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车移动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3631发布日期:2019-05-03 18:38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天车移动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车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车移动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工厂利用天车吊进行工件运输过程中,由于天车吊的移动车过于长,移动车过长会造成转弯时车体不易通过,造成天车行走轮卡顿,给工厂和工人都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天车移动车过长易造成天车行走轮卡顿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车移动运输装置,包括:工型钢轨道、多个行车轮组、横梁板和提升装置,

各所述行车轮组间隔悬挂设在所述工型钢轨道上,各所述行车轮组的轮子设有四个,所述轮子两两相互对称的设在所述工型钢轨道的左右两侧轨道上,

各所述行车轮组的轮子远离所述工型钢轨道的一侧均铰接设在一竖板上,其中相邻两组所述行车轮组的竖板底部边沿通过横梁板连接,所述横梁板的下方设有提升装置,

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有壳体、钢丝绳、钢丝绳卷轴、电机和挂钩,所述壳体固定设在所述横梁板的底部,所述钢丝绳卷轴左右轴铰接的设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电机设在所述钢丝绳卷轴的一侧,所述钢丝绳缠绕设置在所述钢丝绳卷轴上,所述钢丝绳远离钢丝绳卷轴的一端设有吊钩。

为了便于所述壳体的结构更加稳定,保证所述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偏移,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壳体设为U型壳体结构,所述U型壳体结构的U型开口部朝下设置,且U型开口部之间设有一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中心自上而下贯穿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供所述钢丝绳穿过。

为保证所述行车轮组能够更好的在所述工型钢轨道上滑动,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行车轮组包括多个驱动轮、多个从动轮和驱动器,所述驱动轮与所述驱动器的转子输出端连接设置,所述驱动轮铰接在所述竖板上,所述驱动器固定设在所述竖板远离所述驱动轮的一面;所述从动轮铰接设在另一侧的竖板上。

当吊装运输的货物过大,且不能很好的吊装时,例如对水袋进行吊装时,水袋为软体结构不利于吊装,对此,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吊钩下方设有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所述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分别一一挂设在所述吊钩下方,且所述第一移动车和所述第二移动车之间设有弹性带,所述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均设为面板结构。

为了保证所述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能够稳固的运输工件,且能够运输更大质量的工件,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移动车靠近所述第一移动车的一侧铰接设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间隔设有若干开孔;所述第一移动车靠近所述第二移动车的一侧间隔铰接设有若干L型挂钩,所述钩体的头部朝下设置,且所述挂钩与所述开孔一一对应的配合设置。

为了便于所述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能够迅速拆卸为分体结构,以便能够方便转弯,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移动车铰接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一固定销,所述固定销靠近槽体底部一端设有弹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移动车的铰接面设有一卡槽,所述卡槽供所述固定销相互配合。

为了能够对所述固定销进行快速拆卸,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固定销靠近弹簧的一端设有一手柄,所述凹槽的槽体设有一方形槽口,所述方形槽口位于所述第二移动车的底部,且所述手柄通过所述方形槽口延伸出所述第二移动车的底部。

为便于所述驱动轮和从动轮能够更好的在所述工型钢轨道上运行,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横梁板上还设有球形结构的轴承,所述轴承铰接设在所述横梁板的中心位置,且左右均连接所述驱动轮和从动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所述钢丝绳在电机的卷放作用下,实现钢丝绳的伸缩,即可使所述吊钩实现上下升降,所述吊钩用于挂放需移动的工件,从而减少人工搬运的工作,提高工厂工件运输效率。

使用时,电葫芦将钢丝绳进行放至工件上方,并利用钢丝绳端部的吊钩将工件吊起,在经电葫芦将钢丝绳卷轴进行旋转并收缩钢丝绳,由此即可将工件悬挂吊起,此时启动行车轮组,即可使悬挂的工件进行位置移动;通过设置的两组行车轮组有效保证工件运输的稳定性,同时,将所述提升装置设为两个,可保证运输长形工件时的稳定牢固性,同时避免运输长形工件时利于行车轮组在工型钢轨道上来回活动,不会出现卡顿或脱轨现象,保证了天车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车移动运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车移动运输装置的行车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车移动运输装置的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车移动运输装置的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车移动运输装置的卡槽结构示意图。

