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9146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管状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状容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有相对于内容物的非吸附性和阻气性的管状容器。



背景技术:

管状容器至少由挤出口部、肩部以及主体部构成。该管状容器的主体部的底边被封闭起来。在这样的管状容器中,通过用手压扁容纳有内容物的主体部,从而使内容物自挤出口部排出。管状容器被用作用于容纳食品、药品以及化妆品等的容器。

管状容器由相对于内容物具有非吸附性的材料形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用于容纳牙膏的管状容器。该管状容器包括由乙烯含有量为35mol%~55mol%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形成的最内层、由改性烯烃树脂形成的粘接性树脂层、以及由烯烃树脂形成的基材层。采用该管状容器,被认为能够使l-menthol(l-薄荷醇)的吸附量为10μg/管以下。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一种利用挤出成形来形成筒状的管主体的管状容器。该管状容器具有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的最内层。该最内层由丙烯腈系共聚物层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层构成。

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一种通过多层型坯的吹塑成形和底部开口端的热封而形成的挤出用容器。该挤出用容器的多层型坯由外层、内层以及中间层构成。外层由烯烃树脂形成。内层是由环己烷二甲醇以外的二醇和间苯二甲酸以外的二羧酸构成的共聚聚酯,该内层由乙二醇与乙二醇以外的二醇之间的摩尔比为50:50~95:5的范围内的实质上无定形的共聚聚酯形成,其中,二醇包括乙二醇和乙二醇以外的二醇。中间层由粘接剂树脂形成。在挤出用容器的底部,热封部的内层彼此被熔接起来。采用该挤出用容器,被认为相对于药品、食品等内容物的有效成分、香料等具有非吸附性。

另一方面,在管状容器中,存在在利用手来压扁其主体部的情况下原封不动地维持压扁后的形状的管状容器。对于原封不动地维持主体部的形状的管状容器,在利用手将其压扁时,该管状容器的外形会根据内容物的剩余量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的管状容器具有能够根据管状容器的外形形态来判断内容物的剩余量这样的优点。

在专利文献4中,提供一种能封入牙膏、化妆品、香辣调味料、食品、药品等流动性较低的膏状物质的管状容器。作为构成该管状容器的管主体,使用具有由聚乙烯树脂形成的最内层和阻气层的多层层压片。该多层层压片在端缘处被密封而形成为筒状。阻气层由蒸镀有金属氧化物的薄膜、铝箔等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57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322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9684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1-15125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管状容器是一种以容纳牙膏为目的的管状容器。管状容器的最内层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构成。通常,在需要氧阻断性、耐油性、耐化学药品性的情况下,主要采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不能说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非吸附性一定优异。因此,对于相对于l-menthol以外的物质的非吸附性,该管状容器有时无法获得充分的效果。

另外,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提出的管状容器、专利文献3提出的挤出用容器中,挤出口部分和主体部分是通过对树脂进行挤出成形而构成为一体物的。因此,那样的管状容器无法利用由不同材料形成的构件来形成,材料选择的自由度较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相对于内容物的非吸附性和阻气性的管状容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是具有相对于内容物的非吸附性和阻气性且即使利用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的构件也能够形成挤出单元和主体部的容器。即,该管状容器至少包括:挤出单元,其具有用于挤出内容物的挤出口部和自该挤出口部向径向外侧伸出的肩部;以及主体部,其由层叠薄膜形成,该主体部熔接于所述挤出单元的肩部,用于容纳所述内容物。

而且,该管状容器的特征在于如下方面。所述挤出单元的至少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在所述主体部中,所述层叠薄膜的一个侧端缘的一面侧叠合并熔接于另一个侧端缘的另一面侧。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熔接于所述肩部的外周面。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的内表面彼此对合并熔接起来、或者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熔接于至少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的盖构件。所述层叠薄膜至少具有:最内层,其利用非吸附性树脂形成于与内容物相接触的内侧;最外层,其利用非吸附性树脂形成于最外侧;以及中间层,其具有阻气层,该中间层形成在所述最内层与所述最外层之间。

采用本发明,挤出单元、主体部、以及设有盖构件的情况下的盖构件这几者的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均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因此,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来形成挤出单元、主体部、以及设有盖构件的情况下的盖构件,从而能够提高材料选择的自由度。另外,构成主体部的层叠薄膜的最内层和最外层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中间层具有阻气层。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具有相对于内容物的非吸附性和阻气性的管状容器。其结果,本发明的管状容器能够顺畅地挤出内容物且能够防止内容物的味道、功效等降低。

在本发明的管状容器中,所述挤出单元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采用本发明,能够设成具有非吸附性的挤出单元,能够提供一种包括该挤出单元的、具有非吸附性的管状容器。

在本发明的管状容器中,所述挤出单元至少具有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的最内层、具有阻气层的中间层、以及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的最外层。采用本发明,能够设成具有非吸附性和阻气性的挤出单元,能够提供一种包括该挤出单元的、具有非吸附性和阻气性的管状容器。

在本发明的管状容器中,所述阻气层由金属箔或者金属蒸镀薄膜或无机蒸镀薄膜形成。采用本发明,能够设成具有相对于内容物的非吸附性和阻气性的主体部。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防止内容物的味道、功效等降低的管状容器。

在本发明的管状容器中,所述层叠薄膜具有从聚烯烃、粘接性树脂以及热塑性弹性体中选择出的1种或两种以上的树脂层。采用本发明,由于利用具有那样的树脂层的层叠薄膜来形成主体部,因此,主体部变得柔软,能够提高以压出内容物的方式使内容物挤出的挤压性。

(2)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是具有相对于内容物的非吸附性和阻气性且能够自管状容器之外目视确认内容物的管状容器。即,该管状容器至少包括:挤出单元,其具有用于挤出内容物的挤出口部和自该挤出口部向径向外侧伸出的肩部;以及主体部,其熔接于所述挤出单元的肩部,用于容纳所述内容物。而且,该管状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是透明的主体部,其至少具有:最内层,其利用非吸附性树脂形成于与内容物相接触的内侧;最外层,其形成于最外侧;以及中间层,其具有阻气层,该中间层形成在所述最内层与所述最外层之间。

采用本发明,由于形成有具有阻气层的透明的主体部,因此能够自管状容器之外确认内容物,且具有阻气性。其结果,能够目视确认内容物的剩余量等,能够抑制内容物的味道、功效等降低。另外,由于主体部的最内层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内容物的有效成分等吸附于管状容器。此外,主体部能够通过挤出成形而成为筒状或通过将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的侧缘彼此叠合而成为筒状,因此能够提供形态多种多样的管状容器。

在本发明的管状容器中,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熔接于所述肩部的外周面,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的内表面彼此对合并熔接起来、或者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熔接于盖构件。采用本发明,若挤出单元的肩部的材料和熔接于肩部的主体部的最内层的材料相同,则主体部的除最内层以外的层的材料能够使用与挤出单元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另外,在主体部和盖构件在主体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熔接起来的情况下,同样地,若盖构件的材料与熔接于盖构件的主体部的最内层或最外层的材料相同,则主体部的其他层的材料能够使用与盖构件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其结果,能够提供形态多种多样的管状容器。

