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装体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53092发布日期:2019-11-16 00:19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纱线卷装体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在线轴卷绕有纱线的纱线卷装体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讲,涉及在线轴对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进行往复卷绕(日文:トラバース巻き)而制造纱线卷装体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在将带状、纱线状的线材卷取于线轴等芯材而形成卷装体时,采用将线材在芯材的轴线方向上往复地卷绕的往复卷绕。但是,针对往复卷绕而言,纱线密度会集中于换向部,在做成卷装体时,线轴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容易隆起并且成为相比于中央部突出的形状。

针对两端部隆起的形状的卷装体而言,在卷出时有时会成为线材脱离到卷装体的外侧的状态。若成为这样的状态,则在卷出时会发生送出不良或者产生由卡挂、缠绕引起的线材的切断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卷装体的卷绕坍塌(日文:巻き崩れ)在线材的粗细较粗时较为显著,在通用的合成纤维的情况下,每一根的合计纤度为100dtex以上或者与之相当的尺寸粗细的合成纤维较为常见,若每一根的合计纤度达到1000dtex以上则会显著地发生卷绕坍塌。

作为防止两端部的隆起的方法,有提高利用压触辊进行按压的压力(接触压力)的方法,但在该方法中,处于纱层的两端部的下层的纱线会被推出,成为两端面鼓起的卷装体形状,有时会成为在保持卷绕状态的状态下纱线自端部直接地脱落的“坍边”(日文:綾落ち)的状态。由于两端部隆起的卷装体形状和两端面鼓起的卷装体形状处于若优先考虑一者则另一者会显著地表现出来这样的关系,因此通常采用对条件进行调整来取得两者的平衡的方法。

因此,以往提出了自端部隆起的端高卷装体在不发生断线等的前提下解开纱线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也提出了如下的卷取方法:通过反复进行暂时缩窄往复宽度的操作,从而防止卷装体的两端部的纱线密度升高(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408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931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03761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2/096040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前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是用于解除卷出时的故障的技术,并不改善卷取时的卷绕姿态不良,因此即便使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也无法制造在两端部没有隆起的卷装体。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装置中,为了在卷装体两端部不发生隆起,通过改变线轴与压触辊之间的距离从而进行使往复宽度发生变化的调整并且进行卷取,但在该方法中,无法在想要进行反转的部位使往复位置准确地反转。

特别是,在对与合成纤维相当的几千dtex左右和纤度较粗的纱条进行卷取时,由于在往复反转位置处将较粗的纱线彼此重合地卷取,因此在卷出时容易发生故障。此外,由于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技术需要另外的控制设备,因此装置复杂化,价格较高。

因此,本发明提供即使卷绕纱线是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也不容易产生坍边、卷出时的坍塌等问题的纱线卷装体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纱线卷装体具有:线轴;以及纱层,其是将多根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在所述线轴上相互隔开间隔地以往复方式卷取而形成的,所述复丝纱线和所述带状纱线每一根的合计纤度为100dtex~6400dtex,卷绕于所述线轴的各纱线的往复宽度相同,反转位置不同。

也可以是,在所述纱层中,在轴线方向两端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少于在轴线方向中央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在所述轴线方向两端部形成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台阶。

本发明的纱线卷装体的制造方法具有卷取工序,在该卷取工序中,将每一根的合计纤度为100dtex~6400dtex的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相互隔开间隔地以往复方式在线轴卷取多根,在所述卷取工序中,往复宽度在各纱线中相同,反转位置根据每个纱线而发生改变。

在所述卷取工序中,使在轴线方向两端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少于在轴线方向中央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在形成于所述线轴上的纱层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形成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台阶。

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使用具有m(m是2以上的自然数)条以上的槽的往复引导件来对m根所述复丝纱线或者所述带状纱线同时进行卷绕。

此时,能够将所述往复引导件的各槽的间隔设为例如0.3mm~5mm。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减少了在轴线方向两端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因此即使卷绕纱线是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也能得到在两端部不发生隆起并且不容易产生坍边、卷出时的坍塌等问题的纱线卷装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的外形形状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纱线卷装体1的两端部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3的a是表示复丝纱线的截面的示意图,图3的b是表示带状纱线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所使用的复合纤维(单纤维)的构造例的剖视图,图4的a是皮芯复合型,图4的b是偏心皮芯型,图4的c是并列型。

