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的转移及旋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6081发布日期:2018-07-24 21:17阅读:20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的转移及旋转装置,属于管道运输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石油化工装置的管廊管道安装存在较大的难度,一般来说管廊管道都处于受限空间内且属于高处作业,安装时的常规做法是从管廊某一端用吊车将管道一端送入管廊后再利用倒链或者卷扬机,由人力辅助将其逐步移至指定位置。这种安装技术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而且安全隐患大,尤其是管道尺寸较大(DN≥600mm)时,此类问题就更加突出。因此如何在预制场地内,将管道移动至预定位置,以方便操作人员对管道进行相应操作(如焊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设置转管轮机构以及穿管轮机构,可以实现管道的自转以及转移,大大降低了管道作业时的难度,提高了安全性的管道的转移及旋转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管道的转移及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在底板的表面两侧对称设置有两组导轨,在两侧的导轨上分别安装有沿导轨相向滑动的转管轮支撑板,两侧的转管轮支撑板上分别安装有转管轮,管道搭设在两个转管轮之间自转;

在底板的表面还固定有由穿管轮支撑板支撑的穿管轮,穿管轮固定于两侧的转管轮之间,穿管轮的轴线与转管轮轴线垂直,管道与两侧转管轮脱离后落在穿管轮表面。

优选的,每一组所述的导轨包括两条,同组的两条导轨对称设置,;与每一组所述的导轨配合安装的转管轮支撑板为两块,同组的两块转管轮支撑板对应卡装在相对应的一组导轨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的两块转管轮支撑板的底部分别垂直固定有支撑板底板,支撑板底板的内端位于相应侧导轨的根部,相应的导轨向支撑板底板一侧弯折形成与支撑板底板上、下交错的挡台。

优选的,所述的同组的两块转管轮支撑板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一个轴承座,在轴承座内分别安装有一个转管轮轴承,转管轮位于两块转管轮支撑板之间,转管轮的转轴安装在两侧的转管轮轴承内。

优选的,在所述的两块转管轮支撑板的外侧面上分别垂直固定有一块连接板,位于底板同一侧且不同组的转管轮机构上的连接板的板面相对设置,设置有两条丝杠,丝杠与位于底板同一侧且不同组的两块连接板螺纹连接。

优选的,在所述丝杠外表面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方向不同的外螺纹,在所述连接板的板面上开设有通孔,且位于底板同一侧的两块连接板的通孔内设置有与丝杠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优选的,在所述的挡台上开设有贯穿挡台上、下端面的螺纹孔,螺纹孔在每一条导轨上沿导轨的走向均匀开设有多个。

优选的,所述的穿管轮支撑板设置有两块,两块穿管轮支撑板垂直固定于底板的表面在穿管轮支撑板的内部设置有穿管轮轴承,穿管轮转轴位于两穿管轮支撑板之间并由两侧的穿管轮支撑板支撑,所述的穿管轮位于两穿管轮支撑板之间并套装固定于穿管轮转轴的外圈。

优选的,所述的穿管轮转轴的至少一端自相应侧的穿管轮支撑板的外侧引出形成穿管轮驱动轴,穿管轮驱动轴的截面为正多边形。

优选的,所述穿管轮的中心位置形成环形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管道的转移及旋转装置,通过设置转管轮机构以及穿管轮机构,可以实现管道的自转以及转移,大大降低了管道作业时的难度,提高了安全性。

2、通过调节两组转管轮机构的间距可以实现管道高低的调节,将管道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后,可以通过转管轮辅助管道实现自转,方便进行如刷油和缠绕防腐胶带等作业,同时通过管道的自转,如果需要对管道进行焊接时,可以实现将管道焊口全位置焊接转化成平焊焊接,因此降低了焊接施工难度、提高了焊缝的一次检测合格率、有效控制了施工成本。

3、底板为多段依次拼接组成,相邻两段底板之间通过燕尾槽实现连接,方便搬运同时保证了拼接时的紧固。

4、在底板的底面还可安装多个固定卡具,当不在地面施工时,可以通过固定卡具与相应的工作面进行固定,使得底板固定在相应工作面上。

5、位于底板同一侧的两块连接板的通孔内设置有与丝杠的外螺纹配合的不同方向的内螺纹,因此通过转动底板前后设置的两条丝杠,可以实现两组转管轮机构同步相向移动。

6、当利用丝杠使两组转管轮机构移动至合适位置之后,将螺栓安装在距离两组转管轮机构外端最近的螺纹孔内对转管轮机构进行固定,避免转管轮机构继续向外扩张。

7、在底板左右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两组限位柱,限位柱分别固定在每一条导轨的外端,防止转管轮机构移出底板。

8、穿管轮的中心位置形成环形凹槽,当管道放置于穿管轮上时卡在穿管轮中部的环形凹槽中,不会发生偏移,因此提高了管道移动的安全性。

9、穿管轮转轴的至少一端自相应侧的穿管轮支撑板的外侧引出形成穿管轮驱动轴,因此可以通过穿管轮驱动轴带动穿管轮自转。穿管轮驱动轴的截面为正多边形,因此方便通过常规的工具(如扳手)驱动穿管轮驱动轴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管道的转移及旋转装置正视图。

