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3121发布日期:2019-11-16 00:19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遮蔽部件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的出入口要求具有防烟性能,利用现有的门框以及层站的地坎,进行对门板增加防烟功能的工程。在该工程中,在门板的下部,遍及门板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地安装针对烟的遮蔽部件。

遮蔽部件伴随门板的开闭动作,与门板一起沿着层站的地坎上表面滑动。此外,通常,现有的门板的地坎长度是在门板成为全开状态时门脚不会从地坎槽脱离的程度的长度。因此,在门板成为全开状态的情况下,安装于门板的开门侧端部的遮蔽部件存在从层站的地坎脱落的情况。此时,在门板闭合的情况下,遮蔽部件与在地坎的端部产生的台阶接触,从而损伤。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出入口装置中,设置于门板的连杆机构与设置于地坎的止动件接触,由此,设置于门板下部的遮蔽部件下降,从而封堵门板与地坎的间隙。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出入口装置中,在门板成为全闭状态的情况下,设置于门板下部的按压部彼此被按压,由此设置于门板下部的遮蔽部件下降,从而封堵门板与地坎的间隙。

即,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出入口装置中,仅在门板成为全闭的情况下,遮蔽部件下降,封堵门板与地坎的间隙,因此遮蔽部件不会因地坎端部的台阶而损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23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wo2014/0302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出入口装置中,必须在门板的下部设置复杂的连杆机构。此外,与设置连杆机构相应地,门板的重量增加,存在开闭门板的驱动用马达的负担增加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通过轻量且简易的结构,在门板从全开状态闭合的情况下,防止遮蔽部件损伤。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具有:门板,其对电梯的出入口进行开闭;遮蔽部件,其封堵地坎与门板之间的间隙,地坎设置在出入口的层站侧的下部且引导门板;以及开闭机构部,其具有铰链,该铰链使遮蔽部件的下端部与地坎接触或与地坎分离。

发明效果

由此,能够得到一种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通过轻量且简易的结构,在门板从全开状态闭合的情况下,防止遮蔽部件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门板在全闭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门板在全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的门板的开门侧端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的门板的下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6是沿着图4中的vi-vi线的门板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效果的、具备不具有开闭机构部的出入口装置的门板在全开状态下的主视放大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a-viiia线和viiib-viiib线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同一或相当部分用同一标号表示,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图1至图8中,省略了门板的全部或下部的一部分,使得容易看见门板的下部的结构。

实施方式1.

图1和图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中具备电梯的出入口装置的门板为全闭的状态的图。图1是从井道侧向层站侧观察时的主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在电梯的层站出入口配置有开闭层站出入口的左右一对门板1。在门板1的上端部固定有门吊架3。在门吊架3安装有多个辊2。辊2挂住导轨6。导轨6安装于吊架壳体5的主体5b。吊架壳体5的主体5b安装于建筑壁4。门板1沿着导轨6被引导为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开闭动作。导轨6、辊2以及门吊架3受吊架壳体的罩5a保护。此外,在层站出入口的左右两侧部及上部固定有门框7(参照图2)。

在电梯出入口的层站侧的下部的建筑壁4处,在井道侧设置有地坎8。在地坎8,沿层站出入口的横宽方向设置有地坎槽80。门板1在下部沿着地坎槽80被引导为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开闭动作。在门板1的下部,利用螺栓或销等固定用部件11交替地安装有门脚9和遮蔽部件10。门脚9插入到地坎8的地坎槽80,引导门板1。遮蔽部件10的下端部22与地坎8接触。因此,门板1的下部与地坎8的上表面82之间的间隙被门脚9和遮蔽部件10从层站侧遮蔽。遮蔽部件10伴随着门板1的开闭动作,在地坎8的上表面82滑动。遮蔽部件10由阻燃性的弹性体构成。遮蔽部件10中的设置于开门侧端部的遮蔽部件构成端部遮蔽部件20。

如图2所示,门板1由钢板弯折而形成,从上方观察,形成为长方形的长边的一部分开口的、所谓角部为直角的c字形状。门脚9和遮蔽部件10安装于门板1的层站侧壁1a。在与层站侧壁1a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井道侧壁1b。

接下来,在电梯的出入口装置中,使用图3至图5进行说明。图3是门板1为全开状态时的从井道侧向层站侧观察时的主视图,图4是图3中的门板1的开门侧端部周边的放大图。此外,图5是门板1为全闭状态时的侧视图,并且是图2中的门板1的下部周边的放大图。

