盘151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一共设置有六组夹持部件,每组夹持部件 包括两个夹持构件1540,第一分度盘1511与第二分度盘1512上均设置有六个夹持构件1540,第一分度分度盘151的六个夹持构件1540均设置于第一分度盘1511的内侧边缘,且六个夹持构件1540沿第一分度盘1511的周向均匀分布,相邻两个夹持构件1540之间的角度为60度。同样地,第二分度盘1512上的六个夹持构件1540的设置与第一分度盘1511上的六个夹持构件1540的设置相同,且第一分度盘1511与第二分度盘1512上的夹持构件1540一一正对,从而两个相互正对的夹持构件1540之间可以进行夹紧纸管1020的操作。

参见附图4,每个夹持构件1540均包括支撑件1541、夹管头1542,支撑件1541连接于分度盘1510,夹管头1542转动连接于支撑件1541,从而被夹管头1542夹住的纸管1020可以进行转动。进一步地,每个夹管头1542均水平设置,且每个夹管头1542均连接有伸缩驱动机构1543,伸缩驱动机构1543将夹管头1542与支撑件1541连接在一起。此外,多个伸缩驱动机构1543均连接于控制系统1200,从而可以通过控制系统1200控制夹管头1542在水平方向上的伸缩,进而实现对纸管1020进行夹紧与脱落的操作。其中,多个伸缩驱动机构1543为气缸,且通过电磁阀与控制系统1200连通。控制系统1200可以控制一组夹持部件夹紧一个纸管1020转动至复卷辊1310处进行复卷,复卷一定长度时再通过控制系统1200控制分度盘1510继续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对原料1030进行切断,从而对原料1030进行复卷的自动化操作。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气动滑块的来实现夹管头1542的水平伸缩。

夹持构件1540夹持的纸管1020在与复卷辊1310接触进行复卷时,纸管1020的外径处于不断增大的状态,从而会对原料1030的复卷造成影响,使原料1030发生褶皱等,从而影响复卷的效果。因此,参见附图4,本实 施例中,分度盘1510上设置有多个伸缩机构1544,每个夹持构件1540均通过一个伸缩机构1544连接于分度盘1510。通过伸缩机构1544可以使得夹持构件1540具有向分度盘1510圆心方向进行伸缩的能力,从而在纸管1020进行复卷时,其可以在伸缩机构1544的作用下向分度盘1510的圆心方向收缩,从而使得纸管1020的外表面始终能够很好地与复卷辊1310进行接触并进行复卷操作。

进一步地,参见附图5,伸缩机构包括第一滑动件1545、第二滑动件1546、弹簧1547,第一滑动件1545固定连接于分度盘1510的内侧面,第二滑动件1546固定连接于夹持构件1540,第二滑动件1546滑动连接于第一滑动件1545,弹簧154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分度盘1510以及支撑件1541。在弹簧1547的弹力作用下,纸管1020始终与复卷辊1310的表面接触,当纸管1020的外径增大时,弹簧1547进行收缩,使得纸管1020外径的增大对复卷效果的影响降到最低。

复卷切断机构1300包括复卷辊1310、切断机构1330以及用于驱动复卷辊的第一电机1320。复卷辊1310的两端转动连接于机架1100,复卷辊131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机1320,第一电机1320的转轴转动可以带动复卷辊1310转动。具体地,本实施中,第一电机1320与复卷辊1310之间设置有减速机构,第一电机1320的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带轮1340,复卷辊13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带轮1350,第一带轮1340的节圆半径小于第二带轮1350的节圆半径,第一带轮1340与第二带轮1350之间通过第一传动带1360传动。第一电机1320的转轴转动带动第一带轮1340转动,第一带轮1340通过第一传动带1360带动第二带轮1350转动,从而第二带轮1350带动复卷辊1310转动。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第一电机1320与复卷辊1310的一端固定连接,来达到对复卷辊1310的驱动。

当可以转动的纸管1020与复卷辊1310接触时,复卷辊1310的转动可以对纸管1020施加一个摩擦力使得纸管1020也进行转动。从而当复卷辊1310上的原料1030的一端粘连在纸管1020上时,纸管1020的转动可以不断地使原料1030不断的在纸管1020上进行卷裹,并且原料1030也可以在复卷辊1310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进行传输。当原料1030在纸管1020上卷裹一端长度时,通过切断机构1330对原料1030进行切断。其中,纸管1020转动的方向与复卷辊1310转动的方向相反。