图5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纱线卷装体1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6的a、图6的b是表示往复引导件的槽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纱线卷装体的外形形状的侧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纱线的卷出试验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的外形形状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的两端部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1由线轴2和形成在线轴2上的纱层3形成。

[线轴2]

线轴2可以使用纸制、塑料制或者由铝合金等形成的金属制的筒状物。线轴2的大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与卷取的纱线的长度、粗细及材质等相应地恰当设定。

[纱层3]

纱层3是通过将多根纱条31a、31b以往复方式卷取于线轴2而形成的。构成该纱层3的纱条31a、31b是由几十根~几百根单纤维形成的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作为单纤维,例如可以使用由熔点不同的两种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复合纤维。图3的a是表示复丝纱线的截面的示意图,图3的b是表示带状纱线的截面的示意图。此外,图4是表示复丝纱线和带状纱线所使用的复合纤维(单纤维)的构造例的剖视图,图4的a是皮芯型,图4的b是偏心皮芯型,图4的c是并列型。

如图3的a所示,“复丝纱线”是将复合纤维32a、32b、32c等单纤维捻合多根并做成一根纱线(束)而形成的。复合纤维32a、32b、32c由第1树脂成分(以下称为低熔点成分33。)和与第1树脂成分相比熔点高出20℃以上的第2树脂成分(以下称为高熔点成分34。)形成,在图4的a所示的皮芯型复合纤维32a和图4的b所示的偏心皮芯型复合纤维32b的情况下,由低熔点成分33形成皮部,由高熔点成分34形成芯部。

另一方面,“带状纱线”是将复合纤维32a、32b、32c等单纤维粘接起来而一体化并做成一根纱线而形成的。例如在使用图4的a所示的皮芯型复合纤维33a、图4的b所示的偏心皮芯型复合纤维33b来作为单纤维的情况下,如图3的b所示,成为在由低熔点成分33形成的海部存在由高熔点成分34形成的岛部的结构。另外,构成复丝纱线、带状纱线的单纤维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复合纤维,既可以使用由单一的树脂形成的单一纤维,也可以将单一纤维和复合纤维混合使用。此外,复合纤维也可以像多芯型复合纤维等那样使用除图4的a~图4的c所示的结构之外的结构。

从获得的效果的大小、实用性的方面考虑,较佳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所使用的复丝纱线和带状纱线是每一根的合计纤度在100dtex~6400dtex的范围内的纱线。在每一根的合计纤度小于100dtex的纱线的情况下,端部不易发生隆起,因此应用本发明的好处较少。另一方面,合计纤度大于6400dtex的纱线的用途较少,此外,针对该纤度较大的纱线而言,卷绕好的纱线容易在端部处坍塌或者重叠,因此容易发生与两端部的隆起不同的卷绕姿态不良情况。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1中,为了使前述的纱条(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31a、31b不彼此交叉或者重叠,将各纱线相互隔开间隔地大致平行地卷绕。此外,构成纱层3的各纱条31a、31b的往复宽度w相同,但往复反转位置互不相同,纱层3的轴线x方向端部仅分别卷绕有纱条31a或者纱条31b。其结果,在纱层3中,在轴线x方向两端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少于在轴线x方向中央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在轴线x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外侧较低的台阶3a。

在此,形成在纱层3的两端部的“台阶”是通过使轴线x方向两端部的直径小于轴线x方向中央部的直径而产生的,只要在侧视图中能在外表面的位置处看到差距即可。此外,台阶3a的角部的形状根据卷绕的纱线的形状、状态而不同,不必做成直角状,也可以是弯曲或者是使侧面倾斜。

[制造方法]

接着,对前述的纱线卷装体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纱线卷装体1的制造方法的图,图6的a和图6的b是表示图5所示的往复引导件5的槽形状的例子的图。如图5所示,在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1时,将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卷取于线轴2从而形成纱层3。

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1的制造方法中,在卷取工序中,与卷绕于轴线x方向中央部的纱线的数量相比使卷绕于轴线x方向两端部的纱线的数量较少,在纱层3的轴线x方向两端部形成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台阶3a。具体地讲,将多根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并将它们以如下方式卷取于线轴2,即,往复宽度w在各纱条中相同,往复反转位置根据每个纱条而发生改变。

