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氧灌装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8169发布日期:2018-12-14 22:03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隔氧灌装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灌装头,尤其是一种隔氧灌装头。



背景技术:

灌装头主要用于物料灌装,但是在物料灌装前后常常需要进行抽真空和充氮的工序,而现有的灌装头无法同时完成抽真空、充氮和物料灌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完成抽真空、充氮和物料灌装工序的隔氧灌装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隔氧灌装头,包括四通阀体单元、隔氧充氮单元,四通阀体单元上分别设有互相连通的清洗通道、物料供应通道、一端是阀芯执行机构通孔的阀芯动作通道,阀芯动作通道下方设有阀盖,阀盖下方设有阀套,阀盖、阀套内侧和阀芯动作通道连通,并于阀套端部形成阀口,阀芯动作通道和阀口之间设有阀芯,隔氧充氮单元设于阀盖和阀套外侧,隔氧充氮单元上设有抽真空管口和充氮管口,隔氧充氮单元和阀套之间的缝隙构成环形通孔,抽真空管口、充氮管口通过环形通孔互相连通。

作为优选,隔氧充氮单元下方设有用于安装袋口密封圈的袋口密封圈槽。

作为优选,阀盖和隔氧充氮单元之间设有用于安装阀盖密封圈的阀盖密封槽,阀套和隔氧充氮单元之间设有用于安装阀套密封圈的阀套密封槽。

作为优选,阀芯执行机构通孔内配合安装阀芯执行气缸。

作为优选,隔氧灌装头中心为无残留端面封阀门单元,无残留端面封阀门单元由阀芯、阀套、阀芯执行气缸组成。

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抽真空、充氮和物料灌装可一体联动实现,且端面外无物料残留,在同一个灌装头上同时完成抽真空、充氮、物料灌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四通阀体单元1,清洗通道11,物料供应通道12,阀芯执行机构通孔13,隔氧充氮单元2,抽真空管口21,充氮管口22,环形通孔23,袋口密封圈槽24,阀芯3,阀盖4,阀套5,阀口6,阀盖密封槽7,阀套密封槽8、阀芯执行气缸9、无残留端面封阀门单元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隔氧灌装头,包括四通阀体单元1、隔氧充氮单元2,四通阀体单元1上分别设有互相连通的清洗通道11、物料供应通道12、一端是阀芯执行机构通孔13的阀芯动作通道,阀芯动作通道下方设有阀盖4,阀盖4下方设有阀套5,阀盖4、阀套5内侧和阀芯动作通道连通,并于阀套5端部形成阀口6,阀芯动作通道和阀口6之间设有阀芯3,隔氧充氮单元2设于阀盖4和阀套5外侧,隔氧充氮单元2上设有抽真空管口21和充氮管口22,隔氧充氮单元2和阀套5之间的缝隙构成环形通孔23,抽真空管口21、充氮管口22通过环形通孔23互相连通。

隔氧充氮单元2下方设有用于安装袋口密封圈的袋口密封圈槽24。阀盖4和隔氧充氮单元2之间设有用于安装阀盖密封圈的阀盖密封槽7,阀套5和隔氧充氮单元2之间设有用于安装阀套密封圈的阀套密封槽8。

其中隔氧充氮单元2提供了抽真空和填充氮气的通道,通过设计在袋口密封圈内的公用环形通孔23,依次实现两个功能要求的气体流通而不影响袋口的密封。公用环形通孔23是由隔氧充氮单元2和阀套5之间的缝隙来实现。保证气体通道和物料通道互不干扰和污染。公用环形通孔23和阀口6都设置在袋口密封圈内,在阀口6未完全脱离袋口时,抽真空、充氮和物料灌装三个动作可一体联动实现。

氮气通道通过公用环形通孔23输送氮气,既可以实现充氮功能,又可实现氮气帘功能。完成灌装操作且一级气缸回缩后,阀口6存留在袋口内,氮气通道打开,在袋口外沿形成环形氮气帘,以隔绝空气进入袋内。

无残留端面封阀门单元10由阀芯3、阀套4、阀芯执行气缸9组成。袋口密封圈内设计有的阀套5和阀芯3,通过端面封阀门的阀芯3直线往复运动,实现阀芯3端面和阀套5端面的开闭动作,以实现阀门的开合。因在阀芯3和阀套5的端面产生闭合,所以端面外无物料残留。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