其中,1-工型钢轨道,2-行车轮组,3-竖板,4-第一移动车,5-第二移动车,6-弹性带,7-固定板,8-横梁板,9-提升装置,10-轮子,11-壳体,12-钢丝绳卷轴,13-连接板,14-开孔,15-挂钩,16-凹槽,17-固定销,18-弹簧,19-卡槽,20-手柄,21-方形槽口,22-吊钩,23-钢丝绳,24-驱动轮,25-电机,26-从动轮,27-驱动器,28-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根据图1所示,一种天车移动运输装置,包括:工型钢轨道1、多个行车轮组2、横梁板8和提升装置9,

各所述行车轮组2间隔悬挂设在所述工型钢轨道1上,各所述行车轮组2的轮子10设有四个,所述轮子10两两相互对称的设在所述工型钢轨道1的左右两侧轨道上,

各所述行车轮组2的轮子10远离所述工型钢轨道1的一侧均铰接设在一竖板3上,其中相邻两组所述行车轮组2的竖板3底部边沿通过横梁板8连接,所述横梁板8的下方设有提升装置9,

所述提升装置9包括有壳体11、钢丝绳23、钢丝绳卷轴12、电机25和挂钩,所述壳体11固定设在所述横梁板8的底部,所述钢丝绳卷轴12左右轴铰接的设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所述电机25设在所述钢丝绳卷轴12的一侧,所述钢丝绳23缠绕设置在所述钢丝绳卷轴12上,所述钢丝绳23远离钢丝绳卷轴12的一端设有吊钩22。

所述钢丝绳23在电葫芦25的卷放作用下,实现钢丝绳23的伸缩,即可使所述吊钩22实现上下升降,所述吊钩22用于挂放需移动的工件,从而减少人工搬运的工作,提高工厂工件运输效率。

使用时,电葫芦将钢丝绳进行放至工件上方,并利用钢丝绳端部的吊钩将工件吊起,在经电葫芦将钢丝绳卷轴12进行旋转并收缩钢丝绳,由此即可将工件悬挂吊起,此时启动行车轮组,即可使悬挂的工件进行位置移动;通过设置的两组行车轮组有效保证工件运输的稳定性,同时,将所述提升装置设为两个,可保证运输长形工件时的稳定牢固性,同时避免运输长形工件时利于行车轮组在工型钢轨道上来回活动,不会出现卡顿或脱轨现象,保证了天车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了便于所述壳体的结构更加稳定,保证所述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偏移,根据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壳体11设为U型壳体结构,所述U型壳体结构的U型开口部朝下设置,且U型开口部之间设有一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的中心自上而下贯穿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供所述钢丝绳23穿过。通过在开口朝下设置的U型壳体结构上设一固定板7,有效保证所述固定板的稳定性,同时在所述固定板7是中心设有供所述钢丝绳23穿过的贯穿开口,保证天车在运行过程中,钢丝绳不会造成过大的晃动,还保护了钢丝绳卷轴的安全性。

为保证所述行车轮组能够更好的在所述工型钢轨道上滑动,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2所示,所述行车轮组2包括多个驱动轮24、多个从动轮26和驱动器27,所述驱动轮24与所述驱动器27的转子输出端连接设置,所述驱动轮24铰接在所述竖板3上,所述驱动器27固定设在所述竖板远离所述驱动轮24的一面;所述从动轮26铰接设在另一侧的竖板上。利用驱动器27使所述驱动轮24实现旋转并移动,即可带动所述从动轮26实现移动,即可使行车轮组整体在工型钢轨道上滑动。为便于所述驱动轮和从动轮能够更好的在所述工型钢轨道上运行,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横梁板8上还设有球形结构的轴承28,所述轴承28铰接设在所述横梁板8的中心位置,且左右均连接所述驱动轮24和从动轮26。

当吊装运输的货物过大,且不能很好的吊装时,例如对水袋进行吊装时,水袋为软体结构不利于吊装;以及对零散物品进行吊装移动时,不易对零散物品进行吊装移动,对此,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3所示,所述吊钩22下方设有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所述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分别一一挂设在所述吊钩22下方,且所述第一移动车和所述第二移动车之间设有弹性带6,所述第一移动车4和第二移动车5均设为面板结构。