如图3所示,在门板全开状态下,开放出入口90的门板1所具有的多个遮蔽部件10中的位于开门侧端部的端部遮蔽部件20从地坎8伸出。

如图4和图5所示,在门板1的层站侧壁1a的下部安装有铰链30。铰链30由固定部31、可动部32以及开闭支点33构成。固定部31固定于层站侧壁1a。可动部32以位于下方的开闭支点33为支点进行开闭,使得开口部成为上方。在可动部32,通过螺丝固定而安装有端部遮蔽部件20。此外,在可动部32,在铰链30的开门侧的侧面安装有棒状部件40。棒状部件40在开闭支点33的位置处向井道侧屈曲。棒状部件40能够与可动部32一起改变方向。在棒状部件40的下端42设置有凸轮辊14。凸轮辊14以与地坎槽80的内表面81抵接以及分离自如的方式滚动。凸轮辊14构成滚动体。此外,铰链30、棒状部件40以及凸轮辊14构成开闭机构部15。

接下来,使用图5和图6,对开闭机构部15的功能进行说明。图5是门板1为全闭状态下的侧视图。图6是门板1为全开状态下的侧视图。

如图5所示,在门板1为全闭状态下,凸轮辊14以从铅垂方向倾斜的角度与地坎槽80的内表面81接触。因此,铰链30闭合。由此,端部遮蔽部件20的下端部22与地坎8的上表面82接触,井道侧相对于层站侧被遮蔽。另外,即使在门板1处于开闭中途的状态下,只要凸轮辊14位于地坎槽80中,则端部遮蔽部件20与地坎8接触。

如图6所示,当门板1成为全开或接近全开的状态时,凸轮辊14从地坎槽80的内表面81脱离。在该情况下,因凸轮辊14的自重,棒状部件40旋转,铰链30打开。由此,安装于铰链30的端部遮蔽部件20的下端部22与地坎8的上表面82分离,从而产生间隙50。

在门板1欲从全开状态闭合的情况下,端部遮蔽部件20的下端部22是与地坎8的上表面82分离的。若门板1的闭合动作继续,凸轮辊14移动到地坎槽80的内表面81,则如图5所示,端部遮蔽部件20的下端部22被按压于地坎8的上表面82。此时,端部遮蔽部件20位于比地坎8的开门侧端部足够靠内侧的位置,因此端部遮蔽部件20不会与地坎8的开门侧端部的台阶接触而损伤。

另外,为了使得在门板1欲从全开状态闭合的情况下,凸轮辊14能够再次移动到地坎槽80的内表面81,在凸轮辊14设置有止动件,以使得凸轮辊14不从地坎槽80的内表面81的延长线上大幅度脱离。在实施方式1中,在开闭支点33设置了阻止可动部32的旋转的未图示的止动件,但也可以在门板1的层站侧壁1a的下端设置阻止棒状部件40的旋转的止动件。此外,也可以在地坎8的端部侧面设置防止凸轮辊14从地坎槽80大幅度脱离的止动件。另外,凸轮辊14的中心轴优选位于地坎槽80的延长线上的区域。

图7和图8中示出在端部具有未设置开闭机构部15的遮蔽部件10的出入口装置中,门板1为全开状态时的下部的放大图,与实施方式1进行比较。图7是主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a-viiia线和viiib-viiib线的侧视图。

如图7所示,在门板1为全开状态下,门板1从地坎8的开门侧端部向开门方向突出。即,配置在门板1的开门侧端部的遮蔽部件10的一部分从地坎8伸出。此时,遮蔽部件10以地坎8的端部附近为边界而变形,如图8的实线所示,从地坎8伸出的部分的遮蔽部件10的下端部12a位于比地坎8的上表面82靠下方的位置。此外,如图8的虚线所示,未从地坎8伸出的部分的遮蔽部件10的下端部12b与地坎8的上表面82接触。

由此,遮蔽部件10存在下端部12a从地坎8的上表面82脱落的情况。因此,当门板1从全开状态闭合时,遮蔽部件10与地坎8的开门侧端部的台阶接触而损伤。由此,在开门侧端部具有未设置开闭机构部15的遮蔽部件10的出入口装置中,不能防止遮蔽部件10提前劣化。