图2为管道的转移及旋转装置左视图。

其中:1、限位柱 2、转管轮 3、转管轮轴承 4、底板 5、转管轮支撑板 6、支撑板底板 7、导轨 8、穿管轮支撑板 9、穿管轮转轴 10、丝杠 11、穿管轮 12、穿管轮驱动轴 13、连接板 14、固定卡具。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管道的转移及旋转装置,包括矩形的底板4,底板4水平设置。在底板4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导轨7,在每一组导轨7上分别滑动设置有一组转管轮机构,每一组转管轮机构中包括一个可转动的转管轮2,两个转管轮2的轴线等高且平行。在两组转管轮机构之间还设置有一个穿管轮机构,穿管轮机构内设置有一个穿管轮11,穿管轮11的轴线低于且垂直于转管轮2的轴线。

底板4为多段依次拼接组成,相邻两段底板4之间通过燕尾槽实现连接,方便搬运同时保证了拼接时的紧固。在底板4的底面还可安装多个固定卡具14,当不在地面施工时,可以通过固定卡具14与相应的工作面进行固定,使得底板4固定在相应工作面上。

每一组转管轮机构包括垂直于底板4的两块转管轮支撑板5,两块转管轮支撑板5对称位于相应侧的导轨7的外侧,在每一块转管轮支撑板5的底部分别固定有一块与底板4平行的支撑板底板6。支撑板底板6的外端沿与相应侧底板4的外端沿平齐。

上述的每一组导轨7包括两条,两条导轨7对称位于底板4的前后两侧。每一条导轨7的顶部向底板4的外侧进行垂直弯折形成挡台。支撑板底板6的内端沿与相应侧导轨7的挡台上、下交错设置,通过支撑板底板6以及导轨7外侧弯折形成的挡台相互配合,使得转管轮支撑板5卡装在导轨7的内侧。

在转管轮支撑板5的上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轴承套,在轴承套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转管轮轴承3,在每一组的转管轮机构的两块转管轮支撑板5之间设置有一个转管轮2,转管轮2的转轴分别装入两侧转管轮支撑板5的转管轮轴承3内。

在每一组的转管轮机构中两块转管轮支撑板5相对应的前后端面上分别固定有一块连接板13,连接板13垂直于相应的转管轮支撑板5固定,且位于底板4同一侧且不同组的转管轮机构上的连接板13的板面相对设置。

在底板4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条丝杠10,且丝杠10外表面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方向不同的外螺纹。在连接板13板面上开设有通孔,且在位于底板4同一侧的两块连接板13的通孔内设置有与丝杠10的外螺纹配合的不同方向的内螺纹,因此通过转动底板4前后设置的两条丝杠10,可以实现两组转管轮机构同步相向移动。

在导轨7外侧弯折形成的挡台上开设有贯穿挡台上、下端面的螺纹孔,螺纹孔在每一条导轨7上沿导轨7的走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当利用丝杠10使两组转管轮机构移动至合适位置之后,将螺栓安装在距离两组转管轮机构外端最近的螺纹孔内对转管轮机构进行固定,避免转管轮机构继续向外扩张。在底板4左右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两组限位柱1,限位柱1分别固定在每一条导轨7的外端,防止转管轮机构移出底板4。

在每一组导轨7中两条导轨7的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块穿管轮支撑板8,穿管轮支撑板8相向固定在底座4的表面,在穿管轮支撑板8的内部设置有穿管轮轴承,穿管轮转轴9位于两穿管轮支撑板8之间并由两侧的穿管轮支撑板8支撑,上述的穿管轮11位于两穿管轮支撑板8之间并套装固定于穿管轮转轴9的外圈。

穿管轮转轴9的至少一端自相应侧的穿管轮支撑板8的外侧引出形成穿管轮驱动轴12,因此可以通过穿管轮驱动轴12带动穿管轮11自转。穿管轮驱动轴12的截面为正多边形,因此方便通过常规的工具(如扳手)驱动穿管轮驱动轴12转动。穿管轮11的中心位置形成环形凹槽,当管道放置于穿管轮11上时卡在穿管轮11中部的环形凹槽中,不会发生偏移,因此提高了管道移动的安全性。

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本管道的转移及旋转装置沿管廊或相应的施工工作面依次设置有多组,当需要对两段管道进行操作时,如刷油和缠绕防腐胶带等作业,管道搭设在两组转管轮机构的转管轮2之间,此时管道与穿管轮11脱离。通过转动丝杠10使两组转管轮机构同时移动可以实现管道高低的调节,将管道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后,可以通过转管轮2辅助管道实现自转,方便进行如刷油和缠绕防腐胶带等作业,同时通过管道的自转,如果需要对管道进行焊接时,可以实现将管道焊口全位置焊接转化成平焊焊接,因此降低了焊接施工难度、提高了焊缝的一次检测合格率、有效控制了施工成本。

当需要管道进行转移时,通过丝杠10使两组转管轮机构同时向外侧移动,使得管道位于穿管轮11的表面,此时可以推动管道或通过驱动穿管轮驱动轴12转动使得穿管轮11转动,此时管道可通过穿管轮11沿其轴线方向实现移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