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5175发布日期:2018-11-14 01:03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蚕丝加工设备,特别是一种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

背景技术

络丝机,亦称络筒机、络纱机,是后纺和准备工程的设备之一。络丝机的用途主要是把绞装原料丝退绕下来,重新卷绕成容量较大的筒子,以便于后续的织造操作。现有的络丝机只是将纱筒简单地套装在转轴上,利用电动马达带动转轴转动,从而带动纱筒转动卷绕蚕丝,不能有效将纱筒固定,蚕丝卷绕过程中,容易出现纱筒的晃动,导致络丝稳定性不佳,甚至有可能导致纱线从纱筒表面脱离,影响络丝进度,降低生产效率;此外,蚕丝在络丝中,与络丝机之间产生摩擦,容易使得蚕丝表面粗糙,影响蚕丝的质量,因此设置上油机构,使得蚕丝表面毛羽服帖,便于后续的操作,现有的上油机构,通常采用上油轮进行单侧上油,上油不均匀,不能完全使毛羽服帖,造成单丝差异大,蚕丝质量下降,影响后续的染色、织造等步骤。因此,现有的络丝装置,存在络丝稳定性较差、生产效率降低、蚕丝质量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本发明具有络丝稳定性较好、生产效率提高、蚕丝质量提高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包括络丝架,络丝架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放丝装置、上油装置和位于络丝架两侧的卷绕装置,放丝装置包括两排放置杆,放置杆上设有绷架,所述上油装置包括油盖和油箱,油盖上设有两排交错分布的进线孔,油箱的两侧分别设有出线孔,油箱的内部设有两块分隔板,分隔板将油箱分隔成上油腔和两侧的溢油腔,分隔板上设有与出线孔相对应的穿线孔,上油腔内设有上油辊,溢油腔内设有一对挤压辊;所述卷绕装置包括与绷架相对应的底盘,底盘上设有转轴,转轴上套设有络丝筒,络丝筒的下端与底盘卡接,络丝筒的上方设有定位架,定位架上设有伸入络丝筒内并与转轴套接的定位块。

前述的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中,所述底盘的周边均匀设有弧形卡块,弧形卡块的外端与络丝筒的内壁抵接。

前述的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中,相邻络丝筒之间设有隔离板。

前述的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中,所述定位架转动连接在两个隔离板之间,定位块的底部直径小于络丝筒的顶面内径,定位块的底面设有定位孔,定位孔的内径大于转轴的直径。

前述的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中,所述上油辊的表面设有螺旋状的绕线槽,绕线槽的表面设有若干出油孔,上油辊的端面设有轴向贯通的进油通道,进油通道与出油孔通过油槽相连通。

前述的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中,所述油盖上设有注油孔,注油孔上设有封孔塞。

前述的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中,所述穿线孔的底面为倾斜面,倾斜面的最低端朝向溢油腔,分隔板靠近溢油腔的一侧设有与穿线孔底端连通的导流槽。

前述的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中,所述穿线孔的内侧设有溢油环,溢油环的底面设有与导流槽对应的缺口。

前述的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中,两个所述分隔板的下部均设有连通溢油腔和上油腔的溢流孔。

前述的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中,所述进线孔和出线孔的内壁均设有陶瓷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置的上油装置中采用两排与绷架相对应的进线孔,进线孔之间相互交错设置,避免上油时相邻蚕丝之间发生交缠、纠结,设置的上油腔进行上油处理,上油腔内的上油辊上设置了螺旋状的绕线槽,蚕丝缠绕在绕线槽内,与上油辊之间缠绕紧密,避免滑脱;在上油辊上设置进油通道以及在绕线槽表面设置出油孔,使得油液一部分在上油腔处从外向内浸润蚕丝,另一部分沿着进油通道从出油孔处由内向外浸润蚕丝,上油充分、均匀;上油后,蚕丝分别从两侧进入到溢油腔内,通过挤压辊挤压蚕丝,将油液进一步浸润到蚕丝内部,同时将多余的油液挤压出来,避免上油过多,保证上油适量,提高蚕丝质量;卷绕装置中设置的底盘上设置多个弧形卡块,弧形卡块具有一定的弹性,利用弧形卡块卡接在络丝筒的内部,提高络丝筒与底盘的连接强度,再利用定位块从上方套接在转轴的外部,避免转轴在高速运转时发生晃动、偏移,提高络丝筒的络丝的稳定性。因此,本发明具有络丝稳定性较好、生产效率提高、蚕丝质量提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上油辊的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上油辊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溢油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络丝筒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络丝架;2、放丝装置;21、放置杆;22、绷架;3、上油装置;31、油盖;32、油箱;33、进线孔;331、陶瓷圈;34、出线孔;35、分隔板;351、穿线孔;352、溢流孔;36、上油腔;37、溢油腔;38、上油辊;39、挤压辊;4、卷绕装置;41、底盘;42、转轴;43、络丝筒;44、定位架;45、定位块;451、定位孔;46、弧形卡块;47、隔离板;51、绕线槽;52、出油孔;53、进油通道;54、油槽;55、注油孔;56、封孔塞;57、导流槽;58、溢油环;59、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