在本发明的管状容器中,所述挤出单元和所述盖构件的至少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采用本发明,能够抑制内容物的有效成分等吸附于管状容器。

在本发明的管状容器中,所述挤出单元和所述主体部以所述主体部的层结构进行挤出成形而一体化,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的内表面彼此对合并熔接起来、或者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熔接有盖构件。采用本发明,不仅能够使主体部具有透明性、阻气性以及非吸附性,还能够使挤出单元具有透明性、阻气性以及非吸附性。此外,由于主体部和挤出单元通过挤出成形而一体化,因此能够提供形态多种多样的管状容器。

在本发明的管状容器中,所述阻气层由从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酰胺树脂以及聚偏二氯乙烯树脂中选择出的1种或两种以上的树脂形成。采用本发明,由于利用具有由上述的透明的树脂形成的阻气层的主体部来构成管状容器,因此,能够利用具有透明的阻气层的层叠薄膜来形成主体部或利用挤出成形来形成主体部,从而能够提供形态多种多样的管状容器。

在本发明的管状容器中,所述阻气层具有氧吸收性,或者在所述阻气层与所述最内层之间具有氧吸收层。采用本发明,既可以是,中间层具有带氧吸收性的所述阻气层,也可以是,中间层在阻气层之外还具有氧吸收层。通过使中间层具有氧吸收性,中间层能够吸收存在于管状容器内的氧气而抑制内容物产生氧化等。

在本发明的管状容器中,所述中间层为阻气性透明蒸镀层。采用本发明,能够使中间层具有透明性和阻气性。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具有相对于内容物的非吸附性和阻气性、且还能够使挤出单元和主体部为不同的构件的新型管状容器。

采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管状容器,该管状容器具有非吸附性和阻气性且能够自管状容器之外目视确认内容物,并且其形态多种多样。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管状容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2是在图1所示的管状容器中将层叠薄膜的两侧的侧缘彼此叠合并密封而形成主体部的类型的各部分的说明图。

图3是在图1所示的管状容器中通过对树脂进行挤出成形而形成主体部的类型的各部分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说明主体部的构造的剖视图。图4的(a)是将层叠薄膜的两侧的侧缘彼此叠合并密封而得到的主体部。图4的(b)是通过对树脂进行挤出成形而得到的主体部。

图5是示意性表示主体部的层叠构造的示意图。

图6是具有隔膜的挤出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挤出单元的肩部的形状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8是示意性表示挤出单元的层构造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管状容器的另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管状容器中在将层叠薄膜的两侧的侧缘彼此叠合并密封而形成主体部之后将主体部熔接于盖构件的类型的各部分的说明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管状容器中在通过对树脂进行挤出成形而形成主体部之后将主体部熔接于盖构件的类型的各部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管状容器。此外,本发明只要具有其技术特征就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并不限定于以下具体地示出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管状容器1包括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和第2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如图1所示,不管哪一种管状容器1,均至少包括:挤出单元20,其具有用于挤出内容物的挤出口部21和自挤出口部21向径向外侧伸出的肩部24;以及主体部10,其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用于容纳内容物。并且,主体部10至少具有:最内层16,其利用非吸附性树脂形成于与内容物相接触的内侧;最外层18,其形成于最外侧;以及中间层17,其形成在最内层16与最外层18之间且具有阻气层。

详细而言,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1具有如下两个特征。(a)挤出单元20的至少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b)主体部10由层叠薄膜15形成,该层叠薄膜15至少具有:最内层16,其利用非吸附性树脂形成于与内容物相接触的内侧;最外层18,其利用非吸附性树脂形成于最外侧;以及中间层17,其形成在最内层16与最外层18之间且具有阻气层。由于该管状容器1的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全部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因此能够顺畅地挤出内容物。另外,由于主体部具有阻气层,因此能够防止内容物的味道、功效等降低。

另外,第2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的特征在于,不管主体部10的形成方式(挤出成形或层叠薄膜的熔接)如何,主体部10均是透明的主体部,其至少具有:最内层16,其利用非吸附性树脂形成于与内容物相接触的内侧;最外层18,其形成于最外侧;以及中间层17,其形成在最内层16与最外层18之间且具有阻气层。由于该管状容器1具有带阻气层的透明的主体部,因此能够自管状容器之外确认内容物并目视确认内容物的剩余量等,并能够抑制内容物的味道、功效等降低。另外,由于主体部10的最内层16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内容物的有效成分等吸附于管状容器。

以下,详细说明这些管状容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非吸附性”指的是难以吸附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内容物所含有的有效成分的性质。“阻气性”指的是,难以使氧气、水蒸气等气体通过的性质。另外,“内表面”指的是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

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

基本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1至少包括:挤出单元20,其用于挤出内容物;以及主体部10,其用于容纳内容物,该主体部10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

挤出单元20具有:挤出口部21,其用于挤出内容物;以及肩部24,其自该挤出口部21向径向外侧伸出。该挤出单元20由树脂形成,该挤出单元20的至少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

如图2和图4的(a)所示,主体部10是由层叠薄膜15形成的筒体10a。在主体部10中,层叠薄膜15的一个侧缘15a的一面侧15c叠合于另一个侧缘15b的另一面侧15d,重叠后的一面侧15c和另一面侧15d被熔接起来。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外周面24a。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通过内表面彼此对合并熔接起来而闭合,或者如图9和图10所示那样通过熔接于至少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的盖构件40而闭合。

如图5所示,构成主体部10的层叠薄膜15至少包括:最内层16,其形成于与内容物相接触的内侧的位置;最外层18,其形成于最外侧的位置;以及中间层17,其形成在最内层16与最外层18之间。并且,最内层16和最外层18是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的层,中间层17是至少具有阻气层的层。

采用该管状容器1,在挤出单元20和主体部10中,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全部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因此能够顺畅地挤出内容物。另外,由于主体部10具有阻气层,因此能够防止内容物的味道、功效等降低。另外,挤出单元20、主体部10、以及设有盖构件40的情况下的盖构件40这几者的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均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其结果,还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来形成挤出单元20、主体部10、以及设有盖构件40的情况下的盖构件40,从而能够提高材料选择的自由度。

该管状容器1只要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即可,其能够设成各种结构。具体而言,管状容器1能够包括图1和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和图9和图10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这两个形态。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是在管状容器1的底部侧将主体部10的端部密封而使其闭合的形态。第2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是在管状容器1的底部侧将盖构件40密封于主体部10的端部而使其闭合的形态。

第1实施方式/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

如图1和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是构成管状容器1的主体部10的相对的内表面彼此在管状容器1的底部侧被密封起来的形态。该管状容器1包括:主体部10,其用于容纳内容物;以及挤出单元20,其用于挤出内容物。

