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筒机的满筒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7065发布日期:2018-09-08 00:4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设备领域,具体涉及络筒机的满筒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络筒作为纺纱的最后一道工序和织造的首道工序,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而在纺织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络筒机是纺织行业的专用设备。络筒的主要任务:1.改变卷装,增加纱线卷装的容纱量:通过络筒将容量较少的管纱(或绞纱)连接起来,做成容量较大的筒子,一只筒子的容量相当于二十多只管纱。筒子可用于整经,并捻,卷纬,染色,无梭织机上的纬纱以及针织用纱等。这些工序如果直接使用管纱会造成停台时间过多,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产品质量的提高,所以增加卷装容量是提高后道工序生产率和质量的必要条件。2.清除纱线上的疵点,改善纱线品质:棉纺厂生产的纱线上存在着一些疵点和杂质,比如粗节,细节,双纱,弱捻纱,棉结等。络筒时利用清纱装置对纱线进行检查,清除纱线上对织物的质量有影响的疵点和杂质,提高纱线的均匀度和光洁度,以利于减少纱线在后道工序中的断头,提高织物的外观质量。纱线上的疵点和和杂质在络筒工序被清除是最合理的,因为络筒时每只筒子的工作是独立进行的,在某只筒子处理断头时,其它筒子可以不受影响继续工作。

现有的技术生产中,在络筒机上卷绕的筒子纱卷绕到设定的长度,要从摇架上把它拿下来放在车顶板上,再把一个筒-放在摇架上再次卷绕,周而复始,然后在车顶板上的筒子纱由人工一只一只拿下来放到这运输车里,一台机车顶板的长度约为20米左右,劳动强度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络筒机的满筒输送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性价比高,能减轻人工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解决手段是提供络筒机的满筒输送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主动轮、被动轮和电机,主动轮与电机驱动连接,主动轮和被动轮上套设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下方的机架上枢接有张紧轮,张紧轮的最高点位置高于主动轮最低点的位置,所述主动轮底部设有固定在机架上的向下倾斜的滑道,滑道低端的下方设有运输车,所述机架上设有螺孔,螺孔螺纹连接有调节杆,调节杆的自由端与被动轮枢接,调节杆穿过螺孔的一端设有锁紧螺母。

所述主动轮和被动轮的大小相同。

所述主动轮的直径大于张紧轮的直径。

所述运输车侧面为梯形形状。

所述输送带下方的机架上枢接有两个张紧轮,一个靠近主动轮,另一个靠近被动轮,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节锁紧螺母来改变调节杆伸出螺孔的长度,从而能够调整主动轮和被动轮之间的距离,调整输送带的张紧程度,张紧轮可以顶起传输带,使传输带分别与主动轮和被动轮之间的接触面增大,摩擦力增大,当卷绕筒子卷绕到设定长度成为满筒,操作工将它拿下放在输送带上,然后电机驱动主动轮,输送带带动满筒移动掉落到滑道上,落入运输车中。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可靠,性价比高,能减轻人工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架1、主动轮2、被动轮3、电机4、输送带5、张紧轮6、滑道7、运输车8、调节杆9、锁紧螺母10、满筒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络筒机的满筒11输送装置,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主动轮2、被动轮3和电机4,主动轮2与电机4驱动连接,主动轮2和被动轮3上套设有输送带5,所述输送带5下方的机架1上枢接有张紧轮6,张紧轮6的最高点位置高于主动轮2最低点的位置,所述主动轮2底部设有固定在机架1上的向下倾斜的滑道7,滑道7低端的下方设有运输车8,所述机架1上设有螺孔,螺孔螺纹连接有调节杆9,调节杆9的自由端与被动轮3枢接,调节杆9穿过螺孔的一端设有锁紧螺母10。

所述主动轮2和被动轮3的大小相同。

所述主动轮2的直径大于张紧轮6的直径。

所述输送带5下方的机架1上枢接有两个张紧轮6,一个靠近主动轮2,另一个靠近被动轮3,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节锁紧螺母10来改变调节杆9伸出螺孔的长度,从而能够调整主动轮2和被动轮3之间的距离,调整输送带5的张紧程度,张紧轮6可以顶起传输带,使传输带分别与主动轮2和被动轮3之间的接触面增大,摩擦力增大,当卷绕筒子卷绕到设定长度成为满筒11,操作工将它拿下放在输送带5上,然后电机4驱动主动轮2,输送带5带动满筒11移动掉落到滑道7上,落入运输车8中。

所述运输车8侧面为梯形形状。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性价比高,能减轻人工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