由此,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具有:门板1,其对电梯的出入口90进行开闭;遮蔽部件10,其封堵地坎8与门板1之间的间隙50,地坎8设置在出入口90的层站侧的下部且引导门板1;以及开闭机构部15,其具备铰链30,该铰链30使遮蔽部件10的下端部22与地坎8接触或与地坎8分离。

由此,能够得到一种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其通过轻量且简易的结构,在门板从全开状态闭合的情况下,防止遮蔽部件损伤。

此外,遮蔽部件10沿着门板1被引导的方向设置有多个,设置于开门侧的端部遮蔽部件20具有开闭机构部15。

由此,在门板1为全开状态的情况下,对于从地坎8伸出的端部遮蔽部件20,能够使端部遮蔽部件20与地坎8分离,在门板1闭合的情况下,能够使端部遮蔽部件20与地坎8的上表面82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端部遮蔽部件20受到损伤。

此外,在铰链30闭合的情况下,具有开闭机构部15的端部遮蔽部件20的下端部22与地坎8接触,在铰链30打开的情况下,具有开闭机构部15的端部遮蔽部件20的下端部22与地坎8分离。由此,能够通过轻量且简易的铰链30,在门板1闭合的情况下防止端部遮蔽部件20的损伤。

此外,铰链30具有:固定部31,其固定于门板1;以及可动部32,其相对于固定部31开闭,开闭机构部15还具有棒状部件40和凸轮辊14,棒状部件40设置于铰链30的可动部32,凸轮辊14设置于棒状部件40的下端42,沿着设置于地坎8的地坎槽80被引导,在凸轮辊14位于地坎槽80的情况下,端部遮蔽部件20的下端部22与地坎8接触,在凸轮辊14从地坎槽80脱离的情况下,端部遮蔽部件20的下端部22与地坎8分离。

由此,能够利用简易的凸轮辊14、棒状部件40以及铰链30,在门板1闭合的情况下防止端部遮蔽部件20的损伤。

此外,凸轮辊14的旋转轴在位于地坎槽80的情况下,相对于铅垂方向具有倾斜角度。由此,在凸轮辊14从地坎槽80脱离的情况下,因凸轮辊14的自重,凸轮辊14的中心轴移动到铅垂方向,因此能够借助棒状部件40,自动地使铰链30打开,使端部遮蔽部件20与地坎8分离。由此,在门板1到达开门侧的情况下,因凸轮辊14的自重,铰链30自动地打开,在门板1闭合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端部遮蔽部件20的损伤。

由此,不需要新增特别的动力,仅通过向门板1安装,在门板1全开或接近全开的状态下,端部遮蔽部件20便与地坎8自动地分离。因此,在门板1从全开状态闭合的情况下,能够避免端部遮蔽部件20与地坎8的开门侧端部接触而损伤。因此,端部遮蔽部件20的更换频率下降,能够长期地使用具备端部遮蔽部件20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

此外,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并非遮蔽部件借助设置于地坎槽80的止动件而下降的连杆机构,因此不会由于在地坎槽80内堵塞有垃圾等异物而使连杆机构引起误动作。此外,也不存在连杆机构受到损伤的情况。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出入口装置中,不需要相对于固定在建筑壁4的地板部的地坎8,安装地坎延长引导件,因此不需要加工用于安装地坎延长引导件的螺纹孔。

另外,棒状部件40屈曲成凸轮辊14在从地坎槽80脱离后能够再次移动到地坎槽80的适当角度。

此外,滚动体的形状只要是与地坎槽80的内表面81抵接、分离自如地滚动的形状,则不限于圆筒,例如可以是球状。

此外,在门板1为全开状态下,只要能够使端部遮蔽部件20的下端部22与地坎8分离,则开闭机构部15的设置位置可以不是门板1的开门侧端部。

此外,具有开闭机构部15的端部遮蔽部件20可以是在地坎8的横宽方向上为一个的长条形状。在该情况下,可以采取将门脚9与端部遮蔽部件20在相对于地坎8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前后错开等方法。

标号说明

1:门板;8:地坎;10:遮蔽部件;12、12a、12b、22:遮蔽部件的下端部;14:凸轮辊(滚动体);15:开闭机构部;20:端部遮蔽部件(遮蔽部件);30:铰链;31:固定部;32:可动部;40:棒状部件;42:棒状部件的下端;50:间隙;80:地坎槽;90:出入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