主体部

主体部10由层叠薄膜15形成,如图2和图4的(a)所示,包括背面密封部11和底面密封部12。

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挤出单元侧端部)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作为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之间的熔接方法,能够列举出各种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如下方法:使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嵌入到构成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将主体部10的内表面和肩部24的外周面24a熔接起来。

背面密封部11是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的两侧的侧缘15a、15b相叠合且叠合起来的侧缘15a、15b相熔接后的部位。具体而言,对于背面密封部11来说,是自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边起到距该边的长度为l1的位置为止的区域与自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的边起到距该边的长度为l1为止的区域相叠合。叠合是通过将层叠薄膜15的一侧的侧缘15a的一面侧15c对接于层叠薄膜15的另一侧的侧缘15b的另一面侧15d来进行的。此外,“侧缘”指的是,层叠薄膜15的边的部分与在内侧距边的部分为恒定的距离l1的位置之间的区域,是在形成主体部10时叠合的部分。

底面密封部12是通过在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底部侧端部)将主体部10的内表面彼此密封而形成的。对于底面密封部12来说,如图2所示,是在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即管状容器的底部侧端部,层叠薄膜15的底边和自底边的位置起到距该底边的长度为l2的位置为止之间的区域叠合起来。叠合是通过将层叠薄膜15的内表面彼此对接来进行的。此外,图2的附图标记12a是自主体部10的下端起到距该下端的长度为l2的区域在之后成为底面密封部12的密封量的部分。

背面密封部11和底面密封部12是通过将叠合起来的部分热封而形成的。作为热封,能够列举出飞边密封(burrseal)、旋转辊密封、带式密封(beltseal)、脉冲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

层叠薄膜

如图5所示,层叠薄膜15至少具有最内层16、中间层17以及最外层18。最内层16是位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侧且与内容物相接触的层,最外层18是构成主体部10的最外面侧的层。此外,在最内层16与中间层17之间、中间层17与最外层18之间,还可以设置其他层。

最内层和最外层

最内层16和最外层18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作为非吸附性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聚酯系树脂、环状聚烯烃系树脂等。

作为聚酯系树脂,只要是能够用于管状容器1的物质则没有特别限定。作为聚酯系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含有以芳香族二羧酸为主要成分的酸成分和以脂肪族二醇(glycol)为主要成分的二醇成分的共聚物。在该共聚物中,酸成分和二醇成分通过酯键而键合。作为酸成分的原料,还可以使用低级烷基酯(例如甲酯)、酸性卤化物等可以形成酯的衍生物。

作为酸成分,能够列举出芳香族二羧酸、脂肪族二羧酸和三羧酸等。作为芳香族二羧酸,例如能够列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萘-1,4-二羧酸、萘-2,6-二羧酸等。作为脂肪族二羧酸,例如能够列举出己二酸、癸二酸等。另外,作为二醇成分,例如能够列举出乙二醇、环己烷二甲醇、新戊二醇、双酚化合物或它的环氧乙烯加成物等。

作为环状聚烯烃系树脂,只要是可以用于管状容器1的物质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环状聚烯烃系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各种环状烯烃单体的聚合物。作为环状烯烃单体,例如能够列举出二环环烯烃、三环环烯烃、四环环烯烃和五环环烯烃。作为二环环烯烃,例如能够列举出降冰片烯、降冰片二烯、甲基降冰片烯、二甲基降冰片烯、乙基降冰片烯、氯化降冰片烯、氯甲基降冰片烯、三甲基甲硅烷基降冰片烯、苯基降冰片烯、氰基降冰片烯、二氰基降冰片烯、甲氧基羰基降冰片烯、吡啶基降冰片烯、纳迪克酸酐、纳迪克酰亚胺等。作为三环环烯烃,例如能够列举出二环戊二烯、二氢二环戊二烯、它的烷基、烯基、亚烷基、芳基取代物等。作为四环环烯烃,例如,能够列举出二甲撑六氢萘、二甲撑八氢萘、它的烷基、烯基、亚烷基、芳基取代物等。作为五环环烯烃,能够列举出三环戊二烯等,作为六环环烯烃,能够列举出六环十七烯等。

此外,作为环状聚烯烃,除此以外,还能够列举出环状烯烃单体与乙烯等其它单体的共聚物和它们的加氢产物等。

作为优选的非吸附性树脂,能够列举出间苯二甲酸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环状烯烃聚合物、环状烯烃共聚物。

能够使非吸附性树脂含有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能够列举出抗氧化剂、润滑剂、防粘连剂、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剂或着色剂等。

此外,最内层16和最外层18通常构成为不含有非吸附性树脂以外的树脂,但在不损害非吸附性的范围内,也可以使最内层16和最外层18构成为略微含有其他树脂。作为含有的其他树脂,例如,以提高熔接性、柔软性为目的,能够列举出低密度聚乙烯(以下,称作“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以下,称作“l-ldpe”。)等树脂。

最内层16的厚度为5μm~300μm,优选为10μm~100μm。通过使最内层16的厚度在该范围内,能够使管状容器1相对于内容物具有非吸附性。同样地,最外层18的厚度为5μm~300μm,优选为10μm~100μm。通过使最外层18为该范围内的厚度,能够提高管状容器1相对于外部的物质的非吸附性。

中间层

中间层17是位于最内层16与最外层18之间的层,其至少由1层构成,也可以为两层以上。构成中间层17的至少1层是透明的阻气层。通过使中间层17至少具有阻气层,能够抑制氧气等气体透过层叠薄膜15。作为这样的阻气层,例如能够列举出以下那样的阻气层。(1)具有阻气性的金属箔。(2)将具有阻气性的铝等金属或无机氧化物蒸镀于聚酯薄膜或尼龙薄膜等而成的阻气性薄膜。(3)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或偏二氯乙烯等阻气性树脂层。

作为具有阻气性的金属箔,能够使用以往被用作阻气性金属的各种金属箔。作为代表性的金属箔,能够列举出铝箔等。

另外,也可以使用将具有阻气性的铝等金属或无机氧化物蒸镀于聚酯薄膜或尼龙薄膜等而成的阻气性薄膜。作为无机化合物,例如能够列举出硅石(氧化硅)、矾土(氧化铝)等阻气性的金属氧化物。

另外,作为阻气性树脂,也能够应用以往使用的阻气性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乙烯醇、聚酰胺树脂、聚偏二氯乙烯(pvdc)、氟系树脂等。此外,也可以将阻气层设为聚乙烯醇的涂覆薄膜、聚偏二氯乙烯(pvdc)的涂覆薄膜。作为聚酰胺树脂,能够使用例如尼龙6、尼龙66、尼龙6/66共聚物、尼龙610、尼龙11、尼龙12、尼龙13等。另外,还可以使用由间苯二甲胺(metaxylylenediamine)和己二酸制成的尼龙mxd6(是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聚酰胺树脂,被称作mx尼龙。)等。