如图1-6所示,一种稳定型蚕丝络丝装置,包括络丝架1,络丝架1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放丝装置2、上油装置3和位于络丝架1两侧的卷绕装置4,放丝装置2包括两排放置杆21,放置杆21上设有绷架22,所述上油装置3包括油盖31和油箱32,油盖31上设有两排交错分布的进线孔33,油箱32的两侧分别设有出线孔34,油箱32的内部设有两块分隔板35,分隔板35将油箱32分隔成上油腔36和两侧的溢油腔37,分隔板35上设有与出线孔34相对应的穿线孔351,上油腔36内设有上油辊38,溢油腔37内设有一对挤压辊39;所述卷绕装置4包括与绷架22相对应的底盘41,底盘41上设有转轴42,转轴42上套设有络丝筒43,络丝筒43的下端与底盘41卡接,络丝筒43的上方设有定位架44,定位架44上设有伸入络丝筒43内并与转轴42套接的定位块45。

所述底盘41的周边均匀设有弧形卡块46,弧形卡块46的外端与络丝筒43的内壁抵接。

相邻络丝筒43之间设有隔离板47。设置的隔离板47避免相邻的蚕丝纠缠在一起,影响络丝效率。

所述定位架44转动连接在两个隔离板47之间,定位块45的底部直径小于络丝筒43的顶面内径,定位块45的底面设有定位孔451,定位孔451的内径大于转轴42的直径。

所述上油辊38的表面设有螺旋状的绕线槽51,绕线槽51的表面设有若干出油孔52,上油辊38的端面设有轴向贯通的进油通道53,进油通道53与出油孔52通过油槽54相连通。

所述油盖31上设有注油孔55,注油孔55上设有封孔塞56。通过注油孔55为上油腔36补充油液,不用补充时,利用封孔塞56封闭注油孔55,避免外界的污染物质污染油液,从而污染到蚕丝,影响蚕丝质量。

所述穿线孔351的底面为倾斜面,倾斜面的最低端朝向溢油腔37,分隔板35靠近溢油腔37的一侧设有与穿线孔351底端连通的导流槽57。

所述穿线孔351的内侧设有溢油环58,溢油环58的底面设有与导流槽57对应的缺口59。

两个所述分隔板35的下部均设有连通溢油腔37和上油腔36的溢流孔352。设置的溢流孔352将上油腔36内多余的油液流入到溢油腔37内,设置的溢流孔352避免上油腔36内油液过多而影响上油量。

所述进线孔33和出线孔34的内壁均设有陶瓷圈331。设置的陶瓷圈331避免磨损蚕丝,提高蚕丝质量。

工作原理:本发明设置两排放置杆21,在每排放置杆21上均安装多个绷架22,络丝时,将绞状的蚕丝安装到绷架22上,蚕丝通过上油装置3然后在卷绕装置4处卷绕成筒状,两排卷绕装置4同时工作,加快络丝速度;蚕丝通过油盖31上对应的进线孔33进入到油箱32内进行上油处理,进线孔33之间相互交错设置,避免上油时相邻蚕丝之间发生交缠、纠结,蚕丝缠绕在螺旋状的绕线槽51内,与上油辊38之间缠绕紧密,避免滑脱,且相邻的蚕丝相互分离,避免相互影响;上油时,油液一部分在上油腔36处从外向内浸润蚕丝,另一部分沿着进油通道53从出油孔52处由内向外浸润蚕丝,上油充分、均匀;上油后,两排蚕丝朝着两个方向,分别从两侧的分隔板35进入到两个溢油腔37内,蚕丝通过穿线孔351时,受到溢油环58的挤压,将蚕丝表面的多余油液挤压出来,沿着倾斜面、缺口59和导流槽57准确、顺利流入到溢油腔37内,进入到溢油腔37的蚕丝受到挤压辊39的进一步挤压,将油液进一步浸润到蚕丝内部,同时将多余的油液挤压出来,即上油充分,又避免上油过多,滴落在机器上;上油过后,蚕丝卷绕在络丝筒43上收卷,络丝筒43通过弧形卡块46与底盘41卡接,转轴42受到电动马达的带动旋转,带动底盘41旋转,从而带动络丝筒43转动卷绕蚕丝,同时转动定位架44,使得定位架44上的定位块45伸入到络丝筒43内并套接在转轴42的上端,避免转轴42在高速运转时发生晃动、偏移,提高络丝筒43的络丝的稳定性。本申请中未写明的部分例如张力架等,属于络丝机的常规设计,只要能完成络丝工作即可,因此不在本申请中一一写明具体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