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纸包装膜打撕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1275阅读:18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抽纸包装膜打撕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膜加工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用于在抽纸包装膜上形成撕口的打撕口装置。



背景技术:

市场上可见的抽纸产品的包装膜上普遍在顶部设有撕口,方便使用者在不使用剪刀等工具时,徒手也可方便地打开撕口,然后从撕口处抽取纸巾。

然而,不同抽纸产品的包装对撕口有不同的规格或形状的要求,现有的打撕口装置当需要转换撕口规格形状时,需要对撕口刀片进行更换,而撕口刀片的更换具有更换操作步骤烦琐,劳动强度大,耗时长的问题,不能实现不同规格形状的撕口刀片的快捷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简单快捷地更换撕口刀具的抽纸包装膜打撕口装置。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抽纸包装膜打撕口装置,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有磁性辊、底刀辊、主动辊和伺服电机,所述磁性辊、底刀辊和主动辊之间依次相邻排列,所述磁性辊与底刀辊之间留有供包装膜通过的缝隙,所述磁性辊、底刀辊和主动辊的同一侧分别设有第一齿轮,相邻两者之间的第一齿轮相互啮合,所述主动辊的另一侧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通过皮带与伺服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磁性辊带有磁性,所述磁性辊上磁吸附有可更换的撕口刀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磁性辊上设有刀片固定位,所述撕口刀片磁吸附在刀片固定位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磁性辊、底刀辊和主动辊沿直线从上到下依次相邻排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架的两侧设有竖向导槽,通过两侧的竖向导槽安装有辊安装座,所述磁性辊安装在辊安装座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架的顶部穿设有与辊安装座固定的竖向调节把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辊安装座的侧面设有水平微调把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撕口刀片为金属刀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磁性辊的设置,将撕口刀片直接吸附在磁性辊上,根据不同撕口规格形状的需要,可更换不同的撕口刀片,当需要更换时,只需要把撕口刀片从磁性辊上用力拿下来即可进行更换,具有简单快捷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平面示意图;

其中,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2、皮带3、机架100、竖向导槽101、辊安装座102、竖向调节把手103、水平微调把手104、磁性辊10、刀片固定位11、底刀辊20、主动辊30、伺服电机40、撕口刀片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抽纸包装膜打撕口装置,包括机架100,机架100上通过轴承安装有磁性辊10、底刀辊20和主动辊30,磁性辊10、底刀辊20和主动辊30之间沿直线从上到下依次相邻排列,磁性辊10与底刀辊20之间留有供包装膜通过的缝隙;磁性辊10、底刀辊20和主动辊30的同一侧分别设有第一齿轮1,相邻两者之间的第一齿轮1相互啮合;机架100的底部固定有伺服电机40,主动辊30的另一侧设有第二齿轮2,第二齿轮2通过皮带3与伺服电机40传动连接;磁性辊10带有磁性,磁性的强度以不影响磁性辊10及相邻底刀辊20的运动但又能够吸附撕口刀片50为标准来设置,通过磁性将可更换的撕口刀片50吸附在磁性辊10上,撕口刀片50为金属刀片,不同的撕口刀片50上具有不同规格形状的刀刃,可在包装膜上留下不同规格形状的撕口。

工作时,根据包装膜的撕口要求将相对应的撕口刀片50直接吸附在磁性辊10上,包装膜放置在磁性辊10和底刀辊20之间的缝隙中,伺服电机40带动主动辊30进行转动,主动辊30再通过齿轮1带动底刀辊20和磁性辊10转动,在底刀辊20和磁性辊10的转动过程中,通过撕口刀片50在包装膜上打上撕口。

进一步,磁性辊10上设有与撕口刀片50形状相符合的刀片固定位11,撕口刀片50磁吸附在刀片固定位11上,通过刀片固定位11的定位固定,可便于撕口刀片50的安装和固定,使撕口刀片50在转动的过程不易发生偏移。

进一步,机架100的两侧设有竖向导槽101,通过两侧的竖向导槽101安装有辊安装座102,磁性辊10通过轴承安装在辊安装座102上;机架100的顶部穿设有与辊安装座102固定的竖向调节把手103,通过旋转竖向调节把手103,使辊安装座102上下移动,以实现磁性辊10与底刀辊20之间缝隙大小的微调;辊安装座102的侧面设有水平微调把手104,通过旋转水平微调把手104,实现磁性辊10水平位置的微调。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已如说明书及图示内容,制成实际样品且经多次使用测试,从使用测试的效果看,可证明本实用新型能达到其所预期之目的,实用性价值乃毋庸置疑。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来方便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