切断机构1330设置于机架1100且位于复卷辊1310的一侧,参见附图3,切断机构1330包括切断刀1331、两个推动杆1332以及两个第二气缸1333,切断刀1331的刀刃为锯齿状,以便于对铝箔等原料1030等进行快速切断。两个推动杆1332的一端均垂直连接于切断刀1331远离刀刃的一端,两个推动杆1332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气缸1333连接,两个第二气缸1333固定连接在机架1100上。两个第二气缸1333的伸缩运动,可以直接带动推动杆1332进行运动,从而带动切断刀1331进行切割操作。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气动滑块等方式来实现对切断刀1331的驱动。

如果切断刀1331整个刀刃均直接与原料1030接触进行切断时,容易造成原料1030切断处的褶皱,使得切断效果不好。因此,本实施例中,切断刀1331的刀刃相对于第二气缸1333的运动方向的垂直方向倾斜,即切断刀与待切断的原料表面之间具有倾斜角度,并且倾斜的角度为5~30度。即切断刀1331在第二气缸1333的作用下与原料1030例如铝箔作用时,不会整个刀刃都直接与原料1030进行接触,而是刀刃的一端先与原料1030进行接触,原料1030先与刀刃接触的部分切断后,原料1030其余部分再与刀刃的其余部分作用而被切断,从而使得整个切断过程是从原料1030 的一侧到另一侧,从而降低了切断刀1331进行切断时产生的阻力,进而对原料1030的切断比较容易,且切断处不容易发生褶皱或者拉伸变形。

第一电机1320、切断机构1330均连接于控制系统1200。通过在控制系统1200内编写的程序可以控制第一电机1320的转动,从而可以使得纸管1020可以在复卷辊1310的带动下卷裹固定长度的原料1030后停止卷裹。切断机构1330的第二气缸1333通过电磁阀与控制系统连接,从而控制系统可以在控制复卷辊1310停止转动后,对原料1030进行切断。

收卷机构1400包括收卷转辊1410以及用于驱动收卷转辊1410转动的第三电机1420,收卷转辊1410转动连接于机架1100,第三电机1420固定连接于机架1100,第三电机1420连接于控制系统1200。经过复卷切断后的纸管1020上还有一段原料没有很好的卷裹在纸管1020上,通过控制系统1200控制分度盘1510带动纸管1020转动至与收卷转辊1410接触,从而再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三电机1420带动收卷转辊1410进行转动使得原料1030继续在纸管1020上进行收卷。其中,第三电机1420的转轴可以直接与收卷转辊1410的一端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传动带的方式带动收卷转辊1410进行转动。

在通过收卷机构1400进一步对纸管1020上的原料1030进行收卷后,为了防止原料1030不会在纸管1020上散开,自动复卷机1000还设置有贴标机构1800对纸管1020进行贴标,使得标签能够贴住原料1030的切断边。

贴标机构1800包括下压机构1810、标签带传输机构1820,下压机构1810设置于收卷转辊1410的上方,标签带传输机构1820设置于机架,标签带传输机构1820的末端对应收卷转辊1410,下压机构1810连接于控制系统1200。收卷转辊1410收卷后且原料1030的切断边缘刚好收卷处于下 压机构1810的下方时,通过控制系统1200可以控制下压机构1810将标签作用于纸管1020,从而完成封口贴标操作。

进一步地,参见附图6,贴标机构1800的下压机构1810包括下压辊1811、转动架1812、第一气缸1813,下压辊1811转动连接于转动架1812,转动架1812呈“L”字形,其一端连接与下压辊1811,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气缸1813的活塞杆,转动架1812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机架1100,第一气缸1813固定连接于机架1100。从而第一气缸1813的活塞杆的运动可以使得转动架1812转动,进而转动架1812连接有下压辊1811的一端可以上下转动作用于标签带传输机构1820传输的标签,使之粘在纸管1020的表面对切断口进行封闭。同时,第一气缸1813通过电磁阀连接于控制系统1200,使得可以通过控制系统1200对第一气缸1813进行控制,使得下压辊1811下压后刚好可以将标签贴在需要贴合的原料1030的切断边缘处。

进一步地,参见附图6,标签带传输机构1820主要包括传动块1821、标签带辊1822、纸带回收辊1823,其中标签带1040为一面均匀间隔的贴有标签的纸带,传动块1821的一端为圆弧形,标签带1040传输至传动块1821的上表面时,标签位于纸带的上表面,标签带1040传输至传动块1821圆弧形的一端时,标签的一端与纸带的表面分离,从而在下压辊1811的作用下从纸带上脱落作用于纸管1020表面的原料1030上。标签带辊1822起到源源不断地提供标签带1040的作用,其转动连接于机架1100的延伸支架1110上。纸带回收辊1823,主要起到回收纸带和为标签带传输机构1820提供动力的作用,纸带回收辊1823转动连接于机架1100,且其一端连接有电机,该电机连接于控制系统1200。纸带回收辊1823在电机的转动下带动标签带1040运动。在标签带辊1822与传动块182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标签带传输辊1824a、第二标签带传输辊1824b、第三标签带传输辊 1824c、第四标签带传输辊1824d以及第五标签带传输辊1824e,其中,参见附图6,第一标签带传输辊1824a转动连接于机架1100,第二标签带传输辊1824b转动连接于拉伸杆1120,拉伸杆1120转动连接于延伸支架1110,且拉伸杆1120的转动连接一端的下方设置有用于限制拉伸杆1120转动位置的限位块1130。从而使得拉伸杆1120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抵靠在限位块1130上,使得第二标签带传输辊1824b对标签带起到很好的拉伸作用。