此时,在同时卷取的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是m(m是2以上的自然数)根的情况下,使用具有m条以上的槽的往复引导件。例如在如图5所示对两根纱条(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31a、31b进行卷取的情况下,使用具有两条以上的槽5a的往复引导件5进行卷取。由此,能够确保预定的间隔并且稳定地卷取多根纱条。

另外,往复引导件5的槽形状并不限定于图6的a所示的槽5a那样的在侧视时为矩形形状的形状,也可以是图6的b所示的槽5b那样的侧视呈字母u形的形状,能够与纱条的材质、特性相应地恰当选择。此外,从确保往复引导件5的强度的方面考虑,优选将隔离开各槽5a、5b的分隔壁的长度、即相邻的槽5a或槽5b之间的间隔设为0.3mm以上,从防止在将卷取纱线结合而使用时纱线发生松弛的方面考虑,优选将该间隔设为5mm以下。

并且,为了抑制往复(往复运动)时的损伤等对纱条产生的影响,优选的是,使往复引导件5的槽5a、5b在纱条的行进方向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深度(长度)。另外,往复引导件5的材质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耐磨损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为陶瓷、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在金属材料的表面对陶瓷进行烧结而使它们复合而成的材料等。

这样,通过使用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槽5a或槽5b的往复引导件5,从而能够以将卷取装置的卷取宽度(往复宽度)的设定保持为恒定的方式制造往复反转位置根据每个纱条而不同的纱线卷装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的制造方法中,由压触辊4产生的线轴2与纱条31a、31b之间的接触压力也不必像以往那样根据卷绕位置而变更,能够使设定值恒定。

像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中,多根纱条相互隔开间隔地卷绕,构成纱层的各纱条的往复宽度相同,反转位置不同。由此,针对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的纱层而言,在轴线方向两端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少于在轴线方向中央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在轴线方向两端部处,不仅未形成隆起,反而形成有外侧较低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台阶。

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中,由于纱层的两端部的纱线密度较低,因此即使卷绕纱线是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也不会在两端部发生隆起,能够抑制坍边、卷出时的坍塌等的发生。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的往复宽度恒定,因此不必对卷取装置追加部件、或者在卷取时严格地控制往复宽度等,能够利用与以往大致相同的操作来制造在两端部没有隆起的纱线卷装体。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纱线卷装体进行说明。在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一个线轴卷绕两根纱条而在纱层的两端部设有一级台阶的卷装体,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卷绕3根以上的纱条并在纱层的两端部设置两级以上的台阶。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纱线卷装体的外形形状的侧视图。如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纱线卷装体11中,3根纱条在线轴2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往复卷绕,在纱层13的轴线x方向两端部形成有朝向外侧以两个阶段降低的台阶13a。

本变形例的纱线卷装体11能够通过如下的方式来制造:将3根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以如下方式卷取于线轴2,即,往复宽度w在各纱条中相同,往复反转位置根据每个纱条而发生改变。由此,将两级台阶13a形成于纱层13的轴线x方向两端部。

本变形例的纱线卷装体11也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同样,在轴线x方向两端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少于在轴线x方向中央部卷绕的纱线的数量,因此纱层的两端部的纱线密度较低,能够抑制两端部的隆起。其结果,即便是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也能够实现不易发生坍边、卷出时的坍塌等的纱线卷装体。另外,本变形例的除上述之外的结构和效果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和效果相同。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和比较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复丝纱线或者带状纱线来制造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纱线卷装体,对其外形形状和卷出性进行评价。此外,为了进行比较,按照以往的方法制造纱线卷装体,并按照相同的方法对其外形形状和卷出性进行评价。

<实施例1>

(1)纱条的制作

首先,对皮成分使用熔点为134℃的乙烯·聚丙烯无规共聚物(copp),对芯成分使用熔点为256℃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按照以下所示的方法利用图4的a所示的皮芯型复合纤维来制作带状纱线。

具体地讲,利用常用方法的热熔融复合纺丝装置并且使用喷嘴孔数为120的皮芯同心型的复合喷嘴,以纺丝速度(第1拉伸辊速度)66.2m/分钟纺丝出皮芯复合纤维,利用分纤(日文:分繊)引导件将120单丝分成两组各60单丝。接着,将拉伸温度设为100℃、将拉伸速度(第2拉伸辊速度)设为274.0m/分钟从而在辊之间进行热拉伸,进而保持着相同的速度而使其与158℃的加热nelson辊接触,仅使作为低熔点成分的copp熔融从而将各纤维一体化,得到两根带状纱线。

