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关风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8032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高温关风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关风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关风器。



背景技术:

关风器又称卸料阀,是除尘设备排灰、送风及其他设备给料的主要设备,适用于粉状物料和颗料状物料。卸料阀可以使用在气力输出系统中,能将卸料阀的上,下部气压隔断起到锁气作用;同时以均匀,连续地向输料管供料。也可以用来均匀的对颗粒物料进行送料。关风器根据可以承受的气温和压力分为普通型、耐压型、耐高温型三大类。传统的耐高温型关风器通常只能使用在几百度的高温下,无法完成一些需要上千度高温状况使用的情况。另外传统的耐高温型关风器通常都是增大传动电机与壳体之间的距离实现耐高温工作,使得关风器的体积增大,不易运输和装配,而且传统的关风器通常将壳体内产生的热量直接排放到外部空间中,使得生产区域温度过高。关风器运行时,传统关风器的叶片容易与关风器开口出现卡料;而关风器内常会用来运送一些易粘附的物料,这些物料也会粘附在关风器的叶片边沿,引起叶片与关风器开口卡料。关风器的传动结构常使用链轮结构,这时链条会对装配在关风器端部的输入轴施加扭向力,在长期使用时,容易而造成传动轴承的快速磨损,输入轴以及输入轴上叶轮相对安装壳体的扭动变形,进一步产生叶轮运行时的接触摩擦以及卡死等状况。大大降低了关风器产品的使用寿命以及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高温关风器,它可以使用冷却水快速有效的进行降温,从而可以对高温物料进行输送。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一种耐高温关风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下面分别设计有进料口、出料口,所述壳体内部装配有水平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上装配有叶轮;所述壳体的左右面分别设计有贯穿的安装口,所述壳体左右安装口上分别安装有侧壁,左右侧壁的中间位置可旋转密封安装有所述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左右端分别伸出壳体左右的侧壁;所述传动轴的右端与电机传动连接;所述侧壁内的中间位置设计有环形的侧夹层,所述侧壁上装配有连通侧夹层的进水管、出水管;所述壳体的前后壁内分别设计有截面为弧形的壳夹层,所述壳夹层上下位置分别连通有出水管、进水管;所述传动轴的为圆管形状,中间加工有水平的轴孔,所述传动轴两端分别设计有与轴孔连通的进水管、出水管。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右侧的侧壁外壁面上固定有右连接块,所述传动轴的右端水平穿过所述右连接块,所述右连接块与传动轴的右端通过轴承可旋转装配,所述右连接块的外端通过轴承可旋转装配有链轮,所述链轮通过旋转块与所述传动轴右侧键连接;所述壳体的侧边固定装配有所述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端装配有链轮,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的链轮与所述传动轴右端的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右连接块上装配轴承的位置外侧设计有环形的右块夹层,所述右块夹层上连通有进水管、出水管;所述壳体左侧的侧壁外壁面上固定有左连接块,所述传动轴的左端水平穿过所述左连接块,所述左连接块与传动轴的左端通过轴承可旋转装配,所述左连接块上装配轴承的位置外侧设计有环形的左块夹层,所述左块夹层上连通有进水管、出水管。

作为优选,所述侧壁上装配的进水管、出水管位于侧壁的上部位置,所述侧壁上的进水管、出水管分别位于侧壁中轴线位置的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上下面的进料口、出料口分别设计有V形的进料槽。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槽的V形夹角为130°。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的进料口、出料口的内侧下部边沿加工有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侧壁上加工有水平贯穿的喷气孔,所述喷气孔的外端与压力管路相连;所述喷气孔内侧出口位于出料口上方,所述喷气孔内侧出口的吹风方向与叶轮的叶片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叶轮外侧端部边沿加工有倾斜的倒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一种耐高温关风器使用时,所述电机带动传动轴旋转,使得传动轴上的叶轮跟随旋转,物料从关风器的上部进入,经过叶轮的旋转从下部送出。关风器工作时,外壳、侧壁以及传动轴上连接的进水管中接入冷却水,冷却水在壳夹层、侧夹层以及轴孔中流过后从对应的出水管流出。这样就可以使用冷却水对关风器进行全面降温,这种降温方式远快于传统的高温关风器,使得该关风器可以使用在更高温的环境下。而且该关风器通过管路和夹层利用冷却水来降温,可以将温度通过水流带走,热量不会直接逸散在空气中,大大降低了该关风器设备周围的温度环境。而且在该关风器中,冷却水在封闭的管路中流动,可以产生清洁的热水,便于进行其它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耐高温关风器右侧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耐高温关风器左侧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耐高温关风器正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耐高温关风器截面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中实施例所示,该一种耐高温关风器,它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上下面分别设计有进料口、出料口,所述壳体1内部装配有水平的传动轴2,所述传动轴2上装配有叶轮21;所述壳体1的左右面分别设计有贯穿的安装口,所述壳体1左右安装口上分别安装有侧壁3,左右侧壁3的中间位置可旋转密封安装有所述传动轴2,所述传动轴2的左右端分别伸出壳体1左右的侧壁;所述传动轴2的右端与电机4传动连接;所述侧壁3内的中间位置设计有环形的侧夹层31,所述侧壁3上装配有连通侧夹层31的进水管、出水管。所述壳体1的前后壁内分别设计有截面为弧形的壳夹层11,所述壳夹层11上下位置分别连通有出水管、进水管;在具体设计时,每个壳夹层11上下位置连通的出水管、进水管分别连接有两个接水口,所述壳夹层11下部通过进水口进水,上部通过出水管出水。所述传动轴2的为圆管形状,中间加工有水平的轴孔22,所述传动轴2两端分别设计有与轴孔22连通的进水管、出水管。