作为这样的中间层17,既可以单独使用上述各形态的阻气层,也可以两种以上并用。

中间层17的厚度为3μm~200μm,优选为5μm~60μm。通过使中间层17的厚度在该范围内,能够赋予良好的阻气性。

其他层

在层叠薄膜15中,虽没有特别图示,但还能够设置柔软层。柔软层是具有提高层叠薄膜15的柔软性的作用的层,能够列举出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等聚烯烃系树脂层、烯烃系弹性体或苯乙烯系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层、或者由具有粘接性的聚烯烃形成的粘接性树脂层等。作为具有粘接性的聚烯烃,能够列举出例如三井化学制造的admer(日文:アドマー)(注册商标)和三菱化学制造的modic(日文:モディック)(注册商标)。柔软层的厚度为10μm~300μm,优选为15μm~150μm。还能够是,将柔软层用作例如将最内层16与中间层17之间、中间层17与最外层18之间粘接起来等的粘接剂层。

还能够在层叠薄膜15中设置加强层。加强层是具有补充层叠薄膜15的强度特性的作用的层,能够列举出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等聚烯烃系树脂层、以及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o-pet)、双轴拉伸尼龙(o-ny)、双轴拉伸聚丙烯(opp)等树脂层。加强层的厚度为3μm~500μm,优选为5μm~300μm。

这样的层叠薄膜15的制造方法并不特别限定,能够列举出挤出层压法、干式层压法、共挤出法或并用这些方法的方法。

挤出单元

如图1和图2所示,挤出单元20由挤出口部21和自该挤出口部21向径向外侧伸出的肩部24构成。

挤出口部21呈筒状,在其中央形成有将管状容器1的内侧和外侧连通起来的空洞23。肩部24呈截头圆锥状,其自挤出口部21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伸出。此外,肩部24还能够形成为圆盘状。

在图1和图2所示的挤出单元20的例子中,帽3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挤出口部21。在该挤出单元20中,在挤出口部21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外螺纹22,在帽30的内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内螺纹。在该挤出单元20中,通过使挤出口部21的外螺纹22和帽30的内螺纹相啮合并使帽30相对于挤出口部21旋转,从而利用帽30来使挤出口部21开闭。

此外,还能够是,不针对挤出单元20设置帽30,而使挤出单元20本身作为盖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例如,利用构成挤出口部21本身的材料在挤出口部21的上表面的位置处预先封闭空洞23。然后,在要挤出内容物时,在挤出口部21的上表面开设孔并将内容物挤出。另外,如图6所示,利用构成挤出口部21本身的材料来制作隔膜25,自挤出单元20的内侧预先封闭空洞23。然后,在要挤出内容物时,在空洞23内的隔膜25上开设孔并将内容物挤出。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制成阻气性更优异的管状容器。在将隔膜25设于挤出单元20的情况下,在挤出单元20中,还能够将帽3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挤出口部21。

优选的是,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宽度为该挤出单元20易于以插入到主体部10的开口了的一端的状态进行熔接的尺寸。优选的是,作为那样的肩部24的宽度,将肩部24的分开最远的点连接起来的长度l3比主体部10的开口了的一端的尺寸小,具体而言小了100μm~1000μm的范围内的值。

该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例如,作为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形状,能够列举出在俯视挤出单元20时为图7的(a)所示的圆形或大致圆形、图7的(b)所示的椭圆形或大致椭圆形。另外,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还能够设为图7的(c)所示的四边形、图7(d)所示的六边形那样的多边形。

挤出单元20可以是图8的(a)所示的单层构造和图8的(b)所示的多层构造中的任一种构造。此外,在挤出单元20为图8的(a)所示的单层构造和图8的(b)所示的多层构造中的任一种构造的情况下,不变的是,挤出单元20的至少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均由非吸附性树脂成形。

在挤出单元20为图8的(a)所示的单层构造的情况下,挤出单元20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由于非吸附性树脂与构成上述主体部10的最内层16和最外层18的非吸附性树脂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在该挤出单元20中,在不损害非吸附性的范围内,还可以含有其他的树脂、添加剂等。作为其他树脂,例如以提高熔接性、柔软性为目的,能够列举出低密度聚乙烯(以下,称作“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以下,称作“l-ldpe”。)等树脂。作为添加剂,例如能够列举出抗氧化剂、润滑剂、防粘连剂、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剂、有机填料、无机填料或着色剂等。

在挤出单元20为单层构造的情况下,挤出单元20的厚度为50μm~50mm,优选为300μm~30mm。

在挤出单元20如图8的(b)所示那样为多层构造的情况下,挤出单元20包括最内层26、中间层27以及最外层28。最内层26和最外层28由与构成上述主体部10的最内层16和最外层18的非吸附性树脂相同的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另一方面,中间层27优选具有与主体部10的层结构相同的阻气层。

在中间层27使用如金属箔、蒸镀有铝等金属或无机氧化物的薄膜等那样无法与最内层16和最外层18共挤出的材料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嵌入成形等成形方法。

在作为中间层27而使用含有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的树脂的情况下,中间层27的厚度为5μm~200μm,优选为10μm~100μm。

在作为中间层27而使用含有尼龙的树脂的情况下,作为尼龙,能够列举出聚酰胺树脂、例如尼龙6、尼龙66等。另外,作为中间层27,也可以应用铝蒸镀尼龙等金属蒸镀尼龙。这样的中间层27的厚度为1μm~200μm,优选为10μm~100μm。

以上的挤出单元20能够利用例如注射成形法、挤出成形法、压缩空气成形法、拉深成形法、压缩成形法、嵌入成形法来制造。

内容物

管状容器1的内容物并不特别限定。作为管状容器1的内容物,例如能够列举出含有作为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的香料、有效成分在内的饮品、食品、化妆品或药剂等。由于该管状容器1的非吸附性优异,因此能够抑制内容物所含有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吸附在管状容器1上而使内容物的味道变化或使功效降低。

管状容器的制造方法

管状容器1的制造方法具有准备挤出单元20和层叠薄膜15的工序(准备工序)、将准备好的层叠薄膜15的两侧缘彼此熔接起来而形成筒状的主体部10的工序(主体部形成工序)、将形成了的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熔接于准备好的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周面的工序(熔接工序)、以及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熔接而将其封闭的工序(底面密封工序)。此外,在主体部10已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半成品的阶段,自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填充内容物。在填充内容物之后,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被熔接而封闭。

准备工序是准备挤出单元20和层叠薄膜15的工序。层叠薄膜15是利用在上述层叠薄膜15的说明栏中说明的方法进行制造并准备的。挤出单元20也是利用在上述挤出单元20的说明栏中说明的方法进行制造并准备的。

主体部形成工序是使用准备好的层叠薄膜15来形成主体部10的工序。主体部10通过将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的两侧缘15a、15b叠合并将该叠合部熔接起来而成为圆筒状的筒体10a。叠合区域是自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边起到距该边的长度为l1的位置为止的区域和自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的边起到距该边的长度为l1的位置为止的区域。此时,如图4的(a)所示,使层叠薄膜15的一侧的侧缘15a的一面侧15c和层叠薄膜15的另一侧的侧缘15b的另一面侧15d相对并叠合。