(2)卷取

接着,使用包括往复装置的卷取机,利用形成有两条槽的往复引导件将按照前述的方法制作出的两根带状纱线卷取于线轴。对卷取用线轴使用外径108mm、长度330mm的纸管。此外,往复引导件的槽宽为2.0mm,用于将槽隔离开的分隔壁的宽度(槽间隔)为1.0mm。

然后,以绕卷数5.044次/往复宽度(280mm)、卷取速度275m/分钟的条件进行卷取。此时,卷取张力程度为0.113cn/dtex,对线轴施加的接触压力载荷(压触辊按压于卷取线轴的力)为60.76n,将接触压力程度设为2.17n/cm,卷取到纱层的质量成为4.5kg为止,从而制作出实施例1的纱线卷装体。

<实施例2>

将拉伸温度设为100℃,将拉伸速度(第2拉伸辊速度)设为274.0m/分钟,将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方法及条件进行纺丝而得到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在辊之间进行热拉伸之后,保持着相同的速度而使其与120℃的加热nelson辊接触,得到两根(束)复丝纱线。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该两根(束)复丝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从而得到实施例2的纱线卷装体。

<实施例3>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在纺丝工序中将热熔融复合纺丝装置的针对皮芯而言的树脂喷出量均设为实施例1的4倍,使用喷嘴孔数为480的皮芯同心型的复合喷嘴以纺丝速度(第1拉伸辊速度)66.2m/分钟纺丝出皮芯复合纤维。此时,利用分纤引导件将480单丝分成两组各240单丝,使其他的条件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从而得到两根带状纱线。使用槽数为2、槽宽为5.0mm、将槽隔离开的分隔壁的宽度(槽间隔)为1.0mm的往复引导件,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该两根带状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从而得到实施例3的纱线卷装体。

<实施例4>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在纺丝工序中将热熔融复合纺丝装置的针对皮芯而言的树脂喷出量均设为实施例1的1/4,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制作两根带状纱线。使用槽数为2、槽宽为0.3mm、将槽隔离开的分隔壁的宽度(槽间隔)为1.0mm的往复引导件,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该两根带状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从而得到实施例4的纱线卷装体。

<实施例5>

使用槽数为2、槽宽为2.0mm、将槽隔离开的分隔壁的宽度(槽间隔)为5.0mm的往复引导件,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方法及条件而制作出的两根带状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从而得到实施例5的纱线卷装体。

<实施例6>

使用槽数为2、槽宽为2.0mm、将槽隔离开的分隔壁的宽度(槽间隔)为0.3mm的往复引导件,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方法及条件而制作出的两根带状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从而得到实施例6的纱线卷装体。

<实施例7>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在纺丝工序中将热熔融复合纺丝装置的针对皮芯而言的树脂喷出量均设为实施例1的1.5倍,利用分纤引导件将120单丝分成三组各40单丝,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制作3根带状纱线。使用槽数为3、槽宽为2.0mm、将槽隔离开的分隔壁的宽度(槽间隔)均为1.0mm的往复引导件,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该3根带状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从而得到实施例7的纱线卷装体。

<实施例8>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在纺丝工序中将热熔融复合纺丝装置的针对皮芯而言的树脂喷出量均设为实施例1的2.5倍,利用分纤引导件将120单丝分成五组各24单丝,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制作5根带状纱线。使用槽数为5、槽宽为2.0mm、将槽隔离开的分隔壁的宽度(槽间隔)均为1.0mm的往复引导件,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该5根带状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得到实施例8的纱线卷装体。

<实施例9>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在纺丝工序中将热熔融复合纺丝装置的针对皮芯而言的树脂喷出量均设为实施例1的8倍,使用喷嘴孔数为480的皮芯同心型的复合喷嘴,利用分纤引导件将480单丝分成两组各240单丝,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制作两根带状纱线。使用槽数为2、槽宽为5.0mm、将槽隔离开的分隔壁的宽度(槽间隔)为1.0mm的往复引导件,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该两根带状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从而得到实施例9的纱线卷装体。

