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形汽车卸煤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9547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形汽车卸煤沟,属于火电厂配煤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火电厂是指以煤为燃料的燃煤发电厂,火力发电是我国现阶段电力能源供给的主要方式,而且几乎全部都是燃煤发电。电厂输煤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线形串联结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破坏,都将影响电厂的正常生产。而且由于输煤工艺的需要,输煤系统长度、体量巨大,几百甚至上千米的输煤系统已有先例。因此,对输煤系统的结构安全性、经济性的优化十分迫切而且必要。煤的输送是火力发电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程,地下卸煤沟则位于这个流程的前端。汽车运输作为比较灵活的供煤方式,是火力发电厂燃煤厂外运输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汽车卸煤沟作为一种工业构筑物,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其结构布置和普通建筑有较大的不同,其主题结构处于地下,埋置深度较大,基底标高一般在-10m,地上部分是普通的排架结构。汽车卸煤沟平面布置不规则,呈哑铃状;其中间较细长,有煤沟,供卸煤用,零米地面设煤篦子;其两端膨大,无煤沟,设有皮带驱动设备、张紧设备和检修场地。卸煤沟要深挖地下10m,土方工作量大,而且有坍塌的风险。现有设计中,卸煤沟整体为楔形结构,侧壁安装耐磨损的衬板,汽车来煤后,经过煤篦子下落到卸煤沟,经过楔形的侧壁自流至沟底,然后通过安装于底部的叶轮给煤机将来煤按设定的流量拨落至下层的带式输送机皮带上,来煤由此运输至卸煤沟外。现有的楔形结构卸煤沟主要有以下缺点:(1)在相同储煤量的情况下,这种结构会增大沟深,增加土方工作量,致使成本大大增加;(2)这种结构布置会造成煤的自然下流不顺畅,甚至造成侧壁的积煤和蓬煤的状况,影响卸煤的顺畅运行,且对侧壁衬板的磨损非常严重,增加成本;(3)卸煤沟采取楔形布置,有较大的倒角,燃煤在落入煤沟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特别当燃煤粒度较小水分较低时粉尘污染尤其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形汽车卸煤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方形汽车卸煤沟,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所述地上部分为排架结构,地下部分包括由底板和侧壁组成的卸煤沟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卸煤沟体采用缝式煤槽卸煤沟结构,其底部呈方形布置,所述卸煤沟体的四周设有挡风抑尘网,减少卸煤时对周边的污染,所述卸煤沟体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车轨、除尘装置、叶轮给煤机和带式输送机。

进一步的,所述叶轮给煤机设有两台,且所述叶轮给煤机的出力可调,出力为250~1000t/h。

进一步的,所述叶轮给煤机的叶轮直径为5米。

进一步的,所述带式输送机采用双路布置,每路带式输送机的带宽B为1200mm、带速V为2.5m/s、出力Q为1000t/h。

进一步的,所述带式输送机外设有密封罩,所述密封罩顶部设有漏料口,保证煤尘不会外泄。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罩内位于所述带式输送机的下方设有清灰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罩内位于所述带式输送机的下方设有水清洗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罩内设有监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所述方形卸煤沟结构的设计及卸煤沟底部采用大力臂的叶轮给煤机双向拨煤,避免了积煤或蓬煤现象,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挡风抑尘网和除尘装置的设置减少了粉尘污染。本实用新型所述方形卸煤沟内部还可利用二氧化碳作为防火措施,进一步保证火电厂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方形汽车卸煤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卸煤沟体,2-叶轮,3-叶轮给煤机,4-车轨,5-带式输送机,6-除尘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方形汽车卸煤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所述地上部分为排架结构,地下部分包括由底板和侧壁组成的卸煤沟体1,所述卸煤沟体1采用缝式煤槽卸煤沟结构,其底部呈方形布置,所述卸煤沟体1的四周设有挡风抑尘网,所述卸煤沟体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车轨4、除尘装置6、叶轮给煤机3和带式输送机5。

所述叶轮给煤机3设有两台,且所述叶轮给煤机3的出力可调,出力为250~1000t/h。所述叶轮给煤机3的叶轮2直径为5米。

所述带式输送机5采用双路布置,每路带式输送机5的带宽B为1200mm、带速V为2.5m/s、出力Q为1000t/h。所述带式输送机5外设有密封罩,所述密封罩顶部设有漏料口。所述密封罩内位于所述带式输送机5的下方设有清灰装置及水清洗装置。密封罩内还设有监控装置,卸煤沟内利用二氧化碳作为防火措施,进一步保证火电厂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方形卸煤沟结构的设计及卸煤沟底部采用大力臂的叶轮给煤机双向拨煤,避免了积煤或蓬煤现象,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挡风抑尘网和除尘装置的设置减少了粉尘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