将天车吊的移动车设置为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在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之间设置弹性带,移动车在工型钢轨道的拐弯处经过时,所述第一移动车首先通过拐弯处,当所述第一移动车在拐弯处旋转拐弯时,所述弹性带在所述第一移动车的拐弯作用下随之拉伸,所述第二移动车则保持在未拐弯的位置,当所述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完全通过拐弯处后,所述弹性带第一移动车恢复原状,即收缩状态。由此避免了天车吊的移动车过长而经过拐弯处会使移动车的头部和尾部出现旋摆,导致移动车的头部和尾部碰撞到人或旁边的物品;通过使用弹性带将所述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连接起来进行工件运输,避免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过长碰撞所产生的施工事故,提高生产安全度;避免移动车过长导致转弯过程中出现行车轮卡顿在工型钢轨道上。

为了保证所述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能够稳固的运输工件,且能够运输更大质量的工件,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4所示,所述第二移动车5靠近所述第一移动车4的一侧铰接设有一连接板13,所述连接板13上间隔设有若干开孔14;所述第一移动车4靠近所述第二移动车5的一侧间隔铰接设有若干L型挂钩15,所述钩体的头部朝下设置,且所述挂钩15与所述开孔14一一对应的配合设置。

使用时,将铰接在第一移动车4上的挂钩15挂在所述连接板13的开孔14上,通过利用挂钩15和开孔14的配合,可保证所述第一移动车4和第二移动车5在进行直线轨道运输时链接为一体,能够保证其两个移动车的运输一致性,减少运输过程中摇摆情况,同时使所述第一移动车4和第二移动车5的载重能够更大。

为了便于所述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能够迅速拆卸为分体结构,以便能够方便转弯,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5所示,所述第二移动车5铰接所述连接板13的一端设有一凹槽16,所述凹槽16内设有一固定销17,所述固定销17靠近槽体底部一端设有弹簧18,所述连接板13与所述第二移动车5的铰接面设有一卡槽19,所述卡槽19供所述固定销17相互配合。为了能够对所述固定销进行快速拆卸,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固定销17靠近弹簧18的一端设有一手柄20,所述凹槽16的槽体设有一方形槽口21,所述方形槽口21位于所述第二移动车5的底部,且所述手柄20通过所述方形槽口21延伸出所述第二移动车5的底部。

使用时,通过将所述手柄20向弹簧18的方向移动,使所述固定销17远离弹簧18的一端完全移动到凹槽16内,将所述连接板13靠近第二移动车5的一面与所述第二移动车5的侧面相邻设置,此时所述凹槽16的开口即可与卡槽19的开口对接,松开手柄20,即可将固定销17插入卡槽19内,即将所述连接板13的铰接进行限位,使其实现了与所述第二移动车5的卡接固定。

根据运输需要,将所述连接板13与所述第二移动车5相邻的面通过铰接实现平行或旋转,当需要将第一移动车4和第二移动车5合为一体时,将所述固定销17卡入卡槽19内即可,当需要进行拐弯运输时,将所述固定销17从卡槽19内取出,此时所述连接板13没有固定销17的限位,所述连接板13与所述第二移动车5铰接部位开始旋转,当所述连接板13的表面旋转至与所述第二移动车5的表面呈垂直状态时,所述第一移动车4上的挂钩15则不能挂在所述连接板13的开口14上,即可实现第一移动车4和第二移动车5的分离,由此保证旋转拐弯时两个移动车体不会因长度过长,旋摆过大对工人或物品造成碰撞现象,且避免移动车过长导致行车轮8在转弯过程中卡顿在工型钢轨道1上。

当所述第一移动车4和第二移动车5合为一体作为运输车进行工件运输时,可只驱动最前方的一组行车轮组2的电机25即可,由前方运动的行车轮组2带动后方的行车轮组2进行滑行即可,由此可降低后一组行车轮组的电机25磨损率。

而当所述第一移动车4和第二移动车5分开运行时,则将各自上方所连接的行车轮组2单独驱动即可。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