<比较例1>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使用喷嘴孔数为120的皮芯同心型的复合喷嘴将120单丝不分纤地直接纺丝为一个纤维束,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得到皮芯复合纤维。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对该皮芯型复合纤维进行拉伸,得到一根(束)复丝纱线。使用槽数为1、槽宽为2.0mm的往复引导件,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该一根(束)复丝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从而得到比较例1的纱线卷装体。

<比较例2>

使用槽数为1、槽宽为2.0mm的往复引导件将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方法及条件制作出的两根带状纱线卷束成1根地进行卷取,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该两根带状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从而得到比较例2的纱线卷装体。

<比较例3>

为了抑制纱层两端部的隆起而将对线轴施加的接触压力载荷(压触辊按压于卷取线轴的力)设为95.06n,将接触压力程度设为3.40n/cm,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比较例2相同的材料、方法及条件得到比较例3的纱线卷装体。在该比较例3中,与比较例2相比接触压力程度增加了56%。

<比较例4>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材料,在纺丝工序中将热熔融复合纺丝装置的针对皮芯而言的树脂喷出量均设为实施例1的12.5倍,利用分纤引导件将480单丝分成两组各240单丝,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得到皮芯复合纤维。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对该皮芯型复合纤维进行拉伸,得到两根(束)复丝纱线。

使用槽数为2、槽宽为5.0mm、将槽隔离开的分隔壁的宽度(槽间隔)为1.0mm的往复引导件,除此之外以与前述的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和条件将该两根(束)复丝纱线卷取于线轴(纸管),从而得到比较例4的纱线卷装体。

[评价]

接着,按照以下所示的方法对以前述的方法制作出的实施例1~实施例9及比较例1~比较例4的纱线卷装体进行评价。

(a)卷装体的形状

针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纱线卷装体而言,对中央部和两端部的卷绕外径、在两端部有台阶的情况下的台阶宽度、相邻的纱条间的距离、节距、卷取后的状态下的纱条的宽度等进行测量。在此,两端部的卷绕外径表示轴线x方向最端部的外径,中央部的卷绕外径表示纱线卷装体的除轴线x方向两端部之外的部分的标称外径,由于该外径代表中央部附近的外径,因此将该外径定义为中央部的卷绕外径。

(b)纱条的物理性质

针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纱线卷装体而言,分别利用数字游标卡尺和表盘厚度计来测量卷取于线轴之后的各纱条的宽度和厚度。在往复换向部(轴线x方向端部)的各纱条相互平行地卷绕的部分处以各纱条卷绕于线轴的状态进行测量。

(c)卷绕坍塌的有无

观察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纱线卷装体的外观,将卷绕侧面(纱层的端面)不与线轴的卷绕方向(轴线x方向)垂直而是鼓起的形状设为“鞍座形状”,将卷绕端部(纱层的轴线x方向端部)隆起的形状设为“哑铃形状”,在确认到其中任一种形状的情况下视为“有卷绕坍塌”。另一方面,在未发现“鞍座形状”和“哑铃形状”中的任一者的情况下视为“无卷绕坍塌”。

(d)坍边的有无

观察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纱线卷装体的外观,在确认到带状纱线或者复丝纱线从线轴的卷绕端部(纱层的轴线x方向端部)向卷绕侧面侧脱出距端部15mm以上的长度的状态、即短路(shortcut)的状态的情况下,视为“有坍边”。另一方面,在未发现这样的短路状态的情况下视为“无坍边”。

(e)卷出试验

图8是示意地表示卷出试验方法的图。在进行卷出试验时,首先,如图8所示,将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纱线卷装体10的线轴插入旋转轴50,将纱条以成为纵向牵引状态的方式绕设于带有后张紧器的绕线机的牵引辊51a~牵引辊51c。并且,以后张力(抽出张力)为0.075g/dtex(=0.074cn/dtex)的方式对张力进行设定。

之后,在纵向牵引状态下,利用nelson式辊等抽出辊52以120m/分钟的速度抽出纱条,从纱线卷装体将纱条卷出。其结果,在能够没有问题地抽出到卷绕全长的85%以上的长度的情况下,评价为“没问题”。在抽出过程中纱条自端面脱落、被切断的情况下,评价为“断线”。

将以上的结果归纳表示于下述表1和表2。

[表1]

[表2]

