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现场检测用收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3515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电站现场检测用收放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领域,具体是一种变电站现场检测用收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它通过其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现有技术中,电力设备的绝缘缺陷是导致设备损坏,造成电力事故,影响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压试验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依靠相关的检测仪器,采用模拟的方法检验电气设备绝缘性能,及时有效地发现缺陷。根据相关的规定,变压器、开关、互感器、电容器等一次设备都需要周期性开展停电预试和带电测试,试验中线缆的需求较大,使用频率较高。

然而,由于作业现场环境复杂,试验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线缆在试验结束后的绕线回收中磨损和老化现象比较严重,给试验的有效开展埋下了隐患;另外,由于目前大部分试验均采用人工收线,试验人员的工作负担较重,现场工作的效率也大大降低。除此之外,线缆的磨损和表面的灰尘也较多,局限性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电站现场检测用收放线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电站现场检测用收放线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左外壳、右外壳和绕线网筒,所述左外壳和右外壳相对设置,左外壳和右外壳之间通过多个第一连接杆连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转动套设有套筒,所述左外壳和右外壳之间设有绕线网筒,绕线网筒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左挡线板和右挡线板,所述绕线网筒的内侧设有多个加强支杆,所述左外壳的左侧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轴承与左外壳转动连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于左挡线板的左侧中部,所述右挡线板的外圈设有多个与绕线网筒内腔连通的进风孔,所述右挡线板的右侧中部设有转轴,所述转轴通过轴承与右外壳转动连接,转轴的左端与绕线网筒内腔连通,所述右挡线板的右侧于转轴上设有扇叶,所述右外壳的右侧于转轴上设有手轮,所述手轮通过多个第二连接杆与转轴连接固定,所述左外壳的左侧还设有U形架,U形架的弧形段上套设有防滑套,所述U形架的内侧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左侧设有用于对驱动电机进行控制的控制开关。

作为优选,所述左外壳和右外壳为一端开口的圆柱形筒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杆至少设有两个,分别位于左外壳和右外壳的顶部和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绕线网筒为中部向内侧弧形凹陷的柱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加强支杆为十字形支架。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为圆柱形筒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的右端内侧设有过滤网。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杆周向均匀设有三个。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的右侧紧贴驱动电机左端设置,且支撑杆与驱动电机左端连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左外壳和右外壳相对间隔设置,且通过第一连接杆进行连接固定,方便线缆的收放,通过第一连接杆上设置的套筒,当线缆触碰到套筒时可减少摩擦;通过驱动电机带动绕线网筒转动,可进行电动线缆收放,绕线网筒转动时,扇叶随之转动,且右挡线板设置的进风孔,利于绕线网筒内的空气流动,另有一部分空气可从转轴进入到绕线网筒内,空气通过绕线网筒排出,可减少线缆上灰尘的粘附,通过转轴内设置的过滤网可过滤粉尘;通过加强支杆可提升绕线网筒的结构强度;通过手轮可对转轴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绕线网筒转动,可进行手动线缆收放;通过U形架方便对装置携带移动,通过防滑套提升把持的可靠性,通过支撑杆可进一步提升驱动电机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使用携带方便,可靠性高,可进行手动和电动线缆收放,且可降低线缆的磨损与表面粘附的灰尘,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绕线网筒和转轴部分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手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滑套,2-U形架,3-驱动电机,4-左外壳,5-套筒,6-右外壳,7-手轮,8-转轴,9-绕线网筒,10-支撑杆,11-左挡线板,12-第一连接杆,13-右挡线板,14-扇叶,15-加强支杆,16-进风孔,17-第二连接杆,18-控制开关,19-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变电站现场检测用收放线装置,包括驱动电机3、左外壳4、右外壳6和绕线网筒9,所述左外壳4和右外壳6相对设置,左外壳4和右外壳6为一端开口的圆柱形筒体结构,所述左外壳4和右外壳6之间通过多个第一连接杆12连接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杆12至少设有两个,分别位于左外壳4和右外壳6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连接杆12上转动套设有套筒5,通过套筒5可降低线缆与套筒5的摩擦,所述左外壳4和右外壳6之间设有绕线网筒9,绕线网筒9为中部向内侧弧形凹陷的柱形结构,绕线网筒9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左挡线板11和右挡线板13,通过左挡线板11和右挡线板13可对线缆进行阻挡,所述绕线网筒9的内侧设有多个加强支杆15,加强支杆15为十字形支架,通过加强支杆15可提升绕线网筒9的强度,所述左外壳4的左侧设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通过轴承与左外壳4转动连接,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于左挡线板11的左侧中部,通过驱动电机3可带动左挡线板11转动,进而带动绕线网筒9转动,所述右挡线板13的外圈设有多个与绕线网筒9内腔连通的进风孔16,所述右挡线板13的右侧中部设有转轴8,所述转轴8为圆柱形筒体结构,转轴8通过轴承与右外壳6转动连接,转轴8的左端与绕线网筒9内腔连通,转轴8的右端内侧设有过滤网19,通过过滤网19可对空气进行过滤,所述右挡线板13的右侧于转轴8上设有扇叶14,所述右外壳6的右侧于转轴8上设有手轮7,所述手轮7通过多个第二连接杆17与转轴8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杆17周向均匀设有三个,通过手轮7可对进行转动,进而对绕线网筒9进行转动,以进行手动收放线缆。

所述左外壳4的左侧还设有U形架2,U形架2的弧形段上套设有防滑套1,通过防滑套1方便人手把持,所述U形架2的内侧设有支撑杆10,所述支撑杆10的左侧设有用于对驱动电机3进行控制的控制开关18,支撑杆10的右侧紧贴驱动电机3左端设置,且支撑杆10与驱动电机3左端连接固定,通过设置支撑杆10可提升驱动电机3的稳定性。

通过将左外壳4和右外壳6相对间隔设置,且通过第一连接杆12进行连接固定,方便线缆的收放,通过第一连接杆12上设置的套筒5,当线缆触碰到套筒5时可减少摩擦;通过驱动电机3带动绕线网筒9转动,可进行电动线缆收放,绕线网筒9转动时,扇叶14随之转动,且右挡线板13设置的进风孔16,利于绕线网筒9内的空气流动,另有一部分空气可从转轴8进入到绕线网筒9内,空气通过绕线网筒9排出,可减少线缆上灰尘的粘附,通过转轴8内设置的过滤网19可过滤粉尘;通过加强支杆15可提升绕线网筒9的结构强度;通过手轮7可对转轴8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绕线网筒9转动,可进行手动线缆收放;通过U形架2方便对装置携带移动,通过防滑套1提升把持的可靠性,通过支撑杆10可进一步提升驱动电机3的稳定性。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