第三标签带传输辊1824c、第四标签带传输辊1824d以及第五标签带传输辊1824e的设置,使得通过多个传输辊将标签带1040传输至需要进行贴标的位置,并且具有较好的拉伸效果,从而使得标签能够再传动块1821的末端与纸带分离。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或减少标签带传输辊,以达到更好的传输效果。

此外,其他实施例中,传动块1821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1100上。从而可以对传动块1821的角度进行调节,使得其能够更好地进行贴标操作。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传动块1821也可以为辊状。

参见附图6,本实施例中,在传动块1821与纸带回收辊1823直接还设置有第一纸带传输辊1825a、第二纸带传输辊1825b,第一纸带传输辊1825a大于第二纸带传输辊1825b,且位于第二纸带传输辊1825b的下方,纸带依次从下往上的缠绕第一纸带传输辊1825a以及第二纸带传输辊1825b,再连接于纸带回收辊1823,第一纸带传输辊1825a以及第二纸带传输辊1825b均为磨砂表面,从而纸带能够更好地进行传输,并且在传输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偏移。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添加或者减少纸带传输辊,以达到更好的传输效果。

参见附图1,纸管下料装置1600设置于机架1100的顶部,纸管下料装置1600包括用于堆放纸管1020的下料容器,下料容器的底部设置有下料口,下料口的位置对应夹持机构。具体地,纸管1020水平堆放在下料容器的内部,下料容器设置有倾斜的底板1610,下料口设置在底板1610位置较低的一端,从而下料容器中的纸管1020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移动到下料口处。下料口处始终对应一组夹持部件,两个夹管头1542运动到下料口处,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夹住一个纸管1020,当夹住的纸管1020在分度盘1510的转动过程中从下料口处往复卷辊1310方向转动后,上方的纸管1020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下料口,且被另一组夹持部件的两个夹管头1542夹住,上述过程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不断进行。

进一步地,底板1610位置较高的一端转动连接与下料容器的侧壁,且底板1610的底部设置有托块1620,机架110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气缸1630,第三气缸1630倾斜设置,第三气缸1630的活塞杆连接于托块1620。从而通过控制第三气缸1630可以使得托块1620作用于底板1610,使底板1610定期能够向上振动一下,使得下料容器内的纸管1020的堆放更加松弛,更有利于纸管1020的下料。

原料1030要能够在纸管1020上进行复卷,则原料1030的一端需要很好地先固定在纸管1020的表面上,因此,滴胶装置1900的设置,使得在对纸管1020进行复卷之前在纸管1020滴加胶水,从而当纸管1020转动至复卷辊1310的表面进行复卷时,原料1030的一端能够被粘在,然后顺利进行复卷的操作。

滴胶装置1900包括自动滴胶头1910、熔胶器1920,自动滴胶头1910固定连接于机架1100的顶部,且位于复卷辊1310与下料口之间,自动滴 胶头1910通过管道与熔胶器1920连接,使得熔胶器1920中的液体胶可以进入自动滴胶头1910内,且自动滴胶头1910连接于控制系统1200,通过控制系统可以控制自动滴胶头1910进行滴胶。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液体胶通入自动滴胶头1910中。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使得可以在控制系统1200的控制下分度盘1510转动60度后,从纸管下料装置1600的下料口处夹紧的纸管1020转动60度,到达滴胶装置1900处,控制系统1200控制自动滴胶头1910往纸管1020的表面滴一次胶,再将纸管1020转动至复卷辊1310处进行复卷操作。

送料机构1700是用于将需要进行复卷的原料1030例如铝箔输送至复卷辊1310上进行复卷的机构。其包括原料辊1710、第一压辊1720,第一压辊1720设置于复卷辊1310的上方,第一压辊1720、原料辊1710均转动连接于机架1100。参见附图1,自动复卷机1000运行时,原料1030的一端拉伸至第一压辊1720与复卷辊1310之间,第一压辊将原料1030压在复卷辊1310的辊面上。从而原料可以在复卷辊1310和第一压辊1720转动时的摩擦力作用下不断进行传输。第一压辊1720的表面为聚丙烯材质或者橡胶材质,可以增大摩擦力,使得原料1030可以很好地进行拉伸和传输。