如上述表2所示,按照以往的方法制作的比较例1~比较例4的纱线卷装体成为“鞍座形状”、“哑铃形状”,并且发生了“卷绕坍塌”、“坍边”。相对于此,如上述表1所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制作的实施例1~实施例9的纱线卷装体的形状良好,卷出性也优异。

具体地讲,针对实施例1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79mm,两端部的台阶数量为一级,台阶宽度为3.2mm。此外,相邻的带状纱线之间的距离为2.1mm,相邻的带状纱线之间的节距为3.3mm,卷取后的状态下的两根带状纱线的宽度为4.5mm。并且,针对在实施例1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带状纱线而言,纤度为800dtex,宽度为1.2mm,厚度为0.1mm。

在该实施例1的纱线卷装体中,各纱条在卷取于线轴的状态下没有互相交叉,在以下所示的实施例2~实施例9中也相同。认为其原因在于,即使卷取于线轴的纱条有两根以上,也能利用设于往复引导件的多个槽进行限制,使得各纱条大致平行地进行卷绕。而且,针对实施例1的纱线卷装体而言,未发现“卷绕坍塌”、“坍边”,在卷出试验中也能够在25km的长度范围内没有断线地进行抽出。

针对实施例2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79mm,两端部的台阶数量为一级,两端部的台阶宽度为3.1mm。此外,相邻的纱条之间的距离为2.0mm,相邻的纱条的节距为3.0mm,卷取后的状态下的两根纱条的宽度为4.0mm。并且,针对在实施例2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复丝纱线而言,纤度为800dtex,宽度为1.0mm,厚度为0.1mm。而且,针对实施例2的纱线卷装体而言,未发现“卷绕坍塌”、“坍边”,在卷出试验中也能够在25km的长度范围内没有断线地进行抽出。

针对实施例3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79mm,两端部的台阶数量为一级,台阶宽度为5.6mm。此外,相邻的带状纱线之间的距离为4.4mm,相邻的带状纱线的节距为9.2mm,卷取后的状态下的两根带状纱线的宽度为14mm。并且,针对在实施例3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带状纱线而言,纤度为3200dtex,宽度为4.8mm,厚度为0.1mm。而且,针对实施例3的纱线卷装体而言,未发现“卷绕坍塌”、“坍边”,在卷出试验中也能够在6.3km的长度范围内没有断线地进行抽出。

针对实施例4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79mm,两端部的台阶数量为一级,台阶宽度为0.9mm。此外,相邻的带状纱线之间的距离为1.2mm,相邻的带状纱线的节距为1.5mm,卷取后的状态下的两根带状纱线的宽度为1.8mm。并且,针对在实施例4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带状纱线而言,纤度为200dtex,宽度为0.3mm,厚度为0.1mm。而且,针对实施例4的纱线卷装体而言,未发现“卷绕坍塌”、“坍边”,在卷出试验中也能够在100km的长度范围内没有断线地进行抽出。

针对实施例5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79mm,两端部的台阶数量为一级,两端部的台阶宽度为7.3mm。此外,相邻的带状纱线之间的距离为5.7mm,相邻的带状纱线的节距为6.9mm,卷取后的状态下的两根带状纱线的宽度为8.1mm。并且,针对在实施例5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带状纱线而言,纤度为800dtex,宽度为1.2mm,厚度为0.1mm。而且,针对实施例5的纱线卷装体而言,未发现“卷绕坍塌”、“坍边”,在卷出试验中也能够在25km的长度范围内没有断线地进行抽出。

针对实施例6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79mm,两端部的台阶数量为一级,台阶宽度为2.6mm。此外,相邻的带状纱线之间的距离为1.5mm,相邻的带状纱线的节距为2.7mm,卷取后的状态下的两根带状纱线的宽度为3.9mm。并且,针对在实施例6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带状纱线而言,纤度为800dtex,宽度为1.2mm,厚度为0.1mm。而且,针对实施例6的纱线卷装体而言,未发现“卷绕坍塌”、“坍边”,在卷出试验中也能够在25km的长度范围内没有断线地进行抽出。

针对实施例7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79mm,两端部的台阶数量为两级,内侧台阶的台阶宽度为3.2mm,外侧台阶的台阶宽度为3.1mm。此外,相邻的带状纱线之间的距离为2.1mm,相邻的带状纱线的节距为3.3mm,卷取后的状态下的3根带状纱线的宽度为7.8mm。

