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轮机构及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6007发布日期:2018-06-30 03:40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绕线轮机构及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绕线轮机构及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对丝线的传输通常通过滚轮机构来实现,滚轮上设置有沟槽,丝线可以在沟槽中传输。但现有的这种光轮机构存在一些可见性缺点,就是当每次停机后重新启动或者改变运行速度时,由于张力不均匀,使得原本应该卡在沟槽中的丝线会脱离沟槽,并缠绕在固定架上,导致线的崩断,使得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绕线轮机构及绕线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保证丝线输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绕线轮机构,其中,包括:

滚轮,所述滚轮上设置有线槽;

盖罩,所述盖罩与所述滚轮转动连接,且所述盖罩罩设在所述线槽的上方。

如上所述的绕线轮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盖罩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和盖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对称地固定设置在所述盖板的两端,所述滚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转动连接,所述盖板罩设在所述线槽的上方。

如上所述的绕线轮机构,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转销,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滚轮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转销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一所述第一通孔连接,所述转销的另一端与另一所述第二通孔连接。

如上所述的绕线轮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上分别设有安装轴,所述滚轮上设有与所述安装轴一一对应的安装孔。

如上所述的绕线轮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盖板为圆弧形,所述盖板的圆心与所述滚轮的轴心重合,且所述盖板与所述滚轮之间存在间隙。

如上所述的绕线轮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盖板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范围值为30°~60°。

如上所述的绕线轮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滚轮在轴线方向的厚度。

如上所述的绕线轮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线槽的截面为“V”形。

如上所述的绕线轮机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线槽的坡度范围值为45°~6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绕线装置,包括支撑杆和多个支撑架,多个所述支撑架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其中,还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轮机构,所述盖罩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调整支架和弹片,所述调整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盖罩相对固定,所述调整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弹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片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优选的是,还包括引线机构,所述引线机构包括连接杆和引线槽,所述引线槽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轮机构及绕线装置,通过设置盖罩,将滚轮的线槽的开口遮盖住,防止了丝线与线槽的脱离,保证了在设备从开机到停机的整个传输过程中,丝线传输以及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此外,通过设置调整支架及弹片,实现了对丝线张紧力的自动调节,保证了丝线张紧力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轮机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滚轮 110-线槽 200-盖罩

210-盖板 220-左侧板 230-右侧板

300-转销 400-丝线 500-支撑杆

600-引线机构 610-引线槽 620-连接杆

700-支撑架 800-调整支架 900-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同时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绕线轮机构,其包括滚轮100和盖罩200;其中,滚轮100上设置有线槽110;滚轮100与盖罩200转动连接,且盖罩200罩设在线槽110的上方,由此可以使盖罩200与线槽110之间存在空隙,以便于丝线400的穿过,同时可以防止丝线400从线槽110中滑脱。

上述盖罩200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盖罩200包括左侧板220、右侧板230和盖板210,左侧板220和右侧板230对称地固定设置在盖板210的两端,滚轮100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板220和右侧板230转动连接,盖板210罩设在线槽110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轮机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使丝线400穿过线槽110和盖板210之间的空隙,设备正常运行时,丝线400可以在线槽110中传送,当设备开始停止运行或者重新启动时,在惯性的作用下,丝线400会向线槽110外滑动,此时由于受到盖罩200的遮挡,可以防止丝线400与线槽110脱离,保证了在设备从开机到停机的整个传输过程中,丝线400传输以及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盖罩200的加工,盖罩200可以为一体成型。

具体而言,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该绕线轮机构还可以包括转销300,左侧板220和右侧板230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滚轮100上设置有第二通孔,转销300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与一第一通孔连接,转销的另一端与另一第二通孔连接。可选的,转销300与第一通孔过盈配合,转销300与第二通孔间隙配合即滚轮和转销一起相对盖罩旋转;另一种可选的方式,转销与第一通孔间隙配合,与第二通孔过盈配合。从而可以使盖罩200固定在转销300上,同时实现了滚轮100转动,使滚轮100可以随着丝线400的传输而转动,避免了滚轮100与丝线400发生滑动摩擦而易造成丝线400的磨损。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左侧板220和右侧板230上可以分别设有安装轴,滚轮100上设有与安装轴一一对应的安装孔,左侧板220和右侧板230分别通过安装轴与安装孔的配合实现与滚轮转动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盖板210可以为平整的或弯曲的板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盖板210优选为圆弧形,盖板210的圆心与滚轮100的轴心重合,且盖板210与滚轮100之间存在间隙,由此可以保证盖板210与滚轮100之间各处间隙的一致性,从而可以将丝线400稳定地封闭在线槽110中,防止了丝线400发生过大的波动。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滚轮100与左侧板220和右侧板230发生干涉摩擦而影响滚轮100的转动,左侧板220和右侧板230之间的距离大于滚轮100在轴线方向的厚度。

可以理解的是,线槽110的形状可以有多种,比如“U”形,在本实施例中,线槽110的截面优选为“V”形,“V”形的线槽110底部可以约束丝线400在垂直于传输方向上的晃动。

需要说明的是,线槽110的坡度过小易导致丝线400在垂直于传输方向上的移动,故线槽110需要设置有合适的坡度才能保证丝线400的稳定传输,在本实施例中,线槽110的坡度范围值为45°~60°,可选的,线槽110的坡度值可以为45°、48°、50°、52°、54°、56°、59°、60°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盖板210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范围值为30°~60°,圆心角的角度可以为:30°、34°、40°、45°、52°、55°、60°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盖板210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值优选为40°;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盖板210过长,即盖板210的圆心角过大,会导致丝线400绕过滚轮100的长度越大,进而易导致丝线400从盖板210进入位置或输出位置处发生弯折,易对丝线400造成磨损。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绕线装置,其包括支撑杆500和多个支撑架700,多个支撑架700均固定设置在支撑杆500上,其中,该绕线装置还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轮机构,该绕线轮机构上的盖罩200与支撑架700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该绕线装置还包括调整支架800和弹片900,调整支架800的一端与盖罩200固定连接,调整支架800的另一端与弹片900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片900的另一端与支撑杆500固定连接。具体地,由于弹片900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使调整支架800在丝线400传输方向具有一定的摆动量,当丝线400张紧力过大时,丝线400压紧在调整支架800的滚轮100上,使弹片900发生变形,进而使调整支架800通过自身的摆动以使丝线400与调整支架800之间的作用力重新达到平衡,从而保证了丝线400具有合适的张紧力;相对地,当丝线400张紧力过小时,弹片900逐渐恢复形变,带动调整支架800摆动,从而实现了对丝线400张紧力的自动调节,保证了丝线400张紧力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丝线400的传输精度,使其可以准确地被输送到第一个滚轮的线槽中,该绕线装置还包括引线机构600,引线机构600包括连接杆620和引线槽610,引线槽610与第一个滚轮的线槽对齐,引线槽610固定设置在连接杆620的一端,连接杆620的另一端与支撑杆500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轮机构及绕线装置,通过设置盖罩,将滚轮的线槽的开口遮盖住,防止了丝线与线槽的脱离,保证了在设备从开机到停机的整个传输过程中,丝线传输以及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此外,通过设置调整支架及弹片,实现了对丝线张紧力的自动调节,保证了丝线张紧力的稳定性。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