接着,将叠合起来的部分熔接。利用热封来进行熔接。作为热封,能够列举出飞边密封、旋转辊密封、带式密封、脉冲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该熔接起来的部分成为背面密封部11。

在熔接工序中,将形成了的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熔接于准备好的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外周面24a。该工序是将挤出单元20和主体部10熔接并接合起来的工序,将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外周面24a插入到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内侧,之后,将该插入部分热封并熔接。

接着,自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填充内容物。

之后,通过底面密封工序,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熔接而将其封闭,从而形成底面密封部12。此时,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内表面彼此相叠合并熔接。利用热封来进行熔接。

在这样的管状容器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了单独准备的挤出单元20,但也可以在对挤出单元20进行成形的同时将挤出单元20熔接于主体部10。

第2实施方式/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中,主体部10的底部(另一端侧)被作为盖构件40的底盖封闭,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的结构相同。因此,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由用于挤出内容物的挤出单元20、熔接于该挤出单元20的主体部10、以及将主体部10的底部封闭的底盖40构成。

挤出单元20由挤出口部21和肩部24构成。该挤出单元20的材质和结构与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的挤出单元20的材质和结构相同。

主体部10由层叠薄膜15形成。主体部10的材质与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的主体部10的材质相同。另一方面,主体部10的结构与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的主体部10不同。即,在该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安装有挤出单元20,在该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安装有底盖40。此外,主体部10与挤出单元20之间的安装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相同。

如图10所示,作为盖构件的底盖40由底面41和周面42构成。底面41呈平坦的圆盘状,具有将主体部10的底部封闭的功能。周面42是沿着底面的周缘延伸的侧面部,是熔接于主体部10的底部的部位。只要底盖40的至少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即可,该底盖40的材质和构造并不特别限定,但使用与上述挤出单元20相同的材料并形成为与上述挤出单元20相同的构造为宜。

底盖40例如通过将其周面42插入到主体部10的底部并将周面42和主体部10的内周面熔接起来而进行安装。此外,根据底盖40的形态的不同,也可以是,将主体部10插入到底盖40的周面42的内侧并将主体部10的底部和周面42熔接起来。

以上,采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1,主体部10由具有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的最内层16和最外层18的层叠薄膜15形成,且挤出单元20的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因此,主体部10相对于内容物具有优异的非吸附性。此外,在如管状容器1那样设置了底盖40的情况下,底盖40的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也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因此,底盖40相对于内容物具有优异的非吸附性。

另外,由于中间层17具有阻气层,因此能够使管状容器1具有阻气性。并且,通过使挤出单元20和底盖40具有阻气性,能够使挤出单元20和底盖40也具有阻气性。

第2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

基本结构

第2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1至少包括:挤出单元20,其用于挤出内容物;以及透明的主体部10,其用于容纳内容物,该主体部10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该管状容器1的特征在于,主体部10是透明的。

挤出单元20与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2和图4的(a)所示,主体部10也可以是由层叠薄膜15形成的筒体10a。或者,如图3和图4的(b)所示,主体部10也可以是通过挤出成形而成的筒体10a。不管哪一种主体部10,其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均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1~图3所示那样内表面彼此对合地熔接起来而封闭。或者,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9~图11所示那样熔接于至少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的盖构件40而封闭。

主体部10至少包括:最内层16,其形成于与内容物相接触的内侧的位置;最外层18,其形成于最外侧的位置;以及中间层17,其形成在最内层16与最外层18之间。并且,最内层16是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的层,中间层17是至少具有阻气层的层。

采用该管状容器1,由于包括至少具有构成透明的主体部10的阻气层的中间层17,因此能够自管状容器1之外确认内容物且具有阻气性。其结果,能够目视确认内容物的剩余量等,并能够抑制内容物的味道、功效等降低。另外,由于主体部10的最内层16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因此能够在使内容物不残留在主体部内前提下顺畅地挤出内容物。另外,主体部10能够通过挤出成形而成为筒状或通过将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的侧缘彼此叠合而成为筒状,因此能够设成形态多种多样的管状容器1。此外,在专利文献4提出的管状容器中,在利用铝箔来构成阻气层的情况下,无法自管状容器之外目视确认内容物的状态、剩余量等。另外,专利文献4的管状容器的最内层使用了聚乙烯树脂,因此,存在相对于内容物的非吸附性较差这样的缺点。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提供一种具有非吸附性和阻气性且能够自管状容器之外目视确认内容物的管状容器。

该管状容器1只要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就能够与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同样地设成各种结构。具体而言,管状容器能够包括图1~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和图9~图11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这两个形态。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是在管状容器1的底部侧将主体部10的端部密封而将其封闭的形态,第2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是在管状容器1的底部侧将盖构件40密封于主体部10的端部而将其封闭的形态。

第1实施方式/第2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

如图1~图3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为主体部10的相对的内表面彼此在管状容器1的底部侧被密封的形态。该管状容器1包括:主体部10,其用于容纳内容物;以及挤出单元20,其用于挤出内容物。

主体部

主体部10是透明的,包括如图4的(a)所示那样将层叠薄膜15的两侧的侧缘彼此叠合并密封的类型和如图4的(b)所示那样对树脂挤出成形而直接形成的类型。

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作为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之间的熔接方法,存在各种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使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嵌入到构成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将主体部10的内表面和肩部24的外周面24a熔接起来。

图4的(a)所示的类型的主体部10是将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的叠合起来的侧缘彼此密封而成的透明的主体部,包括背面密封部11和底面密封部12。层叠薄膜15的制造方法并不特别限定,能够使用挤出层压法、干式层压法、共挤出法来获得层叠薄膜15或者能够并用这些方法来获得层叠薄膜15。

该类型的主体部10的背面密封部11与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的背面密封部1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该类型的主体部10的底面密封部12也与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的底面密封部12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背面密封部11和底面密封部12是通过将叠合起来的部分热封而形成的。作为热封,能够列举出飞边密封、旋转辊密封、带式密封、脉冲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

图4的(b)所示的类型的主体部10是通过对树脂进行挤出成形而形成的透明的主体部。

对于该类型的主体部10的底面密封部12,在挤出成形后的筒状的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即管状容器1的底部侧端部,主体部10的底边和自底边的位置起到距该底边的长度为l2的位置为止的区域被叠合起来。叠合是通过将主体部10的内表面彼此对接来进行的。此外,在图3中,附图标记12a是自主体部10的下端起到距该下端的长度为l2为止的区域在之后成为底面密封部12的密封量的部分。该底面密封部12是通过将叠合起来的部分热封而形成的。此处的热封与上述的热封相同。

主体部的构造

对于主体部10,图4的(a)所示的类型和图4的(b)所示的类型均为多层构造(还称作层叠构造。)。图5示出了主体部10的层构造的一个例子,主体部10至少具有最内层16、中间层17以及最外层18。最内层16是位于主体部10的内表面侧且与内容物相接触的层,最外层18是构成主体部10的最外面侧的层。此外,在最内层16与中间层17之间、中间层17与最外层18之间,还可以设置其他层。