并且,针对在实施例7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带状纱线而言,纤度为800dtex,宽度为1.2mm,厚度为0.1mm。而且,针对实施例7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也未发现“卷绕坍塌”、“坍边”,在卷出试验中也能够在16km的长度范围内没有断线地进行抽出。

针对实施例8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79mm,两端部的台阶数量为4级,从内侧朝向外侧去第1级为3.2mm,第2级为3.1mm,第3级为3.1mm,第4级为3.0mm。此外,相邻的带状纱线之间的距离为2.1mm,相邻的带状纱线的节距为3.3mm,卷取后的状态下的5根带状纱线的宽度为14.4mm。

并且,针对在实施例8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带状纱线而言,纤度为800dtex,宽度为1.2mm,厚度为0.1mm。而且,针对实施例8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也未发现“卷绕坍塌”、“坍边”,在卷出试验中也能够在10km的长度范围内没有断线地进行抽出。

另外,卷绕于实施例8的纱线卷装体的带状纱线在卷取好的状态下被分纤(分离)为5根,设想使用的时候可知,进行抽出试验时的5根的全宽是大致14mm~15mm的宽度。在以大于15mm的宽度进行卷取的情况下,在采用在抽出时进行结合从而以一根进行使用的用法时,左右两端的带状纱线或者复丝纱线的张力容易相对于中央附近的带状纱线或者复丝纱线的张力上下变动。特别是,在经过轴线x方向两端部的换向部时张力变动较大,因此容易发生松弛。因而,优选的是,在对多根纱条进行卷取时,将其全宽设为15mm以下的宽度地进行卷取。

针对实施例9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79mm,两端部的台阶数量为一级,台阶宽度为5.6mm。此外,相邻的纱条之间的距离为4.4mm,相邻的纱条之间的节距为9.2mm,卷取后的状态下的两根纱条的宽度为14mm。并且,针对在实施例9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复丝纱线而言,纤度为6400dtex,宽度为4.8mm,厚度为0.2mm。而且,针对实施例9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也未发现“卷绕坍塌”、“坍边”,在卷出试验中也能够在3.1km的长度范围内没有断线地进行抽出。

相对于此,按照以往的方法对一根纱条进行往复卷绕而成的比较例1的纱线卷装体成为如下的卷取形状(哑铃形状),即,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90mm,两端部以约10mm的宽度隆起,是卷绕坍塌的状态。针对在该比较例1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复丝纱线而言,纤度为1600dtex,宽度为1.0mm,厚度为0.2mm。

比较例1的纱线卷装体是将纤度为1600dtex的复丝纱线做成一束地进行卷取而成的。另一方面,针对将纤度为800dtex的复丝纱线卷取两束而成的实施例2的纱线卷装体而言,其两束的合计纤度为1600dtex,与比较例1的纱线卷装体相同,但其未发生卷绕坍塌。这样,在比较例1的纱线卷装体中,与像实施例2那样分纤成两个以上地进行卷取的情况相比成为两端部隆起的形状的情况被认为是由下述的原因引起的。

即,在卷取线轴的中央部附近处,以一个束与其下一层的卷取束始终交叉的方式卷绕,但在两端部处往复转为反方向时,虽是较短的时间,但纱线会在暂且经过了与线轴卷的旋转方向平行地卷绕的(平行卷绕部)状态之后接着沿着反方向开始进行交叉运动。因此,随着在纱层的两端部处平行卷绕部累积层叠、卷径变大而成为相比于中央部附近隆起的形状。

另一方面,针对实施例2的纱线卷装体而言,合计纤度为1600dtex,但由于将其分离为两个,因此在纱层的两端部处必定仅有一束进行往复而被平行卷绕。因此,在实施例2的纱线卷装体中没有发生两端部隆起的现象。在将两个纱条分纤为彼此相同的纤度(1/2的分纤)时、或者以多个纤维束的纤度成为相同程度的粗细的方式分纤为该多个纤维束而进行卷取时,越靠近两端部层叠厚度越小(卷绕外径越小),在纱层的两端部产生台阶。