进一步地,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中,送料机构1700还包括原料传输辊1740以及第二压辊1730,第二压辊1730设置于第一压辊1720与原料辊1710之间,原料传输辊1740设置于第二压辊1730与原料辊1710之间,原料传输辊1740与原料1030的下表面接触,原料传输辊1740的位置高于原料辊1710的位置,第二压辊1730的位置高于原料传输辊1740的位置,第一压辊1720的位置高于第二压辊1730的位置。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可以使得原料1030被输送至复卷辊1310处时送料机构1700能够很好地对原料1030能够进行拉伸,使得原料1030不会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褶皱或 者被破坏,从而使得原料1030在进行复卷时能够更好地卷裹在纸管1020的表面上。当然,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原料辊1710与第一压辊1720之间增减压辊或者传输辊以达到更好地传输以及拉伸效果。

此外,自动复卷机1000还可以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压辊1720进行升降的升降机构,以便于将原料1030放置于第一压辊1720与复卷辊1310之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原料辊1710的一端设置有磁粉刹车器,磁粉刹车器连接于控制系统1200。通过磁粉刹车器可以控制原料辊1710的转动,从而可以通过控制系统1200的程序使得原料辊1710的转动与复卷辊1310的转动配合,进而使得原料1030在进行复卷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好的拉伸状态,以提高复卷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中,自动复卷机1000还包括原料检测装置1010,原料检测装置1010设置于原料辊1710与第一压辊1720之间,原料检测装置1010包括摄像检测头1011、红外灯板1012,红外摄像检测头1011以及红外灯板1012均设置于原料辊1710与第一压辊1720之间传输的原料1030的上方,摄像检测头1011连接于控制系统1200。

通过摄像检测头1011可以对原料1030的表面进行检测,原料1030的表面是否具有杂质、颗粒或者出现褶皱现象,如果出现通过控制系统该段原料不进行复卷操作,红外灯板1012发出的红外光线有利于照亮原料1030的表面,从而更有利于摄像检测头的检测。原料检测装置1010的设置提高了整个批次的产品的合格质量。

本实施例的自动复卷机1000的工作原理:通过轮换夹紧机构1500上 设置的六组夹持部件,其中一组夹持部件对应纸管下料装置1600的下料口。控制系统1200控制下料口位置处的夹持部件夹紧纸管1020,并且控制轮换夹紧机构1500转动60度,纸管1020被旋转至滴胶装置1900处,对纸管1020进行滴胶操作,同时,控制系统1200控制另一组位于下料口处的夹紧部件夹紧另一根纸管1020。再通过控制系统1200将涂有胶水的纸管1020旋转60度,旋转至复卷辊1310的表面,控制系统1200控制复卷辊1310进行转动,将复卷辊1310上的原料1030的端口贴在纸管1020上后进行复卷操作,复卷一端时间后,控制系统1200控制轮换夹紧机构1500继续旋转,并且在旋转的过程中,控制切断机构1330对原料1030进行切断。纸管1020旋转至收卷机构1400处,控制收卷机构1400对原料1030的末端进行收卷,收卷完成后,控制贴标机构1800刚好将标签贴在纸管1020上的原料1030的切断边缘处,完成对切断边缘的封闭操作。然后,控制系统1200控制继续旋转,并控制夹紧部件松掉纸管1020。另外的夹持部件夹持的纸管1020依次进行上述的操作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纸管下料装置1600将不断纸管1020提供为轮换夹紧机构1500,轮换夹紧机构1500在控制系统1200的控制下夹紧纸管1020后,再将夹紧的纸管1020转动至滴胶装置1900处对纸管1020的外壁进行滴胶,再将纸管1020继续转动至复卷切断机构1300处,使得从送料机构1700传输过来的铝箔等原料1030粘在纸管1020上然后进行复卷,复卷切断机构1300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复卷一段时间后对原料1030进行切断;再将卷有原料1030的纸管1020在控制系统1200的控制下继续转动至收卷机构1400处,进一步对原料1030进行收卷,然后在控制系统1200的控制下,收卷完成后通过贴标机构1800将标签贴在原料的切断处,从而使得原料1030在纸管1020上不会再松散开,然后,在控制系统1200的控制下控制轮换夹 紧机构1500松掉复卷完成的产品,不断持续上述操作,从而实现了对铝箔等原料1030的快速复卷,大大的提高了复卷的效率,并且自动化程度高,机械操作重复性好,从而复卷后形成的产品的质量差异性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上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表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上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