最内层

最内层16是构成主体部10的内表面侧的透明的非吸附性的层。该最内层16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

作为非吸附性树脂,与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的说明栏所记载的内容同样地,能够列举出聚酯系树脂、环状聚烯烃系树脂等。此外,聚酯系树脂、环状聚烯烃系树脂等非吸附性树脂与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的说明栏所记载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最内层16的厚度也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中间层

中间层17是位于最内层16与最外层18之间的透明的层,其至少由1层构成,也可以为两层以上。构成中间层17的至少1层是透明的阻气层。通过使中间层17至少具有阻气层,能够抑制氧气等气体透过层叠薄膜15。作为这样的阻气层,能够列举出如下那样的阻气层。(1)透明的阻气性树脂层。(2)将阻气性无机化合物蒸镀于聚酯薄膜或尼龙薄膜而成的透明的阻气性薄膜。

(1)在阻气层为透明的树脂层的情况下,作为构成阻气层的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乙烯醇、聚酰胺树脂、聚偏二氯乙烯(pvdc)、氟系树脂等。此外,在利用层叠薄膜15来形成主体部10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阻气层设为聚乙烯醇的涂覆薄膜、聚偏二氯乙烯(pvdc)的涂覆薄膜。

作为上述聚酰胺树脂,例如能够使用尼龙6、尼龙66、尼龙6/66共聚物、尼龙610、尼龙11、尼龙12、尼龙13等。另外,还可以使用由间苯二甲胺和己二酸制成的尼龙mxd6(是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聚酰胺树脂,被称作mx尼龙。)等。

由于能够利用上述树脂来形成阻气层,因此能够将阻气层设为透明。另外,在利用具有由上述树脂形成的阻气层的主体部10来制造管状容器1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具有使用上述树脂制成的阻气层的层叠薄膜来制造透明的主体部或利用挤出成形来制造透明的主体部,从而能够设成形态多种多样的管状容器。

(2)在阻气层是将阻气性无机化合物蒸镀于聚酯薄膜或尼龙薄膜而成的透明阻气性薄膜的情况下,作为无机化合物,例如能够列举出硅石(氧化硅)、矾土(氧化铝)等阻气性的金属氧化物。

以上说明的中间层17既可以分别单独使用透明的阻气层、将阻气性无机化合物蒸镀于聚酯薄膜或尼龙薄膜而成的透明的阻气性薄膜,也可以两种以上并用。

中间层17的厚度为3μm~200μm,优选为5μm~60μm。通过使中间层17的厚度在该范围内,能够赋予良好的阻气性。

此外,既可以是,中间层17的阻气层具有氧吸收性,也可以是,中间层17在阻气层之外还具有氧吸收层。通过使中间层17具有这样的氧吸收性的层(阻气层、氧吸收层),中间层17能够吸收存在于管状容器1内的氧而抑制内容物产生氧化等。

可以利用含有氧吸收性物质的阻气层、含有氧吸收性物质的其他树脂层(氧吸收层),作为中间层17的功能而赋予氧吸收性。作为氧吸收性物质,例如,能够列举出共轭二烯烃聚合物和使其环化而成的共轭二烯烃聚合物环化物之类的、聚(α-蒎烯)、聚(β-蒎烯)、聚(双戊烯)等聚萜烯类等。作为共轭二烯烃聚合物,例如能够列举出共轭二烯烃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或者共轭二烯烃单体与可以与其共聚的其它单体的共聚物等。共轭二烯烃聚合物环化物是在酸催化剂的存在下使共轭二烯烃聚合物环化反应而得到的物质,分子中具有源自共轭二烯烃单体单元的环构造。此外,有机系的氧吸收性物质能够抑制伴随该氧吸收性物质吸收氧气时的变色而使含有氧吸收性物质的树脂着色。

含有氧吸收性物质的阻气层、氧吸收层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为了提高氧吸收性物质的氧吸收性可以使用添加物。作为添加物,例如能够列举出氧化钛、油酸钴(ii)、环烷酸钴(ii)、2-乙基己酸钴(ii)、硬脂酸钴(ii)、新癸酸钴(ii)等过渡金属盐。

如上所述,通过使中间层17具有氧吸收性,从而能够吸收管状容器1的内部存在的氧气,抑制内容物发生氧化等。

此外,氧吸收层中,作为含有氧吸收性物质的树脂,若为具有透明性的树脂则没有特别限定。作为那样的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乙烯醇、聚酰胺树脂、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作为树脂,除此以外,还能够列举出包含聚烯烃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树脂。作为聚烯烃系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丙烯系树脂、聚乙烯等。

最外层

最外层18是位于主体部10的最外侧的透明的层。该最外层18的功能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的是,例如,最外层18具有与最内层16相同的非吸附性或者具有柔软性,或具有印刷适性、耐脂性。

具有非吸附性的最外层18实现了层叠薄膜15的表背两面(最外层18和最内层16)是非吸附性的层。该具有非吸附性的最外层18能够与上述最内层16同样地利用非吸附性树脂来形成。通过利用同种树脂来构成最外层18和最内层16,从而具有在将层叠薄膜15的两侧的侧缘彼此叠合之后易于密封这样的优点。对于该最外层18,由于其能够利用与在上述最内层16的说明栏中说明的树脂相同的树脂来构成,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具有柔软性的最外层18能够提高主体部10的柔软性,故此优选设置。作为具有柔软性的最外层18,能够列举出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等聚烯烃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烯烃系弹性体或苯乙烯系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等。

最外层18的厚度为5μm~300μm,优选为10μm~100μm。另外,具有柔软性的最外层18的厚度为10μm~1000μm,优选为50μm~500μm。

其他层

在主体部10中,只要至少包括以上说明的最内层16、中间层17以及最外层18即可,也可以具有其他层。例如,也可以是,将上述的氧吸收层连同构成中间层的阻气层一起设于阻气层与最内层之间。另外,也可以将粘接层任意地设于最内层16与中间层17之间、中间层17与最外层18之间。另外,也可以将与具有上述的柔软性的最外层18相同的柔软层设于最内层16与中间层17之间。另外,也可以将加强层设于最外层18与中间层17之间。此外,加强层具有补充层叠薄膜15的强度特性的作用,能够列举出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o-pet)、双轴拉伸尼龙(o-ny)或双轴拉伸聚丙烯(opp)树脂层等。加强层的厚度为3μm~500μm,优选为5μm~300μm。

通过以上说明的主体部10的结构,能够将主体部10设为透明且能够使主体部10具有阻气性。另外,在利用上述材料使主体部10的各层分别构成为上述厚度的情况下,能够使主体部10具有以下性质,即,使主体部10以压出内容物的方式挤出内容物(挤压性)。