在此,针对台阶的产生数量而言,在分纤为两根时有一级,在分纤为3根时有两级,均是级数与分纤数量相对应地增加。由于是根据这样的原理进行卷取,因此认为本实施例的纱层的两端部处于与中央部附近相比外观上的纤维密度较低的倾向。认为在卷取带状纱线的情况下也相同。

而且,在卷出试验中,针对比较例1的纱线卷装体而言,卷取于哑铃状的隆起部的纱线自卷绕端部脱落,纱线成为缠绕在一起的状态,在仅抽出了800m(卷取全长的约3%)的情况下发生了断线。这样,与前述的实施例1~实施例9的纱线卷装体相比,比较例1的纱线卷装体的卷出特性较差。

此外,将两根纱条一起卷取而成的比较例2的纱线卷装体成为如下的卷取形状(哑铃形状),即,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85mm,两端部以约10mm的宽度隆起,是卷绕坍塌的状态。其原因在于,由于是将两根带状纱线结合成一根地进行卷取,因此在往复换向的纱层的两端部处两根带状物重叠地卷绕。

针对在该比较例2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带状纱线而言,纤度为800dtex,宽度为1.2mm,厚度为0.1mm。而且,在卷出试验中,卷取于比较例2的纱线卷装体的哑铃状的隆起部的带状纱线自卷绕端部脱落,产生了纱线缠绕在一起的状态,在仅抽出了600m(卷取全长的约2%)的情况下发生了断线。这样,比较例2的纱线卷装体也是,与前述的实施例1~实施例9相比卷出特性较差。

针对与比较例2相比增大由压触辊产生的接触压力载荷从而进行卷取而成的比较例3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在两端部未发生隆起,没有成为哑铃形状。但是,该比较例3的纱线卷装体成为两端面鼓起的所谓的“鞍座形状”,是卷绕坍塌的状态,并且还确认到“坍边”。在该比较例3的纱线卷装体中,位于轴线x方向两端部的侧面的下层的带状纱线因由压触辊产生的接触压力的增大而从卷绕端部被推出到外侧地进行卷取,因此认为其成为鼓起的状态,认为坍边也是因该原因而发生的。

针对在该比较例3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带状纱线而言,纤度为800dtex,宽度为1.2mm,厚度为0.1mm。此外,在卷绕端部的往复换向了的最端部的带状物处发现了被压缩地卷取的痕迹和起毛的发生,确认到纱线受到了损伤的情况。而且,在卷出试验中,针对比较例3的纱线卷装体而言,在坍边的部位处,带状纱线自卷绕端部脱落,而且还有因发生起毛而产生的影响,产生了纱线缠绕在一起的状态,在仅抽出了800m(卷取全长的约3%)的情况下发生了断线。这样,比较例3的纱线卷装体也是,与前述的实施例1~实施例9相比使用时的合理性较差。

针对使用具有两条槽的往复引导件卷取两束10000dtex的复丝纱线而成的比较例4的纱线卷装体而言,中央部的卷绕外径为180mm,两端部的卷绕外径为179mm,在纱层的两端部没有发生隆起并且形成有台阶。在该比较例4的纱线卷装体的纱层两端部形成的台阶的数量一级,宽度为10mm。此外,相邻的纱条之间的距离为1.8mm,相邻的纱条的节距为7.1mm,卷取后的状态下的两根纱条的宽度为12.4mm。

但是,针对比较例4的纱线卷装体而言,由于卷绕的复丝纱线的纤度较大,因此在卷绕两端部处纱条的一部分脱落而成为卷绕坍塌的状态,发生了坍边。针对在该比较例4的纱线卷装体卷绕的复丝纱线而言,纤度为10000dtex,宽度为5.3mm,厚度为0.32mm。而且,在卷出试验中,针对比较例4的纱线卷装体而言,坍边的纱条的一部分单纤维互相缠绕,发生断线,无法抽出使用。

基于以上的结果确认到,能够根据本发明而得到在两端部不发生隆起并且在卷出时不易产生坍塌、坍边等问题的纱线卷装体。

附图标记说明

1、10、11、12、纱线卷装体;2、线轴;3、13、纱层;3a、13a、台阶;4、压触辊;5、往复引导件;5a、5b、槽;31a、31b、纱条;32a、32b、32c、复合纤维(单纤维);33、第1树脂成分(低熔点成分);34、第2树脂成分(高熔点成分);50、旋转轴;51a~51c、辊;52、抽出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