本一种耐高温关风器使用时,所述电机带动传动轴2旋转,使得传动轴2上的叶轮21跟随旋转,物料从关风器的上部进入,经过叶轮21的旋转从下部送出。关风器工作时,外壳1、侧壁3以及传动轴2上连接的进水管中接入冷却水,冷却水在壳夹层11、侧夹层21以及轴孔22中流过后从对应的出水管流出。这样就可以使用冷却水对关风器进行全面降温,这种降温方式远快于传统的高温关风器,使得该关风器可以使用在更高温的环境下。而且该关风器通过管路和夹层利用冷却水来降温,可以将温度通过水流带走,热量不会直接逸散在空气中,大大降低了该关风器设备周围的温度环境。而且在该关风器中,冷却水在封闭的管路中流动,可以产生清洁的热水,便于进行其它使用。这种关风器可以使用在超高温1200℃的工作环境下,具有极大的温度适应范围。

在具体设计时,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壳体1右侧的侧壁3外壁面上固定有右连接块32,所述传动轴2的右端水平穿过所述右连接块32,所述右连接块32与传动轴2的右端通过轴承可旋转装配,所述右连接块32的外端通过轴承可旋转装配有链轮5,所述链轮5通过旋转块33与所述传动轴2右侧键连接;所述壳体1的侧边固定装配有所述电机4,所述电机4的输出轴端装配有链轮5,所述电机4输出轴上的链轮5与所述传动轴2右端的链轮5通过链条传动连接。该结构改变的传统的链轮受力范围,使得链轮受力通过旋转块33直接传递到侧壁3上,使得传动轴2在工作时,不会受到链轮4以及链条的垂直向拉动扭力,使得传动轴2在工作时受力更加合理,使得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更长。

所述右连接块32上装配轴承的位置外侧设计有环形的右块夹层34,所述右块夹层34上连通有进水管、出水管;所述壳体1左侧的侧壁外壁面上固定有左连接块35,所述传动轴2的左端水平穿过所述左连接块35,所述左连接块35与传动轴2的左端通过轴承可旋转装配,所述左连接块35上装配轴承的位置外侧设计有环形的左块夹层36,所述左块夹层36上连通有进水管、出水管。所述右块夹层34与左块夹层36可以分别通入冷却水,使得传动轴2的传动轴承位置可以快速的冷却,有效防止零件变形,阻止了摩擦力的增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具体设计时,所述侧壁3上装配的进水管、出水管位于侧壁的上部位置,所述侧壁3上的进水管、出水管分别位于侧壁3中轴线位置的两侧。进水管由于向侧夹层31中流入是冷水,冷水在侧夹层31中下沉,而侧夹层31的热水会上浮到所述出水管位置,这样使得冷却水从进水管流入侧夹层31下部,在这过程中被加热,加热后的水上升到所述出水管位置流出,这样进水管、出水管流入、流出环形的所述侧夹层31时,形成环形水流,有助于热量的均匀快速传递,使得冷却效率更高。

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1上下面的进料口、出料口分别设计有V形的进料槽12。进料槽12的V形结构相比传统的圆弧形或者直线型使得壳体与叶轮边缘的最后接触位置更小,物料更加难以被卡住,大大降低了卡料的发生。在具体设计时,所述进料槽12的V形夹角为130°时具有最佳的进料效果。

在具体设计时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1的进料口、出料口的内侧下部边沿加工有凹槽13。在该关风器工作过程中,当进料口位置的颗粒物料落到所述叶轮21边缘位置时,颗粒物料可以进入到所述凹槽13内,正可以有效防止卡料的发生。

如图3所示,所述侧壁上加工有水平贯穿的喷气孔37,所述喷气孔37的外端与压力管路相连;所述喷气孔37内侧出口位于出料口上方,所述喷气孔32内侧出口的吹风方向与叶轮21的叶片平行。所述压力管路通过喷气孔37向壳体1内的叶轮行喷射高压气体,可以有效的将粘附在叶轮21叶片边缘的物料吹走,防止进一步的粘附,使得该关风器的出料效果更好,同时可以有效的放置粘附颗粒卡料的发生。

如图4所示,所述叶轮21外侧端部边沿加工有倾斜的倒角211。所述倒角211边为与所述壳体1进料口以及出料口闭合的边沿,倒角211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避免卡料的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方式,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