挤出单元

如图1~图3所示,挤出单元20由挤出口部21和自该挤出口部21向径向外侧伸出的肩部24构成。由于该挤出单元20与构成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的挤出单元20相同,因此,对于重复的内容,省略其说明。

在挤出单元为多层构造的情况下

此外,在挤出单元20如图8的(b)所示那样为多层构造的情况下,挤出单元20包括最内层26、中间层27以及最外层28。该情况下的挤出单元20包括主体部10和挤出单元20由不同的构件构成的形态以及主体部10和挤出单元20由同一构件构成的形态这两个类型。

在利用独立于主体部10的构件来构成挤出单元20的情况下,挤出单元20能够如下那样构成。

最内层26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由于非吸附树脂与上述最内层16所使用的树脂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中间层27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具有与主体部10相同的阻气层。作为阻气层,其优选为由金属箔、蒸镀有铝等金属或无机氧化物的薄膜、含有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的树脂、或者含有偏二氯乙烯的树脂或含有尼龙的树脂等形成的阻气层。

在中间层27使用金属箔、蒸镀有铝等金属或无机氧化物的薄膜等那样无法与最内层16和最外层18共挤出的材料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嵌入成形等成形方法。

在作为中间层27而使用含有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的树脂的情况下,中间层27的厚度为5μm~200μm,优选为10μm~100μm。

在作为中间层27而使用含有尼龙的树脂的情况下,作为尼龙,能够列举出聚酰胺树脂、例如尼龙6、尼龙66等。另外,作为中间层27,也可以应用铝蒸镀尼龙等金属蒸镀尼龙。中间层27的厚度为1μm~200μm,优选为10μm~100μm。

最外层28也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具有与主体部10相同的非吸附性的层或具有柔软性的层。

以上的挤出单元20例如能够利用注射成形法、挤出成形法、压缩空气成形法、拉深成形法、压缩成形法、嵌入成形法来制造。

以上,说明了主体部10和挤出单元20由不同的构件构成且主体部10的一端侧和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熔接起来的管状容器1。在主体部10和挤出单元20由不同的构件构成的情况下,只要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材料和熔接于肩部24的主体部10的最内层16的材料相同即可,主体部10的除最内层16以外的层、例如中间层17、最外层18的材料能够使用与挤出单元20的材料不同的材料。

在利用与主体部10相同的构件来构成挤出单元20的情况下,挤出单元20能够如下那样构成。即,在管状容器1中,能够利用挤出成形以相同的材料一体地成形主体部10和挤出单元20。在该情况下,挤出单元20的层结构和主体部10的层结构是相同的层结构,若构成挤出单元20的最内层26、中间层27以及最外层28的材料使用与构成主体部10的最内层16、中间层17以及最外层18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并进行成形,则较为便利。因此,挤出单元20的最内层26与主体部10的最内层16同样地由非吸附性树脂构成为宜。由于中间层27和最外层28与在利用与主体部10不同的构件来构成挤出单元20的情况下的中间层27和最外层28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

以上说明的挤出单元20未必需要设为透明,但能够根据需要使挤出单元20形成为透明。

内容物

对于管状容器1的内容物,其也与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的内容物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管状容器的制造方法

管状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3个类型。第1类型的制造方法是使用通过挤出成形制得的主体部10来制造管状容器的方法。第2类型的制造方法是使用利用层叠薄膜制得的主体部10来制造管状容器的方法。第3类型的制造方法是利用挤出成形来一体地制造挤出单元和主体部的方法。

第1类型的制造方法

第1类型的制造方法具有利用挤出成形来成形主体部10的工序、进行挤出单元20的成形和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周面的工序、以及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熔接而将其封闭的工序。此外,也可以是,在主体部10已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半成品的阶段,自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填充内容物,在填充内容物之后,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被熔接而封闭。或者,也可以是,将主体部10熔接于挤出单元20,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熔接而将其闭封闭,之后经由空洞23填充内容物。

在利用挤出成形来成形主体部10的工序中,挤出构成主体部10所需的树脂而形成主体部10,该主体部10呈同心圆状的层构造。

接着,进行将挤出单元20的成形和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外周面的工序。该工序是同时进行挤出单元20的成形和挤出单元20与主体部10的熔接的工序,通过在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内侧形成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外周面24a,从而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熔接。

之后,进行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熔接而将其封闭的工序。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熔接而使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封闭。此时,在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内表面彼此叠合并熔接。利用热封来进行熔接。

此外,上述管状容器1的制造方法是在成形挤出单元20的同时将挤出单元20熔接于主体部10的方法。但是,管状容器1的制造方法并不限于该制造方法,也可以是,单独地成形挤出单元20,将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插入到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内侧,利用热封等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外周面24a。

第2类型的制造方法

第2类型的制造方法具有准备层叠薄膜15的工序、将层叠薄膜15的两侧缘彼此熔接起来而形成主体部10的工序、进行挤出单元20的成形和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肩部24的周面的工序、以及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熔接而将其封闭的工序。此外,在该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在主体部10已熔接于挤出单元20的半成品的阶段,自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填充内容物,在填充内容物之后,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被熔接而封闭。或者,也可以是,将主体部10熔接于挤出单元20,将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熔接而将其封闭,之后经由空洞23填充内容物。

在该制造方法中,首先,进行准备层叠薄膜15的工序。层叠薄膜15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制造。

接着,进行形成主体部10的工序。构成为主体部10的主体部10由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形成。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的两侧缘15a、15b被叠合起来而形成圆筒状的主体部10。叠合区域是如下区域:自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边起到距该边的长度为l1的位置为止的区域和自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15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的边起到距该边的长度为l1的位置为止的区域。此时,如图4所示,使层叠薄膜15的一侧的侧缘15a的一面侧15c和层叠薄膜15的另一侧的侧缘15b的另一面侧15d相对并叠合。

接着,将层叠薄膜15的叠合起来的部分熔接。利用热封来进行熔接。该熔接起来的部分构成为背面密封部11。作为热封,能够列举出飞边密封、旋转辊密封、带式密封、脉冲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等。

此外,在第2类型的制造方法中,将挤出单元和主体部熔接起来的工序之后的工序与第1类型的制造方法相同。

第3类型的制造方法

在第3类型的制造方法中,将第1类型的制造方法和第2类型的制造方法中的直到将主体部10和挤出单元20熔接起来为止的工序置换为利用挤出成形来一体地成形主体部10和挤出单元20的工序。在第3类型的制造方法中,填充内容物的工序之后的工序与第1类型的制造方法和第2类型的制造方法相同。

第2实施方式/第2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

接下来,参照图10和图11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在第2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中,主体部10的底部(另一端侧)被作为盖构件的底盖40封闭,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的结构相同。因此,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由挤出内容物的挤出单元20、熔接于该挤出单元20的主体部10、以及使主体部10的底部封闭的底盖40构成。挤出单元20由挤出口部21和肩部24构成。该挤出单元20的材质和结构与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的挤出单元20的材质和结构相同。

