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检测耐磨钢球运输链链条销轴的脱落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8679发布日期:2018-07-18 00:05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耐磨钢球运输链链条销轴的脱落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耐磨球的回火炉在运行时,运输工件用的运输链条销轴经常脱落或断裂,导致销轴从链板两头伸出,刮坏其他部件,影响使用。而且断裂后人员难以及时发现,之前做过几次改造,但是都不尽人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简单、检测精确的运输链条销轴脱落检测装置来确定销轴状态是否良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耐磨钢球运输链链条销轴的脱落报警装置,其结构简单,能够在链条销轴脱落或断裂时检测到,提高设备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检测耐磨钢球运输链链条销轴的脱落报警装置,运输链设置在封闭的回火炉内,所述运输链包括经链条销轴串在一起的链板,脱落报警装置包括接触板、固定架、感应棒、接近开关以及报警器,在所述回火炉的炉壁侧面靠近所述链板的位置开有通槽,所述接触板通过销轴与铜套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通槽内且靠近所述链板设置,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通槽的外侧,所述感应棒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接触板的外侧,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架上的通孔并穿出靠近所述接近开关的下方,所述接近开关通过开关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并且高于所述感应棒设置,所述接近开关与所述报警器电气连接。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发明人还有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棒的中部固定有挡块,所述挡块与所述固定架内侧间设有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为C形,扣设在所述通槽外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感应棒为金属棒。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链板侧面的接触板,提高与断裂销轴间的接触面积,以保证在销轴断裂时能够接触到,接触板在与断销接触后会受其带动向外侧移动,进而带动感应棒外移触发接近开关工作,最终通过报警器进行断销报警,如此,能够自动检测销轴断裂情况,及时发现链板链条销轴的损坏情况,防止断裂的销轴损坏其他组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脱落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接触板;2、固定架;3、感应棒;4、接近开关;5、报警器;6、回火炉炉壁;7、开关支架;8、链板;9、销轴;10、弹簧;11、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描述了一种用于检测耐磨钢球运输链链条销轴的脱落报警装置,运输链设置在封闭的回火炉内,如图1所示,所述运输链包括经链条销轴9串在一起的链板8,脱落报警装置包括接触板1、固定架2、感应棒3、接近开关4以及报警器5,在所述回火炉的炉壁6侧面靠近所述链板8的位置开有通槽,所述接触板1通过销轴与铜套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通槽内且靠近所述链板8设置,所述固定架2设置在所述通槽的外侧,所述感应棒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接触板1的外侧,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架2上的通孔并穿出靠近所述接近开关4的下方,所述接近开关4通过开关支架7固定在所述固定架2的外侧并且高于所述感应棒3设置,所述接近开关4与所述报警器5电气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脱落报警装置通过在链板8的侧面设置接触板1,提高与发生断裂销轴间的接触面积,这样在销轴9发生断裂时,能够保证外突的销轴9能够随着链板8的运动可以接触到接触板1,在此情形下,接触板1在与断销接触后会受其带动向外侧移动,带动与接触板1相连的感应棒3向外移动,进而触发接近开关4工作,接近开关4向报警器5返回检测信号触发报警器5工作,最终通过报警器5进行断销报警。如此,本实施例就能够实现对于销轴断裂情况的自动检测,及时发现链板8的链条销轴9的损坏情况,防止断裂的销轴9损坏其他组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能够使得感应棒3在检测完成后能够自动复位,所述感应棒3的中部固定有挡块11,所述挡块11与所述固定架2内侧间设有弹簧10。弹簧10能够在断销被修复或者移走后,实现脱落报警装置的接触板1及感应棒3的自动复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冲效果。

另外,所述固定架2为C形,扣设在所述通槽外侧,便于装置的整体布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感应棒3为金属棒。

综上可知,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脱落报警装置能够检测运输链链条销轴的状态,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却能够在链条销轴脱落或断裂时检测到,提高设备的工作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减小了工人工作量。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