主体部10既可以是由层叠薄膜15形成的主体部,也可以是由挤出成形形成的主体部。主体部10的材质与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的主体部10的材质相同。另一方面,主体部10的结构与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的主体部10不同。即,在该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侧安装有挤出单元20,在该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安装有底盖40。此外,主体部10与挤出单元20之间的安装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的管状容器1相同。

如图10和图11所示,作为盖构件的底盖40由底面41和周面42构成。底面41呈平坦的圆盘状,具有封闭主体部10的底部的功能。周面42是沿着底面的周缘延伸的侧面部,是熔接于主体部10的底部的部位。只要底盖40的至少与内容物相接触的面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即可,该底盖40的材质和构造并不特别限定,但使用与上述的挤出单元20相同的材料并形成为与上述挤出单元20相同的构造为宜。

底盖40例如通过将其周面42插入到主体部10的底部并将周面42和主体部10的内周面熔接起来而进行安装。此外,根据底盖40的形态的不同,也可以是,将主体部10插入到底盖40的周面42的内侧并将主体部10的底部和周面42熔接起来。

以上,采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1,由于主体部10包括至少具有透明的阻气层的中间层17,因此能够自管状容器1之外确认内容物并具有阻气性。其结果,能够目视确认内容物的剩余量等,并能够抑制内容物的味道、功效等降低。另外,由于主体部10的最内层16由非吸附性树脂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内容物的有效成分等吸附于管状容器。另外,具有上述的层结构的主体部10能够通过利用挤出成形形成筒状的构件来形成,或通过将矩形形状的层叠薄膜的侧缘彼此叠合形成筒状的构件来形成,因此能够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制造管状容器1。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和比较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以下的实施例1~实施例9的管状容器1是与上述第2技术方案的管状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管状容器。另外,主体部是通过挤出成形制作的。将实施例1~实施例9的管状容器1的主体部的层结构和比较例1的管状容器的主体部的层结构分别表示在表1中。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管状容器将主体部的最内层和最外层设为由间苯二甲酸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层,将中间层设为由聚酰胺系树脂形成的层。作为最内层和最外层的间苯二甲酸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使用bellpolyesterproducts,inc.制造的ifg-8l,作为中间层的聚酰胺系树脂,使用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尼龙mxd6。最内层的厚度为67μm,中间层的厚度为36μm,最外层的厚度为33μm。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的管状容器中,将实施例1中的最外层设成了软质聚酯系树脂。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作为最外层的软质聚酯,使用了透明且具有柔软性的、bellpolyesterproducts,inc.制造的prit30。此时的最内层的厚度为83μm,中间层的厚度为48μm,最外层的厚度为28μm。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的管状容器中,使实施例2中的最内层的厚度形成为145μm、使中间层的厚度形成为49μm、使最外层的厚度形成为17μm。其他条件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的管状容器中,使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来形成了实施例2中的中间层。其他条件与实施例2相同。此时的最内层的厚度为93μm,中间层的厚度为35μm,最外层的厚度为15μm。

实施例5

在实施例5的管状容器中,使实施例4中的最内层的厚度为107μm、使中间层的厚度为59μm、使最外层的厚度为26μm。其他条件与实施例4相同。

实施例6

在实施例6的管状容器中,使实施例4中的最外层为聚乙烯树脂。其他条件与实施例4相同。此时的最内层的厚度为91μm,中间层的厚度为34μm,最外层的厚度为28μm。

实施例7

在实施例7的管状容器中,使实施例6中的最内层的厚度为98μm,使中间层的厚度为54μm,使最外层的厚度为47μm。其他条件与实施例6相同。

实施例8

在实施例8的管状容器中,使实施例1中的最外层为聚乙烯树脂。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此时,最内层的厚度为87μm,中间层的厚度为33μm,最外层的厚度为33μm。

实施例9

在实施例9的管状容器中,使实施例8中的最内层的厚度为113μm,使中间层的厚度为49μm,使最外层的厚度为40μm。其他条件与实施例8相同。

比较例1

比较例1是作为主体部而使用了通常采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容器。比较例1的包装容器的主体部为单层。在该比较例1中,主体部的厚度为125μm。

测量和结果

对于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9和比较例1的管状容器,测量了透射率、阻气性以及非吸附性。将透射率、阻气性以及非吸附性的测量结果表示在表2中。

表2

透射率

透射率是特定的波长的入射光通过试样的比率。对于透射率,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浊度计ndh4000并基于日本工业标准(jis)k7105对被切成3cm见方的主体部的薄膜进行了测量。

将实施例1~实施例9和比较例1的透射率的测量结果表示在表2中。如表2所示,在实施例1中,透射率为90.6%,在实施例2中,透射率为90.6%,在实施例3中,透射率为90.1%,在实施例4中,透射率为90.4%,在实施例5中,透射率为90.7%,在实施例6中,透射率为90.9%,在实施例7中,透射率为90.9%,在实施例8中,透射率为90.8%,在实施例9中,透射率为90.8%。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透射率为87.4%。

分别对主体部仅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比较例1的透射率和实施例1~实施例9的透射率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实施例1、2和实施例4~实施例9的透射率为比较例1的透射率的大约1.04倍,实施例3的透射率为比较例1的透射率的大约1.03倍。判断出实施例1~实施例9的所有的实施例的透射率高于比较例1的透射率。

阻气性

对于阻气性,使用mocon公司制造的ox-tran2/20型的氧气透过度测量装置并基于日本工业标准(jis)k7126在30℃、70%rh的条件下进行测量,为了比较测量值,以厚度400μm换算各测量值。在该阻气性的测量中,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比较例1)的测量结果3.0cc/m2·day·atm以上评价为“×(较差)”,在测量结果小于3.0cc/m2·day·atm的情况下评价为“○(较好)”,在测量结果为0.5cc/m2·day·atm以下的情况下评价为“◎(非常好)”。

将各实施例1~实施例9和比较例1的阻气性的评价结果表示在表2中。如表2所示,实施例1~实施例3和实施例8、9的评价为“○”,并且,实施例4~实施例7的评价为“◎”,与比较例1相比,均示出了良好的阻气性。

非吸附性

对于非吸附性,使用主体部薄膜制作了小袋,将作为有效成分而含有醋酸α-生育酚(维生素e醋酸酯)的市售的化妆水2.5ml装入小袋并进行了密封。将密封后的小袋以40℃分别保管1个月和3个月,之后开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化妆水中的醋酸α-生育酚的残留量进行定量,利用残留量测量了非吸附性。对于非吸附性评价测量的结果,如表2所示,实施例1~实施例9和比较例1全部获得了具有良好的非吸附性的这样的结果。

附图标记说明

1、管状容器;10、主体部;10a、筒体;11、背面密封部;12、底面密封部;12a、密封量;15、层叠薄膜;16、最内层;17、中间层;18、最外层;20、挤出单元;21、挤出口部;22、外螺纹;23、空洞;24、肩部;24a、外周面;26、最内层;27、中间层;28、最外层;30、帽;40、底盖(盖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